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课时作业:专题十二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连云港模拟)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解析:题干引文中孔子的要求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答案:A2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这说明()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B“仁”“礼”思想不合时
2、宜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解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A项不正确。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项不正确。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项不正确。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答案:B3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解析:从材
3、料中可以看出孝经放在病人枕边可以治愈病患,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过于夸大儒家经典的作用,使其神圣化。答案:A4战国时期有一个学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思想。“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大意就是说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这是韩非的主张。答案:C5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
4、。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属于陆王心学的体现。答案:D6(2013河北保定高三期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答案:B7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
5、贵。”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解析:从材料中“而人居其一焉”“人为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即可判断选择A项。B项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材料并未涉及。答案:A8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净无为
6、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与阅读能力。材料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由此可见,作者主张实行仁政,故选C。答案:C9(2014湖北黄冈一模)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解析: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
7、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答案:C10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A加强集权B独尊儒术C推行教化D顺应天意解析: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难于他,因此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天同”,顺应天意,故选D项。答案:D11“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
8、的需要解析:材料反映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为了适应加强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D。A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宋明理学思想。答案:D12(2013河北邯郸高三期末)“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析:材料宣扬“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醒君主遇到灾害怪异时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答案:C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
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
10、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6分)(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6分)(3)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材料中可理解到民本思想强调君民和谐关系,君主应重视人民。政治理想指君主应用贤人,施行仁政。第(
11、2)问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来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人之所欲,即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以其道得之,即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即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回忆教材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政治的影响回答“影响”。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6分)(2)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答两点即可)(6分)(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
12、差异性。(答“百家争鸣”即可)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任答四点即可)(8分)14(2014南京调研)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材料二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材料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材料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
13、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6分)(2)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6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第(2)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小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小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6分)(2)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6分)(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