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98097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5湖南衡阳三模24)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政权借助族权B封建等级森严C中央集权确立D社会分工明确【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依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可知政治与家族血缘相结合,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并非是封建等级森严,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先秦盛行”,此时还未形成中央区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了等级森严,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分工,故D项错误。【答案】A2(2015辽宁大连二模

2、25)“当年七雄中,齐宣王秦昭王岂不更巍然为之魁首,而其尊贤下士有如此。如颜斶(ch),如范睢,岂诚为当时一大贤上士!而齐、秦之君尊礼之如此,其最大之意义与价值则在政治上层不敢自居为最尊最贵之地位,而自知尚有当尊当贵之过于彼者,其人不在远,即在其所统治之社会下层。”上述现象的出现()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C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D有利于诸侯国的社会发展【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尊贤下士”的现象,这种现象冲击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有利于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形成,故A项错误;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尊贤下士”

3、的现象并不能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故C项错误;“尊贤下士”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福建宁德二模13)以下对图7所示邮票燕侯盂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人民邮政”的字体系甲骨文 它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事实 此盂象征着燕侯的政治权力与地位 该青铜器由私营作坊精心制作而成ABCD【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图片中“中国人民邮政”的字体为篆体,故错误;燕侯盂中的“燕侯”一词说明了当时实行了分封制,故正确;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往往是权力的象征,故正确;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为官营手工作坊制造,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4(2015黑龙江哈三中三模

4、24)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史料是()A周礼规定礼器的数量B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D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从礼器的数量可以推断出权力的大小,故A项正确;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与权力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体现的是使用情况,故C项错误;战国编钟属于器乐,与材料中政治权力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5(2015浙江东阳二模1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史的等级制度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下列能用来支撑该观

5、点的是() 西周实行宗法制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思想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ABCD【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列组合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材料“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信息一致,故正确;“民贵君轻”强调统治者要重视百姓,与材料无关,故错误;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思想,与材料“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信息一致,故正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这主要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材料没有涉及,故错误,选择C项

6、符合题意。【答案】C6(2015吉林三模24)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标B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C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西周时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教育不是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教育为官府垄断,学在民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从“其中礼、乐是核心”,可知西周教育体现礼乐

7、制,礼乐制是维护分封等级的制度,故C项正确;儒学是孔子于春秋晚期建立,故D项错误。【答案】C7(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12)下图是古代木板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图中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该年画体现了古代中国哪一观念() A重男轻女B多子多福C安土重迁D返朴归真【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图片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图片中不能判断对男女的轻重,故A项错误;在图片中,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们联想到“子孙繁衍众多”,葫芦的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示人丁兴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故乡、居住地迁移的内容,故C

8、项错误;“返朴归真”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8(2015江西赣州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24)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鲁国和齐国历史基本相同,故A项错误;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9

9、(2015辽宁锦州一模24)“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该材料说明()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B战国时期七国仍不敢称王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D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春秋时期地方诸侯王拥有相对独立性,周王对地方不具有绝对控制权,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七国已经称王,故B项错误;秦朝以前,从前841年信史时代开始,故

10、C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国“绝不言礼与信”“绝不言王”“无其事(严祭祀,重聘享)”“无一言及之(宗姓氏族)”等信息,反映出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5湖北天门高三四月调研2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C所谓“天”就是天理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所提及的制度是指宗法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带有血缘色彩,不是神秘色彩,故B项错误;“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

11、命,不是指天理,故C项错误;“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说这件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气,不易产生纷争;如果说是由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这说明西周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四次联考12)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A起源于明朝中期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C受外来文化影响D受宗法制的影响【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三月清明日”可知材料中的节日是清明节,材料中只是列举明朝的书籍上有对清明节的描写,没有说清明节

12、起源于明朝中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清明节流行于北方还是南方,故B项错误;清明节是对祖先的祭拜,是本国文化,不是来源于外来文化,故C项错误;清明节是祭拜祖先,体现出对血缘、亲情的重视,这是受到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5江西上饶三模25)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

13、权制、道家思想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13(2015江苏盐

14、城三模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鲁B齐C燕D宋【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西周时期鲁国在现在山东,远离当时的中原地带,不存在材料中现象,故A项错误;齐国也属于边远地区分封,故B项错误;燕国属于偏远地区分封,故C项错误;材料中意思是说“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封过在中原地区,宋国符合这一条件,故D项正确。【答案】D14(2015江苏淮安四模1)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A促

15、使西周强盛B强化宗法体制C导致诸侯割据D促成秦朝统一【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西周时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诸侯),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西周的强盛,故A项错误;西周宗法体制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地方诸侯国拥有相对独立性,导致诸侯割据,故C项正确;秦国实力的增强促成秦朝统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5(2015云南昆明二模24)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此现象反映了()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考点】夏商周时期的

16、政治制度【解析】礼乐制维护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从“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可知不是礼乐制加强,故A项错误;从“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可知分封的国家不承担分封制度下的义务,故B项正确;分封制度下天子没有形成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事件,没有涉及经济领域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B16(2015重庆二模1)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春秋鼎盛B问鼎中原C钟鸣鼎食D一言九鼎【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题干中“鼎

17、” 意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春秋鼎盛” 中“鼎” 意为“正当,正在”,故A项错误;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问鼎中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故B项正确;“钟鸣鼎食” 中“鼎” 意为煮东西的器物,是该字本意,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17(2015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12)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史料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料 解读 A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的政治文化稳定性与

18、延续性 B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情怀 C “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 斯多亚学派主张人生而平等 D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英国现实主义诗人雪莱的名句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体现了西周的分封制,而分封制有利于周的政治文化稳定性与延续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杰作之一,该诗的内容体现出了浪漫情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奴隶是

19、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是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观点,该观点的内容体现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8(2015湖北宜昌三模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青铜铸造业衰落与战乱,材料未反映青铜铸造业衰落,故A项错误;西周早期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有贵族化的倾向,战国晚期,青铜

20、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说明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折射出贵族政治经济实力的下降,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青铜器的需求减少,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乐制度不可能在战国时期废除,故D项错误。【答案】B19(2015浙江四县市高三5月联考13)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禅让是在位执政者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并没有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将血缘关系和

21、政治关系相结合,体现了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B项正确;郡县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血缘关系,所以不是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C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而不是血缘,因此也没有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D项错误。【答案】B20(2015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1)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22、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周王室,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郑国批评晋国帮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国”的信息,体现出了当时诸侯国强调同宗族国家间互相帮助,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没有提到周王和诸侯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21(2015广东汕头高一期末1)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A分封制趋向衰落,但尚能维护王权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C商业繁荣,小农经济发展D郡县制逐步确立【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噩侯反叛伐周”体现了分封制走向衰落,“厉王命禹出

23、征,生获其君”体现了周王还能维护王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小农经济和郡县制,故B.C.D项错误。【答案】A22(2015江苏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B导致诸侯割据C强化宗法体制D促成秦朝统一【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材料可知庶民和士不知有“国”、 “天下”,此现象不利于西周的统治和强盛,故A项错误;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容易形成地方权力的集中,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会导致诸侯割据,故B项正确;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分封制下等级的体现,

24、不是宗法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秦朝统一是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3(2015四川乐山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每到春节,天寒地冻,交通拥挤,但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下列各项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自己的王室成员和功臣的制度,没有体现出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观念,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按贵族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因为其重视血缘,因而使人们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故B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无关,故C项错误;行省制

25、也是地方行政制度,与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4(2015河南商洛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分封制及其影响的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察举制的体现,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宗法制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谱牒”“宗”都是宗法制的体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6、【答案】B25(2015山东淄博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A郡县官长B方国头领C商王子侄D三公九卿【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依据材料“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可知此处诸侯出现的时间是商周,而郡县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商朝采用内外服制管理地方,此处诸侯应为方国头领,故B项正确;商王子侄属于内服,不属于外服的方国头领?,故C项错误;三公九卿出现在秦朝,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6(2015山东淄博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

27、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宗法制主要是解决财产、权利、土地等如何分配的问题,不能反映题干所给的材料,故A项错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称作分封制,材料中“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符合分封制,故B项正确;郡县制打破了血缘关系,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与题干所给材料“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不符,故C项错误;禅让制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

28、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与材料所给不相符,故D项错误。【答案】B27(2015浙江湖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B分封制下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C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和延续D分封制下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诸侯称雄【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题干中材料介绍了周武王和周公分封的类型和标准,没有提及稳定秩序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了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当中,王族占了大部分,而且同样是王族,血缘关系更亲密的兄弟排在

29、前面,反映了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周文化的传播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周天子权威削弱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28(2015浙江湖州高三期末1)读下图判断,战国七雄中属于周朝姬姓诸侯国的是() ABCD【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燕国,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故A项正确;是齐国,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齐,姜子牙是周武王重臣,故B项错误;是秦国,赢非子替周孝王养马封地于秦邑,始建秦国?,故C项错误;是楚国,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绎于丹淅之地,建立了楚国,故D项错误。【答案】A29(20

30、15天津滨海新区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一项制度,由此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这体现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A项正确;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权,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相结

31、合,故C项错误;“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是夏朝启建立政权,不是西周,故D项错误。【答案】A30(2015河南濮阳一模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

32、同观念来”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与材料“大同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31(2015辽宁大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西周的创制”是指()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军功爵制D中央集权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王位世袭制针对的是天子地位的传承,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抓住关键词信息“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联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33、莫非王臣”,在天下共主的名义下,地方分权治理,可见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军功爵制指按照军功授予爵位,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是秦始皇建立的,与西周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32(2015辽宁大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世袭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封制指周天子把天下土地分给诸侯管理,以屏卫王室,与材料反映的继承问题

34、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解决贵族父子间在权力、地位、土地上的继承,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察举制出现于西汉,是通过观察个人品行,推举到官僚系统的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世袭制再次题中干扰很大,指权位土地在一家一姓中世代传袭,但没有解决具体由哪个儿子继承的问题,不是最“适当的方法”,故D项错误。【答案】B33(2015四川乐山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由嘉州传统文化促进会、嫘祖文化促进会主办的首届中华嫘祖母亲祭祀典礼(下图)于2014年4月26日上午在乌尤寺前山门举行。该典礼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显受到了() A礼乐制度的影响B宗法制度的影响C科举制度的影响D分封制度的影响【考点】夏

35、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典礼提倡的文化理念集中体现在第二幅图的“爱国、孝亲、敬长、育后”八个字上。典礼表面上受礼乐制度影响,但题目问的是理念,故A项错误;斟酌八个字的内涵孝顺亲人、尊敬长辈、养育后代,与家庭中对老者的赡养、对子孙的养育有关,强调血缘纽带,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妻子,是她发明了丝绸技艺,女性在封建社会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故C项错误;分封制指周天子封邦建国,以拱卫王室,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34(2015湖南张家界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A

36、男尊女卑思想B专制王权影响C个人主义心理D家族宗法观念【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题干中没有提到男女地位问题,体现不出其尊卑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人重视姓氏与王权无关,其体现不出专制王权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表明其重集体轻个人,故C项错误;重视姓氏说明中国人强烈的宗族思想,深受宗法思想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35(2015河南新郑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37、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材料“周部族融入”可以判断这一制度与西周有关,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西周的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故A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在秦朝被郡县制取代,对后世影响有限,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出现在元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A36(2015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中国把传宗接代作为最大的孝顺,这种观念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孝”是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的正确态度,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材料

38、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作为对父辈的孝顺是宗法制的体现,故A项正确;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秦朝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故D项错误。【答案】A37(2015河北高三1月质量监测24)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已经走向全面崩溃B季孙拒绝出兵是为维护宗法制C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D

39、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依据材料关键语句如“陈恒弑其君”,“告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的实权”“遭拒绝”等,表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分封制已经逐渐瓦解,但还不是全面崩溃,故A项错误;季孙本身就是宗法制的破坏者,拒绝出兵不是维护宗法制,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孔子要求出兵伐齐,是因为弑君时间破坏宗法礼乐制度,而不是暴政,故C项错误;孔子出兵请求遭到拒绝,说明其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故D项正确。【答案】D38(2015江苏南通一模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

40、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有“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没有涉及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制”即宗法制度与后“制”即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B项正确;西周没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概念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B39(2015湖北天门高三期末24)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各子详细信息 妻(正室) 老三(20岁,

41、天性顽劣)、老二(22岁,老成持重) 妾一(侧室) 老大(25岁,天慧聪颖) 妾二(侧室) 老四(18岁,智勇双全) A老三B老四C老大D老二【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妻(正室)所生的长子。从表格中信息可知,老三是妻(正室)所生的次子,故A项错误;老四是妾二(侧室)所生,故B项错误;老大也是妾一(侧室)所生,故C项错误;老二是妻(正室)所生的长子,故D项正确。【答案】D40(2015江西赣州高三期末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因此,分封制下

42、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这反映了()A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C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D继承发展商朝的统治模式【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势力变得强大,题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并没有中央监督地方的意思,故B项错误;题中“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体现了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C项正确;题中未提到商朝的统治模式,故D项错误。【答案】C41(2015江苏常州高三期末1)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

43、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A都是以同样的权力维持的B都是依靠某种力量维持的C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D都是依附于传统习惯的【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是法律,不是礼,故A项错误;法律靠权力推行,礼靠传统来维持,两者都是依靠某种力量维持的,故B项正确;礼并不依靠权力机构推行,故C项错误;法律不是依附于传统习惯,故D项错误。【答案】B42(2015贵州黔东南州高三模拟24)商周时期的文献礼记王制和礼器中记载有“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士一”的庙祧制度,这一制度的建设有利于()A保证宗

44、族的番衍B巩固宗法等级制度C完善祭祀仪式D消除贵族之间争斗【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庙祧制度是为保证宗族的番衍,故A项错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士一”,可以看出天子和诸侯庙祧数量是不同的,反映的是政治地位的不同,因此可以看出是巩固等级制度的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更多体现的是庙祧数量差别,与祭祀无关联,故C项错误;庙祧制度本身不能消除贵族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答案】B43(2015江西南昌一模24)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中的材料与宗法制无关的是()A“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B“千年之冢不动

45、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C“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D“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争之易生”【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A项嫡长继承制的确立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与宗法制有关,故A项错误;B项恪守祖宗家谱、稳而不乱的情况是注重血缘亲情的体现,受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C项从天子到大夫的车驾规格不同,反映出分封制下的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D项宗法制下立贤容易导致纷争,肯定了立嫡的优势,故D项错误。【答案】C44(2015福建漳州高三质检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A政权与神

46、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 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是指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45(2015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24)商人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论,甲骨文卜辞中有祈祷仪式与祭祀仪式的记录,诸神中有帝或上帝,此外有日神、月神山神、河神等。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权能

47、与战争权能,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商人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B商人的宗教观念形成了理论体系C商朝的教权高于世俗王权D甲骨文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依据材料“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宗教观念,但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故B项错误;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不存在“教权高于王权”,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46(2015河南驻马店高三期末2)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

48、;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A项只谈到分封制的利弊,没涉及郡县制,不全面,故A项错误;B项只谈到郡县制的利弊,没涉及到分封制也不全面,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分

49、封制在当时能有效地维护周王统治,但后期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由于是流官(由中央派遣官吏并有任期),导致地方没有自主权,官民关系不和谐,实际上也不利于统治,所以最后主张在郡县制下加强中央集权,效仿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改善官民关系,即派遣的官吏任期延长,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47(2015广东汕头一模12)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君主专制【考点】夏商

50、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与材料“封建”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是君主作为国家元首,一人独断专权的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48(2015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14)观察下图,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51、A分封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C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得以加强【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本题两图时间界定为西周与秦朝,图一诸侯国林立,体现了分封制,而秦朝区域划分为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后各朝代也有不同程度的践行分封制,故A项错误;从图中并未能看出中央与地方权力斗争漫长过程,故B项错误;图中只看到西周到秦两个时期的区域划分信息,无法看出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说,故C项错误;分封制体现了西周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郡县制更是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制,故D项正确。【答案】

52、D49(2015湖南怀化一模24)“百姓”一词,辞海注释:“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 ”材料中的“百姓”是指()A奴隶主贵族B战国的“平民”C封建地主阶级D西周的“国人”【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尚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是说(尧)能处理好家族成员之间的事情;“百姓百官”其中“百姓”就是指百官;“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说明百姓就是贵族和官员的家属,也是贵族;“百姓兆民”中“百姓”和“兆民”相对,“百姓”指贵族和官员,“兆民”指人民,指由百官来统领百姓;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有姓,后来到了战

53、国时期随分封宗法制的衰落,奴隶主贵族阶层随之衰落,才和平民无异,故A项正确;尚书所记载的时间是尧舜到春秋,而非战国,百姓也并非指平民,故B项错误;尚书由春秋时期孔子编撰,所记载的是奴隶社会的历史,故C项错误;“国人”是指西周时期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主要是平民而非贵族,故D项错误。【答案】A50(2015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六4)宋神宗在资治通鉴的序言中写道:“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猶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据此可知,司马光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

54、分期的依据是()A礼崩乐坏B诸侯争霸C生产关系变革D分封制的瓦解【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体现了司马光认为周朝的伦理纲常被破坏是春秋战国分期的依据,故A项正确;司马光认为诸侯争霸是礼崩乐坏的结果,不是分期的依据,故B项错误;材料与生产关系变革和分封制的瓦解无关,故C.D项错误。【答案】A51(2015福建福州一模13)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候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

55、诸候崛起冲击分封制度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周王属姬姓,周王与非姓诸候国联姻,无法体现宗法制,故A项错误;诸候崛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时期,而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西周处于鼎盛时期,故B项错误;君臣联姻更多的是政治目的,故C项错误;周王室与异性诸侯联姻,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体现了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答案】D52(2015山东潍坊一模单科1)中国好歌曲导师周华健连续抢下三位学员后高兴大呼:“连中三元!光宗耀祖!”与这一说法有关的古代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和分封制B察举制和宗法制C九品中正制和分封制D科举制和宗法制【

56、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世卿世禄制官员产生的标准是血缘的亲属,分封制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而材料“周华健连续抢下三位学员”不能体现分封,故A项错误;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品德而材料中歌手是考才华被抢下,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分封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连中三元”为科举制,“光宗耀祖”体现的是宗法制,故D项正确。【答案】D53(2015山东菏泽一模单科1)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

57、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中“严密的继承制度”是指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涉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说宗法制“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故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C、D项错误。【答案】B54(2015云南一模24)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目的是()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C利

58、于文化远播天下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因为小国周是从西边开始,进攻灭掉了东方的大国商。因此商的旧势力范围在东南、东、东北三个方向,分封诸侯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所以诸侯都在这些方位,故A项正确;分封制这一制度的局限性就是会使地方割据势力坐大,故B项错误;利于文化传播天下不是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本题中的诸侯所在方位为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无法看出扩展王朝四周疆域的要求,故D项错误。【答案】A55(2015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24)史载: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因不肯对楚成王的军队“半渡而击之”导致惨败。然公羊传对此事的评价是:“君子大

59、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由此可见()A宋军军事实力不如楚军B周礼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春秋时对礼制的敬畏D宋军在乎师出有名以避免树敌【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公羊传赞扬宋襄公“不忘大礼”的举动,并与周文王相提并论。从材料无法推测宋楚两军的实力差距,故A项错误;宋楚之间的争霸战争,表明周礼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宋襄公“不忘大礼”的举动,反映出部分诸侯仍然保持对礼制的敬畏,故C项正确;因此宋军“不鼓不成列”,并非避免树敌,故D项错误。【答案】C56(2015福建龙岩一模13)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

60、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家国同构观念B宗法血缘关系C中央集权意识D安土重迁理念【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语句“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A项正确;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B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B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

61、意识,故C项错误;安土重迁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而题干信息为宗法制,故D项错误。【答案】A57(2015黑龙江哈三中一模24)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周代分封制下,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不能稳定周天子的统治,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周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弱,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对对周边地区进行文化渗

62、透,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D项正确。【答案】D58(2015江苏苏锡常镇一模1)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这是“孝悌”的表现,而非“源于”,故A项错误;“孝悌”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

63、而其由农业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不符合“从孔子起”,故C项错误;孔子只说“性相近”,没有明确善或恶,儒家孟子提出“性本善”,不符合“从孔子起”,故D项错误。【答案】B59(2015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1)“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A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B强化了异族管理地方局面C避免了地方权势的膨胀D能有效控制王畿以外地区【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依据材料“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

64、”,可知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不强调形成等级序列,故A项错误;此题主要考查商周管理地方制度的不同点,西周管理地方的制度是分封制,并没有强调其对异族的强化,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势力的控制,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实行之初在管理地方上比商朝的外服制更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会减弱可以有效控制,故D项正确。【答案】D60(2015湖南衡阳二模24)“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

65、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当时的社会秩序是周天子实行的分封制,争霸战争破坏了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诸侯争霸不服从周王的命令,故C项错误;诸侯战争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故D项错误。【答案】A61(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24)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

66、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A东厢房B西厢房C北房D南房【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四合院中,晚辈住在厢房,长子住东厢房,故A项错误;次子住西厢房,故B项错误;北房是正房即主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由长辈居住,故C项正确;南房又称倒房,一般由佣人居住或者作为客房,故D项错误。【答案】C62(2015陕西宝鸡二模2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子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

67、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题干中“疑生争,争生乱”可知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防止各级贵族因争夺权位和发生社会动乱,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血统相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西周的政治制度特点可知,这一时期并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有效的解决各级贵族之间权力、财产的分配继承问题,与题干中“立嫡子不使庶子疑焉”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63(2015河北唐山一模24)夏朝世系示意图(图6) 读图6可知,夏王朝实行()A宗法制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D王位

68、世袭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宗法制是西周确立,故A项错误;示意图只是描述王位的传承,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确立,故C项错误;图中描述的是夏朝世系示意图,他们之间大多是父子关系,这体现了王位的世袭,故D项正确。【答案】D64(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由材

69、料内容可知,郑国国君为周厉王少子,其为周王室子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作为分封的诸侯国其是拱卫王室的诸侯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在周幽王之乱,即西周结束时期,其版图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幽王为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分封制的破坏是在东周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65(2015江西鹰潭一模24)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结盟国D联姻国【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依据材料“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可知同志的前提是同姓,即同血缘,故A项正确;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不全是同血缘

70、的,还有功臣、姻亲和殷商降族,故B项错误;结盟国不一定是同血缘,故C项错误;联姻国,西周规定同姓国不通婚,所以联姻国之间是不同的血缘和不同的姓氏,故D项错误。【答案】A66(2015河南六市一模24)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鲁晋两国就不可通婚,秦晋两国却世为婚姻。“喜结秦晋之好”目的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从政治角度看,他们这样做()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D莫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没有制度“监督周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宗法关系有利于统

71、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B项正确;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嫡长子才有,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B67(2015新疆乌鲁木齐二模1)公元前651年,管仲在葵丘会盟并发布文告,其文告中有“毋易树子, 毋以妾为妻, 毋使妇人干国事”等内容;唐律疏议户婚中规定:“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三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其变化表明()A妇女地位的低下B法律取代了礼教C宗法制得到强化D礼乐制度的崩溃【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中看不出妇女地位低下,故A项错误;礼教一直存在,不可能为法律所取代,故B项错误;“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干国

72、事”意思是不要改变嫡长子继承,不要改变妻妾的地位,不要让妇女干政,体现对宗法制的维护。宗法制是按照血缘亲疏来确定个人在家族中的继承权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为确保嫡长子的地位,妻妾的地位也不能随意改变,唐律中的规定也体现了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维护,故C项正确;材料中正是在维护礼乐制度,并没有反映礼乐制度崩溃,故D项错误。【答案】C68(2015山西太原一模24)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

73、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史学研究方法【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出土文物利簋上面有铭文记载武王伐纣一事,说明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故A项正确;材料并无说明“利”的获得赏赐是因为其获得军功,故B项错误;神权色彩指的是以某物体为精神信仰,通过特定人员的与信仰物进行精神沟通,预言福祸,信者以其预言为行为准则,材料仅仅体现了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周王赏赐的是铜,并非礼器,故D项错误。【答案】A69(2015陕西渭南一模1)左传:“天

74、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宗法制()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国”与“家”的结合【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人有十等”,强调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上所以共神也”,王要服从神,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宗法制下从王至皂严格的等级差异,故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宗法制下王族控制国家政权,“国”与“家”结合,但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70(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一模24)王国维在殷周

75、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A通过构建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巩固统治C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D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强化王权【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获得符合两种制度的结论,A项只提出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没有准确提出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B项只涉及宗法制,故B项错误;C项只涉及分封制,故C项错误;D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

76、,故D项正确。【答案】D71(2015吉林长春三模24)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

77、、控制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附属国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附属国的血缘界限,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它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这样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打破商代的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是时代的进步,也有利于各个群体,包括原族群(姬姓)的发展,故B项错误;在西周分封制下,只是打破原来的血缘界限,没有彻底瓦解原来的血缘关系,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实行并没有“完成”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故D项错误。【答案】A72(2015湖南岳阳二模2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

78、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等信息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项结合,故A项正确;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只涉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只涉

79、及宗法制,故C项错误;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只涉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73(2015北京东城一模14)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西周实行宗法制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 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ABCD【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列组合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西周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维系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与题意相符,故正确;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是要求君主重视人民的力量,与题意不符,故错误;“君为臣纲、父为

80、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的绝对统治和支配权,即体现“强迫性的等级制度”,也体现“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故正确;“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是要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优点,与题意不符,故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74(2015广东茂名二模12)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A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C丙:刘邦的

81、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D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题干中刘盈是皇后所生,可知刘盈为嫡长子,所以他能够被立为太子,并不能任意更改。萧何等大臣反对刘邦改立太子与是否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不是刘邦,故B项错误;刘邦想废除嫡长子违背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故C项正确;废立嫡长子与分封制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75(2015湖南怀化二模24)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其如此封

82、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C利于周朝文化远播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周武王东征,灭掉了东方大国商,因此商的旧势力范围在东南、东、东北三个方向。分封诸侯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不是扩展周王朝的疆域,故A项错误;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故B项正确;分封诸侯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与文化传播无关,故C项错误;诸侯割据发生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的弊端,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B76(2015湖北3月高考仿真供卷2

83、4)西周时,“宗法”习惯便被统治者制度化和系统化了,最后发展成为一种所谓“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世袭的制度文化。在这种制度文化里,因此形成了()A“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观念B“亲师友,习礼仪”的风尚C“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身份等级D“明法度,重教化”的思想【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体现出宗法制下的等级差别。西周王室实行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兄终弟及”不符合宗法制规定,故A项错误;“亲师友,习礼仪”反映出儒家的道德规范,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宗法制以父系血缘亲疏决定等级差别,因此形成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身份等级,故C项正确;“明法度,重教化

84、”反映出法家的治国思想,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77(2015广东湛江二模12)西周幽王被杀后,申侯等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虢公则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携王。但是秦、晋等诸侯只承认周平王,不支持携王。此记载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军功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此材料涉及到王位继承问题,宗法制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关于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的制度,与此题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分封诸侯国,此题主要涉及周王位的继承,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和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军功制和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78(2015安

85、徽淮北二模1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中提到分封制有“建国”与“立家”之分,“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家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形成,因而

86、分封制隐含国家分裂的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宗法与分封的关系,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不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奴隶社会前期起到过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扩展疆域等作用,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随生产力的发展而瓦解,并不能说分封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故D项错误。【答案】A79(2015湖北武汉高三四月调研24)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

87、亡【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氏以别贵贱”可知,姓氏不分反映出贵贱的差别消失,原因是贵族的地位削弱,故A项正确;地域界限不是划分姓氏的依据,打破民族地域界限不是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平等意识,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但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A80(2015广东佛山二模12)“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A王位世袭制B封邦建国制C郡县制D礼乐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王位世袭制是

88、针对国王的王位继承,与贵族世袭无关,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周王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贵族世袭,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郡县制长官是任免,不是世袭,故C项错误;材料与礼乐制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81(2015河北唐山二模24)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昭穆制度是宗庙制度之一,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

89、,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故A项正确;昭穆之制是与分封制同时形成的,故B项错误;昭穆制度属于古代宗法制度,与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没有体现“礼制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昭穆制度与神权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82(2015广东肇庆三模12)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唐朝【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特点;“

90、其势不得不变”说明要变革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83(2015山东潍坊二模13)“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中国古代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需求B宗法观念的延续C儒家道德的影响D社会习俗的约束【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商代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当时小农经济还没有出现,故A项错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的是王位传承是以血缘为特征,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出现在春秋时期,故C项错误;王位传承与社会习俗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84

91、(2015四川乐山三模1)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周的“秩序井然”,汉的“凝重”,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对应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行省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题干中周的“秩序井然”可知其对应的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而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扩大统治疆域,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在春秋战国启时期才出现与周朝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周代的宗法制通过确立嫡长子继位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贵族之间为争夺权位而引起的社会动乱,故C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周代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答

92、案】C85(2015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4月联考25)史记载:“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材料现象反映出()A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B节用尚贤的墨家思想C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D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可知材料强调等级秩序下的合理行事方式,与节俭没有关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

93、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强调社会各阶层必须遵守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故C项正确;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故D项错误。【答案】C86(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24)(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周初是最早由文献流传于后世的时期,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书中包含了自建周以来的文献,这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经成熟C儒家学者否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D周人注重寻找权利合法化的依据【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书经

94、对西周灭商的评价,反映西周统治者的意志,并不代表所有周人的真实看法,故A项错误;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无法推断其在周初已经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儒家学者肯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故C项错误;周初文献记录儒家学者的这一评价,实际上是周人论证了西周政权权利的合法化,故D项正确。【答案】D87(2015广东揭阳二模12)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册立过“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叔”、“皇太弟”等皇位继承人,但就没有册立过“皇太女”,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什么有关()A大一统观念B宗法观念C皇权至上观念D中央集权观念【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中涉及到的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没有涉及到“大一统

95、”,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在血缘集团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因此出现“册立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叔、皇太弟等皇位继承人,但就没有册立过皇太女”,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到的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与皇权至上观念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答案】B88(2015山东滨州二模13)鲁僖公九年,管仲在齐国葵丘召集了诸侯盟国开会,订立了葵丘之约,以周天子的名义宣布了如下五个条款:“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条款表明()A诸侯拥戴周天子B诸侯国积极推行宗法制C诸侯

96、反对分封制D诸侯国彼此能和平共处【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条款的订立者和条款的内容可知都没有体现出诸侯服从拥戴天子,故A项错误;从“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可知材料表述的是不得换太子,不能以妾转正为妻,不能使妇女参与国事,体现出继续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和父系血缘为主的宗法制,故B项正确;条款中没有体现出反对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中没有体现出诸侯国彼此能和平共处,故D项错误。【答案】B89(2015湖北黄冈二模24)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泰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

97、一记载中可以看出()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是世卿世禄制。舍人是指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蔺相如出身舍人,非贵族,但后官为上大夫、上卿,说明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蔺相如因功而提拔,没有提及对秦国存在偏见,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开始,军功授爵只是官爵升迁的一个途径,并不是唯一途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当时存在百家争鸣,儒生政治地位并没有大幅提高,故D项错误。【答案】A90(2015江苏苏锡常镇二模1)通

98、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维护权贵利益 注重公平正义 重视宗法伦理 保护私有财产ABCD【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有爵者杀人“皆不为奴”,维护了权贵利益,故正确;因此西周时期的刑法没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故错误;“凡杀其亲者,焚之”,体现重视宗法伦理,故正确;“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反映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91(2015北京东城二模12)以“人”“言”构形“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才产生

99、。于此相应,对于“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该书共有24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人言为信在稳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 A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成熟的文字在春秋时期出现D左传作者发明了“信”字【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题干中“对于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可知其所在的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应当从西汉武帝开始,故A项错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成熟的文字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信息不能说明

100、是左传发明了“信”字,故D项错误。【答案】B92(2015河南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24)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致使孔子名扬于天下。这说明()A儒家思想反对重农抑商B商业发展冲击等级制度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瓦解D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中并未反映儒家在对待农业和商业上态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可知子贡靠着经商可以与国军分庭抗礼,所以体现了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

101、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瓦解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子贡一人,不能体现儒家弟子收到诸侯重用,故D项错误。【答案】B93(2015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24)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材料强调的是()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C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可知,商朝在王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主要的标准是“能继位者”,而不是嫡

102、庶之制,故A项错误;根据“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可知,材料只是说到了宗法制的起源不是周公制礼,而是宗庙制度,但是不是说宗法制与周礼无关,周礼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故B项错误;材料列举商朝的宗法制的只是为了说明,“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并不是说宗法制起源于商朝,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起源于西周,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可知材料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故D项正确。【答案】D94(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1)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

103、,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周王巡守诸侯国的内容,不是表现周王权威,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以地奖赏诸侯的内容,但还有责罚诸侯的内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体现,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周王对诸侯的监督考察,故D项正确。【答案】D95(2015湖北武汉高三五月模拟24)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

104、: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差异【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西周时期天子还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并未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周公、大公与周王之间是亲属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而赐之盟”说明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让其治理地方,体现出了西周贵族集体统治的方式,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周公、大公与周王之间属于同姓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96(2015安徽安庆三模12)下图“孝”字书于安徽黟县的胡氏宗祠。徽

105、州人认为“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是无宗,无宗则是无祖追远报本,莫重于祠。”下列对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竞相修建宗祠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伦理观念的根深蒂固 重农抑商的严格推行 安土重迁的小农心态ABCD【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中“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是无宗,无宗则是无祖”表明了宗法观念,故正确;依据材料中“无宗则是无祖追远报本”的信息可知家族伦理观念很强,故正确;依据材料“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徽商活跃,不能说明“重农抑商的严格推行”,故错误;“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竞相修建”,体现了安土重迁,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

106、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以下试题为分解版,完整版试题附后)1(2015天津河东一模12)(19分)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

107、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1)第一小问变局,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就统治阶层来说,产生了变化由世袭贵族到布衣阶层;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政体变化主要是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答案】(1)变局: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 ,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2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2(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

108、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制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109、(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3(2015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2)(19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

110、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4分) 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4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世代为官”可知分封制下官员享有世袭权力,不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可知官员任命权收归中央政府节制。第二小问官员选拔由“世卿世禄制”到君主任命,官员选拔权力进一步收归中央,改变诸侯封建割据的局面。 【答案】(1)区别: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产生官僚,

111、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4分) 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利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 4(2015浙江嘉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2)(12分)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4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12、“重农抑商”政策【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这一现象与宗法制有关;“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这一现象与小农经济有关。第二小问影响可结合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进行回答。 【答案】(1)原因:宗法关系;小农经济;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任答两点得2分) 影响:束缚了自由劳动力,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2分) 5(2015江西南昌高三1月调研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原于氏族

113、,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

114、,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新文化运动【解析】从两则材料归纳提取有关姓氏和称呼变化的信息,结合发生变化的时期和相关的历史事件说明姓氏和称呼变化的原因即可。【答案】信息一: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由男女有别、“氏”由贵族男子专用转变为“姓”和“氏”的使用男女合一、身份合一,姓氏合一。(2分) 说明

115、: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部分平民地位的上升,严重冲击了身份等级制,促进姓氏使用发生变化。(3分) 信息二:辛亥革命以来个人名号由多样化转变为单一化。(2分) 说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名号多样化被当着封建传统遭到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都提倡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平民化、工农化,具有文人雅士特色的名号多样化自然不合时宜。(3分)6(2015江西南昌一模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出版会考中国历史部分内容介绍: (1)对“封建制度”的

116、解释:“封建就是封土建国的意思”。 (2)对待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涉及。对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反晋斗争,称为“五胡乱华”;对清朝的称呼是“满清”。 请回答: (1)依据你所学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概括指出在上述三个方面或问题的解释或看法的不同之处。(9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1)材料(1)认为“封建制度”是分封制,而高中历史教材解释为五大社会发展形态之一;材料(2)认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斗争,有“胡”“华”称呼之分;材料(3)对于鸦片战争的性质是非不作分析,而高中历史教材强调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答案】(1)不同:高中历史教材:对“封建制度”的解释

117、:是指五大社会发展形态中的一个社会形态即封建社会阶段的政治经济等制度的总和。对(2)的解释:认为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斗争),没有“胡”“华”称呼之分。对于鸦片战争立场明确,认为是以禁鸦片贸易为导火线的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9分) 7(2015四川乐山二模14)(24分)“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有一分材料,只说一分的话。” (1)根据材料一所给史学原则,补充表中空缺的史料和结论,并对错误结论加以修正。(6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

118、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1)分封制到后期的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所以其结论应是中央尚未实现高度集权,周天子权威削弱;由其结论可知其为三省六部制,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分散有关,所以其史料应补充为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由其史料可知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和官员都是皇帝制定和任命,所以其结论应补充为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而只是皇帝统治的耳目和工具,专制制度的本质也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王朝末期的腐败和监察官员以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更使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答案】(1)修正结论:分封制下中央尚未实现高度集权,后期诸侯国的兼并也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2分) 补充史料: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三相共同议

119、定军国大政。(2分) 补充结论: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而只是皇帝统治的耳目和工具,专制制度的本质也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王朝末期的腐败和监察官员以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更使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任2点,2分) 8(2015安徽蚌埠三模37)(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

120、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10分)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14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

121、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制度创新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秦皇灭六国开统一之局”等信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意义以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角度概括作答可知,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先秦分封制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中“很所学者把它称为封建社会结果总是很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先前时期封建社会划分观点持不同意见”;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西欧封

122、建社会的含义以及中国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答案】(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成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6分,答出三点即可) (3)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4分) 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