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2 ,大小:1.25MB ,
资源ID:986644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8664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解读及专题训练:清朝设台湾行省(330周年130周年).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解读及专题训练:清朝设台湾行省(330周年130周年).doc

1、1684年,康熙帝设台湾府(330周年)1885年,清朝设台湾行省(130周年)1984年,“一国两制”构想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30周年)【历史解读】一、台湾问题的由来1明清以前相关史实:三国时,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从此,台湾与内地联系加强;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元朝时,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明清时,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台湾省(安徽人刘铭传为首任巡抚)。2台湾历史上的劫难:1624年,被荷兰殖民者侵占。19世纪6070年代,美日入侵台湾。19世纪80年代

2、法国入侵台湾。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台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重返祖国。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蒋介石集团的残余势力逃亡到台湾。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期间,美将台湾置于所谓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派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3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国际法依据:1943年,中、美、英三国政府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必须把台湾归还中国。1945年,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必须得到实施。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行为”,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

3、的一部分。 4台湾历史上的三次分离和三次收复:(1)三次分离:1662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9年国民党逃往并割据台湾。(2)三次收复: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1945年抗战胜利后收复台湾。二、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1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1)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任务,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2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1)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2)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解

4、决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的原则。此后,在这一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3中共第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对台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2005年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两岸交往(1)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5、。(2)1987年,台湾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3)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一“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4)1993年“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5)2005年,宋楚瑜、连战先后访问大陆,揭开历史新篇章。四、与台湾相关的地理常识位于中国东南海疆,是中国第一大岛,扼守我国出入太平洋的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台湾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盛产稻米、热带及亚热带水果,森林、金属矿产、海盐等资源丰富。素有“祖国宝岛”的美誉。【疑难解析】为什么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

6、内政,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是外国势力介入的结果,而德国和朝鲜的分裂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因素造成并以国际协议为依据的。海峡两岸至今虽然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并未被分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当局领导人想把德国模式套在两岸关系上,主张先分裂再统一。其实,他们的目的不是走向统一,而是谋求永久分裂。两德问题和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问题的性质不同,内在的因素和具体情况也不同,因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中国政府和中国

7、人民坚决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与南北朝鲜、东西德问题的区别1两者形成的原因、性质不同:后者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它们是根据二战期间或二战以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形成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二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已经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2领土和主权问题的性质不同:后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领土和主权分属于两个独立国家,都是联合国会员国;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未分割,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3两者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不同:德国、朝鲜的分裂为二战间和二战后一系列国际条约所规定;台湾问题,则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关于日本不许将窃取中的

8、台湾归还中国的规定。4两者存在的实际状况不同:在美苏两国对抗的背景下,南北朝鲜、东西德国问题都分别驻有外国军队,被迫相互承认和在国际社会中并存;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一个中国”的原则也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5问题解决的原则和立场不同:德国问题是通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经过谈判达成统一的协议;朝鲜南北方的统一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进程缓慢;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由中国人民按“一国两制”夺得构想来解决,决不允许外国势力加以干涉。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历史根据(1)公元230年,三国时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率水军到达台湾。(2

9、)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3)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4)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5)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2法律依据: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从国内法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维护国家主权

10、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2)从国际法来看: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中国建交的

11、国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组成部分。【能力提升】“德国模式”不适用于中国统一何谓德国模式?1945年 5月 8日,希特勒德国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苏、美、英、法四国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于 6月 5日分区占领德国,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l947、 l948年美、英、法先后将三国占领区合并,并于 l949年 9月 20日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l949年 10月 7日德国东部的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德国被人为正式分裂,东、西德长期对峙。1990年 9月 12日签订关于德国问题最终解决的条约(即2+4条约),德国在 1990年 10月 3日恢复统一,德国战

12、后分裂状态结束,联邦的基本法稍加修改后对加入的东部地区生效。德国这种由于特殊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先分裂后统一的历史进程,被一些人冠以国家统一的一种统一模式,即所谓德国模式。台湾当局近来不断鼓吹用德国模式去统一中国。它宣称,中国与二战后分裂的德国、朝鲜或越南一样,都是分裂分治国家,认为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分治的中国、台海两岸分由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统治,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谁也不能代表中国,所以只有采用德国模式去实现中国的统一即双方均应作为对等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对待互相承认对方的存在,允许拥有各自的国际生存空间也就是必须容许台湾在国际社会中取得适当的法律地位,可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或领事关系,可以参加国

13、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等等。台湾当局鼓吹的这种德国模式的实质,从其发表的言论来看,就是要先分治、后统一。人们不繁要问,所谓德国模式真的适用于中国的统一吗?德国模式不适台中国国情要采用德国模式来统一中国,首先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中德两国的历史状况要大致相同。但从历史的和法律的角度稍加分析,就可看出中国与德国在许多方面都是极不相同的。例如:(一)德国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所造成的,并被国际条约所认可;而中国的分裂则是国共内战的结果,是由于美国派兵侵占台湾、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所一手造成的。(二)东、西德两个政府是分别在苏、美等国支持下建立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是中国人民革命胜

14、利的产物,台湾当局是被中国人民推翻的旧政府的残余势力。(三)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地域上和人口上都相差非常悬殊,台湾历来是中国的一个地方区域;而东、西德情况则不一样。(四)1971年 10月,联合国大会通过 2758号决议,将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驱逐出去,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东、西德则于 1973年同时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五)迄今世界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国家已达160多个,而与台湾保持官方关系的国家则仅剩 20几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同时与双方都保持着外交关系;而东、西德在统一前同时与第三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情

15、形则相当普遍。(六)东、西德之间曾互相承认并建立正式关系;而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始终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历届台湾当局也都曾表示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仅从上述例举的中德之间存在的一些重大差异就充分表明,所谓德国模式完全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用于中国的统一。既然所谓的德国模式不适用于中国,海峡两岸人民又都反对目前的分裂状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只承认一个中国、为什么台湾当局还要坚待这个德国模式呢?这是人们不得不问的第二个问题。鼓吹德国模式意在阻挠两岸统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已成为世界上任何国家

16、、组织、团体或个人都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在这种形势下,台湾当局抱住所谓的德国模式,要把一个中国变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其目的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阻挠两岸统一,永久分裂中国。不难看出,台湾当局提出的统一中国的所谓德国模式,即是它开出的实现中国统一的条件,又是它描绘的实现中国统一后的前景。它进可以奢望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吃掉祖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退可以长期维持两岸的分裂局面。使两岸分裂合法化、永久化。台湾当局的这种设计不可谓不周全,但是,由于这种条件和前景违背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历史发展趋势,是根本行不通的,一切炎黄子孙也是绝不答应的。台湾当局鼓吹德国模式,还有一个用意就是对抗一国两制。接照一国两制方

17、针,统一后,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样既实现了国家统一,同时又确保了维护台湾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一切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满足了台湾人民求和平、求安定和维持现状的要求。随着香港顺利回归和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看到了祖国大陆推动国家统一的诚意,加深了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企图通过鼓吹德国模式,抵消一国两制的影响力。其用心可谓良苦。德国分裂 40年后已归于统一。中国的分裂已近半个世纪,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无不盼望早日结束两岸分离状态。希望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采取实际行动,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18、,早日实现国家的统一,而不要再在德国模式上兜圈子了。台湾问题知识梳理1、古代史上台湾名称的演变:据史书和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称台湾为“夷洲”(三国)、“流求”(隋唐)、琉球(元朝)、东番(明初)、台湾(明中后期)等。明史鸡笼篇第一次使用“台湾”这个名称。2、历代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的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1)元朝: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琉球(今台湾),隶属福建省。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行使统治权。(129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官员赴台,开始了中国对台湾的最早的有效的行政管理)(2)清朝:1683年,清政府(康熙帝)派军统一台湾,并将其正式收归版图。次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9、,管理台湾。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清政府(光绪帝在位)正式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3、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对台湾的侵略:(1)荷兰(16241662年)(2)美国(两次:1867年曾侵略过台湾;1950年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3)法国(中法战争中)(4)日本(两次侵略台湾:1874年在美国支持下侵略过台湾,但被台湾人民驱逐;18951945年长期侵占台湾)4、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隔离与统一:(1)第一次隔离与统一: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直到1662年被“反清复明”将士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康熙帝派军进军台湾,台

20、湾才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2)第二次隔离与统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占台湾,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才恢复行使对台湾的主权。(3)第三次隔离:1949年12月,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北复任“总统”,维持所谓“中华民国”的法统。从此,国民党当局割据台湾,坚持反共拒和,造成海峡两岸的长期分离。5、一个中国的事实和法理基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和法律依据)一个中国原则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关台湾的全部事实和法律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4月,

21、日本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霸占了台湾。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昭告各国,中国废止包括马关条约在内的一切涉及中日关系的条约、协定、合同,并将收复台湾。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应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并在日本投降条款中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22、中国政府的上述主张受到当时美国政府的阻挠。尽管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表示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1945年以来的四年中国对台湾岛行使主权,但是同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为了孤立、遏制中国,不仅派军队侵占台湾,而且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以后又逐步在国际社会策动“双重承认”,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对此,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主张和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正是在中国与外国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在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产生了一个中国原则。上述主张构成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涵义,核心是维护中国

23、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1949年后的三四十年间,台湾当局虽然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全中国的合法地位,但也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制造“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这说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岸的中国人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共识。早在195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进行炮击金门的战斗时,毛泽东主席就向台湾当局公开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也是你们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

24、础。”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9月,中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并且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的立场。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161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并且承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

25、内处理与台湾的关系。6、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就台湾问题发表九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对台的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一构想促进了两岸经贸、文化等关系的发展。在此指导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从

26、而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即“江八点”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其主要内容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反对台湾以摘“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

27、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等等。综上所述,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础。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7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何在?海峡两岸一定能实现统一的主要依据有哪些?.主要障碍:.台独势力的阻扰和破坏。台湾当局的“两国论”和民进党的“公投”、“制宪”、“国号简称”等活动,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蓄意挑衅,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绊脚石;.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美国政府经常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在台湾问题上设置障碍,

28、制造麻烦,如对台出售先进武器,允许台独过境等;美国不希望中国统一和强大,希望中国保持分裂状态,以便从中渔利;.统一的依据:(有利因素).根本保证: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心所向: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实略);.国际法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献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榜样借鉴:港澳回归,并保持了繁荣,提供了榜样和借鉴;8.为什么中国政

29、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国家的神圣权利,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行动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共同愿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坚强决心;.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保证;.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针对外国敌对势力和台独分子的,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只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能真正防止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和外国势力的干涉;9.有人认为,既然“主权在民”,台湾就可以用公民投票的方式行使民

30、族自主权。你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是他不存在用公民投票方式行使民族自决权的前提;.“主权在民”是指主权属于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对台湾的主权,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而不属于台湾一部分人;.台湾自古以来都未成为一个国家,既不是殖民地,又不处于外国占领之下,不存在民族自决权的问题;.以“主权在民”为借口,企图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把台湾分裂出去,不仅是徒劳的,而且其结果是必将把台湾人民引向灾难;10、世界史上各国分裂与统一的史实:(1)分裂: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1861年,美国南方奴隶主贵族在里士满建立政府,发动叛乱,分

31、裂国家;1918年10月,奥匈帝国瓦解,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民族独立的国家。二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苏、美、英、法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再度分裂。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同年9月,在北部成立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印度被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国家。(2)统一: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南北实现了统

32、一。1870年意大利完成了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意志完成了统一;1990年两德再度统一。【典型题例】1、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连战先生从台北出发,先后到达祖国大陆的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双手终于握到了一起,并发表了“三项体认”和“五个促进”的新闻公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材料二: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

33、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材料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材料四: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问题是振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平、富强、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这可以说是两党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唐培吉等著两次国共合作史稿(1)请写出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2分)(2)为了巩固共和制度,中山先生颁布了临时约法。指出临时约法的重要

34、历史意义。(4分)(2-A)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当时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简述这场革命运动的重要意义。(10分)(2-B)1937年,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什么事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请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华民族有何意义?(10分) (3)“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4)结合材料四扼要指出国共两党有什么共同利益?七十多年来的国共两党关系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参考答案】(1)名称:中华民国。(2分)意义:它

35、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4分)(2-A)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这标志着国共首次合作的实现。(4分)运动:国民革命运动。(2分)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4分)(2-B)事变:卢沟桥事变。(2分)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分)意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6、(4分)(3)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分)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共同利益:振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平、富强、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2分)启示:国共两党的关系极大程度地左右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几十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4分)2、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

37、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材料三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请回答: (1) 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3分)(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分)

38、(3)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访问中国的内阁总理大臣的谁?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分)【参考答案】(1)1896年,中国甲午战败,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田中角荣,中美关系的改善,结束了长期对抗,翻开睦邻友好新篇章,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专题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材料一 丘逢甲的诗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

39、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材料二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材料三 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材料四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

40、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请回答:(1)请你判断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为什么“夜夜梦台湾”?当时台湾人民兴起了什么斗争?(2)从乡愁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与愿望?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分)(3)根据材料三,谈谈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2分)(4)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共领导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何成功的实践。(3分)(5)依据四段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台湾问题的认识。(3分)【参考答案】(1)甲午中日战

41、争后。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台湾人民兴起反割台斗争。(3分)(2)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1949年,蒋介石残部败逃台湾对大陆对峙,两岸进入相互隔绝的时期。(4分)(3)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意图。(2分)(4)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3分)(5)认识:台湾自古就是国的领土;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努力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们和平统一

42、祖国的进程,也从根本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任答3点即可,共3分)2、闻一多先生在上个世纪初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将澳门、香港、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2分)(1)香港和澳门在历史上曾经被哪两个国家侵占?(2分)我国解决港、澳问题的伟大构想是什么?(2)香港、澳门分别是什么时候回归的?(2分)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3)“但悲不见九州同”,统一台湾是党的四代领导人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4)我国政府仍然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阻碍祖国统一的哪

43、些势力?(2分) 【参考答案】(1)英国、葡萄牙;一国两制(3分)(2)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2分)意义:标志着在中国领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始港、澳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4分)(3)公开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1分)(4)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或台独势力)、外国反华势力(2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

44、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材料二: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

45、30日) 回答:(1)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2分)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4分)(3)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2分)【参考答案】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材料

46、二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材料三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回答

47、:()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3分)【参考答案】(1)窃取: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4分)(2)现状:台湾与大陆分离。原因:中国内战遗留问题。方式:“一国两制“,和平统一。(3)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存在,外国势力的干涉,统一的道路不会一帆

48、风顺。(3分)5、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儿女的共同心愿。”据此,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和维护国家安全,建立起哪些基本政治制度?(3分)(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1分)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3分)(3)当前,影响祖国完全统一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针?【参考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2)重大成就:香港、澳门回归。(1分)历史意义:洗雪

49、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耻辱;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3分)(3)最大问题:台湾问题(2分) 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康熙帝力排众议,大胆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台湾,这体现了他()A志向远大唯才是举 B超人的军事才能C勤于政务励精图治 D超人的胆略和见识2康熙帝统一台湾后,“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为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说明()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清朝时台湾主要出产粮食和食糖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A BC

50、D3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A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B清军平定三藩之乱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4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俄双方统一停战,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A所有边界问题 B东部边界问题C北部边界问题 D西部边界问题5康熙帝在位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他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有()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军加强民族团结平定三藩之乱A BC D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

51、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活动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材料三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讲述了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系列故事。该剧的系列故事,情节曲折迷离、惊心动魄,人物丰富生动,戏剧结构明快,

52、风格诙谐得当,每一小部还有大量当红艺人加盟,因此一播出便得到观众的喜爱。请回答:(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2)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可不可以作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据?为什么?对这种历史题材的作品,你有怎样的认识?7阅读下列材料:(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弃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隙以图。若以此既得数千里之膏腴复付依泊,必合党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

53、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复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议上,奉旨:“依议。”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0请回答:(1)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2)施琅“决意主留”的理由有哪些?(3)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施琅的意见持什么态度?(4)应怎样评价施琅的政策建议和清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决策?【参考答案】1D2D3D4B 5D6(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

54、佳时机。 (2)不可以。原因:文艺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认识:历史题材的作品在涉及具体人物、事件时,要尊重史实。7(1)争论发生在清军占领台湾后。 (2)施琅的理由是:台湾位置重要;物产丰富,红毛(荷兰殖民者)对台湾早有野心,如台湾落入红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3)赞赏施琅的意见,并接受了他的建议。 (4)施琅的建议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战略眼光。清朝的决策,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都值得肯定。台湾问题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1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2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A宣布

55、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解析】从材料“32周年”可了解到告台湾同胞书发布于1979年。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答案】A2在政治对话和论述中加入诗词,这是中国一个从政的传统。以下这些诗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20世纪下半期某次会谈进展的情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次会谈是()A1937年国共谈判B1945年重庆谈判C1949年北平和谈 D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解析】抓住题

56、干的时间“20世纪下半期”。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是20世纪80年代,故D正确。【答案】D3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中央政府的支持 B“一国两制”的保障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投资环境的好转【解析】这些“回流香港的人”本来就是中国人,他们“回港”如同回家,因此与全球化无关,排除C;A、D暗示1997年香港回归之初,中央政府不支持和投资环境不好,因此也应排除;当初“港人移民出外”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一国两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如今回流主要是因为在“一

57、国两制”的保障下,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答案】B42005年12月,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悼念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该电文中的“九二会谈”()A是“一国两制”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B商洽促成了反国家分裂法的制定C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D促成了海峡两岸定点“三通”的实现【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1992年海峡两岸就 “一个中国”达成了共识,故正确选项是C。【答案】C52010年4月温家宝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

58、凝聚力,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丢掉五千年的文化。”这段话不能表明()A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B热爱祖国的情感C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D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解析】温家宝总理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的情感、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一国两制”的原则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本题应选D项。【答案】D62010年为庆祝中国与印度建交60周年,中国在印度举办“中国节”,印度在中国举办“印度节”。下列事件与中印关系直接相关的是()A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

59、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本题选B项。A、C、D三项都没有直接涉及中印关系。【答案】B7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根据三天会议的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该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不结盟会议 D联合国大会【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美、英、法没有参加万隆会议和不结盟会议,排除B、C两项。中国在1971年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刘少奇在1969年就已经蒙冤去世,因此D项也不符合。【答案】A8“那些希望从后门接

60、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A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B新中国挫败了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阴谋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国际事务的局面已经实现D一个以互信、互利为宗旨的新型区域组织建立【解析】从前门进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后门是指台湾的中华民国。所以只有B项符合题意。【答案】B9右图摘自2008年2月体育周报,标题为37年后再握手,图中外国人名为蒂姆博甘,时任美国“乒协”副主席兼美国队队长。下列关于“37年前的那次握手”表述正确的是()A意图是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B为中美两国解决台湾问题打开了大门C是新中国成立以

61、来中美首次正式接触D打破了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解析】这是一幅回忆起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美“乒乓外交”的画面,“37年前的那次握手”,起到了 “小球转动大球”的效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了大门,故A的说法正确。【答案】A10对右图所示重大新闻事件,日本多数民众的反应最有可能是()A反对中美关系的缓和B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C呼吁政府改善中日关系D支持政府既往对华政策【解析】美国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避开了日本,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因此也希望改善中日关系,答案为C。【答案】C11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

62、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A BC D【解析】“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是不结盟政策,提出于80年代;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如上海合作组织,因此与题干一致;独立自主我国长期以来的外交基本政策,并不是1979年以来的政策大调整,与题意不符。【答案】B12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

63、声”B“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D“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解析】1950 年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兄弟之声”。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发生逆转,这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敌人之声”。苏联解体后,中国和俄罗斯都希望构建一个平等的和谐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伙伴之声”。【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势力以台湾为“反共基地”,积极策划“军事反攻”,妄想“雪耻复国”的图谋,

64、中共准备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但是由于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地威胁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向转向东北战场,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抗美援朝的作战任务所取代。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美国坚持“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中共基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除了坚持“解放台湾”的基本方针外,很难有其他选择。引自从解放台湾到一国两制的演变材料2:浅浅的台湾海峡,却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天堑。两岸不知有多少颗忧伤的心,日日夜夜被思念牵动摧折;又不知有多少远眺的眼,朝朝暮暮为亲情望穿秋水。这一切,终于在2008年12月15日化作历史。银燕展翅、百舸争流、鸿雁传书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

65、“三通”终于在这一天从梦想变成了现实。新华网海峡两岸大三通正式启动(1)根据材料1,分析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陆提出“解放台湾”基本方针的主要原因。(8分)(2)材料2中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最早是在何时提出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8年底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及美国的对华政策回答;第(2)问联系教材知识答出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并从大陆国力的提高、人心所向等方面归纳出原因。【答案】(1)国民党当局企图以台湾为基地,准备反攻大陆、“雪耻复国”;美国坚持“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仇视中共及新生的人民政权。(2)提出:1979年元旦,全

66、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邮、通商、通航和探亲旅游。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海峡两岸人民的需要和共同努力;国共两党的大力推动。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材料2:“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回忆录材料3:“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

67、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4分)(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6分)(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8分)(4)请举出两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68、,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目的,结合材料1中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注意时间限定:20世纪50年代,此外注意当时的国际环境:美苏争霸,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涉及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其影响,注意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只是使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第(4)问可就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发展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多边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世界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的形成等方面举例说明。【答案】(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2)50年

69、代,当时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台湾问题最新试题集锦】1(2014湖北孝感一模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一 湖南某地刘氏宗祠落盛典礼 图二 湖北某地王氏宗族陵园碑文设计图图一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

70、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2010年湖南邵阳市某地,由六位刘氏宗族人共同捐资500多万元,在原宗祠遗址上依据原貌复建了刘氏宗祠,来自本地以及省内外4000多位刘氏族人参加了宗祠及公馆落成典礼。 图二 湖北宜昌市某地王氏宗族于2007年发起重修王氏族谱活动,为此专门成立了族谱修编委员会,历时三年多,于2011年清明节编修成了王氏族谱。族谱中厘清了本族世系,重续族规家训,为以往和当代本族名人立传,组建了王氏宗亲联谊会,公推会长,成立王氏宗亲慈善帮扶基金,并决定修缮王氏陵园。图为陵园碑文图。图三 海峡两岸王氏后裔共祭闽王 图四 癸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图

71、三 唐末乱世中,河南光州固始县琅琊王氏中的一支部队由王审之弟兄率领,为朝廷四处征战,来到福建,五代时建立了闽国。王审之继承王位,治闽30年,对福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开闽第一人”、“八闽人祖”。王氏后代遍布港、澳、台和东南亚。福州和固始政府多次举办过闽王文化节。图四 癸巳年(2013年)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祭祀广场庄严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华建敏,台湾海基会原董事长江丙坤、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代表,全国各省区市代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等共约一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代表现场公祭人文始祖黄帝。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7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或认识。(12分,限250300字以内。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此题实际上是评价宗法制文化的现实影响。从积极影响方面看,图一、二反映出宗祠和族谱这两种宗法文化载体,对族人关系的影响;图三反映出宗法制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图四反映出宗法制文化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据此展开论述。 从消极作用方面看,传统宗法文化下重男轻女、父权家长独断专行、狭隘封闭,这些与人人平等、个性自由、开放的和谐社会是相违背的,据此展开论述。【答案】社会现象:传统宗法文化(宗族思想、祖先崇拜、根祖文化)盛行。(2分)认识:要用历史

73、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肯定积极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等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不能一概视为封建文化的卷土重来。(1)通过忆颂先祖功绩,颂扬先祖品德,激励后辈上进,进行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通过宗祠和族谱这两种宗法文化载体,进行宗族成员间的互助,和谐族人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3)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祭祀、礼仪、孝文化等。(4)通过大型公祭和宗族内祭拜等活动,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5)同祖同源的血脉亲情是联系和团结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纽带,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有助于促进祖国和平

74、统一;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也能激发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感。(6)族谱中的许多记载,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民俗学都有一定的作用。(8分,答出4点即可)克服消极作用:传统宗法文化存在父权家长制、重男轻女等落后观念,不利于实现社会平等;某些家规和族规侵犯人权,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国家相悖;容易形成狭隘的宗族观念与小集团意识,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些族谱记述往往溢美掩恶,客观性存疑。(答出2点即可,4分)(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有其它言之有据的答案也可给分;可以按以往高考开放性试题实行等级给分。)2(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16)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

75、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始流传着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九二共识 D澳门回归【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回归【解析】1997年香港回归前,深圳中英街街东侧属中方,街西侧属英方,1997年回归后东侧属深圳,西侧属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街两制”的缩影,故B项正确;深圳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大陆与台湾方面达成“九二共识”,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99年 澳门回归,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3(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24)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

76、世纪之交,世界格局呈现新旧更替现象,政治经济新现象层出不穷,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下列政治经济新现象表述错误的是() A欧洲联盟欧洲政治经济一体的新阶段 B世贸组织全球有序自由贸的新时期 C港澳回归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的新范例 D上海合作组织以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回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上海合作组织【解析】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

77、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所以“以结盟为核心”的说法错误,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4(2014北京东城普通校高三11月联考31)与“九龙”“归宁”问题的解决相关的政策是()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注:回娘家)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母亲!我要回来,母亲!A人民代表大会B政治协商 C和平共处D一国两制【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香港 回归【解析】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香港“九龙”“归宁”,可知描述的是香港回归祖国的问题,解决政

78、策为一国两制,故选D项符合题意。【答案】D5(2014湖南永州一模20)2012年,海峡两岸第八次“陈江会”再次取得丰硕成果,两会(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还启动互设办事处事宜;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了17项共识;两岸经合会第三、四次例会顺利召开,经贸团体互设办事处取得突破;第四届海峡论坛再续新篇。这一系列活动说明()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B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C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D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模式更加稳固【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在于知道两岸关系发展的具

79、体步骤。1987年逐步放开两岸“三通“,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A项与本题不符;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 “九二共识”的达成,故B项与题干不符;C项只限定于经济领域,不够全面,故排除;从“互设办事处”、“达成了17项共识”、 “例会顺利召开”、“海峡论坛再续新篇”可见两岸的合作更加制度化、更加稳定,故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6(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10月联考17)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

80、制度 B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建立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回归【解析】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特别行政区“特”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类特区建立的前提是中央政府的领导,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AB项不属于两类特区的共同点,C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正确。【答案】D7(2014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1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出现许多可喜的变化,究其原因,下列有关表述符合

81、史实的是()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合力推动;国共两党已开通高层会谈渠道;两岸政府已实现“三通”; 香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树立了榜样;台湾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体育强盛,使大陆民众形成向心力。A B C D【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海协会和海基会于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有力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故正确;近年来,国民党高层访问大陆,国共两党实现高层会谈,故正确;两岸民间已实现“三通”,并非政府,故错误;香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树立了榜样,故正确;大陆的发展,使台湾民众形成向心力,故错误,选择A项为正确答案。【答案】

82、A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外交部”8(2014广东百校高三联考17)1959年,台湾当局“外交部”这些提法的改变(见右图)反应出其() A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D对“一国两制”原则的响应 【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析】材料中“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与“自由中国”之说反映的是两个中国。“中共政权”、“中华民国”体现了“一个中国”的理念,故A项正确;1959年,海峡两岸处于武装对峙时期,故B、C项说法不正确;“一国两制”萌芽与提

83、出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故D项不正确。【答案】A9(2014江苏扬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2)据台湾新闻网2013年10月31日报道,台湾企业联合会总会长郭山辉31日率领30多位台商会长,一起对外喊话,希望台湾立法机构能尽速让延宕多时的服贸协议过关。他呼吁“立法院”能放下争议,为了两岸和平、台湾的经济与未来,朝野双方应共同携手,尽速通过服贸协议。由这段资料可见()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经济利益的驱动促成两岸政治对话岛内政治斗争影响经济交流 台商拥护一国两制,推动两岸统一A B C D【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析】服贸协议的签署表明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正确。材

84、料中未涉及到两岸政治对话,错误。材料中台商呼吁“立法院”放下争议尽速通过服贸协议,表明岛内的政治斗争影响到经济交流,正确。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最佳答案为A。【答案】A11.(2014江苏盐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2)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 D标志“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析】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不仅要和平统一,而且要尊

85、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A正确。材料不能表明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排除B;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提出来的,排除C;“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提出是在80年代初,排除D。【答案】A12(2014黑龙江高三阶段性统一考试19)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两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达成 C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D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析】题干反映90年代两岸之

86、间的经贸往来的现象,ABCD项都是原因,但这些都是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前提的,故B项是主要原因,排除ACD项,B项正确。【答案】B13(2014湖北百校高三10月联考13)表1到表2两个阶段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表1海峡两岸转口贸易概况(单位:亿美元) 表2海峡两岸转口贸易概况(单位:亿美元)年份贸易总额台湾出口额台湾进口额198032073242244078485198146646390816076273198229809208159089929198455335425618127738198511401987977116038年份贸易总额台湾出口额台湾进口额198715158512268392

87、890119882718132239918478211198934834628955345869341990401832634754451991580046751125注:转口贸易,即中转贸易,是国际间进出口贸易的一种形式。A“一个中国”原则的达成 B台湾当局对祖国大陆谨慎开放 C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 D“一国两制”得到台当局的认同【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海峡两岸转口贸易额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这反映了海峡两岸间接经济往来的增加,也就是说,台湾当局对祖国大陆谨慎开放。故选B项。A项出现在九二共识中,C项发生在2008

88、年,A、C均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B14(2014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11)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析】从材料“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可看出两岸已出现了缓和之风,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此情景出

89、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故选C项。【答案】C15(2014安徽示范性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16)海峡两岸开放后,台湾老兵高秉涵开始奔波于两岸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他先后抱回了上百位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2012年,高秉涵当选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当选,主要反映了() A台湾老兵浓烈的思乡情怀和魂归故里的传统观念 B高秉涵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做出了贡献 C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D国人对待同胞、生命和历史的尊重态度【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历史的人文性。本题以台湾老兵高秉涵完成其他老

90、兵归乡遗愿而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为主题,恰好说明了国人对待同胞、对于生命和对待历史的尊重。【答案】D16(2014山东烟台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6)(16分)阅读下列有关中日关系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賠款。这等于日本4年 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 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 军和相关的項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

91、结局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

92、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1)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贏家”,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4分)(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6 分)(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6分)【考点】(1)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3)中日邦交正常化【解析】(1)针对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贏家”应该从

93、对中国、对日本而言。对中国来说,从马关条约对中国影响来分析。对日本而言,从材料“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结合日本侵略战争来分析。(2)错误估计可以根据材料概括。材料中“民族凝聚力”应该是指全民族抗战,在政治上表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在军事上的主要表现为国共合作抗战。(3)“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是指出日本敌视中国政策。意义从对两国以及世界和平来思考。【答案】(1)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分)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

94、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2分)(2)估计: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2分)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2分)(3)状态: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4分)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2分)17(2014广东惠州二模38)(25分)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了儿则有关台港澳方面的材料,阅读材料

95、,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53年,葡萄牙商船驶入澳门海域。后来葡萄牙人贿赂当地明朝官员,窃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荷兰将领韦麻郎率军舰两艘偷袭澎湖,伐木作舍,拟长久占领。此后,荷兰通过各种方式占领台湾岛。 材料二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材料三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

96、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对外推行什么政策?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沿海遭受西方侵略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香港一步步被侵占与哪些历史事件相关联。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探索的发展趋势。(13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促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6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新航路开辟

97、;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2)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体西用思潮;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回顾【解析】(1)题干反映了葡萄牙如何窃取中国澳门的历史及荷兰占领台湾的历史现象。关键信息:1553年、后来葡萄牙人贿赂当地明朝官员、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荷兰将领韦麻郎率军舰两艘偷袭澎湖。依据时间信息与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实行海禁政策;明代时期东南沿海遭受西方侵略

98、的主要原因,应依据时间信息从中国和西方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归纳。(2)关键信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第一小问依据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即可;第二小问注意时间信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阐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变化过程及相关事实即可。(3)依据材料三的时间信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归纳原因。【答案】(1)政策:闭关锁国或者海禁(2分,答朝贡制度给1分)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明末海防空虚国力衰弱(4分,答两个要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2)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兴起瓜

99、分中国狂潮(3分,各1分) 说明:主要趋势由学习西方器物深入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文化。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单纯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戍变法,企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政权被袁世凯窃取;以陈独秀为首的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而学习马克思主义。(10分,其中趋势2分,答出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有分析的各给2分)(3)原因:国际形势缓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70年代以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通过改革开放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中英、中葡双方的友好谈判;结束殖民统治,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6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