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任务 01-04 网考试题及答案最新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任务 01-04 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中国教育简史形考共有 4 个任务。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01 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1.六艺 参考答案:即礼、乐、射、御、书、数(2 分)。“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3 分)。2.学在官府 参考答案:“学在官府”是
2、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 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3 分)。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所掌握(1分)。3.文翁兴学 参考答案: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选派郡吏中聪慧者到长安,就学于博士(2 分)。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3 分)。4.苏湖教法 参考答案: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3 分)。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
3、上最早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分)。5.“三,百,千,千”参考答案: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2 分)。前三种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千家诗是诗歌类教材,合称“三、百、千、千”,是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3 分)。6.八股文 参考答案: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源于宋代,通称制艺,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3 分)。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不能作任何发挥,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对偶文体(2 分)。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1.学校教育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
4、有哪些?参考答案: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一部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2 分);其二,教育事务逐渐复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2 分);其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2 分)。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2 分)。2.简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参考答案:设五经博士:汉武帝仅设执掌五经的儒学博士,将儒家以外的博士均排除在外,大大地提高了儒术的地位,这一措施是“独尊儒术”的集中体现(2分)。建立博士弟子制: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自此,学习儒经者日益增
5、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2 分)。以儒术取士: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在取士的标准上,则突出强调精通儒术和具有儒家伦理道德修养(2 分)。视学制度:汉代帝王对其最高学府太学非常重视,有时亲临太学视察或指令要员视察太学(2 分)。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参考答案:(1)庆历兴学,由范仲淹主持,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2 分)(2)熙宁兴学,由王安石进行,其主要措施,第一是改革太学,在太学实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设置诸路 学官;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3 分)(3)崇宁兴学,由蔡京主持进行,第一是州县
6、普遍设学;第二是扩建太学;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3 分)4.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参考答案: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操纵舆论、左右选举的局面,中央加强了对选举权的控制,国家也能得到一些有用之才(3分)。但是自魏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3 分)。九品中正制演变成以家世品评士人唯一标准的贵族化制度,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2分)。5.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参考答案: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7、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如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主要规定了书院的教育宗旨、教学方法和道德行为规范等(3 分)。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虽然同官学、私学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官学,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私学(2 分)。同官学相比,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课程设置也有较大的自主性,其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学派特点(3 分)。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1.私学是怎样兴起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春秋和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取代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并逐步夺取了政权,确立了封建的社会制度。贵族无暇顾及教育,
8、不论国学或乡学都难于维持,日趋衰落。官学教育的衰落,反映了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原来由官府所垄断的学术开始向民间扩散,造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对人才与文化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既然官方无暇办学,新的教育形式私学也就应运而生。(8 分)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私学的发展,使教
9、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突破了西周“六艺”传统,各家各派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思想观点。(7分)2.论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健全于唐朝,对教育产生了十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中小地主的学习积极性和地方官史、社会贤达兴学设教的热情,各类学校蓬勃发展起来;科举制向中小地主打开了入仕的门路,深得他们的拥护,有效地笼络了广大的中小地主,大大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了统治基础;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吏治水平,为封建国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
10、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为了科举。(10 分)02 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1.京师大学堂 参考答案:1898 年百日维新时,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有中学堂、小学堂,同时副设师范斋(3 分)。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是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2 分)。2.南洋公学 参考答案:1897 年,由盛宣怀在上海建立。先是设师范院一所,兼习中西学术,这是中国有师范教育的开始(2 分)。师范院附设小学一所,称为外院,此后又办起二等学堂和头等学堂,
11、分别称为南洋公学中院和上院,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机构(3 分)。3.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参考答案:1912 年 7 月 10 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讨论通过,于 9 月 2 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1 分)。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3 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1 分)。4.庚款兴学 参考答案:即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退还庚款用于兴学的总倡导者是美国(2 分)。在美国的带动下,其他列强也退还了部分赔款,“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
12、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的趋向(3 分)。5.设计教学法 参考答案:设计教学法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以“从做中学”的理论为出发点创立的,它的基本程序是“目的计划实施评价”(3 分)。设计教学法大大调动起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独立做事的能力,但同时也产生忽视教师的作用、使教学流于放任的弊端(2 分)。6.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参考答案:1923 年在南京成立,晏阳初为总干事(1 分)。总会下设四个部,编写平民千字课为教材,采取办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等三种形式进行识字、读书的教育,以城市平民为主要对象,在扫除文盲、促进平民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 分)。
13、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参考答案:第一,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地位,这些新式学校都是以个案处理,零星举办,只能算做是封建传统教育之外的点缀和补充。第二,其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实际上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原则的具体运用。第三,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中国新式学堂一开始就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第四,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能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新教育其实仅仅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以上各点每点 2分)2.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
14、参考答案:1901 年和 1903 年,张之洞会同他人,两次上疏提出废除科举的这一主张。1905 年,张之洞、袁世凯等六名地方督抚联名上奏,要求立即停止科举,以促进学校的广泛发展。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这一建议,规定从 1906 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4 分)。存在于中国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科举废除,意味着由封建王朝扶植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以习举业为主的旧式官学及私学犹如树倒猢狲散,师生都不得不自寻前程。而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最大的障碍(4 分)。3.简述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参考答案:(1)声讨封建礼教的浪潮,新
15、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将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封建礼教,主张实施包含科学、崇尚自然、注重启发、发展个性的新教育,为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2)国语和白话文教学的开展。新文化运动中一项重要的主张便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其目的在于推动文学革命和普及教育,使更多的人能接受文化教育。(3)男女平等教育的确立。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以后南京高师也招收女生,改变了数千年以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历史。(4)各教育团体纷纷建立,这些教育社团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对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以上四点各 2 分)4.阐述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实施情况。参考答案:2
16、0 世纪 20 年代以后,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的命运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的出路也在于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4 分)。在乡村教育的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的农村改进实验;陶行知开展的生活教育实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等(4 分)。5.简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特点。参考答案:为适应革命斗争需要,根据地教育打破了旧的“正规化”的
17、框框,采取各种切合实用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式(2 分),主要有:缩短学制,干部学校一般都是半年至一年,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各类教育一般都精简课程门类。群众教育以扫盲为基础。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不受正规的教师、课堂制约,“小先生制”广泛运用于各类学校和群众教育中(6 分)。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1.评述 1922 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参考答案: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教育改革不断兴起,各教育团体纷纷建立,教育改革实验也纷纷出现。五四前后,一些教育社团积极倡导学制改革。1919 年和 1920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两届年会均讨论了学制的改革。
18、1921 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来华讲学,也研讨了学制改革问题。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学制为主要议题,改革学制的热潮迅速遍及全国。1922年,颁布了“新学制”,亦称“壬戌学制”(7 分)。新学制的内容:指导原则,学制规定了“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等。学校系统采用“六三三”分段的形式,即初级小学 4 年,高级小学 2 年;初级中学 3 年,高级中学 3 年,大学 4 年至 6 年(4 分)。新学制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取消了大学预科;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六三三”学制的基本结构
19、,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一直延续下来(4 分)。2.试述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举措,谈谈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1)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他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2)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蔡元培主张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故他在延聘新教员时,只问学识不问派别、资格、年龄、国籍。(3)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目的是要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4)改革教学体制,1919 年,废科设系,共 11 个系,要求文理兼习,学文科的兼习理科,学理兼习文科。经过蔡元培的整顿,从而使北大逐渐地走上了现代大学的轨道,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0 分)03 任务
20、 一、名词解释(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1.“越名教而任自然”参考答案:这是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1 分)。“越名教”就是批判和否定儒家“名教”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任自然”的教育主张,让人象自然界万物生长一样,自然而然的发展(3 分)。这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是有积极意义的(1 分)。2.豫时孙摩 参考答案:是学记总结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1 分):“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摩”指学习观摩原则(4 分)。3.教、养、取、任 参考答案:王安石在给宋仁宗的上书中提出了“教,养,取,任”的造就人才
21、的四项纲领(2 分):“教”是培养人才;“养”是合理对待人才;“取”是选拔人才;“任”是任用人才 4.明人伦 参考答案:是孟子概括的学校教育的目的(1 分)。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4 分)。”5.三纲五常 参考答案:“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1 分)。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 分),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2 分)。6.三纲领八条目 参考答案: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称之为“三纲领”(2 分);为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
22、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朱熹称之为“八条目”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1.简述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观点。参考答案:颜之推写成颜氏家训一书(1 分):(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强调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而且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1.5 分)。(2)要爱与教相结合,主张父母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不能溺爱和放任(1.5 分)。(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要特别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1.5分)。(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除五经之外,还应“涉百家之书”,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1.5 分)。(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23、1 分)。2.简述荀子论教育作用的基本观点。参考答案:荀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改造人的恶的本性,使趋之为善”,认为教育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4 分)。他更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1 分)。提出了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等教学原则和方法(3 分)。3.简述王夫之关于学与思的观点。参考答案:王夫之主张学思结合,他在四书训义中强调二者不可偏废,而且是必须相互资助(3 分)。学和思可以相互促进,他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博学是思远
24、的基础,而思考遇到困难,就要加倍的勤学。王夫之的观点,是对儒家学思结合的精辟总结(5 分)。4.简述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要见解和主张。参考答案:(1)教育方法上,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即教育儿童应从他们的特点出发,以诱导、启发、讽诵的方法,来代替“督”、“责”等方法,在古代封建专制社会能出现如此重视顺应儿童身心特点的教育观念,实属难能可贵(3 分)。(2)教学内容上,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2 分)。(3)教学安排,教学活动要注意多种形式搭配进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王守仁主张分班教学,这样的教学安排,比起每天一味地读书、背书,确实是充分注意到学童的
25、身心特点(3 分)。5.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其一,循序渐进:读书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必须在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基础上,领会经典的思想内容。其二,熟读精思:阅读正文,记住注解,要做到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经典的内在含义及思想的真谛。其三,虚心涵泳:读书应当虚心静虑,不可先抱有成见,而应该虚怀若谷,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平心取舍,同时要反复玩索、体会书中的旨趣。其四,切己体察:读书不仅是要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寻求义理,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求诸己。其五,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不可松懈,一定要持续努力,发愤进取。其六,居敬持志:读书要专静纯一,要抱有远大的志向。三、论述题(
26、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1.试述孔子在教育实践和理论方面对中国教育的重要贡献。参考答案: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溯到孔子(3 分),他对教育所做的贡献主要有: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许多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一
27、定的教育教学规律(10 分)。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2 分)。2.论述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参考答案:韩愈总结和发展了历代尊师爱生的思想,提倡“尊师重道”(1)关于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他认为人没有生而知之者,谁都会有不解的问题,如果不从师学习,就永远不会弄懂。(2)关于教师的任务,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认为,教师在“传道”和“授业”过程中,学生会有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去解释。韩愈关于教师任务的概括,是他主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3)关于择师的标准,韩愈认为,有
28、道者即可为师,鼓励人们抛弃各种顾虑和成见,勇于拜师求学。这一见解是十分深刻的。(8 分)柳宗元非常赞赏韩愈的师说之论,也十分佩服韩愈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柳宗元与韩愈一样,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他不赞成韩愈不顾世俗嘲骂而“抗颜为师”的作法,柳宗元并不是拒绝为师,而是谢绝教师之名,不敢受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地指导后学者。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他认为这样既可以避世俗之议,又可以遂“好道”之心(7 分)。04 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1.万木草堂 参考答案:1891
29、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兼授中学和西学(2 分)。学生每日要写札记,隔日有体操,每月初一、十五练习演说,逢假期出门游历,显然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一批维新运动的骨干(3 分)。2.天演论参考答案: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首次把进化论的思想传播到中国,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3 分)。对整个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激励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2 分)。3.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 参考答案:晏阳初针对中国农村“愚、穷、弱、私”四大顽症设计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2 分),即以文艺教育攻
30、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卫生教育攻弱,以公民教育攻私(3 分,缺一点扣 1 分)。4.洪仁玕“三宝”之说 参考答案:洪仁玕在资政新编中提出“三宝”之说,主张以宗教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学艺术作为教育内容(2 分)。他把宗教道德教育视为“上宝”,将西方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称为“中宝”,把诗画美术,作为培养新人的“下宝”(3 分)。5.山海工学团 参考答案:1932 年 9 月,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1 分)。山海工学团包括有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等。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办学思想(3 分)。抗日战争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止(1 分)。6.新教育大纲
31、参考答案:杨贤江的主要著作(1 分)。在这本书中,他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本质,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与劳动的结合”等观点(3 分)。对中国革命的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1分)。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1.简述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及其意义。参考答案:魏源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西方在工艺技术方面确实有许多先进于中国之处,正是依靠这些先进技术武装,才能入侵中国。在海国图志序言中明确指出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只有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才能富国强兵,抵御侵略(4 分)。尽管魏源要向西方学习的只是某些“长技”,其目的也只是
32、为了“制夷”而已,其限定性很强,并不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但他毕竟是中国最早提出要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思想家,在教育方面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改革在观念上的先导(4 分)。2.简述并评价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黄炎培于 1925 年底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概括说,就是办职业教育要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办职业学校,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4 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升华,揭示了局限于职教办职教是办不好的,必须参与到社会运动中去,必须与整个教育界和职业
33、界沟通协调。另一方面也说明,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职业教育难以搞好(4 分)。3.简述“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参考答案: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陈鹤琴认为“活教育”要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4 分)。“活教育”课程有两条原则:一条原则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的课程标准,另一条原则是根据当地儿童与环境实际需要而灵活安排。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4 分)。4.简述梁启超关于培养“特色之国民”的观点。参考答案:梁启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
34、“智”,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3 分)。”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这些主张已显然具有反封建的色彩(5 分)。5.简述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张之洞有大量的关于教育改革的奏折和论著,其中以 1898 年发表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分内篇、外篇,内
35、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专从“西学”发题,基本观念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 分)。他所说的中学指传统的中国学术,以儒家经典为主体,又以三纲为核心。西学主要是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这奠定了清末新教育制度建立和教育宗旨的思想基础(4 分)。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1.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参考答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2 分)。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3 分)。所谓“生
36、活即教育”,即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2 分)。所谓“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学校即社会”的理论。陶行知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2 分)。所谓的“教学做合一”,脱胎于杜威的“从做中学”,而又加以改造。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实质,“社会即学校”是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实施的方法(10 分)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 分)。2.论述蔡元培“完全人格”的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蔡元培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就是“完全人格”
37、,或“养成健全之人格”,追求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融通和发展。他认为人具有三个方面的本性:一是具有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二是兼有个性和群性,三是兼有肉体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些自然本性是人潜在发展的基础,本无所谓善恶,但要靠教育才能向健康方向发展,健全的人格就是要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7分)蔡元培认为人既要立足于现象世界,又要向实体世界迈进,这才是完全人格,也正是教育的目标。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完全人格教育可以分为五项,属于现象世界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属于实体世界的有世界观教育,而美育则是联系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桥梁,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蔡元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