收藏 分享(赏)

巧借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00575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1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借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巧借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巧借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是学生立足社会,学会生存的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其最高境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现行教科书寓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具有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有利契机,不断深化思维训练,让学生的灵感得以显现,个性得以发展,从而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一、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尽快揭示文章中心,我经常根据教材的特点适当调整阅读顺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的战士邱少云是以时间结尾的,强调了邱少云牺牲的日期。捕捉主题

2、后,我提问:“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学生立即从末段找到了答案,很顺利地按时间顺序把全文分成了四部分。又如教学詹天佑时,我按“第一段第四段第二段第三段”的顺序指导学生学习,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思路考虑问题: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伟大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竣工是他爱国思想的体现?这些问题解决了,詹天佑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同时第一、二、四段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这样安排教师就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了。二、抓住意外发现,训练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想象。如教学赠汪伦时,有个学生提了这样的问题:“汪伦和李白是好朋友,他为什么不直接送李白去江边,而是要等李白登船后才踏歌送行呢?”这样的问题,我始料未及,也不能给学生一个答案。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学生踊跃发言,他们的答案让我欣喜。“汪伦不直接送李白去江边,是为了给李白一个惊喜。”“可能踏歌送行是个特殊的方式,李白登船后再进行才显得隆重。”“可能汪伦和李白的感情太深了,汪伦觉得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去送别更难过,但李白走后,他控制不住自己,所以马上赶去,用踏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感情。”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

4、想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极有意义。三、抓住文章关键词迁移思维在课文难于理解处、关键处,用迁移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如惊弓之鸟虽然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好课文,但是这个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义学生领会起来并非易事。因为成语故事讲的是鸟,成语比喻的是人,十来岁的孩子很难从惊弓之鸟的形象联系到有类似情况的人。迁移思维可以突破这个难点。学习这个成语是为了受到教育和启发,教师可以把成语的“鸟”字改成“人”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思维的迁移和讨论,学生理解并讲出了成语的意义。四、抓住关键词句,发展逆向思维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

5、考,深化对课文内容的体悟。课题是关键词句之一,利用课题进行质疑能帮助学生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如教学欧阳修追字时,我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抓住“追”字提了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个学生问:“为什么用欧阳修追字做题目?”听到这个问题后,我马上问:“你认为用什么做题目更合适?”学生说:“用欧阳修改字更准确。”接下来,我设计了“议”的环节,让学生围绕“哪个题目好”展开辩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在辩论中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培养了创新能力。五、抓住课文留白,培养发散思维教材中的一些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良好情境。这也就

6、是我们经常说的课文留白,如课文中言尽而意无穷的结尾。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和联想,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教学赠汪伦时,我利用教具及简笔画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抓住“情谊深”,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这对江边依依惜别的朋友会说些什么话。这样的例子在语文课本中举不胜举,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不敢议时激一激,在学生议不起来时给予画龙点睛的点拨,并在议到精彩处时送去由衷的赞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语文课题教学的特点,长期坚持,必有成效。六、发展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结合起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我选一篇课外读物狐假虎威让学生阅读,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们知道谁在前,谁在后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狐狸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有的说:“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我是从词序的前后关系分析谁在前谁在后的。”有的说:“从插图可以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有的说:“百兽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发现有只老虎,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这样的启发性问题,放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