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90459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用紫外线多次处理青霉菌,选育出高产菌株。该育种方法属于( )A. 杂交育种B. 诱变育种C. 单倍体育种D. 转基因育种【答案】B【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利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筛选培育出高产菌株。这育种方法称为诱变育种,B正确。故选B。【点

2、睛】本题以诱变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2.将杂合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植株( )A. 有杂种优势B. 含一个染色体组C. 能稳定遗传D. 含四个染色体组【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分析,杂合的二倍体植株有两个染色体组,花粉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得到的纯合子植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能稳定遗传。【详解】A、单倍体育种获得纯合的二倍体,不具有杂种优势,A错误

3、;B、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成为纯合的二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错误;C、杂合的二倍体植株有两个染色体组,花粉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基因型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能稳定遗传,C正确;D、得到的纯合子植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C。3.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诱变育种能提高突变率,产生新基因B.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形成属于不可遗传变异C. 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过程发生基因重组的概率较小D. 二倍体植株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答案】A【解

4、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人工诱变能提高突变率,A正确;B、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形成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错误;C、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过程发生基因重组的概率较大,C错误;D、二倍体植株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植株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D错误。故选A

5、。4.小麦的抗锈病和易感锈病由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某小麦种群有基因型TT、Tt和tt,其频率分别为18%、78%和4%。T和t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 18%和82%B. 57%和43%C. 36%和64%D. 92%和8%【答案】B【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详解】由题干可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是TT=18%,Tt=78%,tt=4%,因此小麦种群T的基因频率是T=18%+

6、78%2=57%,t的基因频率是t=4%+78%2=43%,B正确。故选B。5.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结构为感受器B. 结构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C. 完成反射所需时间主要取决于的数量D. 若损伤,刺激也能引起反射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结构:感受器、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突触,据此答题。【详解】A、结构为感受器,A正确;B、结构为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B正确;C、兴奋在突触上传递存在突触延搁,完成反射所需时间主要取决于突触的数量,C正确;D、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也能引起反应,但不属

7、于反射活动,D错误。故选D。6.下列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肤、黏膜对病原体的阻挡属于第一道防线B. 扁桃体发炎时,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C. 接种乙肝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D. 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

8、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详解】A、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及它们的分泌物的杀菌作用,A正确;B、扁桃体发炎时,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B正确;C、接种乙肝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属于体液免疫,是第三道防线,C正确;D、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

9、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D。7.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B. 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 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防卫过度所致D. 溶菌酶、抗体和淋巴因子是免疫活性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疾病:1.免疫过强(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2)过敏反应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

10、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防卫过弱(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详解】A、抗原可以来自外界的病原体,也可来自机体自身损伤、癌变的组织和细胞,A正确;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C、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防卫过度所致,C正确;D、溶菌酶、抗体和淋巴因子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故选B。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

11、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B.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速率一定下降C. 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D.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B、内环境稳态

12、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速率发生改变,B错误;C、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正确;D、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D错误。故选C。9.如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产生的CO2可以进入B. 与相比,中蛋白质含量更高C. 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中的液体增多D. 由构成的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是组织细胞,是血浆,是组织液,是淋巴,据此答题。【详解】A、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通过扩散进入组织液,A正确;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更高

13、,B正确;C、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D、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故选D。10.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原都蛋白质B. 过敏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C. 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就能引起过敏反应D. 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答案】D【解析】【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

14、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详解】A、过敏原是能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蛋白质,A错误;B、过敏反应会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B错误;C、机体要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才能引起过敏反应,C错误;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特点,D正确。故选D。11.下列蛋白质不属于细胞外液成分的是( )A. 血清白蛋白B. 血红蛋白C. 纤维蛋白原D. 血清球蛋白【答案】B【解析】【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

15、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详解】ACD、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清球蛋白都属于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ACD错误;B、血红蛋白存在于血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故选B。12.大量出汗后,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B. 产生渴觉C. 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D. 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

16、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BD、人体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BD正确;C、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C错误。故选C。13.达尔文研究植物的向光性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遮光的部位和有无单侧光B. 通过1、2两组实验,可得出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C. 通过1、4两组实验,可得出尖端与向光弯曲生长有关D. 通过3、4、

17、5三组实验,可得出感受光的部位在尖端【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及分析达尔文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但不弯曲。用锡箔罩住尖端下部+单侧光向光弯曲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感光部位在尖端,弯曲部位在尖端下部詹森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接触

18、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遮光的部位和有无胚芽鞘尖端,A错误;BC、通过1、2两组实验,可得出尖端与向光弯曲生长有关,BC错误;D、通过3、4、5三组实验,可得出感受光的部位在尖端,弯曲部位在尖端下部,D正确。故选D。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能调控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B. 由特定的腺体分泌产生C. 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D.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根本作用【答案】

19、A【解析】【分析】人们把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详解】A、植物激素能调控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A正确;B、植物激素是由植物细胞产生,没有特定的分泌激素腺体,B错误;C、植物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C错误;D、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D错误。故选A。15.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C

20、.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答案】C【解析】【详解】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脱落酸只能加快果实脱落,A错误;B.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而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解除其休眠,不利于储存,B错误;C.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C正确;D.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生长素类似物没有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作用,D错误。故选C【

21、定位】植物激素的应用16.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若干年后又恢复成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火烧过后,原有土壤条件不再保留B. 该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 演替过程物种组成保持不变D. 恢复成森林的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在适宜条件下,最终会演变成森林。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

22、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B、火烧过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AB错误;C、演替过程物种组成可能会发生改变,C错误;D、恢复成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D正确。故选D。17.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C. 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D. 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报需要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

23、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详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B正确;C、年龄组成可反映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错误;D、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报需要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D正确。故选C。18.下列诗词与其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匹配的是( )选项诗词生物学原理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群落的演替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群落的种间关系C竹外桃花三两枝,

24、春江水暖鸭先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演替现象,A正确;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关系,B正确;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C正确;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

25、春泥更护花”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D错误。故选D。19.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B.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C. 过程表示光合作用,过程表示呼吸作用D. 过程破坏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甲、乙、丙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表示呼吸作用,分别表示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遗体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示消费者的摄食作用,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详解】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A错误;B、

26、甲、乙、丙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C、过程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C正确;D、过程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破坏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D错误。故选C。20.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B. 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有影响C. 臭氧层破坏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D. 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

27、、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详解】A、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A错误;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有很大的影响,B正确;C、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强度大大增加,从而损伤植物细胞的膜性结构,如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C正确;D、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D正确。故选A。21.高品质玉米(yyRR)的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都发生了基因重组B. 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C. 过程一般需要通过逐代自交来提高纯合率D. 利用过程一定能更快获得高品质的玉米【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

28、知:图示表示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过程。杂交育种过程为:杂交自交选优自交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所以表示连续自交过程。单倍体育种过程为:先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在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图中表示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过程,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诱变育种过程为:过程表示用X射线处理,使其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过程没有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B、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B错误;C、过程一般需要通过逐代自交来提高纯合率,C正确;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利用过程诱变育种不一定能更快获得高品质的玉米,D错误。

29、故选C。22.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下表。(各区域囊鼠的种群都很大)区域 频率深色熔岩床区浅色岩P区浅色岩Q区深色表现型频率09501805D的基因频率07010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囊鼠个体的表现型B. 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 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D. 不同区域D基因频率的不同,体现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答案】C【解析】【分析】据表格数据可知,浅色岩P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因为囊鼠的毛色(深色)与环

30、境(浅色岩)差异大易被天敌捕食,D基因频率为0.1,则d基因频率为1-0.1=0.9;深色熔岩床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因为囊鼠颜色与环境差异小不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7,则d的基因频率为1-0.7=0.3;浅色岩Q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0,因为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3,则d的基因频率为1-0.3=0.7。【详解】A、自然选择直接选择是囊鼠个体的表现型,间接选择基因型,A正确;B、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B正确;C、浅色岩P区,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

31、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C错误;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基因频率,使不同区域D基因频率的不同,导致生物朝不同方向发生进化,D正确。故选C。23.分别测定a、b两种Na+浓度的细胞外液中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受刺激时,Na+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神经细胞B. 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 恢复到静息电位过程中,神经细胞对K+的通透性会增加D. 若提高细胞外液K+浓度,可使动作电位峰值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

32、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钠离子浓度越大的细胞外液,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大;同样钠离子浓度越小的细胞外液,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小,甚至不产生动作电位。【详解】A、受刺激时,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神经细胞,A错误;B、由图可知,曲线a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高于曲线b,故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B错误;C、神经细胞对K+的通透性会增加,K+外流,细胞膜恢复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C正确;D、细胞内外K+浓度差会影响静息电位,若提高细胞外液K+浓度,可使静息电位峰值降低,D错误。故选C。2

33、4.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人体不会发生的是( )A. 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B. 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C.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D. 体温仍能够保持相对恒定【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动态平衡散热;(3)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下丘脑会感受到温度下降并发送信息,A正确;B、寒冷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活

34、动增强、产热增加,B错误;C、当人遇到寒冷刺激,会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来减少散热,C正确;D、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会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25.胰岛素的部分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其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脂肪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可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B. 葡萄糖在GLUT4协助下进入细胞方式是主动运输C. 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可合成肌糖原或转化为脂肪D. 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或蛋白M抗体,均可能引起糖尿病【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糖

35、原合成,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激素与受体结合体现了信息的传递功能。【详解】A、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可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A正确;B、由图可知,葡萄糖在GLUT4协助下进入细胞属于顺浓度梯度运输,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错误;C、葡萄糖进入肌细胞和脂肪细胞后可合成肌糖原或转化为脂肪,C正确;D、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或蛋白M抗体,会阻碍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利用,使血糖升高,从而引起糖尿病,D正确。故选B。26.垂体和下丘脑发生病变都可以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现有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通过给两人注射

36、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来鉴别病变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测定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TSH浓度(mU/L)注射前注射后健康人930甲229乙12A. 甲、乙发生病变的部位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B. 口服甲状腺激素可缓解两人的症状C. TRH和TSH均可直接作用于甲状腺D.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

37、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显著升高,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垂体;【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甲、乙发生病变的部位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A正确;B、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可以口服甲状腺激素缓解两人的症状,B正确;C、TRH直接作用于垂体,C错误;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C。27.免疫反应过程如图所示(部分),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细胞或

38、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b只能由细胞a增殖分化产生B. 细胞a和c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C. 细胞d和e发生特异性结合,细胞e裂解D. 物质f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a是B淋巴细胞,b是浆细胞,c是T淋巴细胞,d是效应T细胞,e是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f是抗体,据此答题。【详解】A、细胞b是浆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A错误;B、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正确;C、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使靶细胞裂解,C正确;D、物质f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正确。故选A。28.以下药物不适合作为免疫抑制剂的是(

39、 )选项药物功能A环孢霉素A阻碍T细胞的增殖B左旋咪唑加速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C糖皮质激素减少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D硫唑嘌呤对淋巴细胞有较强的选择性抑制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

40、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CD、阻碍T细胞的增殖,减少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都能起到免疫抑制作用,ACD错误;B、加速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可以起到增强免疫的功能,不适合作为免疫抑制剂,B正确。故选B。29.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是成熟的组织细胞B.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C. 生长素仅分布在根尖芽尖等生长旺盛的部位D. 生长素运送到作用部位会对代谢起催化作

41、用【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详解】A、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A错误;B、生长素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缺乏氧气会影响能量的供应,从而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B正确;C、生长素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C错误;D、生长素运送到作用部位会对代谢起调节作用,D错误。故选B。30.科学家研究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器官的作用,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B. 不同浓度生长素对

42、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C. 生长素浓度在10-3-10-5范围内,对茎生长起抑制作用D. 生长素浓度在10-5时,即抑制根的生长又促进茎的生长,体现了两重性【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杆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两重性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芽和茎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详解】A、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A错误;B、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

43、效果可能相同,B正确;C、生长素浓度在10-3-10-5范围内,对茎生长起促进作用,C错误;D、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某一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该器官生长,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31.科学家研究生长素(IAA)浓度对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伸长和乙烯产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实验结果能说明( )A. 乙烯的浓度影响生长素的合成B. 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C. 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茎切段伸长D. 乙烯含量的增高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伸长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

44、可知,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详解】A、由题中信息无法判断乙烯的浓度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A错误;B、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B错误;C、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图中所示的生长素对茎切段伸长都起促进作用,C错误;D、由图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乙烯含量的增高,生长素促进切段伸长的作用在减弱,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识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2.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

45、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通过预实验可以缩小实验浓度的范围B. 实验材料一般选择生长旺盛的多年生枝条C. 可将插条浸泡在浓度较高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D. 只能通过测量根的长度确定最适浓度范围【答案】A【解析】【分析】1、“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生根的长度和数目,其余均为无关变量,需要相同且适宜。2、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3、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

46、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详解】A、通过预实验可以缩小实验浓度的范围,避免浪费,A正确;B、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容易生根,实验材料一般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B错误;C、在浓度较高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应采用沾蘸法,C错误;D、实验中因变量也可观察统计每组插条生根的数目来表示,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33.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点上移,种群K值增大B. b点时,种内

47、竞争最剧烈C. 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D. c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详解】A、a点上移,不会影响环境容纳量K值,只会缩短到达K值的时间,A错误;B、c点时种群密度最大,种内竞争最剧烈,B错误;C、b点时处于K/2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正确; D、c点后,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D错误。故选C。34.某人工林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接近,树冠密集。

48、该人工林( )A. 树冠密集可以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 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C. 信息传递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 需要人为控制病虫害以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详解】A、植被垂直结构简单,高度比较接近,因而不能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

49、间和食物条件,A错误;B、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弱,B错误;C、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C错误;D、该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较低,需要人为控制病虫害以保持生态系统稳定,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群落中的植物垂直结构与动物分层现象的关系,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生态系统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生物现象的能力。35.某生态农业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B. 沼渣沼液做肥料,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C. 该模式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 该模

50、式运用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详解】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及人工输入有机物的化学能,A错误;B、沼渣沼液做肥料,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盐被农作物吸收利用,B错误;C、该模式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D、该模式运用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

51、题36.自然条件下,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和有明银鱼3种银鱼的分布如图去。科研人员对3种银鱼线粒体COII基因和Cyt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两两比对,结果如图2。 请回答:(1)由图1可推断:自然条件下,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种群由于存在_,导致基因_(填能或不能)发生交流。研究发现它们的祖先属于同一个物种,请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形成这两种银鱼的原因_。(2)由图2可推断:3种银鱼COII基因和Cyt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均存在差异,该差异来源于_,这体现了_层次的多样性。同一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的大小可以反映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这3种银鱼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答案】 (1). 地理隔离

52、 (2). 不能 (3). 首先地理隔离导致两种银鱼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它们朝不同方向进化,长期积累最终出现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4). 基因突变 (5). 基因或遗传 (6). 有明银鱼与小齿日本银鱼【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属于不同的水域,所以存在地理隔离导致无法基因交流。研究发现它们的祖先属于同一个物种,现代生物进化理

53、论认为形成这两种银鱼的原因首先地理隔离导致两种银鱼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它们朝不同方向进化,长期积累最终出现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2)根据题意分析,3种银鱼COII基因和Cytb基因核苷酸序列均存在差异,该差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属于基因或遗传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OII基因和Cyt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两两比对数据显示,有名银鱼与小齿日本银鱼之间核苷酸序列差异总体是最小的,因此有名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的亲缘关系近。【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通过分析现代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再结合题中问题进行解答。37.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人体内的一种

54、激素,其合成受HIF(缺氧诱导因子)调节。HIE调节EPO含量变化的机制研究被授予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调节的部分过程如下。请回答:(1)EPO发挥调节作用的特点是_。(答出两点即可)(2)缺氧情况下,HIF激活靶基因的HRE(缺氧应答元件)以促进EPO合成,EPO作为_分子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提高氧气运输能力,增加氧含量;氧含量增加反过来促进HIF降解,以减少EPO的合成,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3)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可促进代谢,提升运动机能,据此分析耐力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科学原理是_。(4)注射的外源EPO功能与内源EPO几乎无差别,注射后很快(不超过24h)被水解

55、,无法从尿液中检出,因而被某些运动员用作兴奋剂。据此分析,反EPO兴奋剂检测需要注意的是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 (1). 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只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2). 信息 (3). (负)反馈 (4). 当人体处于缺氧状态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就会增加,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红细胞,提高氧气运输能力,提升运动机能 (5). 要尽早进行血液检测【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识图分析可知,在正常氧条件下,HIF-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被降解;而在缺氧条件下,HIF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促进EPO基因的表达,而使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加,使得细胞适应低氧环境。【详解】(1)EPO是人体

56、内的一种激素,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只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2)缺氧情况下,HIF激活靶基因的HRE(缺氧应答元件)以促进EPO合成,EPO作为信息分子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提高氧气运输能力,增加氧含量;氧含量增加反过来促进HIF降解,以减少EPO的合成,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3)耐力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科学原理是当人体处于缺氧状态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就会增加,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红细胞,提高氧气运输能力,提升运动机能。(4)由于注射的外源EPO功能与内源EPO几乎无差别,注射后很快(不超过24h)被水解,无法从尿液中检出,因此,反EPO兴奋剂检测

57、需要注意的是要尽早进行血液检测。【点睛】本题以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的基本原理的研究机制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题干的条件和所学的转录、翻译以及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38.阿尔兹海默病(AD)的主要症状是记忆功能障碍,与脑神经中A淀粉样物质积淀有关。乙酰胆碱(ACh)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科学家用特定低频磁刺激模拟乙酰胆碱的作用(Ach-TMS),研究其改善AD的效果。将大鼠均分为3组,第组注射A使大鼠患AD;第组注射A使大鼠患AD,再做Ach-TMS处理;第组不做处理。对3组大鼠进行水迷宫实验

58、(找到隐藏在水中的平台),通过完成时间判断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强弱。另测定大鼠脑组织内相关指标,部分数据如下表。检测指标 组别乙酰胆碱(g/mgprot)乙酰胆碱酯酶(U/mgprot)乙酰胆碱转移酶(U/g)511132485721133067715391(注:乙酰胆碱合成需要乙酰胆碱转移酶;乙酰胆碱可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请回答:(1)乙酰胆碱经_运输,由_释放至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_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_,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2)实验处理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前,还需测定3组大鼠的游泳速度,原因是_。(3)大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时间:组组组,结合表格数据推测Ach-TMS改善AD症状的机

59、理可能是_。(4)根据以上研究,试提出一种治疗AD的可行方法_。【答案】 (1). 突触小泡 (2). 突触前膜 (3). 特异性受体 (4). 外负内正 (5). 排除游泳速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 通过增加乙酰胆碱转移酶的量,减少乙酰胆碱酯酶的量来提高乙酰胆碱的含量,从而达到改善AD症状的作用 (7). 提高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体内的乙酰胆碱数量【解析】【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出前膜,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神经递质作用完后,会被相关的酶水解。【详解】(1)乙酰胆碱经突触小泡运输,由突触前膜释放至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的电

60、位变为外负内正,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2)实验处理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前,还需测定3组大鼠的游泳速度,原因是排除游泳速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大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时间:组组组,结合表格数据可推测Ach-TMS可能是通过增加乙酰胆碱转移酶的量,减少乙酰胆碱酯酶的量来提高乙酰胆碱的含量,从而达到改善AD症状的作用。(4)根据以上研究可知,通过提高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体内的乙酰胆碱数量来达到治疗AD的目的。【点睛】本题以神经调节为载体,综合考察神经调节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分析,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39.独脚金内酯是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在根部合成向上运输,影响侧枝生长。为进一步研究独脚金

61、内酯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人工合成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和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拟南芥植株,进行图1所示实验,结果如图2。 请回答:(1)GR24和NAA均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属于_。(2)实验处理时,NAA应加在固体培养基_(填A或B)中,原因是_。(3)实验结果表明,GR24对侧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_。(4)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生长素沿主茎运输时,独脚金内酯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主茎运输。科研人员采用图1的切段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组:用NAA处理主茎,在侧枝处施加一定量具有放射性的_(填NAA或GR24),在固体培养基_中施加适量的_,一段时间后,检测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对照组

62、:用NAA处理主茎,在侧枝处施加与实验组等量的相同物质,相应的固定培养基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若该假设正确,则预期结果为_。【答案】 (1). 植物生长调节剂 (2). A (3). NAA在植物体内通过极性运输由A端运输到B端 (4). 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5). NAA (6). B (7). GR24 (8). 实验组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小于对照组【解析】【分析】人们把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详解】(1)GR2

63、4和NAA都是人工合成且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2)进行实验处理时,应该在主茎上端施加NAA,NAA应加入固体培养基A中,这是因为NAA在植物体内通过极性运输由A端运输到B端。(3)据图分析,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推测GR24可能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4)本实验是验证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B中加入适量的GR24;对照

64、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不加入GR24。一段时间后,检测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如果实验组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小于对照组,则说明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40.互花米草是一种外来物种,给当地物种带来一定的冲击,威胁海岸湿地生态系统。(1)某滩涂由浅滩往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互花米草、碱蓬、芦苇等植物,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滩涂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

65、2)下图为该滩涂的步伐能量流动图。由图可知,输入该滩涂生产者的总能量为_MJ/m2a,用于该滩涂植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MJ/m2a,A部分的能量是指_。该滩涂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小数点后保留1位有效数字)(3)互花米草入侵滩涂后能够快速繁殖称为优势种群,这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从而降低了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4)研究者拟通过种植高大的红树植物治理互花米草,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该方法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_。【答案】 (1). 水平 (2). 间接 (3). 133.5 (4). 80.3 (5). 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6). 19.3 (7)

66、. 抵抗力 (8). 高大的红树植物可以竞争到更多的阳光,从而抑制互化米草的生长【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以此相关知识解答问题。【详解】(1)某滩涂由浅滩往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互花米草、碱蓬、芦苇等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滩涂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由图可知,输入该滩涂生产者的总能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133.5MJ/m2a,其中净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用于该滩涂植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80.3MJ/m2a,A部分的能量是指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该滩涂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生产者同化的能量=25.7/133.519.3%。(3)互花米草入侵滩涂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从而使物种多样性降低,营养结构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4)通过种植高大的红树植物治理互花米草,该方法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高大的红树植物可以竞争到更多的阳光,从而抑制互化米草的生长。【点睛】本题需要利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实例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运用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