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探究摘 要: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兴旺繁荣的精神支持。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当前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职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目前笔者使用的语文教材为部编版,该版本教材与之前的版本相比,传统文化篇目大幅增多,这一编排的改动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基于此,笔者将从三方面详细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2、整个中华民族。然而,当今社会受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现在的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中华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被淡忘。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日常教学中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小学低年级阶段重在熏染和培养学生传统的礼义规范;小学高年级阶段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章句及相应的实践体验,对一些传统价值观和为人处事之道有较深入的领会和认知,形成初步的价值评判能力和行为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在识字教学中,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3、“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而汉字又是记录并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所以汉字在祖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仍在写汉字用汉字,汉字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必将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宁夏大学中文系左宁安老师在细说汉字一书中对一千多个常用汉字进行详细的分析,让人们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启发我们教师在识字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应让学生领会到汉字的魅力,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汉字,为学生以后阅读古代文化典籍打下基础。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一改此前先学拼音的编排体系,如在第一篇识字课文中学习“天、地、人
4、、你、我、他”,先认字再学拼音;在第四篇課文的识字课文日月水火一课中,采用图片与汉字相结合、并在图片旁注上该汉字的甲骨文书写,在课后练习题设置连一连的游戏作业,目的是给予学生启发,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的来源,知道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字的形状像太阳,“月”字的形状像月牙,“水”字的形象像涓涓流动的河流,“火”字的形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等。这一编排的改动也给予了笔者汉字教学的启发让学生从汉字学习中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汉字除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还饱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如汉字本身就携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痕迹,从字的结构去细究每个汉字,可以发现更多深刻的人
5、生哲理和生命智慧,如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等。此外,汉字还隐含着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惯,让学生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范,这对学生其他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影响。横平竖直,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这是写字的基本规律,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规律,才能事半功倍。教师教学生写字就是在教学生学做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二、在课文学习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一)在吟诵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中国的古典文学自古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古诗尤为明显。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能够直接体会传统文化的这种音韵美感,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理解、记忆,感受经典文学的音律美。再者
6、,古典文学经典能表达古人的壮志豪情或人生哲理,因此通过反复地诵读,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地熏陶,这对学生性格和品质的养成具有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低年级学生可以诵读较为简单的韵律诗、古诗,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高年级学生可以尝试学习较长的古诗,尝试阅读文学经典西游记水浒传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内 40 分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课后的拓展与积累。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识字(一)中的第 5 课对韵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拓展本课的出处声律启蒙,为学生渗透声韵格律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前朗诵韵律,不仅
7、可以读课本上的对韵歌,还可以读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等,有利于学生感受汉语读物的趣味。同样,学生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积累古诗。(二)借助课文内容,跨越时空感悟文化在中国的古典文学经典中,我们可以通过其所记载的事件、事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优化教案。在有限的文章篇幅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认识传统文化并尽最大化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1.学习古诗,体会诗人情怀古诗的语言和用字十分讲究,往往简单的一个字却蕴含着大学问,在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朝代以及写下这首古诗的
8、历史背景,将学生的感受与作者相连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的情境,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读诗中体会诗人心中的家国情怀、深厚的友谊情怀及心中远大的志向与抱负等。让学生珍惜现在生活,激发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感等。2.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随着文化的融合,许多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至于现今许多小学生甚至无法准确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因此,教师应借助课文内容,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寓意。如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便是以“中华优秀
9、传统文化”为主题而编排。教师应紧抓单元主题,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上课过程中分享节日的来源及蕴含的节日寓意,抓住节日契机引导学生查询与节日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与分享,如诗歌朗诵、讲故事、手抄报黑板报展示、写与节日相关的作文等等,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深入生活实际,在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3.在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的学习中汲取智慧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会接触许许多多的成语,这时候教师在对成语的意思进行讲解时,和学生一起交流成语背后的故事及成语的出处,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成语的意思,并鼓励学生课后积累和学习更多的成
10、语。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成语故事、阅读寓言故事过程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学会分辨生活中的是非,在传统文化中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三、运用课堂智慧,点滴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民俗,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感悟并喜欢传统文化,发扬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参考文献:1钱雪兰.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4).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