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生物 第 1 页 (共 11 页)河北辛集中学 2017 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40 小题,其中 1-30 题每小题 1 分,31-40 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甲、乙两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过程叫做翻译,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甲图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 C.乙图所示过程叫做转录,转录产物的作用一定是作为甲图中的模板 D.甲图和乙图都发生了碱基配对并且碱基配对的方式相同 2.如图为人体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可得出()A.过程都主要
2、在细胞核中进行 B.基因 1 和基因 2 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 C.M1和 M2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 D.老年人细胞中不含有 M23.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 过程所需原料为核糖核苷酸,d 过程所需原料为脱氧核苷酸 B.e 过程是 RNA 复制,只发生在某些病毒增殖过程中 C.科学家在致癌的 RNA 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酶,可催化图中的 d 过程 D.a、b、c 所表示过程依次是 DNA 复制、转录、翻译,只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高三生物 第 2 页 (共 11 页)4.经过对某生物体内的核酸成分的化学分析得知,该生物核酸中
3、,嘌呤占 58%,嘧啶占 42%,由此可以判断()A.此生物体内的核酸一定是 DNA B.该生物一定不含 DNA 而含 RNA C.若此生物只含 DNA,则一定是单链的 D.若此生物含 DNA,则一定是双链的 5.着色性干皮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起因于 DNA 损伤。深入研究发现患者体内缺乏 DNA 修复酶,DNA 损伤后不能修补从而引起突变。这说明一些基因可以()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B.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从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C.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发生突变后生物的性状随之改变 D.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6.1953 年 Watson
4、和 Crick 构建了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证明 DNA 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发现 DNA 分子如何存储遗传信息确定 DNA 分子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为 DNA 分子复制机制的阐明莫定基础 A.B.C.B.7.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搅拌强度、时长等都合理)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相关强度或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表示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 B.图乙表示在“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 C.图丙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 R 型细菌+S
5、 型细菌 DNA 组中,R 型细菌与 S 型细菌数量变化 D.图丁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 R 型细菌+S 型细菌 DNA 组中,R 型细菌与 S 型细菌数量变化 8.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 3 个实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细菌;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H 标记的细菌,经过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以上 3 个实验中放射性的主要位置依次是()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 高三生物 第 3 页 (共 11 页)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
6、物 9.用 32P 标记某动物精原细胞的全部核 DNA,然后将细胞置于 31P 的培养液中培养,使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M、M)。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前期与 M 前期细胞中,32P 标记的 DNA分子数相同、染色体数不同 B.有丝分裂后期与 M 后期细胞中,32P 标记的 DNA分子数不同、染色体数不同 C.有丝分裂中期与 M 中期细胞中,32P 标记的 DNA分子数不同、染色体数不同 D.有丝分裂后期与 M 后期细胞中,32P 标记的 DNA分子数不同、染色体数相同 10.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
7、体 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 数不变 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 A.B.C.D.11.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自然条件下,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能进行基因重组 B.对等位基因不能进行基因重组,一对同源染色体可以进行基因重组 C.个 YyRr 的雄性个体一定可以产生四种 1111 的雄配子 D.F1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类型 12.基因型为 AaXBY 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 AA 型配子。等位基因
8、 A、a 位于 2 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2 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2 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B.C.D.13.通常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高于野生型青蒿(2N=18),现有一株四倍体青蒿的基因型为 Aaaa(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植株花药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的个体均为纯合子 B.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型青蒿即可获得四倍体青蒿 C.该植株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可获得染色体数为 27 的单倍体 高三生物 第 4 页 (共 11 页)D.在该
9、植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含 a 基因的染色体最多可达 6 条 14.下列关于配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个体的形成必须要有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 B.父亲体内的所有细胞,染色体组成无差别 C.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染色体组成有差别 D.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 15.菜豆是一年生自花传粉的植物,其有色花对白色花为显性。一株有色花菜豆(Cc)生活在某海岛上,该海岛上没有其他菜豆植株存在,三年之后开有色花菜豆植株和开白色花菜豆植株的比例是()A.3:1 B.15:7 C.9:7 D.15:9 16.H2O2能将鸟嘌呤(G)氧化损伤为 8-oxodG,8-oxodG 可与腺嘌呤(A)互补
10、配对。若图中所示 DNA 片段中有两个鸟嘌呤发生上述氧化损伤后,再正常复制多次形成大量的子代 DNA,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子代 DNA 分子都有可能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 B.部分子代 DNA 中嘧啶碱基的比例可能会增加 C.子代 DNA 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不发生改变 D.氧化损伤可能诱发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变 17.对基因型为 AaBbCc 的植物进行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不考虑变异)。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状况是()A.B.C.D.18.如图为某种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定为次级精
11、母细胞 B.图乙一定为初级卵母细胞 C.图丙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D.图丙中的 M、m 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高三生物 第 5 页 (共 11 页)19.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人类的 47,XYY 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线粒体 DNA 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大肠杆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 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 21 三体综合征个体 A.B.C.D.20.有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错误的叙述是()A.实验中要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以固定细胞的形态 B.实验原理
12、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 C.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可能发生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 D.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 2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 Dd 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 Abart 松鼠,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22.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
13、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变异性是杂草进化的前提 B.突变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C.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构成了基因库 D.种群内的基因朝着抗除草剂增强方向突变 23.下列关于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诱变育种是通过改变原有基因结构而导致新品种出现的方法 B.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C.诱变育种一定能比杂交育种较快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D.通过杂交育种方式培育作物新品种,有时 F2中就有所需对象 24.2017 年 7 月,“太空灵芝”落地福州仙芝楼,填补了我国医用真菌空间育种的空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太空环境
14、定向诱导后,可筛选出人们需要的性状 B.太空环境作用下,“太空灵芝”成为一种新的物种 C.在菌株培育和选择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太空环境作用下,灵芝菌株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高三生物 第 6 页 (共 11 页)25穿梭育种是近年来小麦育种采用的新模式。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 B.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 D.穿梭育种培
15、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 26.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杂交产生的 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 1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7下列反射弧的模式图中,a、b、c、d、e 表示其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甲是放置在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 a 和 b,甲处均能记录到电位的变化 B.切断 d、刺激 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在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
16、号 D.正常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8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在研究动物胃反射时发现:在喂食前,狗看见饲喂者或听见其声音会分泌唾液和胃液。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他设计在给狗喂食前给予铃声刺激观察狗的反应实验,一段时间后,仅出现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从而验证了“条件射”的存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 B.一次喂食前给狗铃声刺激便能建立上述条件反射 C.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和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射弧相同 D.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就不会消失 29下列关于健康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织液、血浆、淋巴通过直接交换维持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B.免疫活性物
17、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C.缺水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机体尿量随之减少 D.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高三生物 第 7 页 (共 11 页)30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B.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C.内环境和组织细胞中 K+和 Na+分布不均衡的状态是通过主动运输来维持的 D.内环境为细胞代谢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多种酶、适宜的温度、pH 和渗透压 31关于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
18、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的作用结果只能使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细胞内合成的过氧化氢酶能及时分解细胞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 C.产生淋巴因子的细胞中含有的具膜细胞器较多 D.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32.如图甲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 ATP 水解,每消耗 1 分子的 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 3 分子的 Na+泵出细胞外,将 2 分子的 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
19、是 Na+持续外流的结果 B.图甲中 be 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需要消耗 ATPC.图乙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D.Na+K+泵对恢复静息电位,维持膜内高 K+、膜外高 Na+的离子分布有重要作用 33.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 两极置于膜外,在 X 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 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在图乙中的 3t 时刻,兴奋传导至b 电极处 D.1234,tt tt电位的变化分别是 Na 内流和 K 外流造成的 34.麻醉药物通
20、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或传递),产生止痛效果。现有 3 种化学物质:甲能抑制细胞膜外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细胞内;乙能加速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丙能抑制细胞分泌或释放递质。在不考虑副作用的情况下,适合用作麻醉药的是()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高三生物 第 8 页 (共 11 页)35.如图,神经元 a、b 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 c 能释放脑啡肽,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下列相关判断不合理的是()A.a 神经元的神经递质释放受 a、c 两个神经元控制 B.乙酰胆碱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C.脑啡肽的释放会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 D.a、c 神经元均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21、36.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 A 点给予一定的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B.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37.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23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 50%的死亡造成 B.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22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胚有 50%的死亡造成 C.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44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纯合体有 50%的死亡造成 D
22、.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12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极核有 50%的死亡造成 38.人类某遗传病受 X 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且只有 A、B 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高三生物 第 9 页 (共 11 页)A.1的基因型为aBabXX或aBaBXX B.3的基因型一定为AbaBXX C.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1D.若1的基因型为ABaBXX,与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 1/439.一个自然繁殖的直刚毛果蝇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卷刚毛雄果蝇。为了探究卷刚毛性状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用这只卷刚毛雄果蝇与直刚
23、毛雌果蝇杂交,F1全部为直刚毛果蝇,F1雌雄果蝇随机自由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直刚毛雌果蝇直刚毛雄果蝇卷刚毛雄果蝇=211。最合理的结论是()A.亲代生殖细胞中 X 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 B.亲代生殖细胞中 X 染色体上基因发生显性突变 C.亲代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 D.亲代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上基因发生显性突变 40.下图 A、B、C、D 分别表示某哺乳动物细胞(2n)进行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 a 表示细胞数目。试判断 c 所代表的结构物质、基因重组可能发生的时期()A.染色体 BC 的过程中 B.染色体 CD 的过程中 C.DNA AB 的过程中 D.DNA CD
24、 的过程中 二、填空题 41.(每空 1 分,共 6 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知野生型青蒿为二倍体,茎秆中白色(Y)对紫色(y)为显性,叶片中稀裂叶(R)对分裂叶(r)为显性,且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分析回答问题:(1)通过一定的处理让野生型青蒿成为三倍体植株,该三倍体青蒿_(填“可育”或“高度不育”),这种三倍体青蒿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属于_(填“可遗传”或“不遗传”)的变异。(2)用 X 射线照射分裂叶青蒿以后,r 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使分裂叶转变为稀裂叶,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3)现用白秆分裂
25、叶植株与紫秆稀裂叶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白秆稀裂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_ _。(4)染色体变异可导致 R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整体缺失,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缺失的植株可以存活,两条都缺失的植株不能存活。现有基因型为 YyOR 的植株(“O”代表该染色体缺失)与基因型为 yyOr 的植株杂交,子一代中 y 的基因频率为_,子一代存活植株中紫秆稀裂叶的比例是_。42.(每空 2 分,共 12 分)研究发现,真核细胞中转录产生的 RNA 还需经过前体 RNA成熟 RNA 的过程,奥尔特曼和切赫等科学家为确定催化该过程的酶的化学木质进行了如下的研究:高三生物 第 10 页 (共 11 页)实验一:核糖核
26、酸酶 P 由蛋白质和 RNA 两种成分组成。1971 年奥尔特曼发现核糖核酸酶 P 去除 RNA 后,该酶失去催化前体 tRNA 转化为成熟 tRNA 的功能。实验二:1981 年切赫最初推测加工 rRNA 的酶存在于细胞核的核液中。他在前体 rRNA 中加入核液,对照组前体 rRNA 不做任何处理,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中的前体 rRNA 都转变为成熟 rRNA。实验三:后来,奥尔特曼的同亊设计新的实验,直接证明了核糖核酸酶 P 中起催化作用的是 RNA。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质中 rRNA 主要存在于 (填细胞器名称),细胞中的 RNA 是以 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产生的,tRNA 的功能是 。
27、(2)实验二的结论:。(3)实验三的设计思路:。(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物质,关于生命起源一直存在“核酸和蛋白质哪一种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的争论,上述研究结论使许多科学家认为“RNA 是生命起源中的第一个生物大分子”,依据所学的生物知识写出支持这一观点的两点理由:。43.(每空 1 分,共 10 分)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 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 AA 和 Aa 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 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 ,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 。
28、(2)洪水冲来了许多 AA 和 Aa 种子后,该群体的 A 和 a 基因频率分别为 ,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 (填“是”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 A 和 a 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 。(4)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 。(5)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44.(每空 1 分,共 12 分)学
29、习、记忆是高等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 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此时突触前膜出现的信号变化为_。高三生物 第 11 页 (共 11 页)(2)如果在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 100 次/秒、持续 1 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 HFS 处理时高 23 倍,研究者认为是 HFS 使 H 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 N 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
30、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共同作用,使 C 酶的_发生改变,C 酶被激活。如果对小鼠 H 区传入纤维施以 HFS,休息 30 分钟后,可检测到 H 区神经细胞的 A 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 A 受体数量明显增加。据图可知,细胞膜上增加的 A 受体可能直接来自_(细胞器)形成的具膜小泡,该过程需要依靠细胞膜的_来实现。图中 A 受体胞内肽段(T)被 C 酶磷酸化后,A 受体活性增强。据图可知,C 酶被激活后一方面可以增强_(填图中序号)过程以增加_,另一方面通过消耗 ATP 的过程_(填图中序号)使 A 受体泡内肽段(T)的磷酸化,A 受体活性增强。这样就使突触后膜对_的通透性显著增加,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明显 。(3)图中内容从细胞和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