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9 ,大小:1.20MB ,
资源ID:986736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8673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河北省黄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河北省黄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第卷1至6页,第卷7至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客观题共60分)注意事项: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及准考证号等分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和涂在答题卡上;不能将题直接答在试卷上。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西周初年,周王室基于当时邦国林立的现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了“天下国家”这样一种社会治理结构和国家权力配置结构。这说明A. 中央对基层的管理直接化B. 周天子至上地位得以确保C. 家天下统治的正式建立D. 分封制起到了政治整合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

2、据材料“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了“天下国家”这样一种社会治理结构和国家权力配置结构”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起到了政治整合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中央直接管理基层是郡县制,A选项排除。周天子至上地位得以确保与材料主旨不符,B选项排除。家天下统治的正式建立是夏朝,C选项排除。2.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A. 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C. 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D. 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3、“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以分析出宗法制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生产力有了提高,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故AB项错误;根据材料“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知,统治者这些政策不是为了增加收入而是强制要求民间分家,故C项排除。【点睛】“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是解题的关键。3.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料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其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务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

4、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师”B.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C. “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D.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答案】B【解析】“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属于史实陈述,故A排除;“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属于历史解释,故B正确;“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功之世,天下趋于诈力,

5、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属于历史评价,故C排除;“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属于史实陈述,故D排除。故选B。4.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指出:“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下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这反映出A. 诸侯兼并战争的破坏性B. 战国时期时局的混乱性C. 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D. 秦统一六国具有可能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下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C选项符合题

6、意。兼并战争的破坏性不是材料的主旨,只是其中的一方面,A选项排除。战国时期时局的混乱性也只是材料的一方面体现,B选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并不是论述秦统一六国的可能性,即除秦以外,其余诸侯国也有统一的可能,但无论哪个诸侯国统一都有必要建立专制集权制度,D选项排除。5.汉武帝亲政后提拔几位丞相都不堪重任。如丞相卫绾虽然敦厚,但无见识,“自初宦以致相,终无可言”;窦婴、田蚡不以国事为己任,奢侈腐化。为改变此现象,汉武帝A. 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B. 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C. 改革了中央权力机构D. 创立了中央监察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亲政后提拔的几位丞相都不

7、堪重任”,再结合所学汉武帝从身份低位的士人中选拔人才组成中朝,体现的是改革了中央权力机构,故答案为C选项。材料未涉及世卿世禄制,A选项排除。 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本身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监察制度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6.元朝时期,皇帝实行“慎择宰相,委任责成”,“如欲赏一人,则当询诸省台如欲罚一人,亦当询诸省台”,“今天下之事归于中书,中书之务统于宰相”。这反映出元朝时期A. 皇帝的政务负担减轻B. 宰相职权走向独立化C. 行省体制的日趋完善D. 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天下之事归于中书,中书之务统于宰相”再结合所学,元朝中央官制是一省两院,改变了宋朝时期相权

8、过于分散的局面,丞相承担的事务较多,也就减轻了皇帝政务的负担,故答案为A选项。 宰相职权走向独立化中的独立化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行省体制,C选项排除。材料也未体现行政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D选项排除。7.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 限制了皇权滥用C. 降低了行政效率D.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

9、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可知体现的是古代封驳制度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故答案为D选项。君主专制没有受到削弱,A选项排除。皇权滥用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排除。材料的做法不一定降低行政效率,C选项排除。8.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A. 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B. 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C. 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D. 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C选项符合题意。 贵族政

10、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说法太绝对,A选项排除。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中的唯一途径太绝对,B选项排除。社会共识材料体现不出来,D选项排除。9.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A.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B.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C.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D.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僚机构

11、人员增多,A选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是现在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B选项排除。三省制之下职能也很明确,因此职能明确并不能算是变化,D选项排除。10.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A. 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B. 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C. 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D. 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明朝通过科举取士

12、均衡政治势力,故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设问的目的应该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去思考,所以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目的是为了均衡政治势力,维护皇权统治,而非维护区域公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交流,B选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用科举制打压南方或是北方,C选项排除。11.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书省谴责各地区官府,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物不自行及时解决,

13、而是全部上报中书省,这就是要求地方必须做到“高效行政”;但同时又强调了,一部分重要事务必须上报,由中央作出决定,体现中央集权,D正确;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与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B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名师点睛】行省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行省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行省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行省制不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12.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

14、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 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C. 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D. 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等信息可知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和皇帝决策正确与否无关,A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B选项排除。六部接受皇帝的直接领导并没有使六部权力发生变化,C选项排除。13.明朝万历十二年(158

15、4年),意大利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些地图的出现A. 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B. 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 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D. 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这批地图内容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世界认知不同,从而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故选A项;虽然这些地图冲击了中国的思想世界,但并未动摇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这批地图同样未能带动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故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愈

16、发严重,外交政策并未出现根本性改变,故排除D项。14.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A. 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B. 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C. 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D. 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B选项符合题意。外交礼仪之争是表象而非本质,A选项排除。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不符合材料主

17、旨,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C选项排除。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也不符合材料主旨,D选项排除。15.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 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 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D. 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中可以看出“

18、治外法权”体现出当时中国人以夷制夷的心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治外法权”对中国司法的危害和清政府的软弱,故AC项排除;“治外法权”是鸦片战争后丧失的,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故D项排除。16.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A. 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B. 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C. 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D. 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后事

19、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信息可知洋务派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C选项符合题意。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受到列强侵略先找国际公法,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是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D选项排除。17.1860年北京条约取消了之前对传教活动只限于五口的限制,对此美国教会传教史专家拉托勒特指出,1858年和1860年的条约使传教士和中国基督教徒的地位起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这表明A. 中国逐步接受宗教信仰自由原则B. 基督教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C. 传教士和基督徒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D. 基督教在华传播得到了政策性的保障【答案】D【解析】【详

20、解】根据材料“1858年和1860年的条约使传教士和中国基督教徒的地位起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西方获得了在中国合法传教的权利,D选项符合题意。接受不接受宗教信仰自由,材料不涉及,A选项排除。基督教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材料未体现,B选项排除。 传教士和基督徒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材料也没有体现,C选项排除。18.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了一段500米长的铁路,想试探一下中国人是否能接受现代交通。但京城却谣言四起,疯传铁路会破坏龙脉,惊扰山川神灵,于是步军统领下令将其强行拆除。材料反映了A. 中国人封建迷信思想十分严重B. 爱国人士借机收回路矿权益C. 长期封闭

21、使中国官民愚昧无知D. 中国军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京城却谣言四起,疯传铁路会破坏龙脉,惊扰山川神灵,于是步军统领下令将其强行拆除”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中国官民的愚昧无知,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迷信思想严重,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众的愚昧无知,A选项排除。材料和收回路矿权益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损坏国家主权的行为,D选项排除。19.奥国报纸载:“近日中国北方之事,实因欧洲各国往往无理干预,且有意蚕食中国疆土以脱去洋人制压之痛哉。”中国民众的抗争乃是“民族精神的觉醒”,“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尊严”。据此,“中国北方之事”发生后,列强在华攫取的

22、权益是A. 迫使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B.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C. 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地位D. 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近日中国北方之事,实因欧洲各国往往无理干预,且有意蚕食中国疆土以脱去洋人制压之痛哉”,在结合所学可知是山东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故答案为B选项。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是鸦片战争后,A选项排除。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是甲午中日战后,C选项排除。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选项排除。20.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

23、,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A. 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B. 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赞同支持C. 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D. 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C符合题意。美国侵华取得优势地位与事实不符,A选项排除。门户开放政策一定程度上有损一些列强的利益,B选项

24、排除。材料体现不出美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扩大,D选项排除。21.第-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B. 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C. 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D. 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等信息可知中国力图树立

25、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C选项符合题意。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与史实不符,A选项排除。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与列强把中国山东权力转交给日本的做法相矛盾,B选项排除。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虽然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D选项排除。22.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A.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B. 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C. 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D. 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

26、料对义和团运动,改良派和革命派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可知体现的是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答案为D选项。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到政府态度,B选项排除。西方侵略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C选项排除。23.“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双语证据汇编,后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李顿调查团。因这一证椐汇编具有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这一事件反映了A. 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B. 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C. 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D.

27、 国联的调查结果决定了事变的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知识分子完成的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最终成为了国联仲裁的依据”可知体现的是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研究历史的方法,A选项排除。彻底扭转太绝对,B选项排除。事变的性质是由事变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D选项排除。24.1932年8月,由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会议。在筹备过程的新闻报道中,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成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斯西蒂代表大会”等。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

28、. 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C.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D. 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成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斯西蒂代表大会”等信息可知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材料没有涉及,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阶级斗争问题,B选项排除。在1932年国共还未实现合作抗日,双方处于一种敌对状态,D选项排除。25.美国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分三个阶段:南京大屠杀刚刚发生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向世界各地报道了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美国人民强烈的反日情绪。冷战开始后(50年代

29、起),南京大屠杀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几十年。这表明:A. 美国政府希望民众珍惜和平局面B. 美国敌视苏联的结果C. 美国采取了孤立中国的政策D. 政治导向影响了舆论宣传【答案】D【解析】根据“南京大屠杀刚刚发生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向世界各地报道了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美国人民强烈的反日情绪。冷战开始后(50年代起),南京大屠杀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几十年”,结合所学知识,冷战开始后,美国对日本实行扶植政策,对日本战争罪行报道减少,表明政治导向影响了舆论宣传,D正确;美国对日本战争罪行报道减少,并非希望民众珍惜和平局面,而是美苏争霸的需要,排除A;B、C材料无法体现,排

30、除。26.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同胞们!救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中国民族就是我们全体同胞!我们能坐视国亡族灭而不起来救国自救吗?”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反对妥协退让政策B. 已由幼稚走向成熟C. 举起民族主义大旗D. 提出统一战线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共发表,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等信息可知中共举起民族主义大旗,主张抗日,C选项符合题意。反对妥协退让政策是中共的表现但不是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31、是遵义会议,B选项排除。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选项排除。27.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A. 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 标志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等信息可知淞沪会战使中华民族

32、的凝聚力空前提高,D选项符合题意。消弭了嫌隙太绝对,A选项排除。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是淞沪会战的意义但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C选项排除。28.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决定攻占长江以北各战略要地,沟通南北战场。为此,日军先后调集约24万人的兵力,于1938年1月分别从镇江和济南出发,开始南北夹击华东,国民政府先后调集60万的兵力进行抗击。该战役A. 粉碎了日军速胜的战略企图B.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C. 表明国民政府战略重心转移D. 加快国共两党合作的步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8年1月在华东地区和

33、日本进行会战的信息,可知此次会战为徐州会战,故答案为B选项。粉碎了日军速胜的战略企图是淞沪会战,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战略中心转移,C选项排除。此时国共已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抗日已经实现了,D选项排除。29.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称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至于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予拒绝”。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这主要表明A. 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B. 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C. 国民政府的亲

34、英美路线引起中日冲突D. 日本灭亡中国的策略发生了新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日本侵华的目的有建立东亚新秩序到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的转变”可知体现的是日本灭亡中国的策略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由军事进攻转为政治诱降,故答案为D选项。材料政策的调整与敌后抗日根据地无关,A选项排除。通过材料看不出日本政策根本目的是发动大平洋战争,B选项排除。中日冲突与国民党的何种路线无关,C选项排除。30.1937年,淞沪会战中日军出动30艘军舰,每舰有大炮12门以上,而中国右翼军团抵抗部队用于作战的仅6门炮。1940年,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之战,一二九师三个旅围攻日军一部300余人,苦战一天,仍

35、有约60名鬼子逃脱,一二九师损失了500余人。这可以佐证A. 武器装备是战争胜负关键B.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C.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D. 中国人民进行抗战的艰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武器对比,和百团大战中伤亡人数对比可知中日军事实力的差距,由此表明中国人民进行抗战的艰难,D选项符合题意。武器装备不是战争胜负关键,A选项排除。材料说的与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无关,B选项排除。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材料体现不出来,C选项排除。31.平津失守后,蒋介石曾对下令“应战”的决策颇有悔意。他在日记中写道:“楼寇随手而得平津,殊出意料之外”。对日外交似过于强硬,“如当时

36、密允宋哲元准楼筑津石路,则至少可有一年时间展缓准备,亦较完密。此则余对于外交政策,一惟舆论是从,而疏于远虑,自乱大谋之过也”。这表明A. 平津失守完全可以避免B. 国民政府坚持对日妥协C. 国民政府反思备战政策D. 民众舆论干扰抗战大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平津失守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对对日抗战的策略进行了总结”可知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反思备战政策,故C选项符合题意。 平津失守完全可以避免的说法太绝对,A选项排除。对日妥协与材料不符,B选项排除。民众舆论干扰抗战大局是影响备战政策的一个小方面,D选项排除。32.从1938年至1941年,日本占领当局在蒙疆地区设立的日资公司达73个,主

37、要有“蒙疆畜产股份有限公司”、“大青山炭矿股份有限公司”等。日本设立这些公司旨在A. 掠夺国统区财富B. 以战养战C. 封锁抗日根据地D. 以华制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38年到1941年蒙疆已被日本占领,所以日本在日占区发展经济是为了自身的备战,故答案为B选项。蒙疆是在日占区,A选项排除。蒙疆不是在抗日根据地,C选项排除。以华制华是扶持代理人,D选项排除。33.1939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在衡山开班,叶剑英为副主任。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体现出国民党A. 正为战略反攻做最后准备B. 已彻底

38、放弃片面抗战方针C. 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D. 对中共抗战认同与合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邀请共产党去培训游击战体现的是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D选项符合题意。战略反攻是在1945年,A选项排除。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的说法太绝对,B选项排除。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的失守抗日就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C选项排除。34.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这一措施的实施A. 改变了农村原有土地制度B. 彰显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C. 纠正了王明“左”倾路线D.

39、 有利于各阶层的抗日联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中共在抗日时期的土地政策为双减双交,这项政策既有利于农民也有利于联合地主抗日,故答案为D选项。双减双交政策并未改变当时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仍然是私有制,A选项排除。材料与边区政府合法性无关,B选项排除。王明的左倾路线主要体现为激进和冒险及照搬他国经验,与材料主旨不符,C选项排除。35.据统计,经过1941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到1942年底,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学各部门经费自给率已达到一半以上,资产积蓄达5亿元左右,取之于己的部分已超过取之于民的部分。这一成就A. 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性质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

40、物质基础C. 有利于解决敌后战场的物质困难D. 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规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学各部门经费自给率已达到一半以上”等信息可知这一成就利于解决敌后战场的物质困难,C选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材料内容无关,A选项排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是对材料的夸大,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扩大根据地规模,D选项排除。36.“清初定鼎以来,直至咸丰初年,各省督抚满人居十之六七。自洪(秀全)杨(秀清)倡乱,天下分崩,乃变计汰满用汉。当同治八、九年间,十八省督抚提镇,为湘、淮功臣占其大半”。由此可知

41、,太平天国运动A. 冲击了清朝旧有的统治结构B. 激发了汉族官员的排满浪潮C. 加速了清政府内部政治分裂D. 迫使清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地方督抚多有满人变为现在多有汉人担任”可知体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使汉族地主阶级势力崛起,冲击了清朝旧有的统治结构,故答案为A选项。排满浪潮体现不出来,B选项排除。清末新政加速了清政府内部政治分裂,C选项排除。汉族地主阶级势力的崛起削弱了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使清政府加强中央集权,D选项排除。37.罗尔纲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份纲领性文件,一份是太平诏书,一份是天朝田亩制度”,后者“

42、是一个进步的农民革命纲领”。这一纲领A. 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B. 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 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诉求D. 标志着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农民运动的顶峰,可知D符合题意。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是资政新篇,A选项排除。天田亩制度要建立的是小农经济,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客观规律,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反侵略,C选项排除。38.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

43、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这段话的主旨是A. 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B. 太平天国运动未对中国近代化产生实质性作用C. “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D. 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可知体现的是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对中国经济文化的破坏作用,故B选项符合题意。通过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反对封建主义,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

44、的是天平天国的破坏作用,并不是在强调太平天国改朝换代的作用,C选项排除。两者并无本质区别的说法有误,D选项排除。39.资政新篇中说:“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A. 太平天国取得了与西方列强平等的地位B. 资政新篇解决了外交问题C. 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赢得了列强支持D. 洪仁玕具备了初步的近代外交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洪仁玕抛弃了所谓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平等的与各国进行交往,具备了初步的近代外交理念,D选项符合题意。平

45、等地位与事实不符,A选项排除。资政新篇解决了外交问题说法太绝对,B选项排除。列强支持的是清政府,C选项排除。40.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曾一度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但不久以后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这反映了A. 农民领袖政治上的不成熟B. 西方重商观念对农民革命的影响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束缚D. 小农意识遭遇新经济潮流的冲击【答案】D【解析】太平天国定一度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这体现了小农意识,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这说明小农意识遭遇商品经济潮流的冲击,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方面,不能说明农民领袖政治上的不成熟,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方重商观念的影响,故B错误;太平天国设立各种商店,

46、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故选D。第卷(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

47、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等材料二 近代中国海关始建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整个19世纪,中国海关的进口税率始终保持在值百抽五(税率为货物价值的百分之五)甚至低于值百抽五的水平上。成为世界上进口税率最低的国家。南京条约第十款规定:“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58年,天津条约将值百抽五的税率作为一项硬性规定强加给清政府。在海关管理上,外籍税务监督制度改为外籍税务司制度,列强进而又掌握了中国的海关行政。1843年,中美、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中均有类似的规定:

48、美法两国来中国贸易之民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需与上述两国议允。这样,近代中国的低关税局面,既没有达到提高财政收入的目的,更谈不上保护生产的作用。因此,大量洋货涌进来,大量的农产品被吸引外运。据陈赞绵、胡艳杰近代中国低关税局面形成的原因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低关税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

49、尚睦邻友好。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2)原因:关税自主权的丧失;片面最惠国条款的规定;近代海关的半殖民地化;清政府缺乏近代关税意识;中国在近代外交中的弱国地位;(任3条即可)影响:使关税丧失了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不利于保护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贫弱(任3条即可)【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

50、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等信息,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即可。原因:结合19世纪后期的中国和世界的时代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上面找原因,在加上朝贡体系自身特点作答即可。(2)原因: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第十款规定: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58年,天津条约将值百抽五的税率作为一项硬性规定强加给清政府”、“在海关管理上,外籍税务监督制度改为外籍税务司制度,列强进而又掌握了中国的海关行政”等信息,再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来分析中国低关税形成的原因即可。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

51、化等方面分析对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即可。4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九一八事变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从西方军事强国大批量引进新式武器,军队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七七事变之后,在一些海外归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仿制国外或自行研发(主要是仿制)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的同时加速了其特种部队建设,如化学兵、装甲兵等特种兵部队。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再一次颁发了国防军整理方案,预定在1939年内,将各作战部队分期整理完毕,截至1939年10月,仅完成两期,共整训部队66个军。为了培养抗日军事人才,南京国民政府创办了一系列针对抗日战争的短训班,以满足抗日战争

52、的紧急需求,培养了一大批抗日武装的骨干力量。据韩文琦、季云飞抗日战争与中国军事变革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变革的意义。【答案】(1)主要内容:更新武器装备,加强新型武器研究;军队兵种、体制现代化:优化陆军体制编制;培养军事人才。(2)意义: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军事基础。【解析】【详解】(1)材料中“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从西方引进新式武器”,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注重更新武器装备;“中国仿制国外自行研发

53、武器”,说明当时注意加强新型武器研究;“加速了特种部队建设,如化学兵、装甲兵等”,说明当时注意队兵种、体制现代化的建设;“创办了一系列针对抗日战争的训练班”,说明当时注意优化陆军体制编制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2)材料中“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从西方引进新式武器”“中国仿制国外自行研发武器”,这些措施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推动了军事近代化;“加速了特种部队建设,如化学兵、装甲兵等”,说明当时注意军队兵种、体制现代化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创办了一系列针对抗日战争的训练班”,说明当时注意优化陆军体制编制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军事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军事基础。历

54、史附加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43.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以构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君臣隶属关系。据材料可知A. 周代国家地方自治政权普遍建立B. 王权至上、强本弱末是根本原则C. 分封地域覆盖了中华民族发祥地D. 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而没有强调地方自治政权的普遍建立,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本大而末小”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君臣隶属关系”可知题干重在强调分封制,王权至上,等级森严、强本弱末的根本原则,故B项正

55、确;题干没有反映分封制的覆,盖范围,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的隶属关系及等级秩序,而没有明确受封诸侯的义务具体是什么,故D项错误。44.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 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 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 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 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体现出中央机构的特点;由“方伯(

56、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B项说法错误,与“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不符;D项说法本身错误。45.下面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一)“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出自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二)“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出自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三)“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

57、三宝太监踪迹建文。”出自明书(四)“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出自明史A.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B. 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C. 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 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四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之处都是郑和在皇帝的支持之下,下西洋,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A选项排除。只有第四则材料提到了下西洋的花费,B选项排除。中外文化交流材料都没有涉及,C选项排除。46.美国人马士曾这样形容鸦片战争的起因:“对华开战,不过是因为休斯女士号案中

58、被绞杀的炮手、三跪九叩及棉花。”这一观点A. 抹杀了战争的侵略性质B. 看到了英国侵华的本质C. 认为英国应负主要责任D. 为美国侵华提供了参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马士认为英国对华开战是因为三跪九叩等内容,没有看到英国借助战争强行打开中国国门,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事实,忽略了英国侵略的本质,故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看到英国侵华的本质,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哪国应为战争负责,C选项排除。材料与美国侵华无关,D选项排除。47.天朝田亩制度对乡官选官制度作了规定,“凡天下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凡天下诸官,三年一升贬,以示天朝之公”。这表明太平天国A. 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寻求出路

59、B. 政权具有明显的专制化色彩C. 乡官选官具有一定的民主性D. 政府官员选举范围日益广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凡天下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可知体现的是乡官选官具有一定的民主性,C选项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未涉及向西方学习,A选项排除。材料说的是官吏升贬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与专制化色彩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什么身份的人能够选举官员,D选项排除。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古代卫生防疫行为虽然在理论和立法上,仍属于以“爱民”相标榜的国家和地方官府的职责范围,但由于他们大都并不直接关乎钱粮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事所以显然不是国家和政府施政重点。官府举办与否,完全视当政者的道

60、德责任感和行政能力、地方乡贤力量的活跃程度以及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随机而定,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民间社会力量相对活跃的江南地区,特别是在苏杭等中心城市,这类事业往往有社会力量主动承担,而由地方政府给予名义和法理上的支持。但由于缺乏经常性保障,以及必要的管理、监督,故而也必然不可能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摘编自余新忠清代的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卫生防疫的特点和成因。【答案】特点:防疫理念滞后;偶然性较强;各地发展不平衡;以社会力量为主,政府仅给予名义上的支持;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措施;缺乏制度性保障成因:儒家思想的影响;专制政府职能相对单一;乡绅在基层社会扮演重要角色;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的特殊性【解析】【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行为.显然不是国家和政府施政重点”、“官府举办与否.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由于缺乏经常性保障,不可能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等信息可概括中国古代卫生防疫的特点是疫理念滞后、偶然性较强、各地发展不平衡、以社会力量为主,政府仅给予名义上的支持、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措施、缺乏制度性保障。成因:结合古代的防疫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可作出总结。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