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95322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欧洲宗教改革前后持续近一个世纪。这场改革从表面上看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形式展开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与文艺复兴运动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不纯粹是一场文化运动,它还是一场社会运动,其形式更为激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次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可用两课时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遵循联系和发展的教学原则。就联系的原则而言,一可联系中世纪末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二可联系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

2、三可联系宗教改革与尼德兰革命、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体会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所谓发展的原则,是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宗教改革符合了当时欧洲的历史背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认识到改革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难点: 1由于本专题是从社会的综合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来分析得出结论,所以分析问题较为复杂。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2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知识与能力

3、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认识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尊重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残暴腐朽的封建政权终究要被历史所摒弃。 从天主教会面临的内外困难,了解到天主教会的腐朽和堕落,进一步理解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对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有全面的认识,逐渐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查找资料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像,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查找资料以及用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地图、文字)等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

4、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通过对宗教改革问题的层层分析,培养辩证地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阻碍历史发展的事物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二)教学内容分析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欧洲进入中世纪,天主教会逐渐控制了欧洲社会,名义上它只是一个信徒的社团组织,但实际上,天主教会俨然是一个国家政权,而且拥有凌驾于西欧封建君主之上的权力。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天主教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社会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思想的苏醒。天主教会自身日渐腐朽,为了加强控制采取了残暴的统治,这些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格格不入,宗教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 教材首先讲述了欧洲天主教会发

5、展的历史,使学生明白欧洲天主教会在欧洲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就便于理解为什么当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后天主教会会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的对象;然后教材从天主教会自身存在的问题、天主教会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各种问题而采取的倒行逆施的措施等方面来阐述宗教改革的背景以及爆发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权倾欧洲的教皇国 教材指出天主教会虽然是由信徒组成的社团,但在中世纪的欧洲,它俨然是一个国家组织,由此向学生展示了基督教的基本情况,让学生知道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支;向学生说明天主教会经历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展示天主教会是如何成为欧洲中世纪的主宰以及如何主宰欧洲中世纪历史的。让学生能理解,天主教会已成为欧洲发展

6、的枷锁。教材从天主教会的内部和外部的问题以及面对这些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以及爆发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 教材指出了欧洲天主教会落后性的首要表现,向学生阐述了天主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落后性,便于学生理解天主教会是如何控制人们思想的。这是从天主教教义上告诉学生,天主教会已经与新兴的资本主义产生矛盾。 教会的堕落 欧洲天主教会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而作为天主教经典的圣经中却充满了矛盾。为了掩盖这些问题,天主教会随意解释圣经,并且加强了对圣经的控制。除此以外,教职人员生活腐朽、糜烂,为了聚敛财富不择手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满,教会的腐朽也

7、说明宗教改革到来的必然性。 野蛮的宗教裁判所 教材指出为了反对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一些所谓的“异端”首先站了出来。面对这些异端,欧洲天主教会充分展示了其残暴和腐朽的本性,通过宗教裁判所对异端进行了最野蛮的打击,但这也充分说明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已摇摇欲坠。 天主教会面临的种种挑战 教材通过对因君主专制的兴起和民族意识的增长而产生的政治统治矛盾、因与兴起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领域的矛盾以及因与文艺复兴后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格格不入而产生的思想领域的矛盾这三方面因素的阐述,指出天主教会面临的三个挑战,进一步阐述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介绍欧洲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宗教改

8、革发生的历史背景。 难点:了解天主教会的腐朽和堕落,理解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如何评价“信仰高于理性”这一命题? 答案提示:课本中提到的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即知识)、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而信仰的内容主要是圣经。天主教强调理性只能是信仰的奴仆,理性服从信仰,信仰高于理性,信仰主宰理性。这种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实质上是否认科学,否认知识,反对进步。用马克思的理论分析,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同时也反作用于物质,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但是绝对不能控制物质,不能主宰物质。因此,天主教强调理性只能是信仰的奴仆,理性服从信仰,信仰高于理性,这是一种反科学的论调,是

9、为其宗教统治服务的。 议一议 天主教教义对禁锢人们的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使得人们无欲无求,安于现状,忍受一切痛苦,不做反抗;对教会产生精神上的依赖;阻碍进步力量的发展,保持其权威的神圣化,永固其统治。 自我测评 1为什么说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领主? 答案提示:经济上,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对各国都有经济上的特权。政治上,对各国包括封建君主在内都进行控制。社会生活中,扮演西欧共主的角色,对西欧实行着野蛮的精神压制。 2为什么说中世纪后期的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障碍? 答案提示:从欧洲历史的发展来看,中世纪后期已经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势力产生了

10、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中世纪后期的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天主教会,它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教会阻碍了欧洲历史的发展? 答案提示:所有违背教会意志的进步思想均会被扼杀,西欧的思想得不到解放,当然科学文化也就无从发展。从根本上说,让人们保持着愚昧,就不会反抗,也就不会有后来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也就没有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已具备的历史分析能力。 评价方法 讨论法和查找资料学习法。 评价过程 通过让学生查找关于欧洲天主教会和欧洲中世纪的相关资料,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和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充

11、分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通过讨论,检测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把握能力和对宗教改革历史背景的理解。 通过描绘当时欧洲人的社会生活来进一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由历史联想到现实中的改革,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任何事物不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就会被历史所淹没的真理。 评价总结 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此处只采用了讨论法和查找资料学习法两种方法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老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五)历史问题注释 耶稣 耶稣(Jesus),基督教信仰的救世主,基督教的创始人。其称号“基督”为希伯来文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指上帝派来拯救以色列的救世主)之希腊文译音。根据新约四福音书的记

12、载,耶稣是上帝之子,由童贞女玛丽亚受圣灵感孕,生于伯利恒城客店的马厩之中。耶稣成年后从施洗者约翰受洗,并经受了40天的考验,之后开始在犹太各地和巴勒斯坦的加利利传教。他率领12个门徒一方面宣传天国将临、悔改得救的福音,一方面治病救人,扶危助困。其教义宣扬“爱上帝爱邻人”、“爱人如己”,并抨击了当时的当权者和犹太教的某些戒规,因而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嫉恨。在逾越节前夕,被其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以“诱惑国民”和“僭称犹太人之王”的罪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日复活,并显灵于众门徒中,第40日升天。关于耶稣其人真实性的历史问题,曾经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历史实证主义者力图剔除早期教会传说的信仰成分,要

13、求返回有关耶稣的原始事实;而许多神学家如利奇尔等则认为不能把历史上的耶稣与信仰中的基督分开。从公元1世纪犹太史学家约瑟弗斯的犹太古史和古罗马史学家塔西陀的编年史中,都可以找到关于耶稣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间接说明了历史上的确出现过耶稣其人。 基督教 基督教(Christianity),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崇奉耶稣为救世主,分为许多派系,包括天主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正教)、新教(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各派系内部又常分出一些宗派。基督教传播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正式信徒人数达15亿,它对人类的历史,包括思想、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习俗等一切方面

14、,尤其是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基督教以圣经为经典,并认为圣经系由上帝的圣灵感动作者写成,具有最高权威,是信仰的依据和教义的标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有:三位一体的上帝(或译天主、神)是创造并治理天地万物的主。上帝无形体无方位,但有理性有意志,超越于万物又内在于万物。上帝有3个位格,其一为圣父,无限公义而又慈爱;其二为圣子,即“道成肉身”为人受难的耶稣基督,兼具神人二性,已经复活、升天,还将再临、审判;其三为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教会乃基督所建,由上帝选民组成,具有圣洁性和普世性,使命是在世上传播福音。人乃上帝按其形象所造,由灵魂和肉体构成,虽有神的“形

15、象”或“原义”,但因“堕落”而有“原罪”,陷于恶魔势力之下,故须信奉基督,才能称义获救。基督教的创始人是生活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拿撒勒人耶稣。耶稣活动和基督教创立的历史背景,是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社会。一方面,犹太民族及其文化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浓厚的宗教精神,但历经亚述、巴比伦、波斯和希腊等外族入侵和压迫之后,又沦为空前强大的罗马帝国属国,并多次遭到暴力镇压,犹太社会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古代先知预言认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思想和对犹太人的复国救主即弥赛亚的盼望十分流行,这种思想尤其盛行于犹太教某些下层派别之中;另一方面,罗马帝国使用

16、当时最完备的军事、行政和法律力量对地中海各国实行强权统治,使各民族原有的文化和宗教急剧衰落,包括罗马本土在内,整个帝国开始显示出道德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同时,生活的颓废,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增加,也促进了东西方宗教和哲学思想更多的交流。按照基督教的说法,耶稣是上帝为拯救世人而派遣“道成肉身”为人受难的上帝之子,所以信仰他的人称他为基督(对弥赛亚的希腊文称呼),即承认他为全人类的救主。 圣餐 圣餐(Holy Communion),基督教各主要派别共有的重要圣事。圣餐的设立源于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掰饼分酒给门徒时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基督教认为饼和酒是耶稣为救赎人类而被钉于十字

17、架的象征,基督教的一些派别认为耶稣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圣餐中,但对于这种存在的方式各派说法不一。天主教称此圣事为圣体,使用无酵饼,而且一般信徒领受时不领圣血。东正教称圣餐为圣体血,使用发酵饼,信徒可领受圣体和圣血。新教各派不接受天主教传统的圣体礼仪,信徒可领饼亦可领杯(圣血)。各宗派的圣餐礼仪形式不尽相同,安立甘宗和信义宗的圣餐礼与天主教较接近。加尔文宗则认为饼和酒仅为基督血肉的代表。公谊派认为圣餐只是形式,故不举行这一圣事。基督教各派的圣餐礼均由神职人员主持。 洗礼 洗礼(Baptism),基督教三大教派共有的圣事之一,又称圣洗,是入教必须举行的仪式。洗礼源于圣经,被认为是由耶稣亲自定立的

18、圣事,受洗的人可以被赦免其“原罪”和“本罪”,得到上帝恩宠。只有受洗成为正式教徒后才可领受别的圣事。各派洗礼方式不一,一般有3种方式:浸礼、注水洗礼与洒水洗礼。 教皇国 教皇国(Papal States),罗马教皇拥有领土主权的政教合一的国家。756年,法兰克王丕平献土,为教皇国之始。774年,查理曼大帝赠城,教皇国版图开始扩大。从11世纪起,教皇国势力逐渐增强,12一13世纪达到鼎盛。天主教大分裂时期,教皇国内部出现地方自治政权,许多城镇实际是在封建贵族统治之下。15世纪教皇又重新恢复其权势。16世纪初,教皇国边界有所扩大。1527年,教皇国被承认为独立国家,1798年拿破仑占领罗马后,教皇

19、国被迫取消。1800年又得以重建,但1809年又被拿破仑并入法国版图。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又被恢复并受奥地利保护。1859年意奥战争后,教皇国领土大部分被并入意大利。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意大利统一,教皇退居罗马城西北的梵蒂冈,教皇国实际已不存在,教皇国的名称也不再沿用。现在的梵蒂冈城国实际上是教皇国的继承。 东正教 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y),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因强调自身的正统性,也称正教;又因由基督教形成初期流行于东罗马帝国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成,在仪式中以希腊语为主,又称希腊正教。根据1990年统计,全世界共有信徒17亿人。由于东、西罗马帝国政治、语言、社会等方

20、面的差异,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派教会认为自身高于其他教会,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则认为各教会相互平等,因而东西教会一直为争夺最高教权而不和,终于在1054年正式分裂。在拜占庭帝国时期,东正教是帝国国教,它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世俗政权,大主教的任免、主教会议的召开、对教义的解释,均由皇帝控制掌握,日常领导则由牧首负责。早期主要牧首区有4个,即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提阿和耶路撒冷。15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各国家、地区和民族先后成立自主教会。16世纪末,莫斯科都主教脱离君士坦丁堡自立,建立牧首区,形成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会,东欧各国正教亦陆续宣布自主。各自主教会在法规和行政方面有独立自主权

21、,并可自选大主教,但彼此之间在信仰和圣事上是共同的。东正教自主教会有15个,即君士坦丁堡正教会、亚历山大正教会、安提阿正教会、耶路撒冷正教会、俄罗斯正教会、格鲁吉亚正教会、塞尔维亚正教会、保加利亚正教会、罗马尼亚正教会、塞浦路斯正教会、希腊正教会、阿尔巴尼亚正教会、波兰正教会、捷克斯洛伐克正教会、美国正教会,另外在日本和芬兰也有自治教会。20世纪60年代,东正教各教会曾联合召开了几次世界性会议,讨论使其教义、礼仪符合时代要求,与罗马天主教平等对话以及参加普世教会运动等问题。东正教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和领导,它自设牧首区,牧首区下辖数个首府主教区。主教区首脑为主教,下有司祭和辅祭。在信仰教义上,

22、东正教特别重视对圣母玛丽亚的崇拜,注重道成肉身对人的转化作用,不强调人的原罪,因而不十分强调赎罪论,强调得救不仅依靠天主,也依靠自身的善行。在基督论方面,东正教坚持并只承认教会成立后8个世纪的7次宗教会议所阐明的教义,强调三位一体。东正教有七种圣事,即洗礼、涂油礼、圣体血、告解、终傅、神品、婚配。在弥撒中使用发酵面饼,受洗者要浸入水中3次,涂油礼时额、眼、鼻、嘴、耳、胸、手足均要涂油,其余圣事与天主教相同。强调礼仪的神秘气氛,教堂陈设布置庄严华丽,宗教服饰引人注目。东正教节日繁多,除耶稣诞生、受难、复活、升天等节日外,还有圣母圣诞瞻礼、圣母献堂瞻礼、圣母行法瞻礼、圣母领报瞻礼、圣母升天瞻礼等节

23、日,以及许多斋期。 教皇 教皇(Pope),天主教最高领袖,同时为教皇国(今梵蒂冈城国)君主,又称教宗。Pope一词原意为父亲,在基督教早期为所有主教的尊称,后逐渐成为西派教会罗马主教的专衔。8世纪时法兰克王丕平献土后,教皇国建立,教皇亦成为一国之主。在此后近10个世纪中,教皇在与世俗帝王的斗争中,势力有消有长,但作为精神领袖的地位在宗教改革前一直未变。教皇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终身任职,除被证实为异端外不能罢免,可以辞职,但无权指定继承人。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音译加力特教,意译公教。因其中心在罗马,又称罗马公教。中国人根据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翻译,称

24、之为天主教、罗马天主教。根据1990年统计,全世界共有信徒近10亿人。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帝国在政治、社会、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基督教,在其形成初期就逐渐分成以罗马为中心的拉丁语派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语派,东西两派为教会最高权力和教义等问题长期争论,终至1054年正式分裂。东派强调自己的正统性,称为正教,西派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公教即天主教,在中世纪曾深入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学术、文化、教育和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无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从中又分裂出与罗马教廷脱离关系的新教各派。天主教一方面发动了与之对立的反宗教

25、改革运动,加强教廷权力,整肃教会纪律,同时成立耶稣会等组织,深入社会各阶层进行加强天主教的活动。随着欧洲列强相继向海外扩张,天主教向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和亚洲开展传教,扩大了影响。在本世纪,面对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天主教一方面在其内部反对现代主义神学,反对共产主义等“错误学说”,另一方面也逐步改变僵硬立场,提出了革新和对话的方针,谋求与基督教各派及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天主教会的组织形式严格、集中,它重视教阶制,教阶制分为神职教阶和治权教阶。神职教阶有主教、神父和助祭;治权教阶有教皇、宗主教、牧首主教、省区大主教、都主教、大主教、教区主教等,教皇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由枢机主教构成的枢机主

26、教团选举产生,枢机主教团也是教皇的主要咨询机构。天主教严格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结婚,与俗人有明显界限。修会由信徒组成,修土须发安贫、守贞、服从三愿,并过集体生活。除教皇之外,宗教会议也具有至高权威。宗教会议由教皇主持召开,与会代表为世界各地区的主教。重要修会、修院领导人及著名神学家、教会法专家也常应邀参加。12世纪至今,天主教已召开过13次宗教会议。天主教第一部完整的教会法令是12世纪中叶的格拉蒂安教令集。16世纪时,教会法大全问世,20世纪初又修改简编为天主教会法典,1983年颁布了更为简明的新天主教会法典。 弥撒 弥撒(Mass),天主教祭奉圣体的圣事礼仪,以纪念耶稣为救赎人类而做出的牺牲。天

27、主教认为耶稣被钉于十字架上,是流血的祭献,而举行弥撒是不流血的祭献。举行弥撒有3个步骤,首先是赞美天主、祈求天主、温习圣经,然后献上被视为圣体圣血的麦面饼和葡萄酒,最后由教徒轮流领受圣体(即麦面饼)。弥撒分大礼和简礼。一般在主日和圣诞节、受难日、复活节时举行大礼,由主教或司铎主祭,简礼则由司铎主祭。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礼仪改革后,在举行弥撒时可用拉丁语,也可用本国民族语言。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世界上第一场为了宗教理想而发动的大规模战争,尽管后来这个理想失去了它原有的纯洁和高尚,但是十字军东征仍然被看做是为基督教的上帝所做的服务,同时十字军战士也把自己看做效力于一个神圣目的的高尚的仆人。

28、十字军的理念有一部分来自旧约圣经,一部分来自穆斯林做出的圣战榜样,其他原因还包括僧侣们富有煽动性的布道,这和当时的基督教世界开始逐渐从摩尔人手中收回西班牙有关,当然也离不开当时教会掌握的大量财富,但是最后促成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则是从东方传来的消息。在上一个千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近东地区已经基本上稳定下来,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人之间达成了某种均衡的态势。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是开放而安全的。圣城掌握在穆斯林手中,它既是基督教的圣地,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吸引了无数朝圣的游客。但是这种平衡被后来的塞尔柱土耳其人打破。他们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于公元1071年在小亚细亚击败东罗马帝国的军队,从此朝圣的人们沿途备受

29、土耳其人的骚扰。迫于土耳其人的压力,当时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亚力克修斯康姆尼纽斯不得不向教皇和西方教会求救,希望他们能够给予军事援助,打败这些异教敌人。他请求西方派出一支雇佣军,帮他夺回失地,而沿途的战利品都归雇佣军所有。他本人对于夺回圣地一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发动十字军东征的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他本是法国的一名贵族,后来抛下自己的头衔,做了克吕尼派的修士,在公元1088年被选为教皇。他充满了近乎狂热的宗教激情,而同时也是位手段高明的外交家。亚力克修斯皇帝的吁请让他开始做出宏伟的构想:西方基督教世界将以极大的努力收复圣陵;军队集中在教皇的名义下,可以让欧洲的统治者们不再彼此征战不休,给欧洲带来和平;

30、基督教统一的理念也可以因此带到东方,最终甚至可以将长期倾轧不和的东西方教会重新统一在教皇治下。公元1095年11月,克莱蒙特会议在法国中南部召开。教皇乌尔班二世出现在会场上,他发表了可谓是历史上最富有影响力的演说。他召唤法国人行动起来,从罪恶的土耳其人手里夺回基督的陵寝。乌尔班二世以非常巧妙的手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信仰的激情。他的听众全部都是听着圣经故事长大的,深信迦南有肥沃的土地、丰饶的草原和繁盛的羊群。他们把真实的耶路撒冷城和天国之城混为一谈,认为耶路撒冷就是那个以珍珠为城墙、以白银为街道、流淌着不休的活水、沐浴着上帝的光辉的那个圣城。贫穷的十字军战士寄希望于能够获得一块圣地作为自己的封地,而

31、如果他不幸战死,他也已经得到了教皇的允诺,可以在天国占有一席之地。教皇还为每个十字军战士免罪,这样他们死后就不必遭受炼狱之苦。最后,乌尔班二世还迎合贵族们喜好比武大赛的习性,发出这样的呼吁:这是一场和凶残的敌人包括巨人和龙进行的战争,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一次大比武”。教皇的演说产生的巨大成功是他自己也未曾料到的。当时还没有对十字军的具体行动拟出像样的计划,而且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几个主要君主几乎都被革出教门了。乌尔班二世委托法国勒皮主教负责这项工作,而军事指挥的任务就交给了法国的贵族们。整个教会的庞大机构都运作起来,从事招募土兵、筹集钱款、储备给养和运输调度的工作。在某些地区,极具号召力的宣传让人

32、们进发出无与伦比的热情。投身于十字军的人们自豪地佩戴着他们领取的红十字,或者向人们展示刻在自己胸口的十字形疤痕。十字军东征的开端纯粹是一场闹剧,让人哭笑不得,也让人毛骨悚然。一群德国人跟在一只鹅后面,因为他们相信这只鹅得到了上帝的启示。隐士彼得,一个浑身污秽不堪、打着赤脚的狂热的法国僧侣发起了一次私人的十字军史称“农民十字军”。他向信徒们宣称,上帝会亲自导引他们通向圣地。在德国,赤贫者沃尔特效法彼得做了类似的布道。信徒们大受鼓舞,把彼得骑的毛驴的毛拔了个精光,因为他们相信这就是上帝赐给他们的信物。这支庞大的队伍装备得五花八门,一路穿过德国和巴尔干半岛,屠杀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沿途劫掠破坏。拜占

33、庭帝国皇帝亚力克修斯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送上了小亚细亚前线,他们的给养完全靠沿途掠夺信仰基督教的村民们来维持。他们作战的结果是分两批成了土耳其人的俘虏。土耳其人让第一批俘虏选择改信伊斯兰教或是被砍头,而对于第二批俘虏则是直接屠杀。隐土彼得恰好有事留在君士坦丁堡,因此得以逃过此劫。第一次真正的十字军东征开始于1096年秋天,整支军队分成几批,从海陆两路行进,在君士坦丁堡集结。关于十字军的人数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估计不会少于三万,也不会超过十万。尽管如此,如何供应众多十字军战士的食物让拜占庭皇帝亚力克修斯伤透了脑筋,同时他也对这些十字军战土的能力非常不满。他期望的是经过良好训练的士兵,而真正来到君

34、士坦丁堡的却是一群纪律松散的乌合之众,甚至还有牧师、妇女和儿童。当然,全副武装的骑士也不是没有,但是他们的行为很傲慢。亚力克修斯忍气吞声地为十字军提供粮饷,并且派兵护送他们到小亚细亚。作为回报,他要求十字军宣誓,十字军夺回的土地如果是原本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必须归还给拜占庭帝国。这个誓言被非常勉强地答应了下来。十字军和拜占庭帝国之间存在着非常普遍的相互仇视和敌对情绪。很多心高气傲的法兰克骑土就私下里发誓,要把他们的拜占庭同盟看做和土耳其人一样的敌人。公元1097年春,亚力克修斯把这群让他头痛不已的客人送上了穿过小亚细亚通向迦南地的道路。这是一段险恶的征程。亚洲的高地贫瘠而干旱,当地仅有的一些农民

35、也早就在大军到来之前跑光了,还带走了他们的羊群和谷物。浩大的行军队伍很快就开始饱受饥渴之苦。由于在故乡作战时充足的饮水供应已经成为习惯,很多战士甚至连水壶都没有带。骑土们不得不脱下盔甲,徒步行军。大量马匹死于饥渴和疫病,结果人们不得不用羊和狗来拉辎重车。其中一支部队在冒着暴雨翻越安蒂托罗斯山脉时,由于盘山道路十分泥泞,很多马匹和驮着东西的牲畜纷纷失足摔入深渊。行军队伍还经常受到土耳其人的骚扰。土耳其弓箭手骑着个头不大然而善于奔跑的马匹,在行进中向十字军射来一阵箭雨,然后在十字军组织起反攻之前就迅速散去。他们经常组织伏击和佯败,还抓住机会歼灭十字军派出寻找给养的队伍。这种游击战术对于西方世界来说

36、是完全陌生的,对他们传统的军事规范和组织观念形成了极大的震撼。幸存的队伍最后来到了地中海的东北角。在那里,他们和坐船过来的十字军会合,得到了休整。这时候,他们内心的懦弱和贪婪开始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布卢瓦的史蒂芬丢下大军,逃回英格兰,但是后来又回到了中东,据说是被他兴致勃勃的妻子送回的。一开始叫嚣着要积极参与的隐士彼得见势不好,也私下里逃跑了。布洛涅的鲍德温设法获得了对于伊德撒地区的统治权,结果在这份地产里沉湎了许久。十字军的主力向南行进,在安条克城下驻扎下来。安条克位于耶路撒冷以北,是通向耶路撒冷的门户。十字军对安条克展开了长达8个月的围攻。最后,由于城里内奸的出卖,安条克城在公元1098年

37、6月被攻陷。基督徒们的军队从这里开始小心地向南进军。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支部队只是一支很小的军事力量,总人数大约只有12000人,其中骑兵有1200到1300人。当时的土耳其人正在和巴格达的阿拉伯王国纠缠不休,因此北部边境疏于防范,十字军得以向南继续行进。最后,到了公元1099年6月7日,十字军终于驻扎到了耶路撒冷的高墙下,经过惨烈的激战,双方都损失巨大,但十字军依然攻克了耶路撒冷。十字军控制耶路撒冷以后,立刻开始屠杀城内的居民。这座城市现在回到了基督徒的手中,看着朝圣者们得以虔诚地拜访圣陵,战士们先前的一切辛苦战斗都得到了回报。攻陷耶路撒冷后,十字军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事先许下的誓言,便基本

38、上都退回欧洲。留守耶路撒冷的只有一两千名步兵和几百名骑士,统领他们的是布戎的戈弗雷。基督教军队征服圣地的势头中止于公元1144年,其标志是土耳其人从基督教徒手中夺回了伊德撒地区。从此,西方人开始转入守势。伊德撒沦陷的消息让整个西欧为之震惊。克莱伏的圣伯纳德为此发出呼吁,并迅速组织起一支新的十字军。公元1146年复活节,圣伯纳德在维兹莱向聚集而来的一大批朝圣者做了一次布道。在场的人中有大约一半宣誓加入十字军。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深受伯纳德的鼓舞,决定亲自率兵前往圣地。他的王后阿奎丹的艾莉诺是个勇敢而果断的女子,决意和丈夫一同前往。伯纳德随后前往德国,邀请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也加入这支远征军。在君士坦丁

39、堡,东罗马帝国皇帝非常冷淡地接待了到来的德国人。在他看来,所谓的十字军,不过是西方扩张的一个小把戏而已。但十字军终于还是穿过了小亚细亚,不过沿途损失惨重。尽管国君之间以及他们率领的军队之间敌意很深,他们仍然齐心协力地攻打大马土革。但是对大马士革的围攻并未成功,在撤退途中,十字军被彻底击溃。领军的国王们只得灰溜溜地回到欧洲,承认自己在圣地彻底失败了。穆斯林不断地蚕食着基督教徒留下的各个要塞。公元1187年,他们攻下了耶路撒冷。他们的著名统帅萨拉丁不愿意步基督徒的后尘去屠杀城内居民,而是用手中的俘虏们来勒索赎金,并且保证被释放的俘虏在归国途中的安全。耶路撒冷失陷的消息激起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领军人

40、物包括法国的菲利普奥古斯塔、英格兰的狮心王理查和德国的腓特列巴巴罗沙。尽管理查于公元1191年攻下了阿克,但是他一直没能攻下耶路撒冷,最后不得不满足于和穆斯林谈判并达成协议,确保基督教的朝圣者可以自由前往耶路撒冷。公元1198年,著名的英诺森三世被选为教皇。他发起了又一次的远征,这就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负责这次十字军的机构和威尼斯的商人们签订了协约,用威尼斯的船只向圣地运送大约30 000名士兵和4 500匹军马。但是直到出发前夕,十字军筹集的钱款只够支付一半的运费。威尼斯商人们于是以他们一贯的精明向十字军提出了解决之道:如果十字军可以帮他们打下一直和他们作对的达尔马提亚地区的撒拉城威尼斯人把

41、它说成是一个海盗的窝点,那么他们就愿意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来运送十字军。十字军很快就拿下了撒拉城。这个消息让英诺森三世震惊不已,因为撒拉城是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城市,它的匈牙利领主也是教皇的侍臣之一。结果,这次袭击行动成了十字军攻击基督教徒的一个恶劣的先例。受它的影响,十字军的首领们在威尼斯商人的不断蛊惑下,决定支持拜占庭帝国被废黜的皇帝伊萨克安哥拉思复位,认为这样可以把东方教会和罗马教会重新联合起来,并且从拜占庭的被保护人那里得到足够的人力和财力补充,进军埃及,把他们以前犯下的错误弥补上。经过反复劝说,教皇也对这一行动表示赞成。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船队就这样开往了君士坦丁堡。公元1204年4月12日,

42、这座历史名城没能抵挡住长时间的围攻,落入十字军之手,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城内进行了连续三天的掠夺。东罗马帝国被这次行动的参与者们瓜分了。威尼斯人分到了最好的那一块:爱琴海里的一些岛屿、希腊和小亚细亚沿岸的海港。法兰克人则成为被占领地区的亲王和大公,统治着广袤的希腊和马其顿的土地。教皇的使节一直跟随在军队里,为那些愿意接过十字架、前往巴勒斯坦的战士们免罪。但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并没有给圣地带去什么人马,反而是那些留在圣地的骑士们纷纷赶往君士坦丁堡,期望能够趁乱分一杯羹。后来,由于十字军无法夺回耶路撒冷,他们把目标转向了埃及,因为那里是穆斯林势力的一个重要基地。公元1219年,经过一年半的围攻,他们拿下

43、了位于尼罗河河口的港口。但是这座城市在基督徒手里的时间不过短短的几年,到了公元1249年,圣路易也率军攻入埃及,但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以十字军东征为背景,出现了无数的民间文学、史诗、历史和回忆录。而十字军最初的那个高尚的理想,尽管后来遭受了无数的滥用和诋毁,仍然一直在西方人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它也被视为神圣的理想而做出自我牺牲的一个伟大楷模。 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是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查和审判异端的机构,又译罗马宗教裁判所、异端裁判所或宗教法庭,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宗教裁判所是从13世纪上半叶开始建立的

44、。教皇英诺森三世为镇压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异端,曾建立教会的侦查和审判机构,是为宗教裁判所的发端。霍诺里乌斯三世继任教皇后,于1220年通令西欧各国教会建立宗教裁判所。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又重申前令,强调设置机构的重要性,并任命由其直接控制的托钵僧为裁判官,要求各主教予以协助,于是宗教裁判所在西欧天主教国家普遍成立。最初裁判官巡回侦审,后来建立地区性的常设裁判所。裁判官掌握对本地区异端的搜查、审讯和判决大权。主教和世俗政权有协作、支持的责任,但无制约、干预的权力。异端包括不同于罗马正统教派的言行和思想,巫师亦被视为异端。不少反封建斗士、进步思想家、科学家、民间巫师、术土皆为裁判所打击迫害的对象。异端罪

45、的侦审秘密进行,控告人与见证人姓名保密。罪犯、恶棍乃至儿童,皆可作见证人。一经被控,绝难幸免。为被告作证、辩护,也有被指控为异端的可能,因此无人敢为。被告如认罪并检举同伙,处理从宽。苦行、斋戒、离乡朝圣、在公开宗教仪式中受鞭打、胸前或身后缝缀黄色十字架受群众凌辱等,皆属轻罚。对不认罪、不悔过者,刑讯逼供,从严定罪,处以徒刑或死刑。死刑多为火刑,交由世俗当局执行。对被判死刑、徒刑者,财产没收归教会和世俗政权分享,或由政府全部占有。没收异端财产而获得利益,是世俗政权积极支持宗教裁判所的原因之一,因此造成滥肆搜捕、定罪、株连扩大的恶果。在天主教国家里,除英国和北欧国家外,先后皆有宗教裁判所活动。西班

46、牙宗教裁判所历时较久,凶残恐怖较著,不仅用来镇压异端,也用来迫害阿拉伯人和犹太人。14831820年间,受迫害者达30余万人,其中13被判处火刑。16世纪中叶,教皇在罗马建立最高异端裁判所。18、19世纪,西欧各国宗教裁判所先后被撤销。1908年,教皇庇护十世把罗马最高裁判所改为圣职部,主要职能是监视和处罚参加进步活动的教徒、查禁各种进步书刊、革除教徒的教籍和罢免神职人员等。 异端 异端在神学观点上与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正统理论相左,因而是受到当时教会权威排斥的基督教派别。关于异端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对异端的排斥谴责,主要出现于古代和中世纪。在近现代,由于理性主义的影响以及宗教宽容与信仰自由原则的深

47、入人心,同时由于基督教普世合一运动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异端的理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说来,现代基督教在接受本派教义的同时,不再把持其他观点的基督徒斥为异端。基督教历史上的异端大致可按其出现的时期分为古代异端和中世纪异端两大类。古代判别异端与正统的标准,主要来自圣经中先知和使徒的言论。后来教会开始通过宗教会议来确定正统,斥责异端,并以编定新约正典、公布信经的形式,把正统信仰和教义固定下来。在早期的罗马教会中,形成惯例的做法是正统教义须由教皇批准。中世纪的异端概念已不限于教义方面的错误,还包括基督徒生活与操守方面的“错误”。1213世纪,为了对付异端,天主教建立了异端裁判所,并把受到审判而又不肯公

48、开认错的异端分子交给世俗当局惩处,有时还发动十字军讨伐异端。宗教改革后很长时期之内,天主教会仍保留过去关于异端的理论,对异端仍予以谴责,新教各派则认为自己所持的信仰是真理,视其他派别为异端。基督教世界的政教逐渐分离之后,基督教各派对异端的强制制裁逐渐消失。 二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认识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从马丁路德的教义中体会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

49、之间的特殊关系。 通过分析,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查找资料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像,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查找资料以及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地图、文字)等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通过对宗教改革过程和历史意义的分析评价,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知道只有进行改革,破除封建枷锁,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作为中世纪欧洲封建主义最大代表的天主

50、教会,已经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巨大障碍,欧洲各国相继爆发了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其中以德国的宗教改革影响最大。欧洲的宗教改革提出了以“因信称义”为中心的新的宗教思想,要求建立国家利益至上、服从于国家主权的民族教会。其本质是为了扫除上层建筑中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通过宗教改革,大大削弱了罗马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奶牛”的愤怒 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四分五裂,王权薄弱,便于天主教会的剥削,因此,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就特别重,被称为教廷的“奶牛”。德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发展,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想要成为统一国家,但

51、教会千般阻挠。不仅如此,教会还通过赎罪券等来加重对德剥削,这就引起了当地人极大的不满。教材讲了路德在德意志改革的纲领、内容以及结果和意义。 日内瓦的“教皇” 与路德改革的温和不同,卡尔文在瑞士的改革是非常激进的。他的思想是路德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卡尔文改革的具体内容,说明他的改革与路德改革之不同。对卡尔文改革的评价包括两方面,分别是改革的进步性和其维护教会利益的本质。 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 在欧洲,英国的宗教改革颇具特色,这是因为英国国王为了加强自己的王权,依靠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来摆脱罗马教会的束缚,通过建立国王控制下的英国国教来完成宗教改革,但具有非常大的不彻底性。英国因此产生了激进

52、的清教徒。 带来民族独立的尼德兰宗教改革 教材首先简单地介绍了尼德兰的基本情况,指出尼德兰通过宗教改革完成了民族的独立。通过介绍尼德兰改革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宗教改革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的。在评价尼德兰的宗教改革时,可与英国的宗教改革进行比较。 天主教会的改革 天主教会面对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感到其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教会内部的有识之土感到不应该坐以待毙,而应当图谋变革挽回颓败之势。改革主要有三部分: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义、教规;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网罗各种狂热信徒,建立反宗教改革的团体。 改革冲击波 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

53、局限性,甚至出现残害进步思想的行为,但总的来说,对于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和促进近代民族国家民族思想的产生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马丁路德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 答案提示: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原因: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在德国出售赎罪券,主张“因信称义”,在宗教仪式上使用德国民族语言,都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和资产阶级的发展。 2阅读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材料,想一想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以及改革对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提示:特点:第一,宗教改革由英国的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第二,与上面分析的改革的第一个特点有关

54、,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仪式等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英国的宗教改革是比较保守的,不能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影响:罗马教廷势力的削弱和影响的式微,使天主教会无力维持其精神垄断地位,英国的科学和自由的思想才能成长起来;英国摆脱教廷的影响,有利于本国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权得到加强,英国民族国家得以形成,封建主义精神支柱的动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准备;由于其改革的不彻底,导致了清教徒的产生,也对日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3天主教会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答案提示: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想要挽回局面;取得的效

55、果是暂时摆脱了危机。 议一议 为什么“先定论”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动力? 答案提示:首先为资产阶级进行剥削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这种成功与否没人可知,需要依靠努力才可知的说法鼓励了人们去争取幸福生活。 自我测评 1试总结新教“新”在哪里? 答案提示:在教义、教规上体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2试总结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答案提示:都反对欧洲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体现了新兴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的领导者、改革内容、改革程度等各有不同。 材料阅读与思考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正文内容,谈谈日内瓦政权的特点。 答案提示:依然是教会统治的国

56、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教会对信徒的思想和社会生活依然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历史分析能力。 评价方法 讨论法和查找资料学习法。 评价过程 通过对不同国家宗教改革的分析比较,得出“不同社会背景的国家在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内容以及改革的程度上是不同的”这一结论,使学生能真正明白改革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描绘当时欧洲人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由历史联想到现实中的改革,让学生理解任何事物不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将被历史所淘汰的道理。 评价总结 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此处只采用了讨论法和查找资料学习法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在实际操作

57、过程中,老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五)历史问题注释 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是16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以宗教改革为内容的大规模社会运动。中世纪后期的欧洲,教廷势力越来越大,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与世俗政权联系密切又彼此争斗,教廷和一些教士的腐化极其严重, 各阶层民众对之日益不满。1517年10月31日,德国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矛头直指罗马教皇,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1520年,路德又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的公开信,敦促教廷和教会恢复使徒时代的廉洁和简朴,此后宗教改革运动迅速在欧

58、洲展开。在德国,出现了一批支持路德主张的封建主和市民教会;在瑞士,出现了以卡尔文、慈温利为首的激进改革;在英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反对罗马教会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不承认教会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不承认教士沟通神人的中介作用,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原则,因信即可称义,教徒能够与上帝直接相通相遇;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主张教士可以婚娶。宗教改革之后,西欧、北欧各国的世俗君主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并把各国教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产生了脱离罗马教廷的基督教第三大派别即新教各宗派,在德国和北欧诸国有路德宗,法国、瑞士和苏格兰有卡尔文

59、宗,英国有安立甘宗,等等;各种民族语言的圣经也相继出版。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教会,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扫清了道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ThirtyYearsWar),即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战争背景: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卡尔

60、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于1608年和1609年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年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

61、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战争过程: 整个战争大致分4个阶段: 1捷克一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年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入侵捷克。1620年底,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捷克重归奥地利统治。 2丹麦时期(16251629)。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方面的胜利,引起外国参战,丹

62、麦于1625年攻入帝国境内,捷克贵族瓦伦斯坦率雇佣军协同天主教同盟军打败丹麦军队。丹麦王国被迫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29年5月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皇帝的势力伸展到波罗的海。 3瑞典时期(16301635)。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势力北进,促使瑞典加速军事行动,与法国结成同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率军于1630年7月进入波美拉尼亚,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德意志西部和南部接连取胜。1634年,皇帝联合西班牙打败瑞典军队,返回波罗的海沿岸。 4法兰西一瑞典时期(16351648)。瑞典军队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1635年5月,法国

63、又联合荷兰进入莱茵地区,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取胜,并继续南进。法国军队大败西班牙军。16431645年丹麦同瑞典开战,结果战败求和。此后,法、瑞两国军队进入德意志南部。长期战争使双方都有极大的消耗,帝国方面的困难更为突出,被迫求和,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条约正式签署前,参战双方曾在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两地初签了两个和约。1648年10月24日,参战各方代表齐集明斯特市政厅正式签署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和约,由于上述两地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因此和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规定: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获取西

64、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 战争的结局: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法国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出生于德意志埃斯勒本一天主教徒家庭。1501年入莱比锡大学,1505年进入奥斯定会学神学,后升为神

65、父,获神学博土学位后,任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对教会的腐败极为不满。1517年10月31日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并反对教廷销售赎罪券,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由此发端。1520年,他又撰文表示与教皇决裂并当众烧毁教皇通谕,支持诸侯没收教会财产。后遭教皇绝罚,但受到萨克森选帝侯保护。他在神学上强调“因信称义”,认为获得拯救在于个人的信仰而不在于教会的中介作用;主张宗教仪式用民族语言举行,并亲自将圣经译成德文。其后期思想日趋保守,主张对由宗教改革引发的德国农民大起义采取武力镇压。著有教理问答、讲道集、书信集等。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16世纪欧

66、洲宗教改革后分化出来、不属于天主教的各宗派之统称,又称抗罗宗或更正宗,源于1529年拥护宗教改革的诸侯在德国帝国议会上抗议支持罗马教廷的决议,中国人则称之为基督教或耶稣教,新教一词通用于学术界。据1990年统计,新教在全世界23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37亿信徒。14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民族主权加强,此时的天主教会则矛盾重重。文艺复兴运动为新思想和新文化开辟了道路,也为宗教改革运动播下了种子。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英国的威克里夫、捷克的胡斯和意大利的萨伏那洛拉派先后提出了建立民族教会和改革教会等主张,16世纪初由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蔓延,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建立了适合部分诸侯

67、和市民需要的路德宗;在瑞士,以卡尔文为首的激进派建立了长老制教会,创立了卡尔文宗;在英国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英国国教会即安立甘宗获得了独立于教皇的地位。这三个新教宗派的出现,得到了世俗政权与民族国家的支持。根据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自此新教开始从德国向北欧发展。17世纪时,新教各宗派完成了组织、教义、仪式的定型,逐渐趋于保守。此时新教内部又出现了改革的呼声,结果分化出或新出现了公理宗、浸礼宗、贵格会以及卫斯理宗等重要宗派。随着向美洲的移民,新教各宗派传到北美并得到巨大的发展。在20世纪,新教各宗派企图加强合作,部分宗派发起了普世

68、教会运动,并组成世界基督教协进会作为推进运动的联合组织。新教从16世纪出现至今,一直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有许多小派别不断出现。新教各派有许多与天主教对立的共同特征,在教义上表现为强调“因信称义”,即主张得救既因蒙恩也因信仰,凭着信仰可以蒙恩称义,“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得救必须以教会、神职人员、圣事为中介的主张,因此信徒皆可为祭司,不仅可以相互代祷,还可宣传福音。同时新教认为圣经具有最高的权威,信徒可以借助圣灵的指引直接与上帝相遇,接受启示,从而否定了天主教坚持的教会释经权,为此新教各派都注重用民族语言诵经,取消了拉丁语圣经的垄断地位。新教反对圣母及圣徒崇拜,一般也不赞同炼狱之说。在组织上,新教

69、各派都否定天主教集一切权力于教皇的教阶制,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采用了多种组织制度:如以安立甘宗为代表的主教制,主教管理各教区,下设会长和会吏;以卡尔文宗为代表的长老制,由平信徒推选长老掌管教务,委派牧师;以浸礼宗、公理宗等为代表的会众制,由教堂的全体信徒掌管教务,聘任牧师。新教还废除了神职人员不许结婚的规定,取消了隐修制度。在礼仪圣事上,新教各派反对天主教的繁文缛节,摒弃了弥撒仪式,重视讲道诵经,信徒共同唱赞美诗;将天主教的七项圣事精简为两项,即圣餐和洗礼。教堂的陈设布置及宗教服饰方面虽无齐一规定,但也比天主教为简朴。有的教会如安立甘宗教会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教堂内有圣像圣画,仪式也较复杂

70、;多数教会则推崇简朴,教堂内只有十字架。新教的节日与天主教一致,尤其重视耶稣诞生与复活的庆典。鸦片战争前后,新教开始传入中国。 安立甘宗 安立甘宗(AnglicanCommunion),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与路德宗、归正宗合称新教三大主流教派。该宗在中国常称圣公会;在英格兰为国教,称英国国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王亨利八世因与罗马教廷的矛盾而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纳岁贡,后又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最高元首,但在教义、教规上大多仍保持天主教传统,只在崇拜习惯上有所改革。由于从英国传布到世界各地的圣公会陆续建立教会,安立甘宗逐渐形成。安立甘宗

71、没有世界性的统一组织或集权领导机构,习惯上尊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名义上的领袖,以圣经为教义基础,在持守传统教义的同时主张在具体解释上兼容各家之说,保留主教制并承认其有继承使徒的性质,但也让平信徒参加管理,1835年传入中国。 路德宗 路德宗(LutheranChurch),基督教新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称信义宗,是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统称,与卡尔文宗和安立甘宗并称新教三大主流派。16世纪初首先在德国产生,当时宗教改革中拥护路德学说的部分诸侯和市民建立了独立于教廷的教会,三十年战争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正式确立了这些改革派教会的合法地位,为其向北欧各国扩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教会在教义上

72、强调“因信称义”,强调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认为信徒皆可为祭司,无须教会神职人员为中介,在礼仪中只保留洗礼与圣餐两项圣事,崇拜仪式更为简化。信徒主要分布在德国北部与北欧各国,18世纪后随德国移民传入北美,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卡尔文 卡尔文(Calvin,15091564),瑞土宗教改革家,新教归正宗创始人,生于法国皮卡迪。14岁入巴黎马歇学院和蒙太古学院学习拉丁文、哲学和神学,后到奥尔良、布尔日学习法学、希腊语和古典文学,受到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思想影响。1531年,卡尔文重返巴黎,积极倡导宗教改革,后因教会视之为异端而被迫离开巴黎。1534年放弃教会俸禄,赴瑞士。1536年,成为日内瓦市议会的实

73、际领导人并发表了神学著作基督教原理。其后曾一度遭自由派反对,被迫离开。宗教改革派重掌政权后返回日内瓦,主持宗教改革及市政工作。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教会只设牧师、长老和执事等圣职,建立长老制,长老由有威信的平信徒担任;简化宗教仪式,只举行洗礼和圣餐礼;取缔奢侈享乐行为,提倡节俭;改组市议会,由长老、牧师和上层市民组成市议会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其间,卡尔文积极参与了对再洗礼派的镇压。 归正宗 归正宗(ReformedChurches),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因以卡尔文的宗教思想为依据,又称卡尔文宗。产生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与路德宗和安立甘宗并称新教三大主

74、流派。16世纪初期,瑞士人文主义者和宗教领袖加入了宗教改革的队伍,并在改革中与路德宗分道扬镳。1553年,卡尔文在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其追随者形成归正宗各教派。17一18世纪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归正宗逐步获得法律上的承认。在教义上强调“因信称义”,强调圣经权威至上,相信极端的预定说(又称先定论或命定论)。在崇拜礼仪中使用方言,摒弃祭台、圣像和祭礼,只承认圣餐中有耶稣体血的德能,强调注重牧师和信徒教育以及信仰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信徒主要分布在瑞士、苏格兰和北欧各国及美国。1842年传入中国,1877年世界归正宗联盟成立。 长老 长老(Presbyter),基督教新教某些宗派中教徒领袖的职称,一

75、般由各教堂信徒推选数人为领袖,共同管理教会的工作。长老一词在引日约中指犹太人的民间领袖,在新约中则指早期基督教徒中德高望重的领袖。宗教改革时期,卡尔文据此设立长老制。在基督教新教某些宗派中,长老相当于其他宗派的牧师职务,可主持各种圣礼。 牧师 牧师(Pastor),基督教新教的神职人员,其职责是负责教会教务、管理和主持宗教仪式等。牧师应具备较深的宗教学识,有较高的灵性修养,在信仰和宗教生活方面给予信徒以各种帮助。此称谓出于新约,喻教徒为羊群、耶稣为牧人之说。各教派封立牧师的方式不一,牧师在教会中的职责也不完全相同。 塞尔维特 米凯尔塞尔维特(MServetus,15111553),西班牙医学家

76、、神学家,出生于西班牙北部那瓦尔省的都占拉。在基督教复兴一书中,塞尔维特提出了“灵魂本身就是血液”的看法,否定了当时盛行的“三灵气说”。所谓“三灵气说”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学说。“三灵气”即自然灵气、活力灵气和动物灵气,用此来错误地解释心血管的基本活动,认为血液不是朝一个方向流动的,而是像希腊的爱琴海海浪一样,阵阵往复,方向不定,并且错误地认为血液是经过心间隔上许多极细的、肉眼看不见的通道从右心室流向左心室。塞尔维特在基督教复兴一书中驳斥了这些错误的观点。塞尔维特认为,血液是从右心室先流到肺,再由肺送回左心房,并强调这种循环是“在肺内完成的”。这一切直接触犯了那些被宗教神学奉为经典的荒谬理论。塞

77、尔维特在法国时就把基督教复兴一书寄给了法兰西宗教改革家卡尔文,在论述圣灵和再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塞尔维特发表了他对人体血液循环的发现。同时寄去一份附录,列举了卡尔文的种种过失和错误,并表示要与他展开争论。塞尔维特的这一行动,像针一样刺痛了卡尔文的心。卡尔文大发雷霆,发誓说:“若是塞尔维特有朝一日来到我城,我一定不让他活着回去。”塞尔维特因触动了天主教经典的血液循环理论而被宗教裁判所投入了监狱。在狱中,塞尔维特还继续履行一个医生的天职,为同狱的难友们治病。在难友们的帮助下,他最后终于逃出了监狱。逃出监狱以后,塞尔维特仍然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和继续同宗教进行斗争的信念,在去意大利南部拿破里的途中,

78、塞尔维特打算到日内瓦联合一些知识界的人士,再继续与卡尔文论战。不幸在日内瓦的一座教堂里,塞尔维特被卡尔文的爪牙认出,再一次被捕入狱。这次卡尔文亲自审讯,并恶毒地咒骂他,说他的著作是“异端邪说”,是“有煽动性的书”。塞尔维特当场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对卡尔文的咒骂给予了坚决的回击!塞尔维特的信念和观点,对新教、天主教都是非正统的“邪说”,所以引起了伯尔尼、巴塞尔、苏黎世和沙费豪森四大城市的震惊,宗教法庭不止一次地对他进行审判。虽然当时也有一些卡尔文的反对者企图营救塞尔维特,但都未成功,终于以“传播危险异教”等罪名,宣判他犯了异教罪,处以火刑。1553年10月27日,塞尔维特被活活烧死在日内瓦。恩格斯

79、在论述反动教会对自然科学家的迫害时曾愤愤地说:“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卡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塞尔维特对血液循环的研究只是刚刚开始,完成肺循环的研究之后,就要着手体循环的研究了,然而却遭到了反动教会的残酷迫害,不但科学家自己献出了生命,而且科学也因此蒙难。由于教会的阻挠,血液循环的发现至少推迟了75年之久,直到1628年才由英国的内科医生威廉哈维完成。 奥格斯堡和约 奥格斯堡和约(Peace of Augsburg),1555年在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会议上签订的和约。因会议地址在奥格斯堡,故名。和约结束了天主教和新教各邦诸侯之间的战争,制定了“教随国定”的

80、原则,承认各邦诸侯有权自由选定其自身及其臣民信仰天主教或路德宗新教。和约还规定,1552年前新教诸侯占有的天主教会土地和没收的天主教会财产不再归还;但凡领有教职教产的诸侯和高级教士,如皈依新教,应立即放弃其职位、土地和俸禄。和约进一步扩大了德意志帝国诸侯的势力,并使路德宗新教在德意志境内取得了合法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House of),欧洲最大的王朝之一,又称奥地利王朝。哈布斯堡(鹰的堡垒)是1020年斯特拉斯堡主教威纳尔和拉德波特伯爵在今瑞士阿尔高州所建。拉德波特之子威纳尔一世称哈布斯堡伯爵。1273年,哈布斯堡的阿尔贝特四世之子鲁道夫四世当选为德意志国王,

81、称鲁道夫一世。1282年,他把奥地利和施蒂里亚传给两个儿子阿尔贝特(未来的德意志国王阿尔贝特一世)和鲁道夫。从这时起,哈布斯堡王室开始同奥地利长期结合起来。奥地利国王阿尔贝特一世之子鲁道夫三世在13061307年间为波希米亚国王,其弟腓特烈一世在13141330年间为德意志国王,称腓特烈三世。奥地利的阿尔贝特五世于1438年当选为匈牙利国王、德意志国王(称阿尔贝特二世)和波希米亚国王。他的儿子拉迪斯拉斯从1440年起为匈牙利国王,从1453年起为波希米亚国王。哈布斯堡王朝的腓特烈五世于1440年当选为德意志国王,1452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腓特烈三世)。从1493年腓特烈三世逝世起到1

82、711年查理六世即位止,一直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波希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从1457年拉迪斯拉斯去世时起归属哈布斯堡王室近70年。1477年,腓特烈三世的儿子马克西米连同勃艮第的大胆查理之女玛丽结婚,从而继承了大胆查理的大部分领地。1496年,马克西米连与玛丽所生的儿子菲利普同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女继承人琼结婚,从而使哈布斯堡王室获得了西班牙以及西班牙人在美洲的大片领地。16世纪末,哈布斯堡王室达到权力的顶峰: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于1540年得到米兰公国,于1580年征服葡萄牙。查理五世在临终前,把勃艮第、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领地传给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传给兄弟费迪

83、南德,从此费迪南德的男性后裔代代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直到1740年;腓力二世的男性后裔代代为西班牙国王,一直到1700年。从17世纪20年代起,法国利用三十年战争,竭力给哈布斯堡王室的两个世系制造麻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于1711年去世后,因无男嗣,由兄弟继承皇位,称查理六世。1740年查理死后,由女儿玛丽娅特蕾西娅继位。不久,普鲁士入侵西里西亚,引起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这次战争使玛丽娅特蕾西娅失去西里西亚的大部分地区、伦巴第部分地区、帕尔马与皮亚琴察公国。她的丈夫托斯卡纳大公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法兰西斯一世。法兰西斯一世和他的后裔属于哈布斯堡一洛林王室。1765年法兰西斯一世死

84、后,由长子继帝位,称约瑟夫二世。在约瑟夫二世时代,哈布斯堡王朝从中欧向东北扩展。1772年瓜分波兰时,约瑟夫二世获得加利西亚和洛多美里亚。1775年,他又得到布科维纳。在法国大革命以后,哈布斯堡王室于1797年放弃尼德兰南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正式解体。通过维也纳会议,哈布斯堡王室颇有所得:奥地利的法兰西斯一世收复了伦巴第、威尼斯、达尔马提亚和蒂罗尔;托斯卡纳的费迪南德三世收复了他的大公爵领地;约瑟夫二世的儿子成为摩德纳的享有王权的公爵。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哈布斯堡帝国的解体,末代皇帝查理只得到奥地利和匈牙利。1918年11月11日查理发表公告,承认奥地利有权决定未来的国家形式。1919年

85、4月3日,奥地利共和国国民议会通过哈布斯堡法,将所有哈布斯堡王室的人赶出奥地利领土,除非他们放弃所有的王朝权利和接受公民身份。1921年11月3日,匈牙利议会颁布法令,取消查理的各种君权。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11571806),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和瑞土。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

86、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对内则以农奴制和依附农奴制的形式剥削农民。1112世纪,帝国皇帝同罗马教皇为争夺教会控制权发生激烈斗争,但在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终紧密合作的。帝国统治者为称霸世界,多次入侵意大利,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帝国的实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统治时期,中央权力衰落,国内各地缺乏经济联系,帝国成为承认皇帝最高权力的各封建公国和自由市的不巩固的联盟。12541273年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空位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骑士和城市间的纷争和内讧连绵不断。13世纪末,帝国出现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皇帝对其直辖领地外的封建诸侯没有管辖权。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

87、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从15世纪初起至帝国最终瓦解,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15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其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1474年起,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已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由于罗马天主教和德国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和市民的剥削日甚,16世纪初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顶点。宗教改革后,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信奉新教的北部、主要信奉天主教的西南部及纯粹信奉天主教的东南部。地方诸侯和皇室中央政权的斗争在三十年战争中也达到顶点。战争使帝国遭受严重破坏,阻碍了帝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在政治上分崩离析,皇帝徒具虚名,各邦诸侯拥有

88、完全自主权。战后,荷兰和瑞士脱离帝国,勃兰登堡一普鲁士在德意志诸侯中的地位提高,形成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帝国中争霸的局面。1804年拿破仑一世自立为法兰西皇帝,要求取得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欧洲各国君主中占有的优先地位,并在战胜第三次反法联军后,于1806年7月建立依附于他的由宣布脱离帝国的16个德意志邦组成的莱茵联邦,迫使弗兰茨二世在同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瓦解。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Henry Vm ofEngland,14911547),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代国王(15091547)。因长兄夭折,3岁即被立为王储。他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但性情乖戾,狡诈多疑,后与寡嫂

89、凯瑟琳结婚。当时,法国和西班牙为争夺意大利而在欧洲大陆上打得不可开交,亨利八世于1512年参战,支持他的岳父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但在实际战斗中,他并未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亨利八世十分器重沃尔西,使沃尔西一身兼任约克郡大主教、枢机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沃尔西觊觎教皇之位,亨利八世也表示支持。但是沃尔西的内外政策均遭破产,使亨利八世大失人心。亨利八世企图以自己的无嗣问题转移视线,从1527年起不断提出要与凯瑟琳离婚,但教皇不同意离婚。亨利八世请英国国教会裁决,也未得到受理。亨利八世迁怒于沃尔西,剥夺了沃尔西的一切财产和权力。1532年,克伦威尔上台,主张英格兰教会脱离罗马。英国国会于1534年通过

90、“至尊法案”,确定国王代替教皇成为英国圣公会的首脑,提高了王室在教会中的权威。至此,亨利八世达到了离婚的目的,另与安妮结婚。1540年7月,亨利八世将克伦威尔送上断头台。自1530年起,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后来又与凯瑟琳帕尔结婚,但因疾病缠身,不久死去。亨利八世曾经组织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政府,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实行宗教改革和社会改革。 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House of Tudor,14851603),英国王朝。亨利都铎于1485年8月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史称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15世纪中叶,英国农村的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城乡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中小封建

91、主以及各阶层农民对大贵族封建家臣(私兵)的专横满怀愤怒。亨利七世依靠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解散封建家臣,设立星室法庭,惩治不驯服的贵族,从而建立起强大的王权。他又实施保护关税、支持本国工商业和航运业、奖励航海活动、保护对外殖民和海盗活动等有利于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政策。亨利八世自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使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并使英国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1536年,下令没收和出售修道院的土地与财产。爱德华六世(1547一1553年在乍)又没收所有歌祷堂的地产。在其统治期间,路德宗和卡尔文宗在英国传布开来。玛丽女王(15531558年在位)继位后,天主教势力一度复辟,新教徒遭到迫害。伊丽莎白一

92、世适应时代的潮流,恢复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法案。都铎王朝历经五代,因绝嗣而传位于远亲苏格兰的詹姆士。 捣毁圣像运动 捣毁圣像运动期间(717843),基督教会关于供奉圣像和圣徒遗物问题之争,亦称反对拜像之争,词源出于希腊文eikono-klastes,意为图像破坏者。初期基督教会禁止陈列和崇拜各种画像。敬拜圣徒遗物之凤,3世纪开始流行于东西两派教会,4世纪后已十分盛行。凡殉教圣徒的遗体和画像,相传与基督或使徒有关的遗迹、遗物等,都被认为具有神性而受到尊敬与膜拜。古希腊教父伊皮凡尼乌曾对图像崇拜提出异议。东部教会关于图像崇拜之争是由保罗派发难的。保罗派为5世纪流传于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的异端教派,7

93、世纪盛行于西亚地区。他们反对外表的圣礼,尤其反对敬拜十字架、圣像、圣徒遗物等。犹太人和穆斯林也攻击基督教徒供奉偶像。日世纪东部教会最激烈的教义争论即反对拜像之争。拜占庭帝国皇帝利奥三世出于政治需要,支持反对圣像崇拜者。以圣经和古教父都禁止崇拜图像为由,于726年发起一场洁净教会、祛除迷信的运动,下令从教堂和公共场所拆除所有圣像,凡坚持圣像崇拜者,均以异端论罪。教皇格里高利二世反驳说,向图像行礼不是崇拜而是致敬。格里高利三世重申前任的主张,并将移动或毁坏圣像的人革除教籍。东部教会著名神学家、大马士革的约翰曾著文为圣像崇拜辩护。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五世和利奥四世继续利奥三世的政策。753年召开海

94、尔里亚会议,指控图像崇拜就是拜偶像,决议废除一切形式的图像,并用武力对付拥护圣像派。太后爱利尼摄政后,于787年召开第二次尼西亚宗教会议,决定废除海尔里亚会议决议,谴责圣像破坏运动;又从古教父著作中找出论据,为恢复圣像崇拜辩护。会议规定:“任何主教,如在祝圣殿堂时不用圣物,当即撤职,因他违背了教会传统。”815年,利奥五世召开君土坦丁堡会议,恢复753年的禁令。戴奥菲罗继续这一政策,但其遗孀狄奥多拉于843年当政后,重申第二次尼西亚宗教会议决议,恢复圣像崇拜,允许流亡的拥护圣像派回国,是为拜占庭圣像破坏运动的结束。至今东正教各派教会都重视敬拜圣像。长达百余年的反对圣像崇拜之争,引起教会对拜像和

95、圣礼在神学意义上的关注,突出教会传统的重要性,在西方则加强了教皇的权势,同时也是东西教会大分裂的导因之一。圣像破坏运动在欧洲历史中曾多次出现。794年,查理曼大帝以保证教会的纯正信仰为名,推翻第二次尼西亚宗教会议决议,禁止供奉圣像,图像只许作装饰之用。路德维希一世时,这一运动达到高潮。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各派都把废除圣像和圣物崇拜作为改革的内容之一。1566年,尼德兰的卡尔文派教徒发起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斗争,起义群众冲进天主教堂和寺院,捣毁圣像,因而也有圣像破坏运动之称。 哥白尼 哥白尼,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奠基人。 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18岁时进克拉科夫大学

96、,在校受到人文主义者、数学教授布鲁楚斯基的熏陶,抱定献身天文学研究的志愿。三年后转回故乡。当时的埃尔梅兰城大主教瓦琴洛德派他去意大利学教会法规。14971500年间他在波洛尼亚大学读书,除教会法规外,还同时研究多种学科,尤其是数学和天文学。对他最有影响的老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天文学教授诺法腊。1497年3月9日,他在波洛尼亚做了他的第一个天文观测记录:月球遮掩金牛座的时刻。哥白尼在意大利的时候,因他舅父的推荐,于1497年被选为弗龙堡大教堂僧正。1501年他从意大利回国,正式宣誓加入神父团体,但随即又请假再次去意大利,先在帕多瓦大学,同时研究法律与医学。1503年,在费拉拉大学获得教

97、会法博士学位。1506年,哥白尼从意大利回到波兰,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天文学的研究上。 哥白尼从护卫大教堂的城墙上选一座箭楼做宿舍,并选择顶上一层有门通向城墙的平台作为天文台。这地方后来被称为“哥白尼塔”,自17世纪以来被人们作为天文学的圣地保存下来。 哥白尼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科学的日心地动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 当时的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末期。亚里士多德一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早已被基督教会改造成为基督教义的支柱。然而,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在托勒密的地心体系里必须用八十个左右的均轮和本轮才能获得同实际观测比较相合的结果,而且这类小轮的数目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当时一些具有进步思

98、想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都对这个复杂的体系感到不满。哥白尼接受了这种进步思想。他在意大利时研究过大量的古希腊哲学和天文学著作。他赞成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治学精神,主张以简单的几何图形或数学关系来表达宇宙的规律。他了解到古希腊人阿利斯塔克等曾有过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受到很大启发。哥白尼分析了托勒密体系中的行星运动,发现每个行星都有三种共同的周期运动,即:一日一周、一年一周和相当于岁差(见岁差和章动)的周期运动。他认为,如果把这三种运动都归到被托勒密视为静止不动的地球上,就可消除他的体系里不必要的复杂性。因此,哥白尼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即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绕太阳转动的

99、日心体系。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只有月球绕地球转动,恒星则在离太阳很远的一个天球面上静止不动。哥白尼把统率整个宇宙的支配力量赋予太阳,而各个天体则都有其自然的运动。他系统而明晰地批判了地球中心说,并且从物理学的角度对日心地动说可能遭到的责难提出了答复。 哥白尼用了“将近四个九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他的学说。他曾写过一篇要释,简要地介绍他的学说。这篇短文曾在他的友人中间手抄流传。但是,他迟迟不愿将他的主要著作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因为他很了解,他的书一经刊布,便会引起各方面的攻击。批判可能从两种人那里来:一种人是顽固的哲学家,他们坚持亚里土多德、托勒密的说法

100、,把地球当做宇宙固定的中心;另一种人是教士,他们会说日心说是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因为圣经上明白指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当哥白尼终于听从朋友们的劝告,将他的手稿送去出版时,他想出一个办法,在书的序中写明将他的著作大胆地献给教皇保罗三世。他认为,在这位比较开明的教皇的庇护下,天体运行论也许可以问世。 除了这篇序之外,天体运行论还有另外一篇别人写的前言。哥白尼当时已重病在身,辗转委托教士奥塞安德尔去办理排印工作。这位教士为使这书能安全发行,假造了一篇无署名的前言,说书中的理论不一定代表行星在空间的真正运动,不过是为编算星表、预推行星的位置而想出来的一种人为的设计。这篇前言里说了许多称赞哥白尼的话,细心

101、的读者很容易发现这是别人写的。然而,这个“迷眼的沙子”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骗过了许多人。1542年秋,哥白尼因中风已陷入半身不遂的状况,到1543年初已临近死亡。延至5月24日,当一本印好的天体运行论送到他病榻前的时候,已是他弥留的时刻了。天体运行论出版后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人不能了解,而许多天文工作者则正如奥塞安德尔所说的那样,只把这本书当做编算行星星表的一种方法。天体运行论在出版后的70年间,虽然遭到马丁路德的斥责,但未引起罗马教廷的注意。后因布鲁诺和伽利略公开宣传日心地动说,危及教会的思想统治,罗马教廷才开始对这些科学家加以迫害,并于公元1616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

102、书。然而经过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获得胜利和发展;恒星光行差、视差的发现,使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明。 哥白尼的学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 进一步阅读建议 陈钦庄:基督教简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苏约阿克雷维列夫著,王先睿等译: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英GP穆尔著,郭舜平等译: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美威尔杜兰著,幼狮文化公司译:世界文明史(第六卷,宗教改革),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