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47KB ,
资源ID:985333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8533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20182019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 分封制保证了周统治的成功D.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突破了纯粹的血缘关系的界限,使分封制的主体实现了王族、功臣及先代贵族后代的有机地结合,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

2、A项正确。分封制不仅仅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故B项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内涵,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保证周统治的成功,而是强调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排除C。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突破了纯粹的血缘关系的界限,而不是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排除D。点睛:本题以分封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封邦建国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结合分封制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A.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C.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D. 拜上帝会吸

3、收了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正确;虽然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但并未实施,故不是主要依据,A错误;资政新篇的发展资本主义,也没有实行,故C错误;拜上帝教是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旗帜,并不是减少近代化阻力的依据,D错误。3.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C. 辛亥革命

4、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项“义和团运动时期”和C项“辛亥革命时期 ”均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4.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A. 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 皇帝地位的独尊D. 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答案】C

5、【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的特点。这些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是皇帝独有的,体现了皇帝的独尊。而B项从材料看不出不断强化这种趋势;A、D两项不是实质。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皇帝制5.19231927年,苏共中央就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122次讨论,作出了738个决议,这些决议通过共产国际来指示给中共中央。1927年7月底中共已决定南昌起义了,莫斯科还发来由斯大林亲自决定阻止起义的电报。这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A. 中共对本党的政策没有决策的权力B. 苏共通过共产国际指导中共革命斗争C. 苏共反对起义是希望维持统一战线D. 中国革命

6、对苏联国家利益非常关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苏共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之后,借助共产国际来指导中国的革命斗争,材料不能体现出ACD,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苏共通过共产国际指导中共革命斗争6.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经济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显示了A. 国民权利和自由得到法律保障B. 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 革命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答案】D【解析

7、】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提及法律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政治思想活动均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只是材料中反映的一个方面,故C项错误;从涉及革命的范围看,说明影响比较大,故D项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7.有学者认为,对科举制的定义应是“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如果这一观点成立,主要是基于它A. 考虑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B. 揭示了科举制的本质特征C. 涵盖了科举制的兴衰历程D. 指出了科举制的双重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科举制对于选拔官吏被部分东亚国家使用,属于

8、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科举制度本质特征,B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制影响,并不是涵盖科举制的兴衰历程,C错误;材料没有分析科举制消极影响,错误。8.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蓝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A. 吴起镇B. 井冈山C. 遵义D. 会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红一方面

9、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发生于1935年10月,排除A;井冈山是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此时还没有开始长征,排除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是在1935年1月,在此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排除C。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共十年对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9.秦始皇下令讨论“师古”与“师今”的大问题,李斯认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三代之事,不足效法!这表明李斯A. 主张实施郡县制B. 主张建立皇帝制度C. 反对皇位世袭D. 主张废除夏、商、周所有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师古”与“师今”的大问题就是秦朝初期关于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

10、。由“三代之事,不足效法!”可知李斯反对实行分封制,主张推行郡县制,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初期关于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并非建立皇帝制度的问题,排除B;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袭,C错误;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如王位世袭制仍被沿用下来,故D错误。10.某学者说,中国古代某朝代某机构的官员,上面要受皇帝的气,中间要受司礼监的气,下面要受六部的气。这个机构是A. 汉代的中朝B. 唐代的三省C. 明代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六部、司礼监”等字眼可以看出该机构是明代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该机构是明代的而非汉代的,选项A不符

11、合题意,排除;该机构是明代的而非唐代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该机构是明代的而非清朝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六部。11.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A.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B. 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实质上反映的是对周初分封制的破坏,说明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故答案为A项。“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是不得不接

12、受分封制被破坏的现实,不能说明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排除B项;材料讲述了“田氏代齐”的故事,恰恰反映了原有分封制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材料中“公元前386年”该制度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12.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该学者的观点肯定了民国政府A. 推崇尊孔复古B. 完善代议制民主C. 加强中央权力D. 颁布临时约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

13、过渡到现代民主”的信息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的是“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即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C项正确;尊孔复古是为了复辟帝制,与“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不符,故A项错误;B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13.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 秦朝郡县制B. 西汉郡国并行制C. 元朝行省制D. 清朝军机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汉初戒于“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但“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些诸侯

14、国的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A、C、D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均可排除。故选B。考点: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点评: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其结果导致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削弱,无力与中央相抗衡,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14.据统计,19371939年,美国对日本出口了价值七亿一千六百万美元的各类物资,是同期对华出口额的五倍。对日本的战略物资输出,直到太平洋战争才停止。这说明了A. 美国从日本侵华战争中取得利益B.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符合美国利益C. 美国与日本的在华利益基本一致D.

15、美国的支持鼓励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1937-1939年,是日本全面侵华期间,美国对日本出口巨额物资特别是战略物资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美国自然从中获取大量利益,故A正确;美国向日本出口各类物资获取利益,并不是日本侵华符合美国利益,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C;D不符合史实。15.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大事件”应是A. 西安事变B. 重庆谈判C. 1946年政协会议D. 北平和谈【答案】B【解析】依据引文中的“如果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

16、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等信息分析可得出“毛泽东此行”应该发生在抗战结束后,当时毛泽东应国民党的邀请,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即重庆谈判,故B项正确;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与题意不合,故A项排除;1946年政协会议是发生在重庆谈判后,故C项排除;北平和谈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与题意不合,故D项排除。16.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A. 兼并了六国B. 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

17、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包括选项A、B、C,选项D是对前三个选项的概括和总结,是最合适的答案,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地位高的原因 【名师点睛】高考历史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但是需要考生们特别注意的是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而一定要把选择肢看完。17.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1937年12月16日),蒋介石发

18、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蒋介石A. 认为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B. 开始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D. 认识到敌后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答案】C【解析】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材料时间明显不符合,故A项错误;南京失守之前已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

19、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可知中国将坚持持久战,故C项正确;蒋介石的讲话并没有提到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故D项错误。18.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A.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B. 马克思主义C. 产业工人队伍壮大D. 苏俄十月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强烈愤慨,从而引起了五四爱国运动。故选A。考点:五四运动。点评:本题主要抓住“导火线”三个字,即直接原因。19.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

20、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天人合一B. 建筑功能齐全C. 皇权至上D. 国家大一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北京紫禁城的相关知识点。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皇权至上,故选C。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北京紫禁城20.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先后消灭了臧茶、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又赐封九位同姓诸侯王,管理地方,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中山国等。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A. 有利于确保汉王朝的长治久安B. 导致汉王朝陷入混乱并短期而亡C. 迫使继任者不断调整统治政策D. 加快了经济

21、重心不断南移的步伐【答案】C【解析】材料中汉高祖刘邦大封同姓诸侯王,是因为他觉得同姓宗族更可靠,目的是确保政权长治久安,随着诸侯势力的增强,结果造成七国之乱,迫使继任者汉景帝、汉武帝等不断调整统治政策,故C正确;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没有确保汉王朝的长治久安,A错误;汉王朝统治达200多年,不符合“短期而亡”,排除B;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无关,排除D。点睛:首先由材料“又赐封九位同姓诸侯王,管理地方,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中山国等”,结合所学得出,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后来造成七国之乱,分析思考。21.顾炎武论及某一制度时,认为其最大的弊端是“尽天下之权,而收之在上”。该制度是A.

22、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内外服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从材料中的“尽天下之权,而收之在上”来看,顾炎武评价的应当是郡县制的弊端,故答案为C项。分封制和内外服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没有实现中央集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D项;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22.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说:五四运动与国民党的号召,并无彼此参与的关系,却有互相呼应的效果,为北伐铺设了民意基础。作者认为二者互相呼应是基于共同的A. 指导思想B. 斗争策略C. 实践方式D. 革命任务【答案】D【解析】五四

23、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爱国主义,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A不符合题意,排除;五四运动具有彻底性,国民党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二者斗争策略不同,排除B;五四运动的实践方式是“三罢”斗争,国民党是进行革命,二者实践方式不同,排除C;五四运动与国民党的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都为北伐铺设了民意基础,故D项正确。23.商代中期,在王位继承问题上,连续出现“弟子或争相代立”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断商代中期A. 禅让制依然根深蒂固B. 还没有出现王位继承制度C. 血缘关系与政治无关D. 嫡长子继承制还没有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弟子或争相代立”说明商朝没有明确王位继承的标准,西周时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规定

24、嫡长子继承王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正确;禅让制在夏朝被王位世袭制代替,错误;王位继承制度在夏朝已经出现,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无关,错误。【点睛】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特点,这一制度可以稳定统治集团内部争斗。因此可知答案。24.中国的奋斗一书对古代一种制度评论道:“这种考试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这反映了A. 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人才选拔B. 该制度考试范围狭窄并缺乏实用性C. 这一制度限碍了社会进步D. 古代选官制度逐步走向僵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这种考试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

25、、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可知论述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注重诗词忽视自然科学,正确;材料论述的是科举制度弊端,不是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人才选拔,错误;材料并没说明科举制度阻碍社会进步,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选官制度逐步僵化,错误。25.1859年洪仁轩在兵要四则中指出“即我天朝初以天父真道,蓄万众一心,故众弟妹只知有天父兄,不怕有妖魔鬼,此中奥妙,无人知觉。今因人心冷淡,故锐气减半耳。”导致太平天国“人心冷淡”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 北伐失败B. 天京事变C. 湘军打击D. 英法助剿【答案】B【解析】【详解】天京事变是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导致“今因人心冷淡

26、,故锐气减半”,正确;北伐是18531855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合,错误;湘军打击与材料中“只知有天父兄,不怕有妖魔鬼”信息不符,错误;英法助剿是太平天国失败客观原因,与材料主旨不符合,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26.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材料一 (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唐)吴兢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材料二 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

27、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衷)?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材料三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法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一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一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摘

28、编自孙中山全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答案】(1)标准:德才兼备。(2分)措施: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4分)(2)制度:“任人”如汉代察举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任法”如战国二十等爵制、隋唐之后科举制等。(各举一例即可,4分)影响:克服人情干扰,合理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4分)(3)方法:普遍的考试制度。(2分)借鉴:结合材料,观点明确,逻辑清晰。(4分)第一层次:未能选择上述材料,只是罗列孙中山的借鉴史实。(0-2分)第二层次:能选择上述材料,但并未与孙中山的借鉴进行逻辑对

29、应说明(2-3分) 第三层次:能选择上述材料,并能将其与孙中山的借鉴进行逻辑对应说明。(3-4分)例1:唐代提出对官员品德的要求,孙中山借鉴唐代的选官标准采用公开考试选用人民公仆,避免妨碍民主。例2:宋代探索建立合理的选官制度,孙中山借鉴宋代的选官探索确立了考试任职制度,官员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具有资格。【解析】【详解】(1)从材料“才行俱兼”可得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唐代选官的措施,即回答唐太宗对科举制发展的贡献。唐太宗时期,他大力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进士一科也就成为了科举制度中的重要的一科。(2)解答首先明确“任人”指选官是根据德行或者身份等级来选拔;“任法”是不受人情干扰。结合中

30、国古代选官制度作答,依据材料可见,“任法”制度可以抵制私下求官风气,选拔真正有用之才。而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3)“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孙中山的选官方法就是在人才选拔及任用时都要考试。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可以从对“德”“才”两方面的借鉴回答。尽管孙中山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但是“考试”仍然是孙中山选拔官吏的一个重要的法宝,普遍的考试制度仍然是孙中山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重要手段。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

31、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摘编自黄允升等历史怎样选择毛泽东材料二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做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地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

32、暴动的指令,但都痛遭失败。摘编自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材料三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当时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什么样的分歧,并分析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特点。(3)结合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

33、命道路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答案】(1)分歧: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还是走城市中心道路。原因: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面临严重危机,而八七会议没有指明革命的道路;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照搬了苏联革命道路;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对国情缺乏科学认识;共产国际错误的指示。(2)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由于“左”的错误仍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革命处于危急时刻。特点: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3)特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34、;党在不断与右和“左”的错误斗争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史作用:使中国革命多次转危为安,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和材料二“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以及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和所学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长征以及“左”的错误影响。第二小问特点依据遵义会议内容从纠正了当时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回答。(3)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所学可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及不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二小问历史作用依据所学并结合遵义会议意义可知使中国革命多次转危为安,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以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