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答案B2右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答案B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说这段话的应该是()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荀子答案A4右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正确的是()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理学
2、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理学对民族思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故正确;再根据图中的“名家”,可推断正确;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选B项。5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穷理致知”“传二程”,据此可判断应为朱熹。6钱穆先生认为:“朱子
3、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答案B解析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A、C、D三项均在强调伦理道德,可排除。能力提升7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中,有一段话:“又问:人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上述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发明本心答案A解析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
4、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8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答案B解析“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其它三项均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右图是少林寺内的一座碑刻拓片,在一个大圆圈内,有
5、一位双手捧“九流混元图”的人物。这个人物,整幅看上去是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一边,左边就是道教圣人老子侧像;若遮住另一边,右边则是儒教圣人孔子侧像。材料二右图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朱子语类的书影。该书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1266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现在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年)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材料三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
6、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四“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守仁传习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社会的哪一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朱子语类为什么会受到长久而广泛的重视呢?(3)王守仁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其实质一样吗?答案(1)趋势:三教合一;影响:儒学面临危机,儒学家开始应对思变。(2)朱子语类记载的是朱熹的思想,而朱熹的理学思想自南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且成为宋明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3)主要区别:求“理”的方法不同,王守仁是“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朱熹则是“格物致知”。实质相同:王守仁的“心学”与朱熹理学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