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们的民族小学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朝读课文,2.学习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客。3.背诵喜欢的部分、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突破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文中重点词句,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团结友爱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庄田朗读中,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难点:通过读、背、摘抄,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们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突破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中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们凑热闹的句子,体会小动物们是羡慕各民族儿童的快乐生活才前来看热闹,理解作者
2、巧妙的表达方式,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谁的生字词记得牢。2.谁的课文读得好。二、学习第1自然段,感情朗读1.学生轻声读第1自然段。2.交流读后感受。3.师:早晨的校园是如此美丽,你喜欢吗?读出这种感情来。(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三、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感情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2.相互讨论、交流。(民族小学的同学们读课文的声音好听他们下课玩得开心。)3.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出同学们上课时读课文的声音好听?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这句话,体会是因为课上同学们认真读书,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
3、在花朵上,猴子跑来了。从哪些语句中又能体会出同学们下课时是那样开心呢?找一找,画一画。指名读句子,体会写小动物们来凑热闹,是为了突出孩子们成长的快乐、幸福。4.小结:民族小学的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嬉戏,连小动物都被吸引过来了。他们的校园生活真快乐呀!请你们快乐地读一读吧!记住这快乐的情景。四、学习第4_自然段,感情朗读1.轻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里为什么要写到铜钟。2.讨论、交流。(写铜钟、凤尾竹的影子,能使人联想到钟声悠悠不绝、竹影绵绵萦绕的思绪,从而雕一种怀念、留恋之情,使人难忘。)3.试着读出这种自豪、留恋之情。4.指名读,师示范读,全班练读,齐读。五、课堂小结1.学生有感
4、情地朗读全文。2.说说你学习课文后的收获。联系课文内容,放飞想象,带着自豪之情,用你的彩笔描绘出你脑海中的这所欢乐祥和、美丽的民族小学吧!板书设计1、 我们的民族小学穿戴 学校 -好朋友语言资料链接云南大理的四大名景下关风,终年不止:上关花,香溢四方。苍山雪,经年不化。洱海月,格外明亮。这四大名景被称为风花雪月。居住在那里的白族姑娘都戴着的花包头巾,它体现了大理的四大名景微风吹来,耳边雪白的缨穗随风飘飘洒洒,显现了下关的风。包头上绚丽多彩的花朵,代表了上关的花。顶端的白茸茸的丝头,远远吞兰、就像苍山上的雪。整个包头的形状就如洱海上的弯月一样明丽动人。教学反思1.初读课文题目时,我问孩子们,应该
5、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孩子们的回答没有令我满意,接下来我问孩子们,如果是我们的土楼小学应该怎样读?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
6、,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
7、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生1: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
8、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
9、的“米”。生2:应该用赞美的语气。(看来教学中当遇到孩子不清楚的问题时,教师如果能及时地调换与孩子的生活相近的问题,就会非常方便孩子理解,课文上所描述的是一所民族小学,与孩子的生活距离远,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孩子更是难以自悟,教师架设一个与孩子生活贴近的桥梁,那么这个难题便不攻自破了。)2.教学秩结束时,我让孩子找课文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生1:这个学校的学生是各民族的孩子,那么他们来到学校怎么交流呢?生2:各个民族之间住得很远,那些小学生去民族小学不是很远吗?“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10、”。“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以上两个问题表现出孩子是以孩子的角度在提问,他们提问的角度是:如果我是一名民族小学的学生我会遇到什幺疑惑,提出的问题自然也是教师所不曾想到的。)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