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的学习障碍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关系本文中的学习障碍,特指幼儿在参与集体音乐舞蹈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困难(由于现实条件不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可能使幼儿的学习产生迟滞和阻碍,甚至造成学习过程中的退缩行为。幼儿音乐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有幼儿方面的问题,如身心兴奋水平、注意力集中水平、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归根到底是幼儿的学习习惯问题)也有教师方面的问题,如空间状态选择、教学程序设计、材料提供、描述解释学习任务的清晰程度(归根到底是教师的教学行为问题)而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适当的教学行为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幼儿的学习障碍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出
2、了问题。以下结合幼儿在集体音乐活动中的学习案例分析之。现象:想当然型策略:阻断错误的动力定型,唤醒幼儿的注意警觉性【案例】大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杂技表演某教师组织大班幼儿演奏打击乐曲杂技表演时,一边清唱旋律,一边指图,并要求幼儿边看老师指图()边拍出图中隐含的节奏型|0|。可是,很多幼儿总将第四小节拍成|,即便老师请幼儿先数乒乓球的数量再拍手,仍然有部分幼儿拍错。【诊断】我们可以把上述这类情况称为“想当然”,也即错误的动力定型。“想当然”是一种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坏习惯是和教师“不适当的教学行为”密切相关的。结合案例,分析其深层机制是:一方面,幼儿一边听老师演唱,一边看老师指图,一边拍手,即同
3、一时间内,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到三种活动中,这本身就需要幼儿有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前面三小节的节奏型均为|,幼儿便很可能“想当然”地认为第四小节还应该“是这样”的节奏型,而这里的“应该”不是来自实际应该看到的指图动作,而是来自他们在前面三小节中积累下的看图、拍手经验,这些经验经过“自主推理”,便出现了“想当然应该是这样”的状况,而这种状况和教师所期望的标准是不相符的。由此,幼儿遭遇到学习困扰。【调适】针对“想当然”的现象,教师可采用适宜的调适策略是:调整教学行为,唤起幼儿对学习内容适度的警觉!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清唱旋律时,不必完全按原乐谱演唱,而应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对乐谱作适当的删
4、减,如可将原曲改唱成。此外。在初次演唱時,教师的速度还要放慢;在唱至第 4 小节的首音“5”时,教师还需要将手定格在图谱中第 7 个乒乓球上保持不动。总之,教师如果要让幼儿停止拍手,那么自己在清唱乐谱时,一般也应保持休止不唱。特别是在指点图谱时,应保持动作的定格!否则,幼儿很容易因错误的动力定型,而将第 4 小节也拍成|。当然,图谱的设计也可以作稍许调整,如可将原先等距离的七个乒乓球,绘制成两个一组、两个一组的形式,即。按照知觉的组织规律:空间上相互接近的成分往往会被人们知觉为一组。因此,调整后的图片实际上就将原本七个孤立的、看似无关的乒乓球组合成四组,其中前三组为两个乒乓球,第四组仅为一个乒
5、乓球。如此,同一时间内,知觉的信息数量从七个项目降为四个项目,难度明显下降,正确率也就提高了。现象:自我管理能力缺失型策略:提升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案例】中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土耳其进行曲某教师请中班幼儿交换乐器演奏土耳其进行曲,可是总有个别幼儿无法换到乐器。这里的交换乐器是要求幼儿先将原乐器放在椅子上(不要放在座椅下面),再快速寻找新座位,持握新乐器,做好演奏准备。【诊断】我们可以把上述这类情况称为“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结合案例,分析其中的深层机制是:幼儿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自己在干什么?自己怎样干?自己要不要换一种方法干?自己能不能再试一试用别的不同方法来干?也就是说,幼儿
6、对自己目前的问题和困难没有清醒的意识,或者虽然能意识到问题所在,但是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显示出“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的状态。这种坏习惯的形成同样和教师“不适当的教学行为”有关。如:许多教师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往往更急于立刻代替幼儿解决问题。因为在教师看来,“交换乐器”是“小问题”,而表演才是学习的中心问题,是“大问题”。因此,教师要么亲自帮幼儿“换位置”,要么鼓动别的幼儿来帮助他解决问题,比如:“小朋友没有换到乐器,哪个小朋友谦让一下,和他换一下乐器?”可以想象,那些长期处在“被关怀、被照顾”的幼儿,是很难获得机会去意识到上面提到的那些重要问题,自然也就很难获得机会去发展“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
7、”。【调适】针对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现象,教师可采用适宜的调适策略是:在学习活动开始前、学习活动过程中和学习活动结束后,分别请幼儿思考如下问题:现在你要做什么?(任务管理即目标管理)你打算怎么做?(过程管理)(怎么做才能交换到乐器?)用你的方法试试看。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不是太合适,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方法再试一试?(过程管理)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很有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困难的?(成果管理)总之,“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缺失”固然和幼儿的意识水平较低、学习习惯不良有关,但是作为老师,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是否存在缺失现象。如在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是不是明确:我怎样
8、才能让孩子明确当前的任务?我有没有让孩子明确完成任务的标准?幼儿需要探索的策略可能有哪些?我有没有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我有没有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验证?显然,幼儿的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是可以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逐渐增强的。现象:理解力水平低下型策略:调整教学语言,简化问题,精确问题【案例】小班歌唱活动公鸡头某教师组织小班幼儿边演唱歌曲公鸡头边结伴游戏:一位幼儿一只手中藏一颗小豆,边唱边按歌词做动作。等最后一句唱完后,另一位幼儿猜小豆藏在哪只手中。猜对了交换角色,继续游戏。为了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精确地随音乐做动作,并且对自己“藏”的策略有比较清晰的意识,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唱到什么地方把手伸出
9、来(给别人猜)?怎样才能不被别人发现你的豆豆藏在哪只手里?结果幼儿不知该怎么回答。此环节纠结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到后来,幼儿干脆自娱自乐,直接玩起“藏豆子、猜豆子”的游戏了。【诊断】我们可以把这类情况称之为“幼儿理解程度较低”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结合案例,分析其中的深层机制是:教师所提的问题不够具体,且太过复杂。“唱到什么地方把手伸出来(给别人猜)”,这里的“什么地方”很模糊,幼儿无法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寻找到有效的参照标。“怎样才能不被别人发现你的豆豆藏在哪只手里”,这个问题太过冗长,且句型复杂:既是疑问,又是被动,还是否定。小班幼儿对这样的问题显然难以理解,更不可能在澄清问题的基础上,有
10、效地提取策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益了。【调适】教师需要采用“问题精确化”和“简化问题”的策略来帮助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寻找到有效的参照标,并提升理解力水平。具体表现在:可以将上述问题的表述方式进行转化,使之适合幼儿的理解。如“唱到什么地方把手伸出来(给别人猜)”改为“唱到哪个字的时候把手伸出来(给别人猜)”,如此,这个“字”就是有效的参照标。由于歌词的字数和音乐、动作的节律、节奏完全一样,幼儿只需尝试将游戏动作和音乐进行匹配,便很容易找到这个字唱到“请你猜猜在哪头”的“猜”字就要把手伸出来(给别人猜)。而对于“怎样才能不被别人发现你的豆豆藏在哪只手里”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师则
11、应该进行压缩和简化,如“要让别人猜不到豆豆,你想想,可以怎么藏”,如此提问,就比原问题具体、明确,也容易被幼儿理解。总之,提问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通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但如何根据幼儿的心理结构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需要老师精心思考和设计的。因为,只有有效的问题才能帮助幼儿聚焦问题,引发注意,明确任务并执行任务。现象:学习退缩型策略:借助适宜的辅助性材料,帮助幼儿降低认知负担【案例】中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杨柳青某教师请中班幼儿看结构复杂的图形总谱,先感受音乐杨柳青的节奏,再配器演奏。结果幼儿的学习情绪一点也不高,注意力很不集中。虽然在老师的要求下,又是看图拍手,又是拿乐器演奏,连续学习了十多遍,
12、但演奏的效果还是不佳,有的幼儿表现得很烦躁、焦虑,有的幼儿表现得很漠然,还有的幼儿只顾自娱自乐。【诊断】我们可以把上述这类情况称为因“幼儿注意力涣散、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产生的学习退缩行为。结合案例,分析其中的深层机制是:幼儿对结构复杂的图形总谱的认知负担过重,找不到图谱的规律和演奏的规律,因而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混乱。而“图谱”作为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材料,其结构与呈现方法显然是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不开的。反复听赏音乐杨柳青可知:这首乐曲由四大乐句组成,且乐句的长短是不规则的,第一、二句有 6 小节,第三句有 4 小节,第四句有 7 小节。那么教师在设计图谱时,就应该将这样的乐句结构反映出
13、来。但是,本案例中教師设计的图形总谱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分析上图可知:该图形总谱有五行,第一行 6 小节,第二行 4 小节,第三行 6小节,第四行 4 小节,第五行 3 小节。暗含了:乐曲有五个乐句组成,分别由6、4、6、4、3 小节组成。显然,这样的设计和原曲的结构完全不同。由此可见,教师设计图形总谱前,并没有对乐曲进行仔细的揣摩和分析,没有抓住音乐作品的主要结构。而且,熟悉图形总谱设计思路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图中的四种不同符号暗示了四种不同音色的乐器,每小节中符号数量的多少暗示了节奏型的疏密。顺其思路可进一步推测幼儿的学习困扰所在:如第 2 乐句本应由 6 个小节组成,而教师将 6 个小
14、节分两行呈现,且这六个小节中有三种乐器按照两种不同的节奏型无规律地演奏,这对中班幼儿来说未免过于复杂。实际上,在教学中,执教老师自己也多次因为无规律的图谱设计而经常记不住配器方案,指挥也时有出错。【调适】针对上述现象,教师首先应正确分析音乐的结构,然后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水平,遵循简单而多重复的图谱设计原则,设计出既包含重复以强调作品的整体统一性,让幼儿在图谱中寻找到规律,又加入适宜的变化以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和对比性的打击乐图形总谱。设计的方案有很多种:一般可以考虑在乐句之间甚至乐句之中变化节奏,还可以考虑在乐句之间甚至乐句之中变化音色。如:上述图谱遵循了“简单、多重复、有规律可循”的打击乐图谱设计
15、原则,幼儿观察图谱可一目了然地知道乐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以及打击乐器的配器方案,如此,幼儿的学习将会轻松许多。通过分析上述案例可知:幼儿身上积淀的学习障碍问题,是与教师每天提供给他们的教学管理的实际质量密切相关的。研究幼儿的学习障碍问题,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又使幼儿的学习品质得以优化与提升。当然,研究幼儿的学习障碍问题,诊断与治疗固然是我们当下很重要的任务,然而,通过分析幼儿学习障碍的影响因素及致障原理,使幼儿的学习“少障碍”“无障碍”,才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因为“会”学习而“愿”学习、“乐”学习,教师也才能因为“会”教学而“愿”教学、“乐”教学!本文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幼儿的学习障碍及其消解策略研究基于幼儿音乐学习活动的分析(项目编号:Jsie2012yb12)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下的幼儿教师进阶式培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880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