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0 一次成功的实验 导学案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课型:新授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
2、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学习目标: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
3、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成功、实验、教育家、瓶子、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学习重点: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成功、实验、教育家、瓶子、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
4、”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难点: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学习过程:导课我会读学习目标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方法步骤 (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5颗星)要求:1.把字音读准。2.把句子读通顺。方法:1.自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2.小组内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有错误马上纠正,组长负责。3.班内展示。 组长评价:我会认学习目标借助课本,解决生字词。方法步骤 (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5颗星)1. 请自己认真读下面的生字宝宝,在你认识的生字宝宝下面划,不认识的生字宝宝下面划,然后从课文中找出读音进行对照,把画的生字宝
5、宝多读几遍。锤 堵 获2. 请把下面的词语宝宝读给你的同桌听,在读正确的词语宝宝的下面划上,不正确的词语宝宝的下面划上,互相纠正读音。 成功实验瓶子茶杯教育家系着绳子危险顺利不假思索如实激动获得122.老师抽查。 组长评价:我会写学习目标借助资料,学会正确书写重点生字。 方法步骤 (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5颗星) 育 瓶 系 绳 茶 危 险 顺 俩 索 激 堵 获 要求:将难写易错的生字在田字格中写两遍,做到字形工整,笔顺和书写姿势正确。 组长评价:我会想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根据问题提示自主剖析课文。方法步骤 (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5颗星)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6、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 1.教育家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圈出实验用品和实验要求?2.实验取得了怎样的结果,他们为什么会获得成功?用“ ”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并读一读。组长评价:我会说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针对上面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先人后己的意识。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每人加5颗星)。1. 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1-4的顺序,就每个问题分别说一说自己的答案。2.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3.完成以后,小组长立即组织组员坐端正,准备汇报。4.小组汇报,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组长评价:我会做学习目标:1巩固重点生字。2通过想象进行说话练习,对学生进行生成性训练。1.想一想,填一填。j x(1) 教育家取出三个系( )着绳子的小铁锤。(2) 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系( )很好。 2.想一想,说一说。一次成功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沉着冷静、先人后己的小女孩,一个精诚团结、密切合作的团队。一次成功的实验,让我们懂得了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做事要善于合作的道理,没有一件事的成功是个人的成功,合作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你想对文中的小女孩说点什么呢?我总结1.学生自评,总结学习成果。2.教师评价,进行总结。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