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自考毕业生择业观的思考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已经成为实现人才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这种就业模式在给自考毕业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面对社会不同的需求,自考毕业生择业观念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成功就业。当前,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并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部分自考毕业生的择业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质。对此,文章从发挥自考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三方面作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关键词自学考试 自考毕业生 择业观作者简介张辉(1971-),男,上海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成人高教管理。(安徽 芜湖 241
2、000)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成教全日制学生失范行为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sk226)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63-021981 年 1 月 13 日,国务院发文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国发19818 号),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四省市进行自学考试试点,探索建立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新的高等教育形式。1983 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自学考试以其开放、灵活、教育费用低等特点和严格的质量管理,将个人自学、社会助
3、学和国家考试有机结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选拔了大批专门人才。目前,自学考试的开考范围已遍及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军队系统和港、澳、台地区。截至 2003 年,全国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累计报考人数已将近 4100 万人,在籍建档考生 1900 多万人,累计毕业生 586 万余人。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也迅速膨胀,在此背景下,自考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如何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一、自考毕业生择业观的特点择业观念是一个求职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自考毕业生的择业观具有鲜明的特
4、点。1.多样性。自考毕业生由于入学的动机不同,在择业观念上也表现为多种多样。经过几年艰苦的自考生活和社会、家庭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也得到了深层次的反映,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择业观。2.变化性。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自考毕业生的择业观更具有社会性。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参加自学考试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再加上自学考试的开放式教育模式,使得他们的择业观经常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能不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3.稳定性。与变化性相对的是自考毕业生择业观还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为自考毕业生大多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部分考生有家庭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众所周知,社会的
5、发展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才会发生质的飞跃,这就意味着自考毕业生的择业观形成以后,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稳定地发挥导向和动力作用。4.复杂性。同样,由于自学考试实行的是开放式教育,自学考试的应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需求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如自学、助学辅导)与教育机构,同时,应考者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过程。因此,自考生可以通过各自本身原有工作、家庭、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社会舆论,有目的、有计划地择业,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复杂的择业观。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择业观中的主要问题当前,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自考毕业生的择业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社会价值观念淡化。“功利色彩
6、突出、社会价值观淡化”的倾向在自考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表现得甚为突出。有些自考生在参加自学考试之初就明确表示其目的是要“脱贫致富”,在择业中,常常过分看重经济利益,过分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过分重视在发达地区工作,过分追求短期价值。2.择业目标不稳定。择业对于大多数自考毕业生来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二次选择。有些自考生正在经历着艰苦的生活,在通过了漫长的自学考试后,他们往往把待遇高、福利好的单位作为择业的最终目标。在择业时,他们常常表现为犹豫不决、左顾右盼,怕一旦就业不利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工作环境中,事实上,这样反而延误了不少就职机会。3.自我定位不现实。当前的自考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仍
7、然较深,认为自己辛辛苦苦考了这么多年才获得毕业证书,再到基层去工作或去做服务性的工作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实际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只要能寻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就是成功的就业。4.从众心理严重。从众心理就是社会学中所研究的“追风行为理论”,自考毕业生的“追风行为”表现为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同行之间互相对照,最后的直接后果是不能公正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就业问题。三、自考毕业生择业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阶段的自考毕业生择业观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需求的变化对自考毕业生的择业观产生了导向性作用。目前的国家
8、自考考务考籍管理系统已经取消了专业设置,学分相同的各专业课程可以相互通用,考生只要持有一张准考证就可以报考一种或几种专业。这样,当社会对某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时,自考生就可以随时更改最初的专业以适应今后就业。同时,在微观方面,社会学家霍曼斯在“社会交换理论”中提到:“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量少地付出代价的倾向。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当前,自考毕业生普遍存在通过自学考试来交换更大利益的想法,希望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来实现自我价值,这就产生了功利思想
9、。2.高校多年持续扩招是引起自考毕业生择业观变化的重要原因。随着普通高校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而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也是相对有限的,社会不可能为自考生提供更多的职位,在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自考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他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变化。3.自考助学收费制度也是自考毕业生择业观形成的重要因素。1997 年,全国普遍开展了应用型自考专业的助学工作,于是各级各类的助学单位层出不穷,而在自考毕业生的就业环节方面,国家却没有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基本上还是采用“双自”方针,即入学自主交费,毕业后自主择业。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有个出头之日,高考落
10、榜生的家长们便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孩子筹集读书的费用,通过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方式将孩子送进高校大门,并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未来的工作上。因此,自考毕业生受父母的影响,有意无意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择业经济收入标准,形成了脱离实际的择业观。4.家庭影响对自考毕业生择业观的转变和形成起到了支配性作用。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所以,父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直接影响自己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父母的自身素质和职业观往往对自考毕业生影响相当大。当前,在整体社会氛围中,父母等家庭成员的职业观也普遍存在功利性,这不可避免地会严重影响自考毕业生的择业观。5.社会舆论对自考毕业生择业
11、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自考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他们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自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各大媒体对此也进行了多次报道,这些报道引起了自考毕业生以及家长和老师的关注,促使自考生的择业观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四、引导自考毕业生树立科学择业观的对策要改善当前自考毕业生的种种不良择业观,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呢?美国心理学家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认为:“职业的发展是自我认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职业的发展是可以通过引导来完成的;职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一定的机遇来决定的。”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笔者从发挥自考生自身、政府和用人单位三方面作用的
12、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对策:1.注重自考生自身的主观性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因只是条件的补充,要引导自考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重点还在于发挥他们的主观性。首先,自考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因为受到诸多社会因素和自身素质条件的制约而随心所欲,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遵循一定的原则。其次,自考毕业生在就业时要对现实情况做出全面的了解,对自己做出科学的定位,掌握就业的主动权,这样才可以避免盲目就业。第三,对于求职者而言,在寻找工作时选择待遇高的工作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高薪而不顾今后的发展机会,有时候却会因占小便宜而吃大亏。所以,在毕业生求职
13、过程中,必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做好各级各类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如最近出台的自考毕业生可以像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样在当地考办领取毕业报到证等措施,效果就很好。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省级考(考试院)办应该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角度出发,对专业的设置进行调控,在制订考试计划时,应通过详细的专家论证,只有规划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才能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政府也应号召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净化社会环境,为自考毕业生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为每一个有才华的、能力强的自考毕
14、业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真正帮助考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使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最后,政府还应该在改善政策方面加大力度,就业方面的政策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政府要不断完善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以使自考生更好地为社会和劳动者服务。3.发挥用人单位的关键性作用。对当今自考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用人单位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明显对自考毕业生带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他们不如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事实上,从工作绩效来看,自考毕业生因为在入学之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加上自考过程的充电,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更能提高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另外,有些用人单
15、位为了降低成本、增强实力,在招聘时过分注重大学的名气,最终将自考毕业生拒之门外。此外,由于自考毕业生一年有两届,即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毕业一届,毕业时间相对集中,于是,有些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多家联合起来在待遇方面对自考毕业生进行压价,这种行为也使现在自考毕业生的工资待遇越来越低。因此,用人单位应该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建设,为自考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参考文献1沈国金.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3).2孙祥.大学生择业决策的追风行为探析J.中国就业指导,2006(6).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秦自强,王刚.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