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二中2014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二文 科 综 合 历 史 部 分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要目标,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对高考要求的四大能力的考查。试题重点考查: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唐朝三省六部制、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宋明理学、启蒙思想、德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古代商品经济中城市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学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孙中山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基础能力考查的好试卷。第卷 选择题(共140分)本部分共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
2、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4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藩镇节度使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解析】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削藩”, “藩”是指地方割据势力或者地方存在的对中央构成潜在威胁的势力,C项符合题干要求。故选: 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获取以及结合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相关内容综合分析。 25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
3、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D弱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三省六部制【答案解析】A 解析: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同时,相互牵制和监督,通过分权达到加强君权的目的。故选: A【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正确理解和把握。26论民主一书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其依据是A希腊的民主面向全体乡镇居民 B雅典民主制以小国寡民基础
4、C希腊城邦制造就了直接民主 D城邦公民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知识点】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答案解析】 C 解析:根据材料中“乡镇会议式”分析,体现了古希腊人数少、面积小,因此是一种小国寡民式的民主。题干强调的是“希腊人的政治体制”,B项强调的是雅典。雅典只是希腊的一个城邦,不能偏概全。故选: C【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历史材料的正确理解。27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A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 B自然法的精神C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 D主张重罪轻罚【知识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答案解析】
5、B 解析: “不可枉屈一人”体现了罗马法中不得因为怀疑惩罚罪犯,而是注重证据的自然法精神。A项材料并未体现;C项说法错误,“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并非强调宽容,而是重视证据;D项说法错误,罪过应该与刑法对应。故选:B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史料的正确分析。28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朱熹 D王阳明【知识点】 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答案解析】D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为“自然本性”。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
6、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良,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A、B、D三项中人物都强调伦理道德,但没有强调源于人之自然本性。故选: D【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的思想观点的正确理解。29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外一个人扮演,这点由下面的事实可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撤、克伦威尔等。”其含义是:A拿破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重要 B拿破仑称帝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C法国内忧外患的环境造就了拿破仑 D拿破仑帝国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知识点】史学观点时势与英雄人物的关系【答案解析】C 解析:本题考查的基础知识是拿破仑
7、的上台,从能力要求来看,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时势造英雄”,拿破仑帝国的出现虽有偶然性,但从当时形势的发展来看却是历史的必然,D项错误。A项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拿破仑称帝建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正确,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B项说法错误。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时势造英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正确理解。30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以下成果最能体现其观点的是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C俄国十月革命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 近代世
8、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思想【答案解析】B 解析:杰弗逊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因此他宣称“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法国启蒙运动对世界的影响。31拖拉斯(经济组织)在美国刚刚出现时,“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政府务所以摧抑扫除之,至千九百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它表明当时A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策 B国家实行“混合经济”C政府成为“总资本家” D垄断组织顺应经济的发展【知识点】 近代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产生【答案解析】 D 解析: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9、托拉斯的发展,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会影响国计民生;但托拉斯也会采取市场调查,改进技术管理等措施,从而减少生产的无计划性。这也是人们对它态度变化的原因。A、B、C项与题目无关故选: D【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垄断组织的作用的正确认识。32梯也尔在1871年8月就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之后,与君主派及共和派辩论时说:“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其中“最可怕的革命”指的是 A无产阶级建立新政权的斗争 B农民阶级的暴动与起义 C各种政治派别间激烈的斗争 D封建顽固势力的复辟【知识点】 近代世界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0、【答案解析】A 解析: 1871年8月,巴黎公社革命刚刚被镇压,梯也尔实际在警告君主派,如果实行君主制将引发新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此来说明共和制的合理性。故选: A【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1871年8月法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33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知识点】 近代中国
11、日本侵华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抗日战争爆发【答案解析】C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知识属较难题。从材料中可提取出“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些有效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日本大规模侵华,即抗日战争。A项并非全民族的抗战;B、D项体现不出亡国灭种的危机。故选: C【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正确解读。34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
12、是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知识点】史学研究文明史观【答案解析】B 解析:从材料“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可以看出世界文明正走向统一;从材料“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可以看出未来的世界文明仍然是多元的文明。工业文明冲击下,落后的农耕文明必然会发生变化,吸收先进的工业文明的成果,体现出向着未来进步的趋向。但是受到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民族,并不能完全的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世界文明继续呈现着多元化的局面。A、C项都是说了一个方面
13、;D项材料未体现。故选: B【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有效解读和对文明史观的正确理解。35下列图表的内容与德国现代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史实的推论。这些推论错误的是史 实推 论A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胜普鲁士的制度比法国相对先进B威廉二世上台后放弃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德国实力的壮大,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争夺,C二战后的意志民族分裂为两个国家德国成为冷战在欧洲的前沿阵地D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联邦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民主德国高,政局更稳定【知识点】 近现代世界德国政治发展历程【答案解析】A 解析:普法战争时法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普鲁士是封建王
14、国,制度比法国落后,A项错误;威廉二世上台后放弃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是威廉二世随着德国实力的壮大,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争夺,B项正确;二战后的意志民族分裂为两个国家是由于美苏冷战导致的,苏联在其占领区扶持建立了民主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在他们的联合占领区扶持建立了联邦德国,从而使德国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国家社会动荡发生剧变,苏联解体,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D项正确。故选: A【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德国发展的历程正确的把握。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
15、,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
16、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6分)(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6分)(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13分)【
17、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商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等内容。【答案解析】 答案:(1)市舶司;十三行(2分)。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减轻百姓负担。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4分)。(2)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6分)。(3)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分)。不同:新时期政府积
18、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性(8分)。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对外贸易情况以及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考查历史知识的纵向比较能力。第(1)问中南宋和清朝前期的外贸机构可从材料中找出,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朝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也不难答出。第(2)问考查鸦片战争后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以及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只要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较熟,也不难答出。第(3)问较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
19、材料中分析、总结归纳和综合所学中国古代至今经济发展的线索进行分析作答。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使中国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适应民族抗战到来的新形势,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始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什么?蒋廷黻把中国近代史视为在西方冲击下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认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任务并不是革命,而是现代化;范文澜把中国近代史视为帝国主义入侵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革命过程。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并用
20、中国近代典型史实合理论证。)【知识点】史学研究多元史观 中国的近代化问题【答案解析】 答案:观点一:赞同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近代化(2分。考生答“暴力革命不是克服民族危机的主要出路”、“改革才是近代中国根本出路”均得1分)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违背近代化方向,最终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不平等条约签订,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落后近代化的西方。由于国民缺乏近代启蒙教育,缺乏近代国家观念,中华民国徒有虚名,辛亥革命也最终失败。(9分)总之,近代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根源是未实现近代化,因而中国近代史的根本问题是近代化问题。(考生应用其它史实,如各种近代化改革或启蒙,能围绕主题,言之成理,也可得分,或加2分,总
21、分不超过12分。观点不明确,或论述脱离主题,或张冠李戴,单项史论不符的,均不得分。)观点二:赞同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革命史(2分。或答“革命阻止了近代中国沉沦并推动社会前进”)。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猛烈打击,不仅粉碎了列强殖民化中国的企图,也迫使清政府进行一些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进而推动中国社会总体向前迈进一大步。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主权独立和国家基本统一,为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主要动力。(考生应用其它史实,如国共合作救中国,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等,能围绕主题,言之成理,也可得分,或加2分,总分不超过12
22、分。论述脱离主题,或张冠李戴,单项史论不符的均不得分。)观点三:近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两种观点都有道理(2分。或答“革命和近代化改革共同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 晚清的一系列近代化改革,虽然不能突破封建制度局限,但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突破旧制度准备了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创造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胜利,为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9分)总之,革命为近代化创造前提,近代化是革命的根本目的。(1分。考生应用其它史实说明,如“抗日战争推动近代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或从革命与各种近代化改革与民族复兴关系方面答,不偏离主题,言之成理,也可得
23、分,或加2分,总分不超过12分。论述脱离主题,或张冠李戴,或单项史与论不符的均不得分。)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选择其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也可综合两种观点进行分析说明。无论是强调近代化还是革命史观都需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选准观点和正确的历史史实进行综合分析。45【改革回眸】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
24、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材料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特点及变化的原因。(8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7分)【知识点】 中国古代的
25、赋税制度 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答案解析】 答案:特点:两税法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2分)。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6分)。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1分)。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农业税比例较高。“一五”期间,国家采取农业的支持发展工业的政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6分)解析:(1)“两税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从征税依
26、据和征税方式归纳出;变化的原因联系两税法实施的原因从经济形势变化和政府调整税制的目的等角度思考。第二问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从材料二的数据可知是呈下降趋势;分析主要原因:先分析农业税比例高的原因,再分析农业税比例降低的原因。【思路点拨】解题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审清题意,把材料的信息与所学的知识有机结合,准确作答。46【民主实践】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
27、,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6)。材料二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
28、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2)材料二中,孙中山是怎样反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失败的?通过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9分)?【知识点】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 近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答案解析】 答案:(1)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6分)。(2)反思:缺乏共
29、和政治的社会基础;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等(3分)。启示:民主政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6分)。解析:(1)从材料中和所学内容中,找到美国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的继承或一致性;第(2)问从材料概括,孙中山主要指出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还很落后,另外“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是指两国国情不同;启示从以上史实综合分析即可。【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同时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近代西方的代议制、近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比较。47【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1914年
30、欧战刚刚爆发,袁世凯政府中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打算利用西方的国际秩序正在崩溃,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寻找参与国际社会一个新的突破机会。袁世凯即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提议中国派兵加入英国攻打青岛的德军,遭到拒绝。1915年北洋政府秘书梁士怡又提出“以工代兵”方式参见英法协约国一方战斗,到得法国积极响应。1917年2月法国运送华工商船被德国击沉,死了543个中国人,梁启超说无论从国际法还是从人道主义我们都应该卷进去,我们没有理由不参战。因此,1917年8月中国北洋政府正式对德国奥国宣战,同时宣布废除德奥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这样中国最终挤进战胜国行列。材料二 中华民国政府对德意宣战布告:德意志
31、、意大利与日本订立三国同盟以来,同恶共济,已成一侵略集团。德、意两国始则承认伪满洲,继复承认南京伪组织,中国政府业经正式宣布与该两国断绝外交关系。最近德、意与日本竟扩大其侵略行动,破坏太平洋之和平,此实为国际正义之蟊贼,人类文明之公敌,中国政府与人民对此碍难再予容忍。兹正式宣布,自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午夜十二时起,中国对德意志、意大利两国立于战争地位,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德或中、意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主席 林森(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政府参加一战的原因有哪些?(8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对德国宣战的主要相同之处。(7
32、分)【知识点】 两次世界大战【答案解析】 答案:(1)原因:一战给中国提供了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机会。袁世凯政府和民间爱国人士积极推动。英法西方大国需要中国的支援。德国攻击了中国公民,造成重大伤亡。(8分)(2)都是发生在世界大战期间。都因为德国侵犯中国民族利益。都为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都取得战胜国地位,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7分)解析:(1)“原因”结合材料一可从中国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中国方面主要从政府需要和民间人士的推动进行分析;国际方面则强调西方大国的支持。(2)相同点,主要从对德国宣战的背景、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分析有效信息进行综合、比
33、较、归纳。48、【历史人物评价】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材料二: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
34、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7分)(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8分)【知识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孙中山【答案解析】 答案:(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7分)(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8分)解析: (1)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总结观点的能力,回答时注意将材料一、二分别总结加以对比,体现出层次感;(2)要客观公正地评价,看到其共同之处,也应看到不同并分析出其观点存在的不足。【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分析、归纳有效信息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