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优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谈和谐,无异于,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确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伸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结果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和谐共处,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
2、佳话。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论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还是在真实的现实中,缺乏诚信的事件还在不断出现,危害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和谐很难长久维系。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那些表面的和谐,禁不住诚的检验,在诚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楚汉合盟这个因利益建立起来的假和谐,不就在项羽背弃承诺之后而了吗?要和谐必有诚。要想诚满天下,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有了诚,和谐才能成长;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禁得住考验。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1依次
3、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缘木求鱼文武双全脍炙人口烟消云散B缘木求鱼一文一武千古流传烟消云散C临渊羡鱼一文一武脍炙人口不了了之D临渊羡鱼文武双全千古流传不了了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的能力。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临渊羡鱼: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结合“离开诚谈和谐”分析,选用“缘木求鱼”。一文一武:指两个人,一个是文人一个是习武的。文武双全: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一般指一个人。结合“蔺相如与廉颇”分析,选用“一文一武”。千古流传:是永远流传于后世。脍炙人口:意为美味人
4、人喜欢吃,借以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受到众人的称赞和传诵。结合“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分析,选用“千古流传”。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了了之:用不能了结事情的办法去了结。指把未做完的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结合“不就在项羽背弃承诺之后而”分析,选用“烟消云散”。故选B项。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交流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合作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做事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B交流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合作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做事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C交流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
5、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D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由前一句:“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故后面应补充失去“诚”的做法,即“话到嘴边留半句”,就是说话不要太绝,给自己留条退路;“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热情,却在暗地里使奸;“未肯全抛一片心”,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综合分析,D项正确。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B
6、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C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D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有诚信不良记录”的程度比“对违约诈骗”轻,应该在前面,故排除A、B两项。“不仅而且”的内容应该是递进关系,应该“得不到便宜”在前,“处处碰壁”在后;而且“制度制裁”“法律约束”动宾搭配不当,故排除D项,选C项。1高考源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课文中,蔺相如
7、是怎样出场的?我的答案: 答案(1)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矛盾中出场的。(2)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赵国君臣“予”则深恐上当,“勿予”则更恐秦国发难,这是两难;“求人”不得,这是第三难。正是这样层层铺垫,再通过缪贤荐才之举,方使蔺相如露面。露面也仅仅是侧面描写。(3)而对蔺相如的正面出场的描写中,他的一番分析,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更令人信服。2高考源点:分析作品结构“相如奉璧使秦”的过程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我的答案: 答案蔺相如出使秦国,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
8、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蔺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后,对比了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信,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迫使秦王不得已“辞谢”,同意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又使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他也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蔺相如得以“完璧
9、归赵”,化解了赵王的困境,捍卫了赵国的尊严,打击了秦国的威风。好处:这样的布局如同把蔺相如置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能够将他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现。3高考源点: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作者是如何通过三个故事刻画蔺相如的形象的?对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描写有什么不同?我的答案: 答案(1)作者写蔺相如主要从缪贤的评价“其人勇士,有智谋”张本,详写了他经历的三件事。在“完璧归赵”中写他献策、入秦、智斗,最终将和氏璧完好无缺地送回到赵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在“渑池之会”中,写他逼秦王击缶,戏秦臣献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在“负荆请罪”中,写他避让廉颇,慷慨陈志,化解矛盾。这三件事,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
10、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对国家忠心耿耿、不畏强暴、深明大义的品质。(2)对蔺相如的描写主要用了明写、详写的方法,笔墨酣畅,具体入微。除了正面描写外,还用了侧面描写、对比描写等方法。对廉颇的描写采用了暗写、略写的方法,往往是寥寥几笔,便使其性格全出。4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我的观点: 答案观点一:同意。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更自然。此段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观点二:不同意。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
11、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
12、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
13、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共理也有何怨乎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4、()A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B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C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D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夫天下以市道交”的主语是“天下(人)”,谓语是“交”,下一句“君有势”的主语是“君”,谓语是“有”,宾语是“势”,这是两个语义完整的句子,应在“君”前面断开,排除A、C两项;“此也”是判
15、断句,不能断开,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惠文王是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次子,在位时政治清明,武力强大。B瑟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状似琴,有25根弦,每弦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君五等。D相国是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称为“相邦”,汉高祖即位,为避讳改为相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周代分公、侯、伯、子、君五等”错误,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廉颇战功卓著军事才能非凡。他在对齐魏等国的作战中,攻城
16、拔寨,战无不克。长平之战后,燕国大举进攻赵国廉颇领兵还击,大破燕军。B廉颇仕途不顺,多次遭遇免职。赵王曾中秦军离间计,用赵括代替他,导致赵军在长平大败。赵悼襄王时又使乐乘代替他,他只好出奔到魏国。C廉颇忠贞爱国期盼为赵国效力。他在魏期间就一心想被赵王任用,见到赵国使者,充分展示其实力期盼被重新启用。在为楚将时念念不忘的也是“思用赵人”。D廉颇气量狭小,难容门客背叛。他在长平被免职失势的时候,门客都离去了;等到又被起用的时候门客又回来了,廉颇斥责他们,不再接纳他们。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项,“廉颇气量狭小”错误,结合倒数第三段波浪线处“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的
17、话可知,廉颇之所以不愿意接纳这些门客,是因为廉颇认为这些门客都是逐利之辈,并非是廉颇气量狭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译文: (2)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译文: 答案(1)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2)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骑上骏马,表示自己还健壮可用。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关键词:(1)“病笃”,病重;“将”,动词,带领,率领。(2)“饭”,动词,吃饭;“被”通“披”。参考译文这一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打败了齐国的一支军队。过了两年,廉颇又
18、攻打齐国的几邑,攻占了它。此后三年,廉颇攻打魏国的防陵、安阳,都攻占了。四年之后,蔺相如领兵攻打齐国,一路打到平邑才罢手。第二年,赵奢在阏与城下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去世,儿子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七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数次打败赵军,赵军固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赵王听信了秦军的离间。秦国的间谍说:“秦军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将军。”赵王因此就让赵括当将军,以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仅凭名声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柱再去弹瑟一样。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肯听从
19、,还是任命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廉颇做将军以后,就全部改变了法令,更换了军吏。秦国大将白起听说后,派出奇兵,假装战败退走,而切断了赵军的粮道,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涣散。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督阵与秦军搏杀,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的士兵有四十五万。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长达一年有余,赵囯几乎不能逃脱覆灭的结局。全靠着楚、魏等诸侯派兵来救援,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了栗腹的计策,说是“赵国的壮年人全死在了长平之役,而他们的孤儿尚未成人”,派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
20、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邑给赵国来求和,赵国才答应了退兵。赵王将尉文城封给廉颇,封号为信平君,并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当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京,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去了。等到他重新起用为将军时,那些门客又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去吧!”门客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皆以利害关系相交往,您得势时,我们来追随您;您失势时,我们就离开,这本来就是常理,您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起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廉颇住在大梁很久了,魏国不能相信重用他。而赵国由于多次被秦兵围困,就想重新起用廉颇,廉颇也希望再次被赵国起用。赵王派了使臣去看看廉颇还能否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臣很多钱财,让他回来说廉颇的坏话。赵囯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骑上骏马,表示自己还健壮可用。赵国使臣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人虽老,饭量还不错,可是跟我坐着,一会儿就大便了三次。”赵王一听,以为廉颇已经老迈不堪任用,就不再征召他。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暗地里派人去接他。廉颇做了楚国的将军,没有什么功劳,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后死在楚国的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