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测试卷四(第七、八单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纲要中说:“余粮收集制不是理想,而是一种痛苦的和可悲的需要。相反的看法是危险的错误。”这表明列宁()A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B全面否定了余粮收集制C认识到余粮收集制弊端 D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解析:材料中列宁认为余粮收集制是“一种痛苦的和可悲的需要。相反的看法是危险的错误”,说明他认识到余粮收集制的弊端,但是并不代表列宁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故A项错误;列宁并没有全面否定余粮收集制,他认为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余粮收集制是必要的(保
2、证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故B项错误;认识到余粮收集制弊端,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于是他实施新经济政策,从而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D项错误。答案:C2列宁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符合这一思想的具体做法是()A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B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解析: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战争特殊情况下,有限的资源优先满足前线的需要,因此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故B项正确;C项是斯大林
3、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D项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3齐世荣在世界史现代卷中指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认识到在个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里必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联合绝大多数居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恢复和发展唯一能使农民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结合的环节。”这一环节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生产和销售关系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商品和货币关系解析:据材料可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认识到在一个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里必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联合绝大多数居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在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监督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生产和销售关系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商品和货币关系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4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据此分析()A斯大林模式形成B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解析: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1936年,故A项错误;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
5、业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被终止是在1928年,故D项错误。答案:C5苏联2 000万农户中原来大约有四分之一农户不养奶牛,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这主要是基于赫鲁晓夫时期()A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 B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C冲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D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针对农业进行改革,不是进行广泛改革,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补,并没有改变传
6、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说明了放宽对农牧业生产的限制,故D项正确。答案:D6在苏联历史上的众多五年计划中,有一个五年计划被称为是“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由此判断实施这个五年计划的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说明斯大林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于农业,故B项错误;
7、“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可见改革侧重于工业,运用了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对苏联进行全面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效果难以说是“最成功”,故D项错误。答案:C7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A都引起过社会思想混乱B都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C都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D都以农业为改革突破口解析: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社会思想混乱,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内和社会上思想混乱,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
8、巴乔夫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戈尔巴乔夫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初是在经济领域,在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将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8某书在评价一位苏联领导人时提道:“在他的统治时期却算是整个苏联70多年历史中最清明承平的时光: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清洗,国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国力强盛堪与美国相提并论,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材料中的
9、“他”是指()A列宁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解析:根据题目中“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其前期实行稳健的经济政策,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故D项正确。答案:D9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取消粮食及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办法。这些举措()A改变了苏联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B成为苏联经济体制变革的开端C一定程度上提升苏联农业生产能力D借助市场关系推动农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涉及农业领域,无法体现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体制变革是从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开始,故B项错
10、误;材料中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斯大林模式给农业带来的消极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C10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他在此着重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A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B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C主张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D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解析:材料强调后半部分,而“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只与材料前半部分相符,故A 项错误;材料强调“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表明赫鲁晓夫经济理论上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原有经
11、济体制的局部改革,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继承与发展,未涉及管理经济的方法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指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故D项错误。答案:B11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本题是找共性: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B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只有D项是共性。答案:D12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
12、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农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具有一定优势,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上赶上了美国,并不能说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故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并未冲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答案:B13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
13、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反映了()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趋向崩溃B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困境C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D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解析:根据题文中“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利用美元特权掠夺其他国家,反映了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故D项正确。答案:D14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1938年,世界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只增长0.7%,而到战后的19481976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7%。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B各国贸易壁
14、垒被取消C美元成为国际结算货币D国际贸易组织纷纷建立解析: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破坏世界经济体系,19131938年各国推行贸易保护战、关税战,使世界出口贸易发展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贸总协定达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大大推动世界出口贸易发展,从而出现材料中战后19481976年世界出口贸易平均增长率大增,故A项正确。答案:A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在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建立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国际经济新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这呈现出世界经济发展方向上的特点是()A美国掌控世界经济 B世界统一市场形成C制度化和体系化D区域经济集
15、团化解析:美国掌控世界经济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情况而非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故A项错误;世界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故B项错误;以这三大支柱为支撑的国际经济新体系,昭示着世界经济朝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故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全球性而非区域性的世界经济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16美国在20世纪先后有两次美元与黄金的脱钩,而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又明确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政策调整()A均是因为经济危机而引发的B均是为了保持美国经济优势C均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D体现了通货管理制度的灵活解析:A项与1944年布雷
16、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不符,故A项错误;美元与黄金的脱钩是为了保护美国经济而不是保持美国经济优势,故B项错误;美元与黄金无论是脱钩还是挂钩,均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故C项正确;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关系与通货管理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7货币霸权战争:对于欧洲人而言,“大欧洲”,即欧洲的联合,是一个古老的信念和历史的梦想。这是一个近千年的梦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方才有实现的希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迈出欧洲联合的第一步是()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D欧洲共同体解析:1951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联合的第一步,故A项正确。答案:A18在一份国际文件中有如下表述:
17、“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该文件描述的组织是()A欧洲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C不结盟运动 D北美自由贸易区解析:材料中“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包括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说明该组织的合作领域包括了经济、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可以判断该组织是欧洲联盟(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故A项正确。答案:A19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组成到1957年六国建立欧共体,到1993年拥有12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到2002年欧元的启动,成员国扩大到15个。这一过程反映了()A经济合作仍然是
18、欧盟主流B欧洲各国的经济实力增强C欧盟推动了世界格局变迁D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解析:根据材料“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组成到1957年六国建立欧共体,到1993年拥有12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到2002年欧元的启动,成员国扩大到15个”可知,参与欧洲一体化的国家数量在不断增多且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深化,这些都表明欧洲一体化程度在逐步加深,故D项正确。答案:D20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先后已经有十几个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跨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等影响也不断扩大。这一状况()A冲击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B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C推动“冷战”结束和两极格
19、局瓦解D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解析:地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全球化并无冲突,故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B项正确;经济合作组织并未能够使两极格局瓦解,夸大了其作用,故C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并不能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故D项错误。答案:B21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D发达国家的资本扩张到全球范围解析:民族企业难以生存,说明
20、这些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走出国门,建立跨国公司,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这说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答案:B22在哥伦布发现“世界是圆的”500多年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乘飞机沿哥伦布的航线来到了印度,却发现“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平的”揭示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一个变化: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平坦。这一变化主要是指()A世界的多极化 B经济的区域化C经济的体系化 D经济的全球化解析:世界的多极化与“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无关,故A项错误;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并不能体现“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故B项错误;经济
21、的体系化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的全球化正是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的,故D项正确。答案:D23西方学者在谈到经济全球化时说:“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这段话强调的是()A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孤立状态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C世界的发展动力完全来自于欧洲D欧洲中心论促成世贸组织的建立解析:“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时间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时间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可判断B项正确;世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
22、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断发展、联系的产物,并非是因为欧洲中心论,故D项错误。答案:B24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体现了()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没落B世界霸权面临激烈争夺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D经济区域化的加速发展解析:材料并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问题,故A项错误;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等的设立,并非为了争霸的需求,而是“
23、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故B项错误;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国际金融机构,第三世界发展面临融资难的局面,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的设立,获得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体现了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紧迫性、必要性,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可知,不属于经济区域化的范畴,故D项错误。答案:C25有学者指出: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协调机制是保障手段。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经济全球化是各
24、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变革C技术因素是实现经济全球化最重要原因D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解析:按材料表述,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国际分工、国际协调机制等必要条件和市场化的体制转型等必要充分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意思是经济体制的某些变化是经济全球化实现的前提,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技术因素是重要条件但不是最重要原因,最重要原因是体制转型,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部分国家的经济转型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倒置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26题22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2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在晚年
25、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遇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
26、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 材料三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四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
27、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材料一中“挺身起来斗争”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历史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6分) 答案:(1)斗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分) 意义:增强了工农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文明。(2分) (2)
28、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4分,答两点即可) 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2分) (3)办法: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2分) 影响: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4分) (4)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4分)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2分
29、)27(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成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新型的产业间分工体系,而从旧有的产业中解放出来的生产要素则用于发展高科技产业。美国积极推行以拓展海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克林顿政府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进出口的快速扩张为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牵引力。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进出口,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也给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资本净流入,其中外国直接投资有相当部分流入了高新技术产业。 王清平论美国新经济的实质 材料二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
30、,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便于投机;再加上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从而给“国际游资”留下可乘之机。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传导给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经常出现不利波动,发生在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充分说明这一点。 喻志军编著国际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经济全球化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提供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除了经济全球化因素之外,美国新经济的兴起还与克林顿政府的哪些政策措施有关。(10分)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31、。(6分)答案:(1)条件:生产的全球化(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贸易全球化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条件;投资全球化为美国新经济提供了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条件。(6分) 政策措施: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4分) (2)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2分) 应对: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尤其是经济立法、坚持依法治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两点即可)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际货
32、币基金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25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材料二2009年7月19日北京日报有一篇文章指出,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1)依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表现。(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6分)答案:(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金融组织成立;国际贸易体系建立;全球公司出现。(6分)(2)发达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