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48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8课 方山子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8课方山子传河东狮吼“惧内”最著名的莫过于苏东坡方山子传中的陈慥(字季常)。陈季常是四川青神人,与东坡是内亲,他怕老婆的状态为东坡所深知。故东坡作诗曰:“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著名典故“河东狮吼”便出于此。堂堂七尺男儿,听得夫人一声吼叫,竟然连手中的拄杖都掉地上了,而且因过分紧张导致内心一片茫然。这实在是“惧内”史上的传奇之作。陈季常,号方山子,凤翔知府陈希亮之子。苏轼作风翔签判时曾与陈季常交游。其时陈季常任侠好酒,豪气满怀。十九年后苏轼贬官黄州团练副使,途中相遇陈季常,其已变成了隐士。苏轼感于人世变迁而为他作传,谓其弃富贵而隐居于深山幽谷为“有自得”。文章刻画人物笔墨精约而生

2、动传神。寥寥数笔便把方山子青年时的豪气与隐者之风描绘得栩栩如生。所以李刚己说:“此篇跌宕有奇气。”1读准字音 (1)闾(l)(2)遁(dn)(3)慥(zo)(4)矍(ju)(5)傥(tn)(6)阳狂垢污(yn,同“佯”)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改变志向、行为(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惊讶相视的样子(3)方山子傥见之与:或许,可能(4)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鞭马奋起(5)此岂无得而然哉:不满足,不自得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节(2)适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

3、子的妻子。(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制。今义: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画像。(3)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从事政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4)河北有田古义:黄河北岸。今义:河北省。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余既耸然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闾里之侠皆宗之:名词用作动词,尊崇,敬仰(3)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稍壮,折节读书:省略句,省略主语(2)鹊起于前:介词结构后置句7翻译下列句子(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译文:(2)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译文:答案(1)这或许就是古代方山冠的老式样吧?(要点:岂,表揣测语气;遗

4、像,遗制,古今异义词。)(2)英气勃勃的神色,依旧在眉宇间显现,难道他真是在山野间蛰居的人吗?(要点:见,同“现”;岂,表反问语气。)1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答:答案(1)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2)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3)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4)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皆弃不取。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

5、笑”的情态?答:答案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3面对“不遇”于世,方山子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答:答案弃绝浮世,安贫乐道,以实现精神的回归。理由:(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所谓“折节”即强自克制,改变初衷,可见“驰骋当世”并非源自其内心的根本追求。(2)“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可见虽归隐仍不掩当年豪侠之气。隐或是侠,只是自处的方式不同而已,方山子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不与世苟合的精神追求,是铮铮傲骨。(3)富贵“皆弃不取,

6、独来穷山中”,一“皆”一“独”表现了方山子弃绝浮世的决绝的态度。这样的弃绝表现了他对“终不遇”的全然不顾与超脱。“阳狂垢污”亦是这种决绝的表现。4从“耸然异之”,到“此岂无得而然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路历程?答:答案震撼、敬佩、追慕,以及对现实人生的坚定的选择旷达自适,超脱荣辱沉浮。故而结尾作者以“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作结,可见心向往之,更使得文章蕴生余波荡漾、含蓄不露的奇气。“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出自司空图的诗品,是对“豪放”特点的描述),只有精神世界特别饱满的人才会作出这样的人生选择。方山子是这样,苏东坡也是如此。“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

7、淡,请你谈谈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答:答案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苏轼的意义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

8、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

9、,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

10、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做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节

11、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敬仰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向、行为C方山子傥见之与傥:或许,可能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答案D解析驰骋:施展抱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A项都是连词,表递进。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12、A不同,不同B不同,相同C相同,相同D相同,不同答案A解析然而,表转折;表承接。代词,代方山子;的。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

13、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

14、往来山中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ABCD答案C解析是描述他的“侠”。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15、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答案D解析A项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项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项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过岐亭,适见焉。译文:(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译文:(3)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译文:答案(1)经过岐亭,恰好见到了方山子。(2)方山子也很惊讶地盯着我,问我来这里的原因。(3)借此机会与我在马上谈论军事及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自认为是当世的豪杰、志士。

16、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吴德基传明宋濂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17、?”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

18、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B脱道中牛死脱:逃离C愿得只履事之事:供奉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答案B解析本

19、题考查文言实词。A项“若”可以联想“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入前为寿”中“若”是“你,你们”的意思,结合语境,推断A项正确。B项结合语境,“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可判断“脱”是“倘若,如果”之意。C项“事”有“侍奉”之意,宾语是“之”,代“履”,所以推断解释为“供奉”正确。D项“多”后面是宾语“其能受善言云”,解释为“称赞”正确。8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德基自如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德基独戒民勿偿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潍民肤无笞瘢德基至家,如濂戒ABC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表现的是吴德基的自信坦然。说的是吴德基能够听从长者的忠言。故排除。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20、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答案C解析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是一个假设语气,假如牛半途死掉,赔偿的责任不好分配,并不是说“没有人”赔偿。1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1、(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译文:(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译文:(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译文:答案(1)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3)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省略句。(1)“或”是古今异义词,有的人。“弗责也”,省略了主语“吴德基”,要补充出来。(2)“道”,道理,放在否定副词“无”的后面,活用为动词,讲道理。“众”,名词作状语,在众人面前,

22、当众。“乃”,副词,竟然、却。(3)“宣布”是古今异义词,宣扬传布。“宁”是副词,难道。参考译文吴德基,名履,婺州兰溪人。(由于)官吏向朝廷举荐,担任南康县丞。南康风俗野蛮凶悍,当地百姓认为县丞是读书人,瞧不起他,吴德基却很自然的样子。几个月之后百姓就都知道他表现出来的不是真的,他揭发隐秘的坏事,全县惊讶服从。吴德基于是换成用宽容的方式感化百姓。有百姓告状,吴德基就把他叫到跟前来同他谈话,并不加以呵责;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县令周以中刚到任,征调乡民运送物资到郡里,没有成功,就亲自到乡里召集。一个乡民要逃跑,县令命令士卒鞭打他。乡民不肯屈服,逃入山中,大骂

23、县令:“官员应该待在府衙里,到这里来干什么?”县令大怒,吏卒趁机用话语触动县令(使他恼怒),想要诬陷这个乡民以此贪图财物利益,抓捕六七人入狱,看管很严。吴德基考虑到乡民无罪,亲自巡视监狱,呵斥士卒放了他们,士卒找理由辩解。吴德基用槌捶碎狱门释放了他们,说:“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父老兄弟不要害怕。”于是前往告诉县令这件事,县令大怒,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吴德基说:“冒犯您的只是一介匹夫罢了,那些乡民有什么罪?况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难道是您消除怒气的工具吗?”县令感到惭愧,于是作罢。吴德基入朝做官,升任管理莱州府潍州事务。百姓畜养着官家四十

24、头驴,莱州郡守核查驴的繁衍生息情况,发现与登记数目不符合,说:“驴当年产驹,现在养了几年就应该有几头小驴,为什么驴的数量竟这么少呢?”于是想要以欺骗蒙蔽之罪责罚养驴人,并且要索求补偿。各县的县令都已经勒令乡民买驴,只有吴德基告诉乡民不要补偿。郡守发怒,问吴德基:“潍州百姓不补偿驴,有什么理由吗?”吴德基说:“乡民确实没有说谎啊,怎么可以责令他们补偿呢?国家四海之内极为富足,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郡守一时说不出话来。吴德基趁此指出几件不适合做的事情,郡守不敢再说什么,众多已经偿还驴的县区也停止了。山东有百姓想用牛羊代替缴纳秋税,当地官员听取了他

25、们的话。吴德基替百姓考虑,羊牛可能有死亡的后患,不如缴纳粮食方便,所以只收百姓粮食。其他县的牛羊送往陕西,乡民赶了二千里路,全都使家财受损,整个郡只有潍州没有因此受损失,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的牛,吴德基罗列出不能这样做的理由,说:“有牛的人家送牛,即使劳累也不敢埋怨。而让人代送,如果牛在中途死了,谁应当代为赔偿呢?”极力争取不听从这一命令。吴德基做官,不求成名,把爱民放在首位,百姓很受感动。在潍州做官二年,被召回京。潍州百姓挡着门抱着他的脚哭泣拜别,说:“自从您治理本县,潍州百姓身上再也没有被鞭子打的痕迹了。现在将要离我们而去,希望能得到您的一只鞋子供奉,来慰藉我们的想念之情!”吴德基回到京师

26、,就辞官回到家中。我因为与吴德基交往十分亲密,当时也将辞官回家,就和吴德基说:“你愿意接受长者的教诲吗?”吴德基说:“好的,您要怎样教导我呢?”我说:“谨言慎行,不要总出门,杜绝与世代为吏的人交往。”吴德基到家,如我告诫的那样,君子赞扬他能接受忠言。1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_麾_下_数_十_人_遁_入_山_谷_保_险_自_固_郡_邑_患_苦_之_江_阴_侯_吴_良_承_诏_求_寇_已_移_檄_旁_县_兵_且_集_召_德_基_计_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德基传)答案

27、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遁入山谷”后要断开,“之”后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参考译文万夫长易俊原仅倚仗自己的勇猛,与部下几十人逃到山谷中,守卫险要地势来巩固自己的实力,郡邑(上下)对此很担忧。江阴侯吴良接受诏令讨伐寇贼,已经发布檄文到别的县区,士兵也将要召集。(于是)召见吴德基谋划此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谋反的情形,为什么要激怒他使他产生变故呢?不如先用计招纳他。果真谋反,再用兵讨伐也不晚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