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656.50KB ,
资源ID:987740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8774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2016学年高二人教版地理选修4练习:第1章 章末过关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2016学年高二人教版地理选修4练习:第1章 章末过关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doc

1、章末过关检测卷(一)(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 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西安市附近,西安位于黄河流域。答案:B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 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

2、 B人口众多C矿产资源丰富 D商品经济较发达解析:农村聚落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密切相关。在社会发展早期,乡村聚落多形成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因为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答案:A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35题。3史料中的“市”属于()A村落 B城市 C集市 D聚落解析:正确理解古汉语的含义,可知史料中的“市”是货物的集散和交易的场所,因交易而退,常住人口并不多,应该是集市。答案:C4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C

3、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解析:正确理解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的关系,从起源上看,人类历史上先有乡村聚落。答案:D5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 B为了繁衍后代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解析:聚落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乡村聚落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促进了城市聚落的形成。答案:A6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是()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人口从事的职业、性别构成有很大差异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规模

4、有很大差异人口从事的职业、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A B C D解析: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人口稠密,科技、信息发达,是区域的经济、文化等中心;乡村是农业人口的聚集地,主要从事农业活动。所以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从事的职业等有很大的差别。答案:D7古代城市多表现出数量不多、城市职能以军事和行政管理为主,其原因是()A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 B发展历史较长C当时人们不愿居住在城市 D社会制度的阻碍来源:学*科*网解析:非农业人口是城市的主要居民,因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提供大量的农产品是城市迅速发展的前提。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城市迅速发展的重要刺激性

5、因素。答案:A8下列民居最能反映人文环境特征的是()A B C D来源:学+科+网Z+X+X+K解析:聚落特色的形成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广东、福建、广西、上海四省区地处我国南方,气候湿热,民居应该轻灵、透风;陕西、北京地处我国北方,气候寒冷,民居应该防风、保温,以上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从图中可看出,广东开平民居和福建客家民居厚实、严谨、封闭,这主要是出于安全原因而修建的;北京民居修建的四合院,通常在南北向纵轴线上建正房,供长辈居住,在东西向横轴线上建对峙的厢房,供晚辈居住,形成主次分明的格局。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的人文环境特征。答案:B读以下世界某两个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图,完成910

6、题。9a城市可能是()A伦敦 B东京 C纽约 D墨西哥10近几十年来,b城的城市化特点主要表现为()A城市中心人口增长迅速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城市中心日益衰落 D城市化速度加快910.解析:读图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由图可知a城市的人口自1970年以来持续增长,分析选项中的四个城市可知伦敦、东京、纽约均为发达国家的城市,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增长缓慢,墨西哥城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代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进入飞速增长阶段。b城市的人口持续下降可知应为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出现时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城市化速度减慢,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但随着再一轮的城市化,其中心区不可能永

7、远衰落。答案:9.D10.B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图,完成11题。11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方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规划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解析:市道路网的规划要因地制宜,并非所有城市都可采用放射状交通干道,生态城市是目前城市发展的目标,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保持一定比率的绿地面积,乡村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发展,经济进步。答案:C二、综合题(共56分)12根据材料及图,完成(1)(

8、3)题。(18分)材料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飞速发展,城市数量猛增,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市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08年的45.68%,并出现大都市带。材料二中国两大都市带图。(1)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A城市人口的比重一直在上升 B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曾出现过短暂的“逆城市化”现象C我国已完全实现城市化 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我国城市化的方向应该是(2分)()A大城市的人口向西部转移 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 D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3)材料中,甲、乙两大城市带的名称分别是什

9、么?(4分)两地区城市发展的共同有利区位因素有哪些?(10分)解析:本题组以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为载体,重点考查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特征。第(1)题,通过读图及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可得出答案。第(2)题,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城市化水平不同,因此中国政府在城市化发展中制订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城镇”的方针政策。第(3)题,甲、乙分别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带,其有利区位因素的分析应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经济等方面入手。答案:(1)B(2)D(3)甲:长江三角洲,乙:珠江三角洲。位于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位于

10、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经济发达。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20分)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开放城市(地区)分布图。材料二城市景观图。(1)依据材料一,简要描述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的分布特点。(6分)(2)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材料一中乙城市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6分)(3)根据材料二,解释说明城市景观对大城市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8分)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开放地区与开放城市可知,这些地区和城市主要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干线、沿边境线分布。交通便利有利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第(2)题,图中乙城市是喀什,可从位置、政策、资源

11、等方面分析其区位优势。第(3)题,城市景观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其对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答案:(1)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干线、沿边境线分布。(2)(乙城市)喀什:边境贸易,民族政策优惠,独特的旅游资源。来源:学|科|网(3)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降水增加,湿度降低,日照因云量增多而降低,风速降低(风速在高大建筑物之间会降低)。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1)(3)题。(18分)材料一古文明区和最早出现的城市。材料二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改革开放3

12、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 173个发展到19 369个,城镇人口达到5.9亿,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手段。材料三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分析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地区的区位特征,并分析其最早出现城市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推出我国城镇新增人口的主力又是什么。(4分)(3)结合上述材料判断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哪个阶段。该阶段有哪些特征?(6分)解析:本题组以世界最早出现的城市地区图和城市化进程图为背景,结合中国城市化现状,考查城市的形成区位、城市发展及特征。第(1)题,中纬度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第(2)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促进了人口向城镇转移。第(3)题,我国目前处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答案:(1)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发达的农业为城市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剩余农产品。(2)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3)中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中,城市化推进速度很快。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