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枝香(登临送目)教学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 1、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通过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深入把握诗境诗情。 4、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本节课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意象鉴赏诗歌,品味诗人之情。【本节课教学难点】 互动交流,深入把握诗境诗情。【课前准备】1、了解授课班级学生学情。2、研读文本,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教学方法】诵读品味、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座古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
2、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它就是金陵(现在的南京)。岁月沧桑,它见证了太多的风云变幻。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文人,才气纵横,诗、词、文俱佳,身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名传千古;他也是政治家,怀揣强国之梦,书写了北宋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亮丽风景。他就是王安石。仕途沉浮,他经历了太多的人世变迁。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当金陵遇到王安石,当王安石遇到金陵,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次伟大的相遇吧。二、诵读体味1、共同聆听诵读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音与节奏。 2、学生诵读,把握好读音和节奏。然后同位之间互相朗读一遍,把美好的感觉带给朋友。三、品读鉴赏一次相遇
3、流传千古,让后人心醉神迷,感慨万千。我们该如何去把握、去理解这次相遇呢?(一)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二)概念解读明鉴赏思路含义: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基本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等。(三) 互动交流上片1、诵读上片。2、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3、写作者在哪看到的景色?4、那作者登高远眺的时间和环境怎样?词中有告诉吗?5、作
4、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我们一块将上片的美景再重温一遍。学生诵读上片。6、在如此的美景中,你们有其他的感觉吗?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晚秋、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如“秋风萧瑟天气凉”、“倚窗愁对秋空”、“萧索清秋珠泪坠”等诗句都是悲秋之作。在这首词中晚秋、残阳、西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而我们的作者王安石真的是断肠之人吗?(四)互动交流下片1、诵读下片。2、下片以念往昔总起,首先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个典故:是当敌国大将已攻到宫门之外,陈后主还在醉生梦死,与宠妃们寻欢作乐
5、。陈后主不过是一个典型例子,因荒淫而亡国者又何止陈后主一人!这种“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解释“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这一句?4、那后世之人有没有吸取前车之鉴呢?5、何以见得呢?作者有告诉吗?6、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但在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但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
6、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7、诵读下片。四、课堂小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几千年的文明进程,留给我们了许多怀古的不朽篇章。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借眼前景,想前朝事,抒心中情,是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把目光投向社会、国家,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做敢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做时代的弄潮儿。胸怀四海,心忧天下,不负此生!五、 再诵诗歌六、 板书设计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长江、翠峰、船只、残阳、西风、酒旗、彩舟、星河、白鹭 秀丽的山河图 冷落、萧条上片: 景物 (意象)杜牧台城曲:亡国之因 繁华竞逐杜牧泊秦淮:历史教训 哀之更应鉴之下片: 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