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9717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1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1届高考语文黄金预测卷(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陈凌“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

2、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藏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霭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

3、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

4、”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不易;2

5、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材料二: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

6、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象征,用作交换媒介。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

7、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

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完整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C.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财富进行物质交换。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9、而发扬光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B.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C.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是大体意义致的。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古人云此水,一歃(sh,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10、(吴隐之酌贪泉)B.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 8公里的“绝壁天路”。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5.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售棉大路莫言黎明时分,杜秋妹被冻醒了。这时,天忽然黑起来,暗蓝的天幕变得黝黑

11、。天幕上寒星点点,空气冰冷潮湿。一会儿,黑暗渐渐褪去,天色也变淡了,天空也变高了。太阳虽然还没出来,但天已经亮了。赶马车的人们纷纷吹熄灯光,收拾起草料架子,准备赶车向前了。直到这时候,杜秋妹才算看清了这条长蛇般的车马大队,也搞清了自己的排子车在这条长蛇阵中的位置。她连夜拉着八百斤棉花走了四十里路,跌跌撞撞赶了几个小时,原以为能排在前头好早点卖了棉花,哪曾想到是这等阵势。杜秋妹的排子车前是一辆装得像小山般的马车,马车主人是个小伙,脸平常得像一块方方正正的砖坯,浑身上下都好像带棱带角。杜秋妹是第一次来卖棉花,心里没底,便高声向年轻的车把式打听起来。马车右边那台拖拉机的主人狠瞪了杜秋妹一眼,仿佛责怪

12、她打断了他的美梦。到了十二点光景,车马大队再一次像死蛇一样僵在路上。太阳当头照耀,一点风也没有,骡马耷拉着脑袋,人垂着头,忍气吞声地受着“秋老虎”的折磨。车把式请杜秋妹替他照看牲口,他去打点水来润润人的喉咙,也饮饮牲口。想着杜秋妹同时顾不了两辆车,他把杜秋妹的排子车拴在马车尾巴上,这样马车就能拖着排子车前进。车马大队蠕动起来,杜秋妹手忙脚乱地招呼着牲口,右边的拖拉机手却不停地猛踩油门,使没有充分燃烧的柴油变成一股股黑烟,喷到杜秋妹身边,把她包围在肮脏的烟雾里。车把式终于提着一桶水回来了。杜秋妹抢上前去,把嘴贴到水面,咕咚咕咚灌了一个饱。车把式招呼拖拉机手:“哎,伙计,喝水不?”拖拉机手坐在驾驶

13、座上连头也不回,聋了似的一声不吭,一支接一支地抽烟。行进中,杜秋妹忽然闻到一股棉布或是棉花烧着的气味儿。她一边翕动着鼻翼,一边检查排子车。“八成是拖拉机上什么烧着了,刚才他还抽过烟。”杜秋妹腾腾跑上前去,高叫着:“停车!”拖拉机手瞪了她一眼,并不理睬。这时,杜秋妹已经看到了车上那只冒着白烟的棉花包,急忙大叫道:“你车上着火了!”拖拉机手一回头,脸唰地白了,急忙刹住车,跳上车斗,把着了火的棉花包扔下地来。棉花包一落地,呼啦一下子腾起了半尺高的火苗。杜秋妹一猫腰,拖着棉花包就滚下了道沟。人们一齐拥下沟去,捧土将火压灭众人经过反复检查,确信没有余烬,才纷纷议论起来:“伙计,你今天好大的灾福!再晚一会

14、儿,这车棉花就算报销喽!”“连我们也要跟着沾光!还不闹个火烧连营!”人们一齐又把赞赏的目光投到杜秋妹身上,看得她不好意思起来。她的手上烫起了几个大水泡,裤子也烧了一个鸡蛋般大的窟窿。拖拉机手红着脸,嗫嚅着:“大姐,您宰相肚里跑轮船,刚才”可杜秋妹扭过身不去理他。这时,车队又开始蠕动,前进了一段距离,又彻底停住。拖拉机手带的收音机里播起天气预报:“今天局部地区有雷阵雨”雷阵雨!人倒不怕,权当洗个凉水澡,棉花可就完了。加工厂是不会要湿棉花的,还得拉回家去,再晾、再晒,但再晾再晒也白搭,棉花让雨一淋就会发黄、发红、降级、压价、少卖钱,还得再来排队、熬夜大家都抬头看天,东北方向的天空像有千军万马在集结

15、待命,乌压压,黑沉沉,仿佛只要一声令下,就会冲过来。杜秋妹、车把式、拖拉机手这几个不打不相识的朋友聚在一起,冷静地分析了情况:走是不现实的,路上的车一辆接一辆,要想掉转车头抢在雷雨之前赶回家,简直比登天还难。只有留在这里,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拖拉机手有一块篷布,车把式车上有一块塑料薄膜。把三辆车上的棉花通通卸下来垛在一边,上边用篷布和塑料薄膜蒙住,在一般情况下可保无虞。棉花盖好了。人无处躲藏,就一齐坐在马车上,静候着雷雨的到来。真是幸运极了,这场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雷阵雨并没落下多少。雨过天晴,车马大队又开始前进。从前面传过来消息说,县委书记亲临加工厂解决问题,清理通道,赶铺新垛底,增设了新磅秤

16、。开始人们还将信将疑,但一会儿工夫,队伍前进的速度果然惊人。不到两个小时,杜秋妹坐在高高的马车上已经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棉花加工厂挂在门口的大牌子以及门口挤成一个蛋的人马车辆。阳光照耀着杜秋妹欣喜的笑脸。(选自莲池1983年第3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有两重矛盾冲突:一重矛盾冲突存在于卖棉者与卖棉的客观形势之间,另一重矛盾冲突存在于卖棉者杜秋妹与拖拉机手之间。B.小说写杜秋妹“扭过身不去理”拖拉机手的道歉,说明尽管杜秋妹帮拖拉机手解决了棉花着火的问题,但并没有真正原谅拖拉机手。C.小说题材独特,讲述的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农民“卖棉难

17、”的现状,富有时代特色,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D.由小说结尾写县委书记亲临加工厂后,售棉队伍就不再停滞拥堵来看,本文意在告诫地方政府应办实事,着力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结尾中的“不到两个小时”与前文中的“到了十二点光景”相呼应,用对比的手法表明棉花加工厂工作效率提高后,售棉队伍行进速度之快。B.小说善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将车把式的脸比喻成“一块方方正正的砖坯”,将滞慢的售棉队伍比喻成“僵在路上”的“死蛇”。C.小说注重情节的波澜起伏,卖棉者在缓慢前进中先后遇到“救火”与“防雨”两件大事,险象环生,增加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D

18、.小说语言委婉细腻,描写注重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如写杜秋妹救火的情节,“猫”“拖”“滚”三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她动作的敏捷。8.小说为什么以“售棉大路”为标题?请简要分析。(4分)9.小说多次写到天气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携贵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

19、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

20、馆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21、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藩邸,指藩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B.惠帝,指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惠是其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后、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

22、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C.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D.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 二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B.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苏门答剌前伪王子苏干剌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C.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 先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D

23、.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 使明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14.根据文本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阴铿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湘波各深浅,空轸【注】念归情。【注】轸:伤痛、痛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

24、一项是( )(3分)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岁暮时节,在冷寂的江边送别傅姓朋友回湘洲。B.棠花干枯,红叶落尽,芦花冰冷,写景状物细腻逼真,烘托出离愁别绪。C.末二句以湘水比兴,引出诗人思归的悲伤情绪,“空”字极言悲情的深重。D.中间三联对仗工整,描写景物由远及近,由静而动,远近结合,动静相宜。16.诗人为什么说客行“辛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把婚期延迟到秋天,从“ , ”两句看,责任主要在男方而不是女子。(2)离骚中,面对世俗的投机、污浊,屈原忧愁失意、孤独穷困,但他依然坚定地选择“

25、,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饮酒作诗的场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不可无人格。从另一方面看,他不可有_心,不可执着,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总之,他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宜太大,难处就在调剂安排,_。自己不易对付,(),正如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自己我们是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我们自囿于“我”的小圈子,不能跳开“我”来看世界、来看“我”,没有透视所必需的距离,不能取正确观照所必需的冷静的客观态度,也就会执迷,认不清自己,只任私心、成见、

26、虚荣、幻觉种种势力支配,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弄得完全_。我们像蚕一样,_。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不多见。“知人则哲”,“自知”或许是哲以上的事。“知道你自己”这句古训所以被称为希腊人最高智慧的结晶。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妄自尊大恰到好处颠倒错乱作茧自缚B.妄自尊大恰如其分面目全非作茧自缚C.妄言妄听恰到好处面目全非自作自受D.妄言妄听恰如其分颠倒错乱自作自受19.上面文字节选自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谈谦虚,文中画框句子中的“我”改成“自己”好不好?为什么?(4分)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27、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1.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不超过30字)。(5分)旅游业是欧洲各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欧盟,旅游业贡献了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0%,提供约12%的就业岗位。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上半年欧洲旅游业经营惨淡,各国政府原本寄希望于夏季暑期重启旅游业,但近期大多数国家疫情出现反弹苗头,重启步伐不得不更加谨慎。据世界卫生组织8月6日下午公布的最新数据,欧洲地区过去24小时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5178例,累计确诊3477225例。为控制疫情反弹势头,欧洲各国政府对重启旅游业态度谨慎,采取了各种旅行限制措施。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试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28、,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4分)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容易患“空调病”,出现鼻塞、头昏、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还容易出现“空调皮肤病”。皮肤屏障失衡和“空调皮肤病”的形成有很大关系。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因为室内外温差大导致的,在室外,皮肤出汗让身体降温,而到了凉爽的室内,没有散热的需求,皮肤血管、汗孔需要迅速收缩,皮肤的皮脂分泌也会降低,从而使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勉励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一年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对于“三牛精神”

29、,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 D; 2.B; 3.A; 4.引用论证。如文章引用习总书记讲话、鲁迅的诗句等。举例论证。如文章列举李可染、钱三强等名人事例。5.(1)内容侧重点:材料一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为中华文明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价值。(2)行文脉络:材料一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再依次展开论证,最后号召人们学习牛的精神;材料二从牛被驯养写起,围绕牛文化,对牛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精神价值依次论述。解析:1.A项

30、,因果倒置;B项,“完整阐释”错误;C项,“被当做财富进行物质交换”不合文意,原文中说的是“牛用作交换媒介”。2.B项,“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3.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答案:6.D;7.D8.“售棉大路”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售棉大路”是棉农们往加工厂运送棉花的一条道路,是小说塑造的典型环境,富有时代特色,在售棉大路上的人和所发生的事是当时农村社会的缩影。9.小说以天气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写天气酷热,为棉花包着火埋下伏笔;雷

31、阵雨突然降临,使得卖棉者们更加团结互助。小说以天气变化来衬托人物的心理。初秋清晨,天气湿冷,烘托出杜秋妹初次卖棉遇上道路受阻后情绪的低落;“秋老虎”的燥热衬托出棉农排长队售棉的焦躁情绪;雨过天晴,阳光照耀,烘托出棉农内心因棉花遇雨无虞且队伍前进速度变快而产生的喜悦之情。解析: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本文意在告诫地方政府应办实事,着力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偏离主旨,这不是小说要表达的重点,小说结尾处县委书记为人民解决了问题,且小说主旨重在表现人们的互帮互助。7.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项,“语言委婉细腻”错误。本文为乡村题材小说,语言通俗朴实,具有地方特色。8

3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可结合标题的含义,联系小说的情节、结构、主旨等进行思考。本文中,“售棉大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以此为背景。以“拖拉机手”为代表的部分人固然有自私狭隘的心理,但像杜秋妹这样热情善良的人也广泛存在,“售棉大路”作为典型环境,其中的人与事可以理解为当时农村的一个缩影。9.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等。解答本题首先应找到小说中有关天气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故事内容将这些天气描写与小说中环境描写

33、的一般作用进行对照,即可分析出多次描写天气的作用。从推动情节的发展来看,“太阳当头照耀,一点风也没有,骡马耷拉着脑袋,人垂着头,忍气吞声地受着秋老虎的折磨”通过交代天气的酷热,为后文棉花包着火埋下了伏笔。文中写雷阵雨突然降临,“乌压压,黑沉沉,仿佛只要一声令下,就会冲过来。杜秋妹、车把式、拖拉机手这几个不打不相识的朋友聚在一起,冷静地分析了情况”,雷阵雨使卖棉者们更加团结互助。从衬托人物的心理来看,“黎明时分,杜秋妹被冻醒了。这时,天忽然黑起来,暗蓝的天幕变得黝黑。天幕上寒星点点,空气冰冷潮湿”的环境描写,通过天气的湿冷,烘托杜秋妹的低落情绪。“车马大队蠕动起来,杜秋妹手忙脚乱地招呼着牲口,右

34、边的拖拉机手却不停地猛踩油门,使没有充分燃烧的柴油变成一股股黑烟,喷到杜秋妹身边,把她包围在肮脏的烟雾里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是以“秋老虎”的燥热衬托出棉农排长队售棉的焦躁情绪。“雨过天晴,车马大队又开始前进。从前面传过来消息说,县委书记亲临加工厂解决问题,清理通道,赶铺新垛底,增设了新磅秤”对“雨过天晴”后的描写,烘托出棉农内心的喜悦之情。答案:10.A; 11.B; 12.B; 13.(1)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14.得到西洋诸国进贡的宝物不计其数;明朝

35、耗费的财物不可胜计。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故选C。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给予褒扬的称号”错误。应是“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故选B。1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以伏兵打败其军”错误。结合“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分析,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

36、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以伏兵”属无中生有。故选B。13.(1) “郡县”,意动用法,把作为郡县,以为郡县;“益”,更加;“震”,惊恐,恐惧;“日”, 名词作状语,一日日,日渐。(2) “将命”,意思是奉命,传命;“莫”,代词,没有谁;“盛称”,意思是极口称赞;“夸”,夸耀。 【参考译文】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 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

37、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都城内,索要金银财

38、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截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今马六甲)、古里(今印度

39、西南部)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守备南京。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郑和历事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

40、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14.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分析归纳。结合“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分析,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答案:15.D16.大江表面平静,犹有暗涌,友人行舟,当更小心;扁舟独行,友人孤寂;天寒地冻,远

41、行不易。解析:15.命题人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D项,“由远及近”说法错误,由“沙禽”句中的“迥”字可知,诗句写景是“由近及远”;“由静而动”说法错误,“征”“尽”“轻”是写事物的动态,而“不望”“未惊”是静态描写。16.命题人考查的是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的能力。“辛苦”是这首诗的诗眼,在诗中起总领下文的作用。“辛苦”指“客”“行”“辛苦”。它的主要内容表现在第二、四联,即“静犹浪”“独”“寒”。组织答案时,要联系具体诗句,结合生活经验适当诠释,如“静犹浪”可解释为“大江表面平静,犹有暗涌”,这是在叮嘱友人舟行应当小心。答案:17.(1)匪我愆期;

42、 子无良媒; (2)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3)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答案:18.A19.不好。语法上,用“自己”与“自囿”重复赘余。感情上,用“我”拉近了与青少年的距离,表达了劝勉青少年的良苦用心。20.【示例】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因为不容易认识解析: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妄自尊大”指狂妄地自高自大;“妄言妄听”指说的人随便说说,听的人姑且听听,都不认真当回事。此处指自视过高,应选“妄自尊大”,据此可排除C、D两项。再看第二空:“恰到好处”指(说话、办事等)正好达到适当的地步;“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根据语境“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

43、宜太大”强调的是应达到适当的地步,应选“恰到好处”,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A。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从代词的指代意义看,“我”是第一人称代词,通常指说话者自己;“自己”则可以指对方或第三者。从语法角度讲,通常情况下,代词“我”做句子的主语或者宾语,属于主干部分,也可以做定语。而代词“自己”常做同位语。本题语境是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用词,用“我”这个第一人称代词,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达到劝勉的目的。从语法上看,如果把“自囿于我的小圈子”中的“我”改为“自己”,那么就与“自囿”重复赘余。所以把“我”改成“自己”不好。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空,从下文的“不

44、可无人格”可推知此处句式应为“不可无”;结合上下文的“从一方面看”“从另一方面看”,可知处应与下文对应,再由下文的“妄自尊大心”可推知“自尊心”。故空应填“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之类的句子。第空,根据第1段首句“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可知此空应以“因为”开头;根据下文“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可知应有类似“难以认识自己”之意。故空应填“因为不容易认识”之类的句子。答案:21.大多数欧洲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反弹,欧洲各国谨慎重启旅游业。解析:2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概括新闻内容。“一句话新闻”必须包含的答题要点是:时间,地点,

45、人物(对象),事件(过程、结果),原因(目的)。可概括为:出于何种原因,何人于何时在何地做何事,产生了何种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此段新闻材料着重强调原因、对象和事件,因此可概括为:新冠肺炎疫情反弹,欧洲各国谨慎重启旅游业。答案:22.(1)语句:修改为: “出现鼻塞、头昏、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2)语句:修改为: “空调皮肤病的形成和皮肤屏障失衡有很大关系”;(3)语句:修改为:“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因为室内外温差大” 或“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室内外温差大导致的”;(4)语句:修改为:“皮肤的皮脂分泌也会减少”;解析:2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1)处成分残缺,应改为“出现鼻塞、头昏、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2)处语序不当,应改为“空调皮肤病的形成和皮肤屏障失衡有很大关系”;(3)处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因为室内外温差大”或“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室内外温差大导致的”;(4)处搭配不当,应改为“皮肤的皮脂分泌也会减少”。解析:23.立意要紧扣话题一三牛精神,重点从三牛精神的内容和实质(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出发。要注意领导人说的对象 (全国各族人民)、时间(新的一年)、目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来构思行文。提醒立意格调要高,表达情感要真,认识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