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滥竽充数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看图写词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
2、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3.交流。(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钟、滥竽充数)齐读成语。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5、刚才我们写的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有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生说对意思即可。(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二、揭题解“滥、竽”1.
3、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指出“滥竽”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字,让学生说说怎样更好的记住它们。(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旧字带新字法或换偏旁:监-滥槛-滥蓝-滥篮-滥编字谜:看管(监)水源(三点水),防止泛滥。(滥)竹竿带钩(竽)2.理解“滥、竽”二字的意思。“竽”指的是什么?滥:(结合文后注释理解)就是虚假不实的意思;竽:(出示“竽”图,“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3.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这个小故事,给同学们讲
4、一讲。三.读古文,对照注释理解意思,明理。(一)、看注释,了解出处。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19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二)、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
5、、教师范读古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与文言文中的停顿)2、生练读,同桌对读,指名读。3、逐句指导学生读文言文。4、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1)自由读译文(2)对照文言文逐句理解(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出示第一句: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使:让必:一定,总是。齐宣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句意: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让人为他吹竽,一定要很多人一起吹。出示第二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南郭:复姓。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请:请求。说:读y
6、e同“悦”,高兴。廪食:就是供给粮食的意思。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师:指导朗读。师:南郭先生不仅顺利地加入了吹竽的队伍,还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待遇。南郭处士真的就能一辈子安逸下去了吗?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方法,同桌学习第三句。出示第三句: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学生汇报:先读句子,然后说带点的字的意思。好:喜欢,所以读四声。立:登位、即位。句意:齐宣王去世了,齐泯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奏,南郭出示只好逃走了。5、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6、思考:齐宣王死后,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生:(他
7、没有真才实学,根本不会吹竽。)7.明寓意。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士,你会怎么劝他?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师: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是呀,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的。8、师生对读。我们来读一读大意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说之”“廪食”“立”“好”的意思)9、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学生齐读古文。)小结:这
8、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四、成语运用。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
9、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
10、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五、拓展阅读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2.阅读鱼目混珠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
11、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