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月考试卷,其中地理卷111题,36、37题为必做综合题,42题旅游地理,43题自然灾害,44题环境保护。考查了高中地理的全部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考纲要求的基本能力,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本试题重点考查点为:地球运动部分知识点、气候影响因素、铁路建设区位分析、海水中CO2浓度和海水PH值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城市化特点、城市化问题、港口区位分析、铁矿石开发条件、矿山生态环境、铁矿业发展措施、我国奶牛存栏量、牛奶总量分析、旅游携带的生活用品分析、地质灾害原因分析、鄱阳湖湿地面积变化及原因分析等,图文资料丰
2、富,设问较好,题量适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对均衡,整体难度中等。文综地理卷2015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开封高级中学等)高三阶段测试(一)第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文】 A1 C4 M1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于巴西利亚当地时间2014年6月12日17时开幕,直至7月13日,在巴西12座城市中的12座场馆举行。下图为本届世界杯12座场馆所在城市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世界杯开幕时,与北京时间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A. 1/2 B. 1/3 C. 1/4 D.1/52.在世界杯比赛期间,累西腓与库里蒂巴两个城
3、市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洋流 B. 海陆位置 C.纬度 D.植被3.在世界杯比赛期间A.纳塔尔比贝洛奥里藏特的白昼长 B.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西北季风 C.巴西利亚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 D.北印度洋洋流呈现逆时针方向流动【知识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部分知识点、气候影响因素。【答案解析】1.B 2.C 3.A解析: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西利亚位于西三区,所以开幕时,北京时间为2014年6月13日4时,此时与北京时间同一天的范围为60E向东至180,故世界杯开幕时,与北京时间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1/3,B正确。2题,从图中可知,累西腓与库里蒂巴两个城市纬度相差较
4、大,所以导致其气温相差较大,形成“冰火两重天”的现象,C正确。3题,在世界杯比赛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位置越接近南极点昼长越长。.纳塔尔比贝洛奥里藏特位置更靠南极点,所以昼长更长,A正确。澳大利亚西北部此时为旱季,盛行东南风,B错;巴西利亚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减小后增大,C错;北印度洋洋流此时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呈现顺时针方向流动,D错。【思路点拨】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整体难度不大。补充:影响气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大气环流(l)太阳辐射首要因素,这是因为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最终来源。从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分析。(2)地面状况海陆位置(热容量不同、热力差异)
5、、地形、洋流、地面组成物质(水域、森林、沙漠、冰雪等对太阳辐射反射率不同、热容量不同)。(3)大气环流如冬季风加剧我国北方的严寒,西欧受来自海洋上的西风影响。(4)大气热力作用(从天气状况、大气物质组成、空气密度、大气透明度等方面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5)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如CO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烟尘则削弱太阳辐射;改变下垫面,植树降低气温,提高湿度,与建造大型水库起到的作用相似;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的形成 【题文】 K1 L4 M2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拉萨到日喀则铁路)于2014年8月
6、16日正式通车运行,该铁路顺雅鲁藏布江穿越近90千米的峡谷区,沿线多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且铁路全线桥梁和隧道多。下图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日喀则段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拉日铁路走向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 气候 B. 河流 C. 地形 D.耕地5.拉日铁路桥梁和隧道的比重较大,原因是地质地形条件复杂 节约耕地 避让保护区 避免干扰聚落和其它交通线路A. B. C. D. 6.拉日铁路通车后A.日喀则城市范围向西扩展明显 B.沿线聚落经济收入可能增加 C. 拉萨的服务范围变小 D.当地产业结构无变化【知识点】本题考查铁路建设区位分析。【答案解析】4.C 5.A 6.B解析:4题,根据图
7、中信息可知,拉日铁路多沿着地形相对平坦的河谷走向,受地形的影响较大,C正确。5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拉日铁路“穿越近90千米的峡谷区,沿线多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所以.拉日铁路经过的地区地质地形条件复杂,保护区较多,导致其桥梁和隧道的比重较大,A正确。6题,拉日铁路通车后,会加快日喀则的城市发展,但因此地人口相对稀少,所以城市规模扩大不明显,A错;交通条件的改善会加快物流和人流速度,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B正确;拉萨的服务范围会因交通条件的改善变大,C错;交通条件的改善会带动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D错。【思路点拨】交通路线的选址是常考的知识点,本题设问中规中矩,难度不大。补
8、充: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自然方面:地形(a.平坦:对选线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会经济方面:人口(尽量多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总结:交
9、通线的建设一般投资大,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自然因素影响线路的选择;科技是保障。因此对线的区位因素的评价和选择合理的交通线址,要运用综合思维,从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决策,确定其主导性因素。由于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运用综合思维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运用区域思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照搬照抄。【题文】 G3 G4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工程。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海水酸化成为令人担忧的全球问题。下表为19852010年海水中CO2浓度和海水PH值变化统计数据
10、表,据此完成79题。年份198519901995200020052010CO2浓度/10 -5330333342350340362PH值8.138.128.108.078.098.027. 19852010年间A.海水中CO2浓度不断增加 B.海水PH值持续减小 C. 后5年海水中CO2浓度增加最快 D.海水酸化度与海水CO2浓度呈负相关8.全球海水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 B. 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 D.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9.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则造成的影响是A.珊瑚礁或消失 B.全球酸雨危害减轻 C.海洋捕捞资源增多 D
11、.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知识点】本题考查海水中CO2浓度和海水PH值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答案解析】7.C 8.D 9.A解析:7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852010年间,海水中CO2浓度和海水PH值有增有减,A、B错;后5年海水中CO2浓度从342增加到362,增加最快,C正确;海水酸化度与海水CO2浓度呈正相关,D错。8题,海水PH值大小与海水CO2浓度呈正相关,所以全球海水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D正确。9题,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会导致海水PH值持续降低,珊瑚礁(成分主要是碳酸钙)会逐渐被溶蚀而消失,A正确。【思路点拨】准确解读表格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
12、难度中等。【题文】 H1 L8综合城市化水平是从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生活方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考虑的更能反映城市化内涵的一项综合指标。19782008年,北京市城镇人口增加了960.1万人,其中北京郊区乡村人口只占全市城镇人口增加数的14.23。下图示意北京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综合城市化水平趋势比较。据此完成1011题。 10.北京市城市化表现出的特点是A. 人口城市化与综合城市化速度基本同步发展 B.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综合城市化水平差距持续减小 C.1989年后人口城市化速度急剧加快 D.人口城市化和综合城市化发展趋势协调11.19782008年,北京市城市化过程所暴露的问题有城市化发展
13、速度逐步趋缓 滞后城市化表现突出 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且以机械增长为主 郊区城市化发展滞后A. B. C. D. 【知识点】本题考查城市化特点、城市化问题。【答案解析】10.D 11.C解析:10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人口城市化发展速度较慢,综合城市化速度较快,A错;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综合城市化水平差距先减小,后增大(1989年1991年),最后趋于相同,B错;1989年后人口城市化速度先快后慢,C错;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综合城市化基本持续增长,其发展趋势协调,D正确。1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2008年北京市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外来人口为主,同时“北京郊区乡村人口只占全市城镇人口增加数的14
14、.23”说明其郊区城市化发展滞后,C正确。【思路点拨】本题对图表信息解读能力要求较高,难度中等。补充: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影响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
15、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第卷 综合
16、题【题文】 L4 L6 M1 K136.(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2年,牧场主Hancock在暴雨后的西澳大利亚一峡谷偶然发现裸露的高品位、世界蕴藏量最丰富的大铁矿。时至今日,澳大利亚铁矿已探明蕴藏量400亿吨(世界第四位)。铁矿石和生产条件类似,产品80用于出口。近年来。国际铁矿石需求量日益增长,但澳大利亚却面临着压港与挤塞情况日益严重(甚至出现货船排队轮换时间高达1个月之久的现象),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艰巨漫长等压力。下图示意澳大利亚铁矿分布。(1)概述黑德兰港建设的优势自然区位。(6分)(2)分析澳大利亚铁矿石开发的有利条件。(6分)(3)为什么澳大利亚矿山生态环境保
17、护工作艰巨漫长?(6分)(4)在当前国际铁矿石贸易形势下,澳大利亚铁矿业发展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港口区位分析、铁矿石开发条件、矿山生态环境、铁矿业发展措施。【答案解析】(1)港湾口小腹大,港内水域宽深,风平浪静、四季通航,停泊和航行条件优越。(4分)陆地相对平坦开阔,有利于港区陆域部分的建设和布局。(2分)解析:港口的区位优势主要从水域和陆域两个方面来分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港口港湾口小腹大,港内水域宽深,风平浪静。纬度较低,水温较高,无结冰期,四季通航。陆域方面:陆地相对平坦开阔,有利于港区陆域部分的建设和布局。(2)铁矿资源储量大、质量高(品位高)、埋藏浅(易开
18、采);(2分)靠近沿海,便于出口。(2分)国际铁矿石需求量大,且持续增长。(2分)解析:根据文本信息“裸露的高品位、世界蕴藏量最丰富的大铁矿”说明其铁矿石质量高(品位高)、埋藏浅;“澳大利亚铁矿已探明蕴藏量400亿吨(世界第四位)”说明其铁矿资 源 储量大。另外还有社会条件:靠近沿海,便于出口,国际铁矿石需求量大,且持续增长;开采技术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等。(3)澳大利亚铁矿产地主要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特别脆弱; (3分)铁矿开采,特别是露天开采对环境破坏严重,铁矿业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3分)解析:本题主要从澳大利亚的气候条件及铁矿石开采特点(露天开采
19、)及开采规模(大)等方面来分析。具体为:澳大利亚铁矿产地主要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特别脆弱;铁矿开采,特别是露天开采对环境破坏严重,铁矿业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4)提高铁矿开采能力,增加铁矿石产量;(2分)完善矿区和港口之间的交通运输线; (2分)加强港口装卸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建原有港口并建设新港口。(2分)解析:本问可以借鉴山西省煤炭开发措施。对于澳大利亚,关键是交通条件滞后(澳大利亚却面临着压港与挤塞情况日益严重(甚至出现货船排队轮换时间高达1个月之久的现象),因此提高铁矿开采能力,增加铁矿石产量;同时完善矿区和港口之间的交通运输线;加强港口装卸等基
20、础设施建设,扩建原有港口并建设新港口。这些是最主要的应对措施。【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对图表及文本信息解读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要求较高,设问较好,是一道不错的综合题。补充:港口的区位1自然条件水域条件:(1)停泊条件:避风港湾、风浪小,停泊安全;(2)航行条件:江(海)阔水深(等深线密);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便于航行和停泊;(3)泥沙淤积少,不会淤塞航道(侵蚀岸一侧)陆域条件(筑港条件):陆地地形平坦,地质稳定,为港口建筑提供了有利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经济腹地广,且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依托城市:有大城市或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建设提供人、财、物交通条件:与经
21、济腹地之间有便利的运输条件,便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题文】 L7 J2 M2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享有国家财政补贴的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全国奶牛存栏量1990年为268万头,到2006年已经达到1401.6万头,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并且基本面向国际市场。下表为我国奶牛养殖区域牛奶产量及其所占比例统计表(2007年),下图示意我国奶牛存栏量、牛奶总产量的变化。区域东北内蒙古中原西部南方大城市郊区其他牛奶产量/万吨1469.0904.6445.8221.3141.063.5比例/45.327.913.76.84.
22、32.0(1)从改革开放到2006年,我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的原因是什么?(8分)(2)比较我国乳畜业主要分布地区和欧洲乳畜业发展区位的不同点。(8分)(3)根据我国奶牛存栏量、牛奶总产量变化图,说明我国乳畜业发展所具备的特点。(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我国奶牛存栏量、牛奶总量分析。【答案解析】(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牛奶市场需求快速增加。(3分)我国人口众多,牛奶市场需求量巨大;(3分)国家政策支持。(2分)解析:本问是对材料信息解读能力考查。“国家财政补贴的我国奶牛养殖业”说的是政策扶持;“ 改革开放以后”、“ 基本面向国际市场”:说明的
23、是市场广阔。具体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牛奶市场需求快速增加。我国人口众多,牛奶市场需求量巨大。(2)我国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水热季节变化大的季风气候区,牧草质量相对较差、冬季草饲料供应紧张。(2分)距离东部沿海乳畜市场较远。(2分)西欧城市密集,乳畜带靠近乳畜市场。(2分)解析:我国乳畜业主要分布地区和欧洲乳畜业发展区位的最大不同点就是气候的差异。;其次是市场距离。我国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水热季节变化大的季风气候区,牧草质量相对较差、冬季草饲料供应紧张。距离东部沿海乳畜市场较远。欧洲乳畜带
24、分布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优质多汁牧草生长; 西欧城市密集,乳畜带靠近乳畜市场。(3)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都稳步增加,(2分)但牛奶总产量增加速度快于奶牛存栏量,(2分)说明我国乳畜业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生产率明显提高。(2分)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乳畜业发展所具备的特点为: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都稳步增加;但牛奶总产量增加速度快于奶牛存栏量,说明我国乳畜业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生产率明显提高。【思路点拨】本题对文本信息及图表解读能力要求较高,题目考查内容紧扣材料信息,题目难度中等。补充:乳畜业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25、气候温和湿润(美国东北部为冷湿),不利于农作物成熟,适宜生长多汁牧草;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集,城市分布集中,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科技水平高。选考题(共10分) 请任意选择42、43、44题其中之一作答。【题文】 N342.(10分)旅游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火热兴起,必然会给新疆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疆的特色歌舞、湖泊。沙漠风光、地方特产以及独特额额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等,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休闲观光。下图所示区域中的楼兰古城遗址、罗布泊等新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附近著名景点,以其神秘色彩令人神往,成
26、为一块旅游冒险之地。 指出为应对图中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旅游者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知识点】本题考查旅游携带的生活用品分析。【答案解析】该地多沙尘暴,应带太阳镜、口罩、头巾等防护用品;(2分)该地昼夜温差大,应带足防寒衣物;(2分)该地水源不足,应带足饮用水;(2分)该地地广人稀,甚至是大面积无人区,容易迷路,应携带卫星电话或GPS接收机。(2分)野外帐篷尽量选择红色等鲜艳颜色,着装也应选择鲜艳醒目的颜色。(2分)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差较大、水源不足、地广人稀、多风沙天气,所以结合这样的地理环境特点,应该携带太阳镜、口罩、头巾等防护用品防风沙;带足
27、防寒衣物防温差大;带足饮用水防水源不足;携带卫星电话或GPS接收机防迷路;野外帐篷尽量选择红色等鲜艳颜色,着装也应选择鲜艳醒目的颜色,以防需要救助时便于搜救。【思路点拨】本题涉及灵活性,实用性较强,难度中等。【题文】 N5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气象学上,降水等级的划分是根据降水量确定的,一般在24小时内,降水小于10毫米为小雨,1024.9毫米为中雨,2549.9毫米为大雨,50100毫米为暴雨,大于100毫米为大暴雨。2014年6月26日,四川省气象局根据19-25日累计降雨量绘制下图,提醒川西地区警惕地质灾害的发生。 说明2014年6月26日后川西地区
28、警惕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原因。【知识点】本题考查地质灾害原因分析。【答案解析】川西地区靠近板块交界处,多断裂构造带,岩层破碎,滑坡、泥石流物质来源丰富。(2分)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横断山区,地形崎岖,坡陡谷深。(2分)农业生产、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3分)之前一周有大量的降雨入渗、浸润软化岩土体,且6月份已进入雨季,斜坡和松散堆积物的稳定性 将进一步降低。(3分)解析:暴雨过后的川西地区主要警惕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因为川西地区靠近板块交界处,多断裂构造带,岩层破碎,滑坡、泥石流物质来源丰富。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横断山区,地形崎岖,坡陡谷深。农业生产、水电开发
29、等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之前一周有大量的降雨入渗、浸润软化岩土体,且6月份已进入雨季,斜坡和松散堆积物的稳定性将进一步降低。【思路点拨】滑坡、泥石流是常考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形成原因差不多,要根据实际材料灵活分析,本题难度不大。 补充:成灾原因基本知识基本特点危害地震内力作用岩石圈突然断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闽台;京津唐和华北太行山沿线),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藏西南,川西,滇西,西北新甘宁)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发生建筑物破坏、倒塌,并由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火山
30、喷发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分布:(同上)火山构造: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锥火山类型: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火山灰和熔岩流破坏田园、建筑,有时会引起地震、气候异常滑坡外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形成条件:崎岖山地,裂隙、断层发育,植被较差,降水较多、冰雪融化、地震、火山以及人类活动等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崩塌斜坡上的土石自然塌落崎岖山地,植被较差,岩石疏松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常引发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塌方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形成条件:崎岖山地,土质疏松,植被较差,降水较
31、大。滑坡、崩塌、塌方多发地区最容易爆发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题文】 N644. (10分)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示意鄱阳湖流域湿地景观类型分析结果。年份水体面积占流域总面积比例/湖泊个数/个最大湖泊占总湖泊面积指数/200917.7886713.68200015.2583310.32198922.52334820.70指出鄱阳湖流域在1989年到2009年湖泊湿地变化特点及主要原因。【知识点】本题考查鄱阳湖湿地面积变化及原因分析。【答案解析】变化特点:19892000年,湖泊数量和总面积减少,最大湖泊面积减小较为明显;(2分)20002009年
32、,湖泊数量和总面积增加,最大湖泊面积增加较为明显。(2分)原因:19892000年,流域内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等,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湖;(2分)围湖造田直接导致湖泊面积减少,同时加剧湖泊淤积,也导致湖泊面积减小。(2分)20002009年,长江中上游(包括鄱阳湖流域)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减少了鄱阳湖流域湖泊淤积,湖泊面积增大。(2分)解析:鄱阳湖流域在1989年到2009年湖泊湿地变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892000年,湖泊数量和总面积减少,最大湖泊面积减小较为明显;20002009年,湖泊数量和总面积增加,最大湖泊面积增加较为明显。原因:19892000年,流域内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等,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湖;20002009年,长江中上游(包括鄱阳湖流域)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减少了鄱阳湖流域湖泊淤积,湖泊面积增大。【思路点拨】本题对表格信息解读能力要求较高,难度不大。 补充: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