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5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71年至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以及迁都洛阳形势图 图1 北魏孝文帝 图2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形势图【历史解读】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结构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客观条件:公元前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这为改革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2社会基础: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3思想基础:汉族先进统治制度的影响。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4文化
2、基础:冯太后掌权,促使孝文帝对汉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5个人因素: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其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6政治原因:阶级矛盾尖锐。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及目的1时间:471499年。2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3、的主要内容(一)前期:由冯太后主持。1时间:471490年。2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3主要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目的是为整顿吏治,巩固统治。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2)推行均田制。目的是为缓和阶级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结果,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3)设立三长制。目的是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保证
4、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4)推行新的租调制。目的是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二)后期:由孝文帝主持1时间:490499年。2重点:汉化政策。3主要措施:(1)迁都洛阳。原因: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军事上,时常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农业生产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目的: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影响: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
5、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2)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影响:使鲜卑、汉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朝隋文帝杨坚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六、改革的主要作用1经济上:使北魏经济复苏和繁荣
6、。原因: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鲁卑族的畜牧业经验。孝文帝放松对民间手工业的管制,加强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表现:农业上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上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上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到西方国家。影响: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
7、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2政治上:使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加速。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3民族关系上:使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快,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鲜卑族在生产、生活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进,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疑难解析】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原因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
8、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探究。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
9、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
10、。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
11、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五,减小改革阻力。平城有强大的保守势力,是改革的巨大阻碍。迁都洛阳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孝文帝还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12、,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4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5北魏
13、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6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
14、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改革名称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时代背景雅典奴隶制时代中国处于向封建社会转化时代
15、时代背景上的共性1二者都处于社会变动之中;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现矛盾国家生存环境多中心的城邦格局,各邦的竞争与征战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征战比梭伦时代更尖锐生存环境都面临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征战生存环境最大不同一个是城邦国之间奠定雅典的城邦民主一个是诸侯国之间为秦开帝业,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挽救贵族统治的严重危机。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内容1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六一汉制度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并把它变成法律 ;3建立“四百人会议”,恢复公民会议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4根据国情和地缘条件,奖励发展农工商业1奖励军功,削弱“世卿世禄” 2“选贤任能”
16、3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耕织,重农抑商)4特点折中(中庸)、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讲求诚信,取信于民,令政必行,雷厉风行。不畏权贵,严刑峻法影响1政治体制2经济政策1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发展。1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重农抑商,打击了奴隶制经济,促进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奴隶主贵族态度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主贵族成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梭伦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所处时代不同:梭伦处于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商鞅处于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17、。对土地问题的处理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土地作为改革重点的原因无论是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都离不开土地制度的调整与变革。比较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比较:梭伦改革:雅典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平民与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间的矛盾激化;局部调整统治政策不能缓解矛盾;萨拉米斯岛事件)商鞅变法:封建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兴起;兼并战争的需要;法家学说成为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秦孝公决心实现富国强兵。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不稳固。条件比较:梭
18、伦改革:工商业奴隶主兴起;梭伦任首席执政官,进行改革。商鞅变法:经济基础的变化;地主阶级开始掌权;理论依据形成;最高统治者支持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目的比较: 梭伦改革: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发展奴隶制经济。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性质比较: 梭伦改革:奴隶主阶级民主化改革。 商鞅变法:汉族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贵族的封建化改革。内容比较: 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国家权力机构改革;鼓
19、励发展农工商业。 商鞅变法: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改革社会风俗。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建立新制度;第二阶段迁都、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结果比较: 梭伦改革:成功。它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但是带有历史局限性,没有根本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商鞅变法:成功。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开始确立中央集权制,推动历史前进。但是带有局限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发展了北方经济,巩固了统治,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对文明发展的作用的比较: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
20、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融合与共同繁荣。以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改革的成功与改革家的政治智慧密不可分。梭伦改革:利用“疯诗人事件”扩大影响、发表主张、凝聚人心;用中庸手段调和三个阶层的利益冲突。商鞅变法:利用“城门立木”宣传改革的决心和诚意,为各种措施的实施铺垫舆论基础;采用分步实施的策略,循序渐进地进行多项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利用迁都巧妙地摆脱顽固势力对改革的阻挠和破坏。【能力提升】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主要方式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通婚结亲相处。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
21、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友好交往。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即使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没有间断)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特点:时间长 民族多 范围广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2)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
22、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练习题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请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下面的题目。(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其目的分别是什么?(2)商鞅变法是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其中损害了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内容是什么?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教化,培养人们良好的礼仪,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内容是什么?(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你对改革是如何认识的?参考答案(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确立封
23、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有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2)秦孝公;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促进了民族融合启示: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等。【典型题例】1(2014广东肇庆高三期末13)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
24、了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 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知识点。关键信息: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由关键信息可知,题干强调贵族除自身之外,还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获得与良民相同的土地,其带来的影响则是贵族可获得更多的土地,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故D项正确;A项“从根本上解决”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均田制具有B、C项的作用,但不是题干规定内容带来的主要影响,故B、C项错误。【答案】D2(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3)(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
25、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A B C D【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解析】材料只涉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没有地主和农民,故不正确,排除含的选项,故正确选项为D项。【答案】D3(2014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9)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表现是()A北方荒地开垦、人口增加 B平城成为著名商业中心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景
26、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当时社会战乱的年代,北魏统一北方后,改革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应主要体现在农业与人口方面,A项符合史实,正确;B项“著名商业中心”说法错误;棉纺织业的发展应追溯于元朝,C项排除;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是在宋代,D项排除。【答案】A4(2014北京西城普通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3)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考点
27、】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三长制)【解析】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因此C项正确。ABD是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但与题意无关。【答案】C5(2014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9)北魏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分配北方无主土地恢复小农经济 B刊印齐民要术推广生产经验C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兴修水利工程 D创制翻车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
28、的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与农学;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均田制的内容,所以A对的。B项错在“刊印”上,我国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年间的金刚经。C项错在长江流域,因为北魏的统治区域没有到达长江流域。D项错在“创制翻车”,因为这是三国时马钧创制的。【答案】A6(2014四川南充零诊1)“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庆历新政【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根据题干“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针对土地兼并严重
29、,开创均田制,故A、C、D项排除,选B项正确。【答案】B7(2013广东汕头高二期末3)图1与图2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与图1到图2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牵羊的少数民族 牧马 扬场图 牛耕图A井田制盛行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商品经济发展【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图材料信息的获取与正确解读能力,解答关键是理解材料述说的群体与图1至图2反映的变化。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某时期少数民族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定居生活的历史现象。井田制盛行于西周时期,这是中原汉族文化,排除A;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不是少数民族,也早已是农业生产的定居生活,排除B项;拓跋是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原
30、先过着的是游牧生活,入主中原后,经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走向定居生活,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经济,排除D项。【答案】C8(2014四川成都高三摸底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的推行,使鲜卑族从游牧逐渐走向定居,从事农业耕作。ACD项都属于改革的作用,但不符合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对均田制的评价,故选B项。【答案】B9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
31、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相关知识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2)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评价其变革?【参考答案】(1)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这些改革措施,革除了鲜卑族陋习,适应了统治需要。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2)彼得一世改革,强行推广西欧生活风俗,改用西方的服装,并强行剪掉胡须,还推行西方的社交风俗。这些做法有利于学习西方,革除了俄国人的陋习,但其推行又是野蛮的、带有
32、强制性的,有绝对化的倾向。明治维新,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这些做法改造了日本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如和服、茶道等民族习俗。10(2008,广东单科)(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请
33、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统治者封建化的改革。第(1)问,依据材料归纳概括。第(2)问,考查史实的记忆能力。第(3)问,“改革措施的溯源”即改革的背景,应从北魏孝文帝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民族大融合的趋势等方面分析。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应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作答。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34、(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11(2008,江苏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35、,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答案: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
36、、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专题训练】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堂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A B C D2透过右图能获知北魏()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 B C D3下列有关宗主督护制的
37、叙述正确的是()是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组织宗主的职责是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它贯穿北魏历史的始终它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A B C D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5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 B C D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
38、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7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他这样做有利于()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 B C D8对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稳定了农民的生活 B开垦的荒地增多C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D促进了经济发展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农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的措施是()A宗主督护制 B三长制 C保甲制 D租调制10北魏孝文帝强令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民族融合 B实现民族同化C完成鲜卑封建化 D巩
39、固对黄河流域统治11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12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B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C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 D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1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
40、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4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C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1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 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平斗
41、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1)据材料,分别归纳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其共同作用。(10分)(2)材料二中受露田指均田制,为了保持土地的肥力实行休耕,还鼓励到地多人少的地方开荒。据材料归纳两次改革内容的共同点。(8分)17(22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
42、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材料二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8分)(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6分)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后作业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43、,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二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材料四 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3分)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2分)指出这一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2分)(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
44、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3分)2“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魏书成淹传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引自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
45、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5分)(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7分)3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材料一 梭伦改革
46、前与贵族辩论 商鞅舌战群儒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材料三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请回答
47、:(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3分)(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2分)(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2分)4(2010年浙江省高考自选模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
48、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4分)(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6分)5(2009浙江五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49、 魏书高祖记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图一:胡服俑 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材料三 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材料四 “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2)结合材料二,
50、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分)(3)结合材料三,说明“魏主”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2分)(4)结合材料三、四概括孝文帝和康有为的共同意图。(2分)6(2009浙江样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高祖(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惧,因以胁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材料二: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孝文帝诏曰:“代人(即鲜卑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
51、其穆、陆等八姓,皆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高祖崩,(元)禧受遗辅政。虽为宰辅之首而潜受贿赂。禧性骄奢,贪淫财色。”(士族)“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姿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偏于远近。” 魏书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4分)(2)阅读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7(2010杭十四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
52、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 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2分)(3)商鞅变法
53、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分)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堂练习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DDDBCACCBDAADCC二、非选择题:16答案(1)内容: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和统一度量衡;孝文帝改革:授予农民一定土地、鼓励农民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作用:促进了本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2)都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都实行重农政策。17答案(1)北魏是个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依靠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使北魏统一北方。(2)鲜卑族服饰逐渐汉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结果。(3
54、)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后作业答案1(1)理由: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3分,每点1分)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维护统治(2分)(2)“燔诗书而明法令”,(或毁灭儒家书籍)(1分)加强思想统一;(1分)“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1分)加快封建化进程(或促进民族大融合)。(1分)(3)以推进土地制度(或生产资料)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3分,每点1分)2(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
55、对派:材料二、四(2分)。举措:颁行均田制、班禄制、革除旧俗等(3分,若答相应的具体内容亦可)。(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4分)。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分)。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
56、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4分)。(若能够将以上两种观点折中回答亦可。)3(1)性质:奴隶制民主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3分)(2)内容:梭伦的“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汉化政策。(3分)(3)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2分)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2分)(4)共同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有坚强的后盾;采取正确的策略。(2分)4(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
57、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5(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2分)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等。(2分)(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2分)(3)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或者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皇帝)(2分)(4)为他们的改革或变法制造历史和理论根据。(2分)6(1)政治上,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同时也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经济上,洛阳交通通畅、经济繁荣,而旧都平城经济落后闭塞;军事
58、上,旧都平城北有强敌柔然,很不安全,而洛阳不仅远离边患,且有利于经略南方;文化上,有助于更好地改易风俗。(4分)(2)反映了改革后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3分)同时统治阶级中追逐奢华享乐之风逐渐滋长,腐化之迹可见。(1分)看法:改革应该学习先进文化,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有所鉴别。(2分)7(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1分)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1分)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分) (2)都打击了旧势力;(1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1分)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
59、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4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给4分)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参考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项最佳答案。)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2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 )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3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不包括 ( ) A基层政权组织 B赋税制度 C民
60、族政策 D按人口分配土地4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5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均田制的实行 俸禄制的实行 迁都洛阳孝文帝亲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A B C D6北魏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里的调是指( )A田租 B户税 C丁税 D徭役7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 8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北魏政权 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 B C D9北魏孝文
61、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A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提倡与汉族通婚 10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11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 )A生产方式 B生活习惯 C言行举止 D饮食穿着1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
62、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13右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1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均田制的性质是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 D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1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下列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的是( )A推行均田制 B制定官吏俸禄制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1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中,正确的是( )
63、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 B因战乱,对外贸易萎缩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17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游牧民族农业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1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土
64、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20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 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有 ( )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 B C 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21题24分,第22题16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材料2:(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65、,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请回答:(1)据材料1,指出孝文帝迁都的路线。(2分)(2)材料2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成立?当时迁都还有哪些客观原因? (10分)(3)迁都建议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对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对策?(4分)(4)迁都有何意义?(8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 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
66、,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约他出兵决战。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8分)(2)依据材料三,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
67、造诣?这对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8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的有关史实。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重建代国,不久改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所以说建立北魏政权后,才统一黄河流域。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当时先进经济发展形式实质的理解能力。在封建社会,黄河流域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是封建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选B。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辨析、理解能力。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孝文帝改革前期推行的均田制,是一种较完善的土地制度,因此不符合题目要求。A、B两项指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宗主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使农民负担沉重。4D 解析:本题考查学
68、生综合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北魏社会的落后和中原先进文化经济形态的吸引是促使北魏改革、实行均田制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学习汉族封建化的经济形态。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排列先后排序的能力。关键要明确具体史实的时间及先后顺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故排除A、B。490年孝文帝亲政,此前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已实行。是在孝文帝亲政后发生的。6B 解析:“调”是指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北魏的指的是农民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7A 解析:迁都从一开始就遭到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8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
69、针对的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得益于后期改革。9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平城守旧势力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入的学习汉文化,推行改革。10D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理解。说汉话是有条件的,年满30岁以上可另处理。11A 解析: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是指他们从游牧转向农业经济,这是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12A 解析: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1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即考查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历史作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14A解析:本题可参照课本关于均田制
70、的表述,并结合封建国家的三种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得出答案。15D 解析:租调制的推行使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增。16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辨析能力。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表现为A项。手工业中丝织业发达而非棉纺织业。商业发达,货币交易取代实物贸易,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17D 解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形成就是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结果。1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71、1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掌握。B、C两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20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注重结合改革措施的推行及改革结果。二、非选择题:21解析:(1)问可据课本回答。(2)问要逐条分析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客观原因”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3)(4)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答案:(1)从平城到洛阳。 (2)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成立。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
72、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3)阻力: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对策:设巧计,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 (4)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22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所给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第(1)题能从两则材料中知道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致,然后结合教材去分析这两个矛
73、盾产生的原因。第(2)题主要是孝文帝接受汉文化的经历以及对他以后推行汉化政策所起的作用。答案:(1)由于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2)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集锦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历史上许多改革家为改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其中的困难也是不
74、可避免的。我们从改革家那里学习的精神应该有 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坚韧不拨的意志 为统治者而改革的献身精神ABCD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4、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
75、牧民族农业化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5、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均田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改穿汉服 ABCD6、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7、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北方实现统一B北方少数
76、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C民族矛盾尖锐D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整顿吏治 颁布均田令 迁都洛阳 行汉制()ABCD9、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B汉族 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10、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11、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 ( )迁都洛阳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用汉字处理公
77、文、写诗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ABCD1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如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理解不确切的是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语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14、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彘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
78、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繁荣15、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16、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汉姓元长孙穆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17、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
79、语,一从正音”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C北魏公主可下嫁汉族地主D迁都洛阳18、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19、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20、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21、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
80、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2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2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24、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便杀戮。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这是因为()A推动经济发展B缓和民族矛盾C促进民族融合D巩固政权根基25、北魏时期,“
81、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A均田制的推行B民族融合的加深C中央集权的加强D社会风俗的变化26、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27、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拓拔拔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姓元长孙穆陆贺刘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28、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82、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实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29、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需要B汉族地主的建议C巩固统治的需要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30、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三长制B迁都洛阳C推行均田制D实行租调制二、材料解析题:31、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商鞅舌战图图2
83、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材料三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四图3:北魏文官俑图4:汉人胡食图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1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
84、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3分)(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3分)(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二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大唐六典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新唐书杨炎传材料四总括一州县之
85、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明史食货志材料五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清史稿食货志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分)(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6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6分)(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4分)3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井田受之予公。毋得鬻卖,故王制日;田里不鬻。秦(商鞅)开阡陌,遂得买卖。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
86、并之患自此起。民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文献通考田赋考一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奇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琚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和北魏孝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促进封建化进程。(6分)(2)根据对上题中的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待奴隶主贵族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9分)34、(32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8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据史记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疆”。材料二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材料三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认为:“西法各种,西人藉以富强,已收实效
88、,皆有程式。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西相领顽”。他在易言中又主张:(中国)“于政事之举废,法令之更张,唯在上之人权衡自秉”,上下“情谊相隔”,不如西方议院制度优越。他把西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所向往的尧舜“三代制度”,希望中国能够“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实现“长治久安之道”。材料四(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
89、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商鞅变法给秦国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8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及特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12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郑观应的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历史原因。(6分)(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美国政权构建体现的原则及进步意义。(6分)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8分)材料一 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
90、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资治通鉴材料三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
91、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资治通鉴材料四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改革措施?其中年龄的规定说明了什么?(4分)(2)材料二中的诏令规定了什么改革?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6分)(3)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4分)(4)材料一、二、三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材料四的这一状况说明了什么? (4分)36、(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
92、,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材料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分)(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分)3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
93、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
94、,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3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唐)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办法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
95、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反对推行。他们认为租庸调制实行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德宗坚信不疑,使之得以贯彻实施。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目的。(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的原因。(10分)39、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
96、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
97、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7分)40、(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无
98、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魏书成淹传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四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廿二史札记崔浩传请回答:(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
99、材料? (5分)(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10分)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
100、)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42、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请回答:(10分)(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
101、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8分)(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措施使日本传统文化濒于崩溃。针对在改革中要不要移风易俗的争论,谈谈你的观点。(2分)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安石上万言书,以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102、后安石当国,其所主措,大抵皆祖此书。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四: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
103、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它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此采取的具体措施。(6分)(3)材料三、四在研究王安石变法上,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6分)44、(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
104、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材料三: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四:(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1861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材料五: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请完成:(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措施?这项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分)(2)根据材料二并
105、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列)(4分)(4)材料四、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2分)又有什么相同的局限?(2分)4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三: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
106、)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5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3分)(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分)(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4分)4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22分)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史记卷68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史记卷87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令民为
107、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材料四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材料五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
108、8分)(2)材料三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6分)(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2分)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王安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6分)要求: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就王安石变法论述,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47、【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
109、,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请回答:(1)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6分)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5分)(3)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1分)请任选其中一个变法简要说明其评价的主要理由。(4分)48、阅
110、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材料二北魏帝王出御图(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哪项改革措施?(2分)从统治者推行这项改革的过程中你有何认识?(2分)(2)材料二所反映现象和北魏统治者哪项改革有关?(2分)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改革措施有何意义?(4分)49、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主题一变革策略材料一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
111、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分)主题二变革措施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
112、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分)主题三变革图强材料三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主题四变革反思材料四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
113、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5分)5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材料三:孝文帝出行图 19世纪末明治天皇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分)(2)观
114、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分)51、材料一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
115、八十次之多。人教网(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打击旧贵族势力,梭伦和孝文帝分别采取了那些措施? (9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6分)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一位鲜卑族拓拔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材料二佩里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材料三材料四美国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1959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当年林肯总统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换来的成果:国
116、家统一和废除(西藏)农奴制。应该说,仅此两条,毛泽东就可以名垂史册,与林肯一样被人类共同铭记。中新网(2009年3月30日)(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4分)(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三次改革的性质,并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其影响。(9分)5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
117、,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如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请回答:【小题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小题2】材料二中图三汉人胡食图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三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小题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小题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小题5】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不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
118、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54、阅读下列材料:北魏初期的官制,是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的。官吏的名称多仿照自然物之名而起,如奔走的使者,叫做凫(伯)鸭,取其快速之意;把纠察官叫做白鹭,取其延颈远望之意。北魏初期在每州设置三刺史,每郡设三太守,每县设三令长,分别由一个鲜卑贵族、两个汉族官员充任。这是因为鲜卑贵族缺乏统治汉地的经验,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员。但是北魏政府又对 汉族官员不够信任,于是派一个鲜卑贵族来监视。同时设置两个汉族官员,目的是相互牵制。孝文帝改制以后,一职三官制废除,一律改为中原传统的一职一官制。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1)据材料概括
119、北魏初期官制的特点。(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这一特点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55、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小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小题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小题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试题集锦参考答案1A 2B 3D 4D 5A 6D 7D 8B 9A 10D 11C 12D 13D 14B 15A 16A 17B 18A 19B 20A 21D 22A 23【解析】试题分析: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
120、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选择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24D 25A 26D 27B 28A 29D 30C 31【解
121、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民主政治制度。(1)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要实行改革,必须和奴隶主贵族进行“舌战”;而古代雅典的政治斗争则更为复杂,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各执一词;(2)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二、三中的改革内容,不难分析它们都涉及等级划分、官吏任免等内容;(3)材料四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服饰汉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融合加强的趋势。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与奴隶主贵族的论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32【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二反映的是租庸调制;材料三反映的是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材料五反映的是摊丁入亩政策。(2)
122、从材料“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等信息可以看出来唐代租庸调制的特点。(3)材料三是实行的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材料四和材料五都是征收银两,但是材料五中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人头税摊入到地亩中,进一步减轻了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历史上的税制改革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33【解析】试题分析:(1)分别回答出两次变法的土地制度。结合材料“秦(商鞅)开阡陌,遂
123、得买卖”-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 -军功授田;北魏孝文帝 “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推行均田制,十五岁以上男子和女子领种土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奴婢和耕牛也可分得土地,“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 - 官吏获得公田,“卖者坐(处罚)如律” -禁止土地买卖。(2)商鞅变法要从打击旧贵族角度分析,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按军功授田废除了奴隶主 贵族世代享用土地的特权。北魏孝文帝改革要从保护旧贵族角度分析。理由:奴隶主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
124、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34【解析】试题分析:(1) 第一问“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举措”应该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这只要将材料中的“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找到,就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了;第二问则需要将第一问中的措施一一分析其影响即可。(2)第一问“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应该根据材料二进行归纳,只要找到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和“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就可以了。第二问“特点”依据材料中的“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和“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
125、来”等信息即可得出;第三问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总体趋势上去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需要注意题目中“历史发展进程”这一限制性条件。(3)第一问“主要思想”根据材料中的“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西相领顽”、他把西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所向往的尧舜“三代制度”,希望中国能够“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实现“长治久安之道”就可以归纳出来;根据“郑观应”可以推断时间是19世纪末,“产生的历史原因”则需要结合所学19世纪末的相关知识得出结论。(4)根据材料四中的“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
126、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等信息就可以看出美国政权建构原则是“分权制衡”;“进步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利结构。35【解析】试题分析:(1)解答本题时要围绕孝文帝“汉化”的各个具体环节即语言、姓氏、通婚、谥号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做法既有孝文帝改革决心的体现,也体现了策略上的考虑,如在改说汉话上注意从年龄上区别对待,在通婚上注意由皇族来起带头示范作用。(2)本问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析和解答问题
127、的能力。依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改汉姓,“魏之先出于黄帝”体现了改姓的依据,改革的意图要从孝文帝改革的本质上去考虑和作答。(3)本问考查学生运用材料分析和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依“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帝亦以其女为夫人”等句可知材料所诉的做法是与汉族通婚,结合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及本质我们很容易能够得出结论。(4)第一小问考查学生综合认识、分析和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二、三进行分析比较可知核心是鲜卑族汉化,在解答第二小问时,首先要明白材料四说了什么,抓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这一关键信息,多采用“孝”字显然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实质。36【解析】试题分
128、析:(1)共同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和材料二中的“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可以得出结论,即社会发展落后。重要措施:需要按要求来将所学两国当时改革的知识迁移过来即可,即要求只写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其他方面的不可以。(2)影响:两幅图体现了一定的改革内容,即孝文帝改革在服饰上采用了汉族服饰,明治维新时服饰上采用了近代西方的服饰,由此可以推断出两个改革都在向进步的地区看齐,影响也就可以得出来,推动了各自地区的社会进步。态度:应该一分为二来表达,既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又要注意保持本民族自身的特色。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影响;历史
129、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明治维新比较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37【解析】试题分析:(1)这一题需要根据材料来回答,考查学生的提取并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等信息加以归纳即可。(2)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是考查学生历史比较能力。对照两则材料,从征收赋税的标准、征收的对象等方面,结合信息“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分夏秋两季征收”“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财政总收入增加”,再结合所学租庸调制的相关知识,
130、来思考两税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的积极影响。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唐朝的杨炎改革两税法(课标外)。38【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文字“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说明两税法实施的目的在于革除以往税制弊端,缓解财政危机,巩固统治。(2)简析唐代“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的原因也就是分析“两税法”较之前代赋税制度的优越性的表现体现在哪些方面,即两税法措施简洁,利于执行,如简化了税制、纳税手续,纳税项目,集中了纳税时间;两税法措施合理,行之有效,如两税法按资产课税,较之租庸调制按人课税合理的多,利于缓解贫富不均,改变赋税不合理的现象;统治者排除阻力,坚决支持新税法的推行
131、。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租庸调制度;历史上重大改革唐代税制改革“两税法”39【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答题的角度分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不同点要结合材料进行组织答案,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民族的进步,但是材料一认为对于本民族的长远发展不利,而材料二则是驳斥了这一观点;第(2)问考查立足点并分析立足点转变的原因,答题时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考点: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评价40【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以判断出赞成派所对的材料。根据“力变夷俗,始迁
132、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可以判断出反对派所对的材料。(2)简要翻译出该句的大意,可以根据“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说明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评价可以从社会进步、社会的封建化、民族融合、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41(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133、。(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42(1)目的: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是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适应民族融合趋势);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促进日本的近代化。(4分)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通过移风易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开路。
134、(2分)(2)要。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2分)或不要。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43(1)措施: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4分)条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2分)(2)核心内容:理财。(2分)具体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答出4点即可,4分)(3)方法:阶级(阶层)分析、一分为二。(4分)结论:材料1,基本肯定;材料2,基本否定。(2分) 44(1)改革:商鞅变法;(1分)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
135、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2分)(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准买卖。(2分)意义: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或提高农民积极性,或大片荒地被开垦);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政府征收赋税和徭役;推动北方经济的发展。(2分,两点即可)(3)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4分,每项只举一列即可。)(4)作用: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2分)局限:都不彻底,在后来都阻碍工业化的迅速发展。(2分)45(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
136、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推行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46(1)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4分)(2)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度;统一度量衡。(2分)(3)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2分)(4)北魏孝文帝改革:较为客观公正;商鞅变法: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变法:存
137、在偏见,失之片面。王安石变法: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面临着严重边患。措施:通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将兵法等理财和军事措施,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中也存在着因用人不当和过于激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47(1)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军事:奖励军功,确立二十等爵制。思想:燔诗书,明法令。 (6分)(2)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3)北魏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
138、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学生回答两个以上按第一个给分)(4分)48(1)以汉语为正音,禁说鲜卑语。(2分)任何改革都应循序渐进,反对“一刀切”。(2分)(2)禁穿胡服、改穿汉服。(2分)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维护北魏统治、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49(1)孝文帝:以迂回战术消除变法阻力。(2分)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激发信心。(2分)(2)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为主要考试内容(或考经邦济国之术或选拔实用性人才)。(3分)(3)成
139、效:使秦国经济发展,国家富裕;军事力量明显增强;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提高,孝公成为“霸君”;综合国力增强,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6分,三点即可)(4)论者:操之过急。理由:在短短103天内颁布了众多的法令,使基层没有时间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规定,致法令成为一纸空文。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备,没有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就急于改革,招致多方反对和敷衍而失败。(5分)辩者:对旧制度改革不彻底。理由:变法内容中没有根本改革旧制度的措施,更没有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5分)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理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力量弱小。(5分
140、)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理由: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缺乏政治斗争策略。(5分)综合观点。(5分)其他。(5分)任一观点均可,但必须与说明的史实一致。观点2分,史实2分,逻辑严密1分。(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50(1)共同特点:社会发展落后。(3分)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移风易俗,改行汉制。(2分)日本: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文明开化。(2分)(2)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4分)积极学习先进文化,改革落后文化,同时也应注意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性。(4分)51(1)雅典贵族垄断政权,其权力缺少民众监督和有效制约;贵族侵吞平民
141、土地财产,大量平民因债务而沦为债务奴隶。(3分)北魏贵族残酷剥削压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2分)梭伦:颁布解负令;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规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设立陪审法庭。孝文帝: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全方位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分)(2)梭伦改革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6分)52(1)共同特点:社会发展落后。(2分)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1分)移风易俗,改行汉制。(1分)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1分,任答一点即可) 文明开化。(1分)(2)孝文帝改革:性质:少数民族封
142、建化改革;(1分)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或汉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重新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2分)明治维新: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或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1分)影响:(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2分)1959年西藏农奴制改革: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分)影响:使西藏跨入社会主义(推进了民主政治,巩固了国家统一)。(2分)53【小题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小题2
143、】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小题3】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小题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小题5】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条件: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54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每个官职同时任命三人。鲜卑、汉族官员相互牵制。(2)孝文帝定官制为九品,“定考课,明黜陟”,改变官职名称。还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的刑律。55【小题1】措施: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等。评价: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丢掉了拓跋勇武质朴的长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小题2】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妨碍变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还具有开风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小题3】春节时,跪拜磕头、烧香的习俗;结婚大要彩礼的习俗;来客人后,女人不能上桌的习俗;厚葬的习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