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3.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语,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从陶罐与铁罐的言行中分析它们的内心活动,从事件的过程与结果的联系中领悟寓意。 学情分析:孩子们都喜欢童话故事,且愿意分角色朗读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所以要利用角色效应,采取生活再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
2、7陶罐和铁罐。(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就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大家看看,哪个是陶罐?哪个是铁罐? 二、细读课文,练习朗读,领悟寓意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是什么? (二)重点学习一到九自然段。 1.练习上下文,理解“奚落” 2.默读2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陶罐又是怎么说的呢? 用“”在文中画出来。 3.交流练读。 (1)铁罐奚落了陶罐几次? (2)第一次是怎样奚落的?它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借助插图观察神态指导朗读 (3)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么说的? 指名回答借助插图观察神态指导朗读
3、(4)分角色朗读对话。 (5)铁罐接下来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指名说找神态做轻蔑的动作练读 (6)陶罐真的懦弱吗?从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7)它是怎样争辩的? 出示句子练读 (8)师:陶罐用它的用途来争辩,陶罐的话还没有说完,那么,陶罐还有哪些争辩的理由呢? 练习说句子: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9)陶罐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铁罐粗暴地打断了。出示铁罐第三次说的话。 齐读交流练读 你读出了什么?它为什么恼怒了? 这是一个( )的铁罐。 (10)面对铁罐的蛮不讲理,陶罐怎么说的?想象神态 (11)陶罐说完,铁罐又
4、发话了,这一次它说了什么?想象神态 (12)陶罐此时说什么?为什么? 4.铁罐凭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奚落陶罐? 5.你喜欢哪个罐子? 6.分角色朗读29自然段。 (三)学习1017自然段 1.时间在流逝,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017自然段,告诉老师,它们最后的命运如何? 2.铁罐为什么消失了?补充小知识。 3.感悟寓意,练习说话 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我想说一说: 我想对陶罐说: 我想对铁罐说: 我想对大家说: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
5、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三、总结 是啊,我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来比是不对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让我们大家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和睦相处。最后,老师有几句名言送给大家:满招损,谦受益。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
6、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让他们说说感想。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板书设计:陶罐和铁罐 奚落易碎 坚硬美观 有价值 无影无踪各有所长 正确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