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命题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2018全国卷)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时间类别19291930年19301931年烟煤业12.319.1金属矿业6.618.3制造业7.211.3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尝试解题_C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三个行业工人的周工资在这两个时段都在下降,说明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C项符合题意;规定工人工资最低标准的是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故排除A项;产业结构调整是罗斯福新政的举措,故排除B项;付给工人工资的是资本家,不是政府,材料所述现象与政府财政支
2、出无关,故排除D项。2命题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015全国卷)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尝试解题_B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材料“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B项;A、D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均排除。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特定“时空”19291931年的美国特别“表现”以表格呈现工人
3、的周工资不断下降特有“背景”造成资本主义世界大恐慌、大萧条的经济大危机第2题依托教材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链接热点以退休人员养老金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关注中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养老问题价值观念引导考生树立法制精神和以公平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一、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经济发展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3)影响:严重
4、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2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败。(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加强国家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实质: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5)影响:使美国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二、20世纪30年代
5、的资本主义世界1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经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2)政治: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措施应对危机: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3)国际关系: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2对20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反思(1)政治上: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人类追求更加公平合理的新社会。(2)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反映了工业革命创造的强大生产力的潜在危险。自由主义经济
6、政策破产、国家干预经济盛行。(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反映了工业文明发展中人们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4)环境上: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破坏了环境。(5)国际关系上:两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强大的工业文明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三、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调整1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1)政治机制上: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进一步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中。(2)经济体制上: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通过法律形式,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
7、济体制进行调整,美国自此确立了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3)社会保障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权益。(4)经济思想上: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凯恩斯主义学说被广泛运用。2罗斯福新政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1)政治上:1787年宪法确立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美国政治体制。但是,在美国建国以后一个很长时间里,“国会明显居于支配地位”。从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在宪法框架内,总统权力扩张,强化了政府的主导作用。(2)经济上: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大萧条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3)思想文化
8、上:国家干预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指导思想;罗斯福新政采取“以工代赈”的措施,推动了环保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性,追求人类精神的彻底解放的现代主义流派盛行。1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规定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制造品的关税率,结果引起世界各国的反制报复,从1931年9月到1932年7月,就有48个主权国家增加关税,26个国家实行定额入口和公开禁运。这些做法()A极大危害了世界经济B缓解了各国的经济危机C符合各国的民族利益D阻断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A“规定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制造品的关税率,结果引起世界各国的反制报复,从1931年9月到1932年7月,就有48
9、个主权国家增加关税,26个国家实行定额入口和公开禁运”其实质是发动贸易战,这对世界经济具有极大的危害,故选A项。2(2020丹东质检)1929年末胡佛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希望资本家能够维持现有的投资规模和工资水平,工人代表能够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的出台说明胡佛()A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已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所在D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鉴D材料“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
10、”说明当时胡佛采取了一些手段对国家经济进行小规模干预,故选D项;由题意可知,当时胡佛并不是完全放任,排除A项;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排除B项;胡佛仅是小规模干预而非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排除C项。3(2020合肥质检)1933年,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电。蓝鹰运动旨在()A缓和种族矛盾B完善能源结构C复兴工业经济D消除劳资纠纷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凡是愿意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皆可悬挂蓝鹰标志,目的是推行公平竞争法规,这有利于工业经济的复兴,故选C项;悬
11、挂蓝鹰标志表明企业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与缓和种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悬挂蓝鹰标志表明企业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与完善能源结构无关,排除B项;“消除”说法欠妥,排除D项。4.(2020张家口质检)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禁止实施,但根据法院的裁决,农业管理局却可以继续存在并仍然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只不过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即从限制农民生产转移到补贴农民种植土壤保护作物,如草、豆类和饲料作物;等等。这一变化()A开创联邦政府有计划介入自然灾害救助的先例B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C改变了国民经济体系与农业体系的结构关系D说明广大农民群众对罗斯福新政充满了信心B种植保护土
12、壤的作物,有利于环境的恢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故选B项;“开创”说法欠妥,排除A项;农业管理局工作重心的转移不会改变国民经济体系与农业体系的结构关系,排除C项;农业管理局属于政府机关,它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是由于最高法院的裁决引起的,与农民对新政信心无关,排除D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隐性时空经济大危机、胡佛总统反危机措施、“以工代赈”、国家干预、罗斯福新政1命题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2016全国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
13、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尝试解题_B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2命题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2015全国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
14、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尝试解题_A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
15、做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对比分析苏联“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同时期的美国经济则走向萧条,通过对比分析社会制度的利弊第2题历史现象19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但出口量却增加历史本质苏联为推动工业的发展,以粮食出口换取资金积累,体现了农民为工业化建设的付出历史借鉴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政治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2)历
16、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3)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改变20世纪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2经济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形成。(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探索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
17、律。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的探索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和经济危机。小农经济占主导,生产力水平落后。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意义:表明苏俄(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
18、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背景: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斯大林逐步确立领导地位。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苏联模式。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改革开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照搬了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导致了一些问题。(1)中华
19、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消费资料得不到满足,最终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2)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从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直到改革开放前,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但是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在商品货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2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国情创立并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进行了超越,
20、有力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模式是对苏联单一所有制经济的超越。(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超越。(3)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对苏联单纯按劳分配制度的超越。(4)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及经济多元化是对苏联模式的封闭及一元化的超越。1(2020张家口质检)十月革命前,列宁主要从革命视角看待工会组织,认为工会应该团结和联合工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反抗资本主义统治;十月革命后,列宁主要从管理视角考虑工会的作用,认为工会应该在管理国家、教育工人、维护工人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这并转
21、变()A适应了国家政治形态变化的需要B主要基于劳动者维权的现实需要C说明工人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D表明工会的独立性获得充分发挥A十月革命前为适应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需要,列宁主张工会应发挥革命组织的作用,反抗资产阶级统治,而十月革命后工人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国家意识形态随之发生变化,需要从管理角度重新考虑工会的作用,故选A项;劳动者反抗资本家剥削,维护自身权益主要发生在十月革命前,在革命胜利工农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已无必要,排除B项;俄国工人阶级并不是在十月革命后才成为革命领导阶级,排除C项;十月革命后工会的主要作用是服务于国家建设,“独立性”说法欠妥,排除D项。21925年5月24日,苏联
22、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关于交换中规定:居民完成实物税以后剩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交换和买卖法也适用于手工业和小工业制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监督,最初只限于“地方流转”。这些举措()A旨在利用计划向社会主义过渡B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平稳过渡C打击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积极性D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B由材料“实物税”“自由交换、买卖”可知为利用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这些举措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平稳过渡,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积极性,排除C项;苏联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排除D项。3据统计,1
23、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A根据材料“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可知此时苏俄私人企业在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故选A项;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与私人企业经济结构构成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
24、料“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可知此时苏俄国有大工业占主导,以国家干预为主,排除C项;美国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排除D项。4通过观察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9291938年(部分年份)美苏德英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百分比)A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对优势B经济危机对英国的破坏最小C美苏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难以动摇A通过图表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对美、英、德三国的影响比较大,其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都有所减少,而唯一上升的是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体现了其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故选A项;经济危机对于三国的破坏程度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排除B项;美
25、苏关系恶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确立是在二战后,与材料所述时期不符,排除D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45年)隐性时空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改革1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这一政策忽略了俄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逐渐放弃
26、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苏联模式的形成和改革(1)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单纯依靠政府的手段发展工业化,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但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2)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都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了苏联模式,但是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逐渐将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来
27、发展经济,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调整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造成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也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希望解决的问题问题内容具体措施目的股市崩溃;银行倒闭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生产过剩;企业破产调整工业生产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及最高工时消除过剩,缓和矛盾产品价格猛跌调整农业生产减耕减产,政府收购剩余产品稳定价格,保障利益失业人数剧增;矛盾重重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社会保障法,兴建公共工程
28、增加就业,缓和矛盾三、西方经济大危机发生后苏联的应对措施1引进技术(1)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以及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2大量进口机器(1)经济危机中,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是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
29、(2)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3重视“智力进口”(1)在经济危机中,西方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 919人,技术人员10 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2)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291933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 000人。4吸引国外贷款(1)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
30、有利地位。(2)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5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出合作共赢的建议(1)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苏联提出一项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计划,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进出口。(2)合作共赢建议,既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应该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四、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联系1不同类型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罗斯福新政生产
31、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业制度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本主义大农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干预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联系:美国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模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使美国逐步摆脱经济危机;而中国是在吸取苏联模式弊端的教训下,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苏联模式进行了超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1(2020焦作一模)内战结束后,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变动较大,它可以按照自定的价格采购各种农产品,也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在城市居民
32、中出售日用品,还可以承租中小企业。这说明当时苏俄()A迫切需要调整国民经济布局B采用租让形式建设社会主义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尝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结构C材料反映出苏俄合作社有一定的自主权,能根据需要收购和销售商品,并且可以承租企业,可知苏俄允许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合作社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没有涉及对国民经济即工业、农业的布局进行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苏俄合作社“可以承租中小企业”,但这只是合作社的一部分变化,材料中还有关于合作社自主收购和销售的内容,故采用租让形式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材料主要内容,排除B项;从材料“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变动较大”,可知材料仅
33、表现了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改变,没有涉及合作社对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调整和完善,排除D项。2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登广告招募6 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这一时期美国的出口设备有50%卖给了苏联。这表明苏联()A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B工业建设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C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D成为美国技术转让的主要国家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下,美国失业人口激增,出口设备的一半卖给了苏联,这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广泛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进行经济建设,故选C项;材料强调苏联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看不出缺乏基本的人才
34、和技术基础,排除A项;从一则材料得不出“依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是出口设备而不是技术转让,排除D项。3(2020焦作一模)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使工人、农民等劳动群体能有效挑战企业权威,对西部、南部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增加了联邦政府的管理功能,协助稳定了以前问题众多的股票市场、银行系统等领域,还为福利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表明罗斯福新政()A是对传统经济政策的根本否定B对经济的发展结构与方式产生影响C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D有效杜绝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困扰B材料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从材料“罗斯福新政使工人、农民等劳动群体能有效挑战企业权威”,可知罗斯福新政提高了工人和农
35、民地位,对美国企业经济发展结构产生了影响,从材料“增加了联邦政府的管理功能”“还为福利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知罗斯福新政使政府对经济干预职能加强,国家福利化程度增加,美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故选B项。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史学新论当时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着浓厚的“战时共产主义”思想基础,而以斯大林为首的党的领导主流又不是以新经济政策的改革思想去引领、克服并化解上述矛盾和冲突,而是以违背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传统意识形态,即“左”的思想去处理、解构新经济政策,所以,造成这一政策最终遭到被取消的命运。马龙闪取消新经济政策原因新论命题思考现行教材谈及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仅表述为
36、“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材料中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遇到的最大障碍主要还是主观上的。1(权威预测)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这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A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B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A材料“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说明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具有过渡性,故选A项
37、。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史学新论史学界对苏联模式有各种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它的特征是高度集权。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苏联模式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对苏联社会主义定位错误,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最终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苏联模式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刘芃、朱汉国在历史学习精要中对“苏联模式与苏联现代化”进行了新论证,这是值得探究的关注点。2(权威预测)关于“苏联模式”的认识,理论界有许多说法。依据下面说法可以断定“苏联模式”()持否定态度的“苏联模式”“专横官僚式”“备战式”“极权主义”等持批判态度
38、的“苏联模式”“行政命令式”“兵营式”“早期社会主义式”“国家社会主义式”等认为是特殊的共产主义社会“极权式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等A是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方式B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模式C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D是导致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由材料“专横官僚式”“行政命令式”“国家社会主义式”“极权式共产主义”可知,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罗斯福社会保障机制改革史学新论罗斯福曾说:“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很好地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轻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39、 美约翰伍兹罗斯福和现代美国命题思考建立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罗斯福新政的一个创新,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近年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之一。3(权威预测)罗斯福在竞选时提出要关心“那些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们”,他推行新政时通过了一系列能够“更合理更明智地分配国民收入”的救济法案。罗斯福此举的主要原因是()A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成效显著B福利制度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为保障民生而转变政府职能B根据材料“关心那些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们”“通过了一系列救济法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心底层人民、加强救济工作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项;材料设问是罗斯福关注底层人民、加强救济工作的原因,A、C两项与此无关;材料与转变政府职能无关,D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