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5咏华山_苏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8954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5咏华山_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5咏华山_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5咏华山_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5咏华山苏教版上周四上午,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咏华山的第一课时。咏华山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寇准创作咏华山的背景并配有插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这篇课文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何划分?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教者怎样的思路?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教给孩子什么?薛法根说:“我一直主张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文中的古诗咏华山是

2、一年级古诗文读本中的选诗,学生早就会读会背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再一句一句的去教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周信东老师在教学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先是检查学生读、背,然后反抛:“一首诗,你们会读、会背了,老师还能交给你们什么?”是啊,已经会的再去教,学生没有兴趣,教师没有激情,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受周老师的启发,在课堂上对于咏华山这首古诗我并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去教学,只是检查了朗读、背诵。第一课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学习生字和朗读课文。一年级的生字学习采用随文识字还是集中识字,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课文来确定。思考再三,我决定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打散整个教学内容。周信东老师在教学望湖楼醉

3、书这首诗时,不仅摒弃了以往陈旧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步骤,站在文化的高度和学生长足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吻醒一个知识”的教学概念。这无疑是对古诗教学固有模式的一种挑战。受此启发,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确定了这样一个教学的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一首古诗的方法,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那么这个方法是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反问,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触摸这种方法,并在课终进行总结。既然是文包诗,就应该让学生对于这种课型有个明确的认识。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今天学的古诗咏华山和以前学的古诗锄禾、悯农有什么不同?学生比较后得出:咏华

4、山是含在一篇课文里。这样的课文就叫“文包诗”。以后,我们还会学习这样的课文,比如四年级的黄鹤楼送别。在上课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得失?一、生字词的教学在本课时的教学中,生字词的教学是重点。我汲取了蓝天杯会课的一些经验,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华”字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不仅要认识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会用不同的读音组词,还要能正确书写。除了识字写字,我还关注了学生词语的积累。在体会华山的特点时,我先让学生用一个字来形容,生答:“高。”如果用两个字呢?生答:“很高。”“极高。”“真高。”“太高。”如果用三个字呢?“十分高。”“特别高。”“非常高。”“高极了。”这样做的目的何在?语文是需要积累的,在引导

5、学生学习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过程中,就是教给学生积累的词汇和方法。我坚信,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二、课文的朗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一个重点。课前已经不止学生去自己阅读,那么课堂上的重点就可以落在检查上了。如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查?按照自然段的顺序一段一段地往下读,显然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课检查朗读这一环节上,我将传统的按自然段读和有重点的引读结合起来,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几个句子和词语的朗读。同时,我也在思考:这样的课型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教学是否合适?学习方法的渗透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否过于拔高?在生字词的学习上,我又觉得随文识字欠缺了集中识字的整体性,不太引起学生的注意,效果上不如集中识字。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两种识字方法为我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