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9 ,大小:406.50KB ,
资源ID:9989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9895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第一板块 历史纵横 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第一板块 历史纵横 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 WORD版含解析.doc

1、历史纵横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一、纵向专题贯通线索清(一)政治层面线索梳理1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时期发展历程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2、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加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清朝(顶峰)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对点演练1三代时姓氏分而为二。“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的娘家姓,出嫁之后的女子常被称为“某氏”,男

3、子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A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B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C民族大融合促进姓氏的发展D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解析:选A“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但秦汉之后,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这表明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故A正确。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选C根据题干“皇帝选拔中级

4、官吏出任宰相”“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化说明君权加强,相权被削弱,体现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故A项表述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题干只能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其决策权也扩大了,故D项错误。2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时期发展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

5、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对点演练3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A

6、等级制度更加森严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解析:选D分封制下地方通过血缘组织管理,郡县制下地方通过官僚管理,中央集权加强,向领土国家转变,故D项正确。4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以下史料能够推定的是()观点出处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谭其骧秦郡新考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

7、管理解析:选D秦朝设郡的数目是有定数的,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钱大昕通过考证,发现秦朝36郡包含洞庭郡,而2002年出土的秦简中也出现了“洞庭郡”的记载。C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观点都能证明秦朝曾对湘西设郡管理。3选官监察从确立发展到日趋完善朝代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夏、商西周世官制(1)夏商开始,春秋战国衰落(2)贵族子弟世代承袭权力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1)战国开始,秦朝发展,汉初衰落(2)按军功授爵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及诸侯王两汉察举制(1)西汉开始,东汉末年衰落(2)地方以品

8、行为依据向中央举荐人才中央:东汉设御史台地方: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朝代选官制度监察制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曹魏开始出现,两晋发展,南北朝衰落(2)依据品行、门第等分九等,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隋唐明清科举制(1)隋朝产生,唐朝确定,宋代发展,元代衰落,明清僵化(2)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央:唐代御史台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明清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地方:唐太宗在全国划分“道”作为监察区,宋代将“道”改为“路”,明清时期实行密折制度发展趋势(1)本质上:选官制度逐渐成为强化皇权、加强统治的手段(2)标准上:从品德到门第到才学(3)逐渐制度化、公平客观(1)地方: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层级

9、越来越细,对地方的监察越来越严密,皇权得以进一步加强(2)中央:由官员兼任逐渐变成设立专门机构,地位越来越高对点演练5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庙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对比科举制与察举制可知()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B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C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D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解析:选D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实施糊名法,以答卷为评判标准,有利于增强科举取士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而察举制则是以品德和推荐人的介绍为选官依据,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故D项正确。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6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

10、庄稼,遭侍御史刘范弹劾。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解析:选D李恪作为皇子,受到弹劾,说明御史的弹劾不回避贵族集团,故D项正确。史学新论拓视野一、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新史论中国自秦以来的古代政治并不仅仅只有君主专制,并不能仅用“黑暗专制”四字来抹杀,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这就是古代政治中的开明性。1相权制约下君主专制统治的开明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皇帝实际上不能管理全国的一切事,便要宰相来协助管理,即宰相负政治上的一切实际责任。这一种君主专制制度

11、下的开明,最明显体现的是在唐朝。2谏议制度下君主专制统治的开明在中国古代政府官职中,监察皇帝的官叫做谏官。在汉代,谏官有谏议大夫之属。谏议大夫的职责是追随皇帝,专门在皇帝身边谏诤和讽议皇帝的言行因此在这种谏议制度之下,皇帝是不可为所欲为的。如果皇帝想要做臣民眼中的明君,对谏议意见是不可不理会的。3中国古代选官任官制度中体现的开明在中国的选官制度下,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这便是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种开明性。4儒家思

12、想广泛影响下君主专制统治中的开明民本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历代君主统治的基本治国方略。国以民为本,君以安民为道,治国应爱民、重民、保民、足民、富民,这是君主实施“德治”和“仁政”的核心政治诉求。如轻徭薄赋、抑制土地兼并、改革赋税土地制度、放松对人口的控制、兴修水利等等。这种重视民意,以民为本的统治应该是君主专制下开明统治的最好体现。摘编自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开明性新视角史料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的历史认识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中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是专制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但这不是绝对的,因为皇权具有随意性、独断性,易导致决策失误或暴政。因此历代通过一整套

13、制度对皇权进行约束和制约。本史料从约束、限制皇权角度展开论述,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开明性。新考法1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的演变()A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B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C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是宰相权力的分割,从而相互制约,故C项正确。2宋度宗(12401274年)时,有官僚谏言:“政事由中书则治,反之则乱,天下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这表现了

14、当时士大夫()A对君权合法性的质疑B挑战君权至上的传统C约束君权的治世精神D共治天下的民主意识解析:选C“天下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意思是天下之事不能由皇帝独裁,要与士大夫共同商议裁决才能治理好,并没有对君主的合法性进行质疑,故A项错误;题干论及君主要与士大夫进行商议,没有挑战君权至上的传统,故B项错误;题干论及皇帝要与士大夫进行商议才能治理好国家,主张约束君主的权力,故C项正确;在封建时代背景下,士大夫不可能提出要与皇帝“共治天下”的主张,故D项错误。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宋代独特的文官政治新史论它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的国策等因素

15、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新视角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历史因素及深远影响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中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史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的历史因素及带来的深远影响。归纳分

16、析时可充分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评述。宋代文官政治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它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新考法3宋朝历代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解析:选B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是由于皇帝的诱导和提倡,这与印刷术的进步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A项错误;宋朝实行

17、“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这一切使得两宋时期读书蔚然成风,故B项正确;理学的格物致知与读书蔚然成风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科举制度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4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出身时间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武职出身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上表反映出北宋()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B实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D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解析:选B北宋时期边境战乱并未出

18、现减少的趋势,故A项错误;北宋采取的治国策略是重文轻武,所以表格中武职出身逐渐减少而文职出身逐渐增多,故B项正确;表格中文武职出身人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科举取士日渐盛行,故C项错误;文职出身增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理学思想的影响,故D项错误。(二)经济层面线索梳理专题线索理主干1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生产工具的改进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耕作技术的进步成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杠到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农作物的推广如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和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米等水利工程的兴修如春秋战

19、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隋朝的大运河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2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西周官营,青铜铸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形态并存汉代开始用煤炭冶铁;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方烧制白瓷隋唐制瓷业形成独立部门,形成 “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明代中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3古代商业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时期概况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

20、;市场的形成秦汉秦朝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汉代城中设专供贸易的“市”,官府直接管理;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宋元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了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由于海禁和闭关锁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对点演练1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部分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铁器已经得到全面推广解析:选A图中呈现的铁制农具的种类反映了该时期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

21、除。2班固汉书中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A官营手工作坊非常发达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C由材料“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富于大将军(霍)光”可知,张安世自家的纺织作坊颇具规模,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私营手工作坊的状况,不是官营手工作坊的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民间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的对比,不能得出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的结论,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判断出政府是否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3

22、明代苏州府嘉定县种棉多于种稻,征输的漕粮以售布收入折银征收。这主要缘于当时()A种棉技术的进步B货币作用的增强C赋税制度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明代苏州府嘉定县种棉多于种稻”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地区分工的细化;“征输的漕粮以售布收入折银征收”反映出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赋税征收白银化,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史学新论拓视野一、以唯物史观发展变化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文化”新史论1农业“三才”生态系统学说在吕氏春秋的士容论申时篇中首次提出了农业“三才”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稼”(农作物)是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核心,“人”、“地”和“天”

23、共同构成了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农作物与天时、地利、人力之间构成了一定的生态关系,从而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2传统农业的“三宜”生态原则中国传统农业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把农业与气候条件相结合,形成农时知识和月令文化体系;其次是将农业与土地和土壤条件相联系,形成地宜或土宜知识;第三是把农业与动植物不同性状及区域分布相联系,形成物宜知识和风土论等。“三宜”原则是“三才”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3土地生态资源保护的思想与举措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采用了集约经营的思想,因而能以有限的土地资源取得高产,同时还维持土壤的肥力。对遏制以扩大

24、土地面积来实施增产的做法,减少土地开垦以及保护农业生态具有一定的作用。这方面在人口急剧增加的明清时期,表现更为突出。主要举措包括:挖掘农田生产潜力,提高单产;将山地种植方式由沿坡漫种改为修筑梯田,倡导山地分层利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在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中小型陂塘堰坝,保持水土;政府采取封山育林的行政管理措施,封山驱民;民间制定以土地山林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乡规民约,采取各种措施护山育林。摘编自周海燕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简说新视角近几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课标全国卷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考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我国古代的农业生态思想,是漫长农业实践历史中人与自然矛盾关系演化的结果,贯穿了整个

25、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在于其非常注重通过人力来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型文化。新考法1王祯农书卷十一:“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淹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虽有水旱,皆可救御。”材料反映了()A开发围田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B开发围田是人地矛盾紧张的产物C开发围田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D开发围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解析:选B开发围田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自然灾害频发(如水灾),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开发围田,增加农田面积主要是因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紧张,故B项正确;

26、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故C项错误;据材料“其有力之家”可知是民间自行开发,而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2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A争霸战争频繁B生产工具的改进C少数民族南下D人口的大量迁移解析:选B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战国时被称为浊河,西汉时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推广铁农具与牛耕,使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也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故B项正确。3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

27、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的整体位置向南移动约二百到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B长城沿线居民向中原地区陆续迁移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日益削弱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解析:选A题干中“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和明长城位置的南移,说明这些南移之前的区域已经不适应农耕经济了,故A项正确。二、以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的角度认识“历代王朝的贸易与交流”新史论由汉代直至元朝的1 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

28、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1405年开始,朱棣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郑和下西洋与亚非各国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在双方的协议下,进行了彼此互利的贸易。因此赢得了所到国家的欢迎,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关系促进了南洋地区的

29、开发。从此以后,有更多的中国人从大陆迁移到南洋一带。这样大规模的远航,主要为了宣扬国威和换取珍宝,经济贸易是很有限的,不仅对明朝的经济发展没有产生多少积极作用,而且耗费不赀明宪宗时,兵部郎中刘大夏曾批评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这种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摘编自王士立中国古代史新视角文明史学范式下的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实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

30、撞,推动了文明的融合。但从工业文明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却有待商榷。新考法4唐代时,来唐外商只要完成了“纳舶脚(即交船税)、收市(由市使收购部分商品)、进奉(进贡)”,任何“重加税率”的做法都是违反唐朝政府规定的,外商可不予执行。由此可知唐朝政府()A对外商给予了国民待遇B对外贸的管理规范有序C奉行平等自主的对外政策D旨在保护本国的工商业解析:选B “来唐外商只要完成了纳舶脚(即交船税)、收市(由市使收购部分商品)、进奉(进贡),任何重加税率的做法都是违反唐朝政府规定的”可知,这种做法可让外贸的秩序规范,故B项正确。5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

31、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解析:选C材料描述沿海瓷器生产状况而不是沿海与内陆瓷器生产的对比,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故B项错误;据材料“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可知外贸港口制瓷业发达,说明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描述沿海瓷器生产并没有描述其他海外贸易商品,故D项错误。(三)文化层面线索梳理专题线索理主干1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时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孔子

32、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西汉时期完善与独尊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魏晋至隋唐时期吸收与改造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

33、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对点演练1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所述一致,故B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

34、方法论,故A、C两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朱熹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故D项排除。2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物,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解析:选D根据宋代通俗教育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等生活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儒家伦理日益普及化并成为人们认可的行为准则,故选D项;人心败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通俗教育和书院教育不同,排除B项;C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2科技成就从领先世界到迟滞落后时期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奠

35、基发展(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2)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繁荣外传(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3)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明清总结落伍(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

36、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对点演练3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这表明()A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源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C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D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解析:选B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源,这种观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将东西方学说相互印证,其中“周髀七衡说”出自尚书天文志与楚辞天问,两书同处于战国,即西方的观点在中国史书中早有记载,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文化走

37、向专制,并且材料的核心主旨体现在乾坤体义的评价上,故D项错误。4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记述:“法书名画必资纸而久传,纸之不可无考审矣。江南有竹纸,浙中有麦秸、稻秆纸。”这表明()A中国的造纸业历史源远流长B南方造纸技术领先于北方C造纸所需原料大多较为廉价D书画名作必资纸方能流传解析:选C清秘藏是明朝编写的,不能说明造纸业历史源远流长,故A项错误;题干只涉及“江南”“浙中”纸的种类,没有说南方和北方谁的技术更先进,故B项错误;根据“江南有竹纸,浙中有麦秸、稻秆纸”,可知在江南和浙中地区造纸的材料为竹、麦秸和稻秆,这些是比较廉价易得的原料,故C项正确;D项说法太绝对。3文学艺术从辉煌灿烂到多元一体、各具

38、特色时期发展历程先秦、秦汉奠基发展(1) 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2)文学: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全面繁荣(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

39、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4)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明清承古萌新(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对点演练5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A理

40、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解析:选D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市井文化兴盛,与贵族文化并存,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6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B诗歌的抒情性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解析:选C题意为“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强调的绘画和诗歌的互补作用,故C项正确。

41、史学新论拓视野一、从家国情怀角度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新史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内生驱动力,是形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蕴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这种“民族魂”需要我们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反映和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时代价值,是我们展示东方魅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

42、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软实力,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精粹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今我们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中国精神与世界精神、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契合点,是用东方价值理性克服西方工具理性弊端的利器。战国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摘编自

43、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新视角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建构现代文明秩序的过程,是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一方面,中国要以开放的态度,通过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文明成果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中国还要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提纯”和“提炼”,使之与当代中国国情相适应,实现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反对狂热崇新,也要反对狂热迷古。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政治是容貌,经济是体态,文化是内涵。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

44、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家国情怀。“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新考法1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A崇尚空谈的形象B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C重构伦理

45、道德的愿望D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解析:选B题干主要论述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处处“碰壁”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希望有一番大的作为,说明儒家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故B项正确。2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B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解析:选D中国封建社会

46、以自然经济为经济基础,因而对封建统治而言,要重视小农经济及维系社会稳定,因而需要“民本”思想,同时将农民作为被统治阶级,强调农民服从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因而便形成了材料中儒家思想的两种特质,故D项正确。二、关于“唐宋变革说”的争鸣新史论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皆属门第社

47、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摘编自钱穆理学与艺术新视角中国学者对唐宋历史的变化也有重要认识。陈寅恪认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唐宋是第二、第三期的分界线。”同时,国内学者对“宋代近世说”也提出质疑,认为这一观点对宋代的历史地位估计过高,宋代仍然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唐宋时期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经济

48、制度内部的推移演化。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为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中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关注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及论证。如何正确评估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将这种史学上的争论引进课堂,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的养成,能够多角度客观地认识唐宋时期历史的变化,以避免极端的或以偏概全的评价。新考法3下表反映的现象表明,唐宋元时期()史料出处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唐会要卷三五,唐玄宗诏令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颜子亚圣,犹不能无

49、违于三月之后。(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元史卷三四,元文宗诏令A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C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D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解析:选D据材料“程颐、程颢、朱熹”所言可知二程和朱熹强调孟子和颜子的地位,据材料“(唐玄宗诏令)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和“(元文宗诏令)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得出唐、元朝强调了颜子、孟子的地位,官方与民间相互影响,故D项正确。4当代许多学者比较推崇宋代文化。以下排列中,最能凸显宋文化特质的是()A文官政治平民社会尚武进取词曲吟唱B平民社会义理涵养书卷风流词曲吟唱C义理涵养尚武

50、进取书卷风流文官政治D平民社会文官政治义理涵养书卷风流解析:选D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平民文化发展,社会逐渐由贵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形成文官政治,宋朝时期理学产生与发展,因而文化中注重义理涵养,宋朝时期讲究文化,因而“书卷风流”也符合宋代文化特质,“词曲吟唱”属于宋元文化的特质,故D项正确。二、横向中外关联联系明(一)轴心时代的中西对比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当时中西方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项目中国(春秋战国)西方(古希腊、罗马)总体特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

51、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政治宗法制及分封制逐渐瓦解,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社会变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罗马形成了欧洲古代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不仅稳定了古罗马的社会秩序而且对近现代西方的法律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科技、文学、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古希腊出现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是近代欧洲启蒙思想的源

52、头(二)14世纪至18世纪60年代的中西对比西方:经济上,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社会形态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明进程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国处于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项目中国(明清时期)西方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中国社会处于由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资本主义童年时期,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阶段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封建统治渐趋衰落英、美、法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西方少数国家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

53、展;与西方相比,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国际贸易日益繁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思想文化厉行文化专制;理学占统治地位;出现早期民主思想,传统儒学受到批判;文学艺术繁盛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趋于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近代实验科学产生国际关系推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斗争西方殖民者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并开拓了市场;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三)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

54、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虚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3思想文化方面,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自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

55、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四)新航路开辟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1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了这些作物,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2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占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3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并把西方的天文

56、、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了西方的泰西水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引入了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五)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1儒家思想的流传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2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这场震撼人心的运动

57、(启蒙运动),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学界对此屡有论述。德国学者利奇温在论及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时说:“孔子成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也成为欧洲的兴趣中心。”英国学者李约瑟则认为:“18世纪,学者发现人性本善的观点在中国一向是奉为正统的,而不是看作异端。正是这些发现为法国革命开辟了道路。”美国学者顾立雅更是得出了“中国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原动力之一”这样的结论。而启蒙运动中的一些大思想家,像伏尔泰、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很多思想都与儒家有渊源,早已成为学界公认的事实。对点演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

58、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 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

59、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材料二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伸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

60、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均摘编自凤凰网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解析:第(1)问,从君主专制的产生、发展、体系的形成以及皇权的特点上分析概括其特征;结合材料一相关信息以及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信息加以归纳阐释。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四句话分别概括西欧封建君主制的特点,然后结合中国封建君主制进行比较。从

61、对当时和后世影响的角度说明其影响。答案:(1)特征:产生较早,存在时间长;体系严密坚固;具有传承性;君主大权独揽,皇权独尊。原因:先秦政治文化制度的整合;家国同构的原则;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及对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的控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服务皇权;小农经济需要强大君权的保护。(2)不同:君权未能实现高度集中,存在制衡君主的外部力量;产生时间较晚,存在时间较短;教权控制意识形态,教权高于王权。影响:加剧了中世纪欧洲的纷争与落后;客观上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借鉴。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内容 中国 外国文学 汤显祖(15501616),代表作

62、是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亡”,最后还魂才子佳人结婚皆大欢喜,牡丹亭展示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莎士比亚(15641616),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为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违抗父命,以死殉情。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百科全书 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 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17731786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由于搜集四库全书时毁灭大量古籍档案,故有学者称为“四库毁书” 狄德

63、罗(17131784)于17511772年组织160多位当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编撰了一部百科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这些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力量科技 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哈维(15781657),1628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这部

64、只有72页的小书是生理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他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所发现的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验依据上表为1618世纪中外部分文化比较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文学、百科全书、科技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东西方文学异同、社会差异影响科技和思想文化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对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东西方文学异同中可提取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艺复兴,从社会差异影响科技和思想文化可提取相应作品的特点等,最后,根据提取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65、。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 论题:东西方文学异同点分析论述:(1)16世纪东西方文学都出现著名文学家和优秀作品,作品都有对婚姻自由和人文的追求,对东西方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同点在于中国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和总结;西方代表了文艺复兴运动成就,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近代化。 (2)中国文学是专制制度下,商品经济极其活跃下思想活跃的反映,故事反映的是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由于封建统治强化,没有促进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在文学领域的反映,体现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要求,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 故社会存在影响东西

66、方文学的差异。示例二: 论题:社会差异影响科技和思想文化论证:(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没落,商品经济活跃,思想文化和科技体现了中国社会没有抓住机遇实现社会转型,传统社会没落的体现。牡丹亭反映了商品经济下思想活跃,但没有促进思想解放;四库全书在保存一定传统文献的前提下,意在加强封建统治,还为了加强统治摧残传统文化;本草纲目体现了传统科技集大成的特点,缺乏创新,没有实现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 (2)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形成,加速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罗密欧与朱丽叶突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人文主义的复兴,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英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狄德罗的百科全

67、书代表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到来,宣扬理性和科学,否定专制制度;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促进了近代医学生物学形成,同时促进了思想解放,加速西方社会转型。 故社会差异影响科技和思想文化。“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宣城二模)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解析:选D根据材料“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68、,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2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民族交融C强化了人伦秩序D发展了小农经济解析:选B根据题干“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可知通过分封制加强了与当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B项正确。3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了手工业存

69、在人身依附关系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解析:选B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可知中国古代手工业均以父子相传为传承的主要特征,故B项正确。4(2019届高三长春质检)下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地区 出土铁器地区 黄河流域 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长江流域 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 珠江流域 广西、广东、贵州 边远地区 辽宁、福建 A.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均衡B秦汉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C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D北方经济明显领先于南方解析:选C只从出土铁器分布情况无法判断中国

70、经济发展是否均衡,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铁器工具出现在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推广,隋唐时期定型,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出土铁器的地区覆盖面广得出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故C项正确;只从铁器出土地区的分布不足以证明南北经济的差距,故D项错误。5下表是从汉至唐地方机构变化简表,该表反映了()机构名称北方南方元封五年十三刺史部94贞观元年道55A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了地方行政区划 B国家对于北方的重视程度出现了下降C古代政治制度受经济中心变革的影响 D减少地方行政区数量是历史发展趋势解析:选C南方地方机构的变化,在当时主要是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逐渐繁荣,所以地方机构相应进行调整,故C项正确。6魏晋南北

71、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解析:选B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没有反映出民族大融合,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少数民族对中原农耕生活的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北方地区政局的变化,故D项错误。7(2018烟台二模)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

72、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解析:选B材料中“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是观念问题,导致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故B项正确。8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后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大运河的开凿C生态环境历史变迁D北方军事威胁解析:选C根据所学唐朝

73、以前的都城集中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平提升缓慢,满足不了政治需要,所以到了宋朝以后都城移动到了京杭大运河沿线,有利于物资运送保障都城的消费需要,故C项正确。9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解析:选A据 “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说明九卿的行政职能独立,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故A项正确。10(2018泉州二模)

74、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唐宋儒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A具有较强的思辨性B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C继承了孔子的思想D与佛教思想相冲突解析:选A根据“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佛学冲击儒学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儒学缺乏思辨,利用孟子对抗佛学是因为其较强的思辨性,故A项正确。11(2019届高三宜昌调研)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

75、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B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D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解析:选D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较高,更有利于宗族建设,而北方却因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承担宗族建设的负担,故D项正确。12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徐光启()A弘扬了著书立说的光荣传统B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C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D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解析

76、:选D据材料“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可知徐光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的总结,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揭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1582年来华,此后一直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作为来中国的第一个西学代表人,他不但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西方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并且也把有关中国的知识及其历史文化第一次正式介绍给

77、了西方。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序言材料二下图为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绘制)局部材料三他(利玛窦)评论这一点说:“因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很骄傲,但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华传教的背景与在华的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当时国人这种世界观出现的原因,这对后续的历史发展带来什

78、么影响?(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开始对外扩张)、思想(欧洲宗教改革后天主教积极向海外传教)、科学(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可以从对中国人的视野(介绍西方天文历算、水利等知识,如几何知识、地圆学说、日食月食观念等,开阔中国的视野)、自然科学(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西学东渐”)的角度进行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中国的地位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可以从对中国的世界观、对世界潮流的把握、中国的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作答。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宗教改

79、革后天主教积极向海外传教;西欧国家开始对外扩张;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作用:介绍西方天文历算、舆地、水利和火器等知识,如几何知识、地圆学说、日食月食观念等,开阔中国的视野;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西学东渐”。(2)原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一直都是区域内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都不及中国;长期专制主义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长期小农经济的存在;受传统的“天下”世界观及“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明朝相对封闭,时有“海禁”对世界其他地区相当无知,夜郎自大。影响: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导致晚清对世界的无知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朝代 经济 政治 文化 唐

80、 曲辕犁普遍推广。茶广泛种植;均田制逐渐瓦解;港口城市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有所发展 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谏官 佛教进入全盛时代,刊印金刚经; 诗歌步入鼎盛时期;书法“颜筋柳骨” 宋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田制不立”,土地买卖频繁;宋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广泛设立中央设三司使,地方设知州和通判;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实行“糊名法”;出现谏院理学兴起;词、话本逐渐兴起,出现南戏;苏黄米蔡四大家,主张“有意无法”; 三大发明完成明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引入中国,棉花广泛种植;白

81、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苏州的丝织业、佛山的冶铁业出现;大规模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明太祖禁止海外私人贸易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八股取士;形成完备的科、道监察体系,出现厂卫制度心学成熟;出现“异端”思想家李贽;世情小说盛行;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西方传教士来华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上表为中国唐、宋、明三朝若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12分)解析:这是一道材料论证题,首先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宋代经济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合理引用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示例: 论题:宋代经济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阐述:一方面,坊市界限的彻底打破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带动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代表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词、话本均为市民文化的典型表现。 另一方面,宋代大兴科举,重用文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提升,从而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儒学思想复兴;艺术家们更多关注意境的表达,而非法度,这就是苏轼强调的“有意无法”。 综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繁荣,而科举制的推行及文官政治的特色推动了理学的兴起和文艺的发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