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碳排放与碳减排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课标内容要求1.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2.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利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解释全球变暖;从成因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危害。人地协调观:从环境安全的角度,理解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对人类的危害。地理实践力:结合身边的实例,了解碳减排、防止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措施等。知识体系导图一、碳排放与碳减排1.碳循环与温室效应(1)碳循环概念:碳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形式进行转换和迁移的过程。地球的碳库岩石圈碳库地球
2、最大的碳库,碳活动较缓慢海洋碳库地球第二大碳库,碳活动较缓慢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子碳库组成,是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大气碳库联系海洋碳库与陆地生态碳库的纽带和桥梁。大气含碳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整个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碳循环过程(2)温室效应: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释放出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使大气变暖,通过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类似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2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起全球冰川融化,北极地区海冰范围持续缩减;海水热膨胀,海水体积增加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加重引发水、热条件
3、发生变化;降水变异加剧,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增加疾病风险人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流行病传播范围扩大等3.碳减排与国际合作(1)碳减排碳减排:通过人类活动防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碳减排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理念更新,保护现有碳库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政策指引制定替代能源及低碳经济相关扶植政策技术支持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固碳措施国际合作采取全球性行动(2)碳减排国际合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于1992年制定。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于1997年制定,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实质性减排
4、的阶段。巴黎协定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奠定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碳减排的基本格局;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主体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从宏观的机制谈判向具体的低碳行动和政策谈判转移;多元治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亮点。二、污染物的跨境转移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1)跨境环境污染:当环境污染超出国界和边境,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环境造成危害时,就成为跨境环境污染。 (2)污染物跨境转移形式自然途径污染物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等过程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人为途径污染物通过贸易活动或者非法途径输出到其他国家或地区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1)环境安全:人类赖以生存发展
5、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2)主要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大气跨境污染大气具有流动性特点,大气污染对污染源所在地区、周围城市、甚至周围国家或地区造成大气污染,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水体跨境污染河流上游发生污染事件,中下游的河水受到污染,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同时,危及沿岸生活的人们;海洋污染,随海水运动影响范围扩大固体废弃物跨境污染固体废弃物跨境转移主要通过人为输入,给输入地区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2018年1月起,我国正式实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新规定3.跨境环境污染的预防与解决对产生污染物的国家和地区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承担相关责
6、任,加强对污染物质和污染途径的控制对于污染物输入的国家和地区加强跨境污染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完善相关法律,通过立法等方式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健全和完善跨境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建立应急预警预案,及时共享信息和方案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缔结保护环境的国际公约碳循环的主要途径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CO2。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CO2。温室效应的利弊(1)利:温室效应是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应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适宜的温室效应对于人
7、类和各种生物来说是非常有益的。科学研究表明,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 ,否则将会下降到18 。而且,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保持不变的话,大气表面的温度也将维持恒定。(2)弊:若温室气体含量发生变化,则导致地球表面温度、气候与环境等发生相应的变化。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国家自主贡献”是各方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特点(1)不可控性强。(2)危害巨大。(3)影响地区广。(4)治理难度大。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
8、家跨境转移污染物的原因环境标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污染物处理程序。污染性企业发展空间。商品贸易。经济利益驱动。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严格固体废物进口管理,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通过持续加强对固体废物进口、运输、利用等各环节的监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考点一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碳减排对策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碳排放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下图反映了20102018年江苏省碳排放数量和结构变化。读
9、图完成(1)(2)题。(1)20102018年江苏省碳排放数量和结构变化()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所占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大ABCD(2)为减少碳排放总量,江苏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向青海省购买碳排放权限制第二产业的发展ABCD【获取信息】碳排放的总量逐渐增大,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产生。第一产业碳排放总量较小,基本不变化。第二产业碳排放总量较大,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增幅明显。【尝试解答】(1)D(2)A解析:第(1)题,第一产业碳排放总量增加很少,但碳排放的总量增加很多,因此第一产
10、业的碳排放比重下降,正确。第二产业碳排放总量总体上升,但所占比例先升后降,错误。第三产业碳排放的总量呈上升的趋势,错误。20102018年,江苏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大,正确。第(2)题,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可以减少碳排放总量,正确。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火电比例,增加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比例,正确。向青海省购买碳排放权,并不能减少江苏的碳排放总量,错误。第二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限制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错误。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1)海平面升高(2)气候变化异常:受全球变暖影响,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加剧。(3)影响农业生产北半球中高纬度生长季延长、冻害减少、种植面积扩大,
11、作物带水平方向北移,垂直方向上移;中纬度谷物带生产能力降低热带半干旱区加大土壤水分蒸发,造成土壤水分缺失,作物产量下降,耕地面积减少加剧农业气象灾害农业气象灾害加剧,病虫害发生范围扩大,可种植作物多样性减少(4)威胁人类健康全球合作应对碳减排(1)为什么要合作碳减排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2)合作的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产生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多的。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碳转移,进一步加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负担。发展中国
12、家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期,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因此应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碳减排而延续贫困、制约发展。(3)怎样加强合作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发达国家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碳减排指标,可以通过技术援助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碳减排,也可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额抵消自身的碳减排目标。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完成1、2题。1与全球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B CD2此图可以说明()A绿色植物的平衡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B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线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1D
13、2B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密切相关。工厂、汽车等燃烧矿物燃料能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时森林等植物大量减少,又大大减弱了植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由此可判断图中环节与全球变暖关系最密切,D正确。第2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A错误;碳循环经过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线,B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C错误;图中没有体现自然环境中的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D错误。考点二污染物跨境转移防控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莱茵河水环境的变迁印证了整个欧洲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这条河流从1
14、8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恶化,70年代生态灾难达到顶峰。当时莱茵河被人们称为“欧洲下水道”,污染治理难度巨大。1950年7月,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共同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各国轮值,秘书长则固定是荷兰人。经不懈治理,今天的莱茵河水质干净清澈,可直接饮用,成为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一条河流。(1)说明莱茵河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2)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秘书长为什么固定是荷兰人?(3)简述促使莱茵河恢复原有自然风貌、重现生机的具体措施。【获取信息】莱茵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自南向北流经多个国家。莱茵河曾经污染严重,污染治理难度大,如今水质干净清澈,成为
15、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一条河流。荷兰位于莱茵河入海口处。解析:第(1)题,莱茵河流经国家多,治理时协调难度大;同时沿河国家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生活和生产污水排入较多。第(2)题,荷兰的位置:位于莱茵河入海口,受污染威胁最大,所以秘书长固定是荷兰人。第(3)题,莱茵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治理污染首先要加强国际合作,还要控制河流污染源,拆除不合理的设施,加强河岸的绿化。【尝试解答】(1)莱茵河流经国家多,治理时协调难度大;沿河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污染排放多,易造成污染物跨境转移;下游水流平缓,河水自净能力差。(2)荷兰地处河流入海口,受污染威胁最大,所以秘书长固定是荷兰人。(3)加强全流域各国的合作,共
16、同治理莱茵河;控制河流污染源,杜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进河流;拆除不合理的航行、灌溉及防洪设施,拆掉水泥护坡;加强绿化,用草木绿化河岸;对部分裁弯取直的河段重新恢复其自然河道。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1)国际合作巴塞尔公约(2)我国的防控措施项目内容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制度建设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资源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公众参与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一艘日本铁矿石散货轮2020年7月25
17、日在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东南部海岸触礁,全体船员随即安全撤离。船上共有重油约3 800吨,柴油约200吨。8月6日起,货船船体出现破裂,造成大量燃油泄漏。据此完成1、2题。1根据污染物污染的环境,泄漏的燃油属于()A大气污染物B水体污染物C土壤污染物D室内污染物2燃油泄漏之后的扩散方向是() A东北B西北C西南D东南1B2C解析:第1题,燃油泄漏之后,主要造成海洋水体的污染,因此属于水体污染物。第2题,燃油泄漏之后,在洋流的作用下会向西南方向扩散。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全球70%的淡水都被储存在冰川中。随着全球变暖,冰川不断退缩,我们不禁担忧,如果冰川都消失了,人类是否还会拥有淡水资源?【
18、探究思路】探究思路一气候变化与冰川消融研究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冰川呈现全面加速退缩的趋势。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中国冰川有82.2%处在退缩状态,总面积缩小约18%。气温升高是冰川加速消融的最重要原因。问题1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冰川面积保持稳定的条件。提示:在一定温度下虽然冰川会慢慢消融,但降雪会让“变矮”的冰川恢复高度,只要冰川的积累量和消融量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会保持稳定。2全球变暖为什么会导致冰川消融?提示:全球变暖打破了冰川的水量平衡,引起冰川积累量和消融量的变更,温度升高导致降雪概率变小,从而造成冰川损耗,最终使冰川面积减少、末端位置消退。探究思路二冰川消融产生的
19、影响格达半岛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地表冻土广布,此处设立了西伯利亚纬度最高的自然保护区,驯鹿在广阔的苔原上栖息繁衍。随着气候变化,格达半岛及周边区域出现大量天坑,据调查其为地下甲烷在高压状态下爆炸形成的坑洞。甲烷是有机质在隔氧环境下分解而成,其对地表辐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余倍。图甲为格达半岛位置示意图,图乙为甲烷坑洞。图甲 图乙问题1气候专家认为甲烷坑洞的出现将会加速全球变暖进程,请解释原因。提示:全球变暖导致冻土消融,大量甲烷从土层进入大气层;甲烷对地表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增强温室效应,使得冻土消融加快,更多甲烷进入大气。2说明甲烷坑洞对驯鹿生存的影响。提示:甲烷坑洞导致驯鹿栖息地面
20、积减小或向更高纬方向迁移,趋于破碎化;坑洞对驯鹿的迁徙觅食造成安全隐患;坑洞释放的甲烷导致气温升高,驯鹿喜寒难以适应;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链被破坏,无法获得充足食物而饿死,数量减少。3思考冰川加速消融对我国西北地区水环境的影响。提示:从短期看,冰川消融,冰雪融水增多,使春季洪峰提前,引发洪水,同时流量增大,汛期增长。从长期来看,当冰川融水达到峰值后,剩余的冰川容量将不能维持径流的增加,河流补给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探究思路三如何拯救正在加速消融的冰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决定“十三五”期间全面取缔冰川旅游,将相关旅游设施逐步变为远观冰川的度假区。问题1分析新疆全
21、面取缔冰川旅游的原因。提示:冰川旅游会加速冰川消融,崩塌加剧,影响旅游安全;冰川融水是新疆主要的用水来源,冰川消融将加快水资源紧张;冰川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2如果要减慢冰川消融的速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示: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案例应用】2020年2月,在南极半岛某科考站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该现象由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导致。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迅速生长时呈现红色,产生“西瓜雪”现象。据此完成1、2题。1导致“西瓜雪”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A光照增强B气温升高C降雪增多D风力减弱2“西瓜雪”现象导致该科考站附近积雪()A存量增多B反射率增大C融化速度加快D厚度增大1B2C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温度升高时迅速生长呈现红色,出现“西瓜雪”现象意味着极地雪藻微生物迅速生长,主要原因为气温升高。第2题,“西瓜雪”现象呈现红色,与白色相比颜色更深,也更易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升温,加速积雪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