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1810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17年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二人教版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讲义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测试内容测试要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了解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原为:了解西周的建立)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了解秦的统一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的军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了解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1、(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

2、。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少数民族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史称“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前475-前221 封建社会确立时期。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2西周分封制(西周地方政治制度)(1)形成与加强: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实行分封制;(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基本内容:分封对象:将

3、王畿之外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和再分封的权力;有较大独立性,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4)主要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影响: 积极作用: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它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性: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

4、封制遭到破坏。注意:当时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于秦朝。)3西周宗法制(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实质(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维护统治。(3)特点(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周王称“天子”,世代以嫡长子相承,为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类似的关系。大小宗(宗法等级)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其余相对。宗法等级森严。(政

5、治上,上下级关系;血缘上,兄弟关系。)血缘亲疏关系同政治等级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4)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来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内涵体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问祖等,修家谱、重视血缘亲情等)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

6、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核心特征:皇权至上)1了解秦朝的统一(1)历史条件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商鞅变法后实力强大,奠定秦统一的基础(2)时间: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定都咸阳。(3)顺序: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4)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的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了解皇帝制度(1)名称ks5u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将三皇五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创立了皇帝制度。(2)皇帝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

7、济、军事大权;任免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等;调动军队。(3)皇帝制度特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皇权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本质特征。3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1)“三公”职能: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太尉主管军事(虚职),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丞相下设诸卿,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三公”作用三公相互牵制、配合,从而集权于皇帝。(“三公”制的实质)军政大事决

8、策,先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4秦朝的郡县制(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1)概况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郡守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各地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地方政治制度)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县制、封国制并行,一度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平定“七

9、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政治制度)(1)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3)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分散(分割削弱)相权,加强皇权。(4)影响: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注意:三省六部制度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本质截然不同,前者是 封建君主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3了解

10、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1)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后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结果: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强化了君主专制。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1)概况: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宗教事务。(2)作用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1、。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省制的开端。4.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汉代实施,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标准是孝廉(品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标准是门第、出身,由世家大族担任中正官评定等级。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3)科举制:概况: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标准是才学。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完善,明清八股取士。意义: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

12、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权和任命权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该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设置原因:明太祖废丞相后,政务繁多,力不从心。(2)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变: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助理政务,但仍然亲自主持大事;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明神宗时期的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3)评价: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

13、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性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实质)2了解清朝的军机处(1)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2)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军机大臣的职能是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3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1)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

14、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消极性(主导地位)政治:君主专制推向顶峰,难免决策失误;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思想:压制民主思想的产生,阻碍科技进步。总之,妨碍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脉络和特点:1概念:(1)含义: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前者指皇权至上,专制独裁;后者指地方无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2)基础:经济:封建自然经济思想:(最初)法家思想,(后来)儒家思想(3)发展历程:战国,萌芽秦朝,开创汉、

15、唐、元发展和完善明清,顶峰(4)两大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2.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脉络:(1)中央政治制度: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3演变特点(趋势):(1)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测试内容测试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原为: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1840年至1900年

16、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了解黄海海战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表现和意义(原为: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了解鸦片战争史实,了解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1).鸦片战争时间、侵略国:18401842年,英国。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B.直接原因(借口):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沉

17、重打击了英国对华鸦片走私。C.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过程:A.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战争爆发。 B.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C.1842年8月,英国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败因:主因-清政府领导抵抗很不得力;根因-中国社会制度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南京条约内容:A.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赔偿2100万银元;C.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D.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中国要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

18、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性质变化主要矛盾变化人民革命任务变化革命性质变化)2第二次鸦片战争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1)时间、挑起国:18561860年,英国、法国(英法联军)。(2)根本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3)主要事件: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4)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和北京条约(1860年)。(5)影响:中国丧失更多领土和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

19、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1)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1895年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实力增强,积极对外扩张。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清军出兵之机侵入朝鲜,并蓄意挑起侵华战争过程:.1894年7月日本挑起战端。1894年9月,黄海海战,但主力尚存,日本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结果: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895.4)。(2)马关条约内容:A.清政府割辽

20、东半岛、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后三国干涉还辽)B.赔款2亿两白银。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政治上)瓜分中国,(经济上)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影响: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

21、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社会性质)。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相同点: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主要以资本输出为主。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背景:A.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C.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D.直接原因:列强镇压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借口:镇压“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维护侵略权益。爆发:1900年,英、美、俄

22、、日、法、德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过程: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最终攻陷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设司令部于北京。(这是侵略者第2次侵入北京)。慈禧太后下令严厉镇压义和团运动,并加紧“议和”。结果:清政府战败,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2)辛丑条约内容影响赔: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赔款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中国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设: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就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拆: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京津

23、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惩: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组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 的控制,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境地。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朝廷,中国社会两大矛盾合流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了解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抗敌壮烈殉国。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日本趁

24、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2.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马关条约,被迫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刘永福、徐骧等,率领台湾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誓死保卫台湾。(3)意义:显示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热情。在长达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三、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标志日本局部侵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卢沟

25、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标志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全国抗日战争开端。2.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杀害南京和平军民的人数超过30万。(2)“731”部队:日本在东北成立的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用中国健康活人做实验。(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表现和意义 1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2)正式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作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国民政府

26、组织正面抗战A.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四大会战:(1)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上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姚子青营坚守宝山县城;谢晋元团坚守四行仓库)(2)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八路军115师),是国共合作抗日 的典范。(3)徐州会战: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中国军队的最大胜利。(4)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结果都失败了,丧失大片国土。失败原因是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而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但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B.相持阶段:1942年国

27、民政府组织赴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抗日。3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 (1)1937年秋,中共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又称“人民战争”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变敌人的后方为抗日的前线。(2)配合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作战: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3)百团大战: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进行百团大战。意义:它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4)抗战后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4抗日战争的胜利(1)胜利:19

28、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胜利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相互配合。(3)意义(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国内:是近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专题三 近代中 国的民主革命测试内容测试要求太平天国运动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西征和北伐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辛亥革命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理解武昌起义和

29、中华民国的成立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解五四运动了解中共“一大”理解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了解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理解八七会议理解土地革命了解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了解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了解金田起义:概况: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2了解定都天京:1853年初,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它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定都天京后,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夺取了

30、清朝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北伐:为推翻清朝统治,1853年5月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等率2万多太平军将士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最终在1855年全军覆没。客观上对太平军西征起到了支持作用。西征: 1853年6月3日,胡以晃、赖汉英等奉命督战船千余,溯江西征。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 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军反攻至九江附近。 1855年初,翼王石达开大破湘军,攻占武昌。 3了解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的太平天国前期革命纲领(1)目的:为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

31、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2)内容: 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3)评价: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 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平均土地和一切社会财富),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严重脱离实际,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只是空想。落后性: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发展小农经济,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落后性。4理

32、解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改革内政建设国家新方案(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2)内容:政治: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开设新式学堂、医院。 外交:与外国自由通商,平等往来;独立自主。(3)评价:积极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世界潮流。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中国尚未产生资本主义),加之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二、辛亥革命1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总理、机关报:孙中山、民报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

33、报发刊词中,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性质: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1)武昌起义:概况: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史称“辛亥革命” (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颁布者:1912年,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2)内容: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封建君主专

34、制)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权利: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权分立: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制约总统。(3)意义: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大成果);客观上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35、心。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3)辛亥革命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性质。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了解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2)爆发和经过:开始时间中心主力口号斗争方式结果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帝反封)学生罢课遭军阀政府镇压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备注: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3)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签订和约(4)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36、性质: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主旋律:“爱国主义”。各阶层作用:工人、学生和市民共同参加的反帝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了解中共“一大”(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2)内容: 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3)意义:标志着中共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领导阶级、指导思

37、想、奋斗目标)。(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了解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历史条件:A.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作);B.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C.共产国际的指示与帮助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广州)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影响:A.国共合作实现,标志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时间:1926192

38、7年。条件: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成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3)失败:表现: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 “四一二”和“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原因:客观国民党右派反革命面貌暴露。主观-中共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教训: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武装军队,坚持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了解南昌起义背景:大革命失败的

39、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理解八七会议概况: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清算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秋收起义。意义:它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了解秋收起义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毛泽东转向兵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最终到达井冈山地区,

40、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4)理解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含义: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指导思想:“工农武装割据”(5)了解红军长征原因:博古、李德等的“左倾”错误(根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因),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出发地点:江西瑞金。结束:甘肃会宁。(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两次会师时间会师地点会师队伍第一次1935.10陕北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第二次1936.10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意义:A.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

41、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C.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成为后来抗日的主力。重要会议:了解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内容: a.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错误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b.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意义: 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解放战争时期(

42、19461949)(1)了解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2)了解三大战役 时间:1948底1949初。战役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结果:基本消灭国民党军主力战役时间部队战果辽沈战役1948.911东北解放军最早开始的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徐州为中心)1948.111949.1中原、华东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最多,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地区平津战役1948.111949.1东北、华北解放军基本解放华北全境,北平和平解放意义: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战争规模和战果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

43、被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3)了解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胜利,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国内:结束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历史,迎来了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归纳:(1)国共两党关系问题两次国共合作的目的:A、第一次: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打击军阀势力B、第二次: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两次国共合作开始的标志:A、第一次:

44、1924年国民党一大B、第二次: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两次国共合作形式的不同:A、第一次:党内合作;B、第二次:党外合作两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名称的不同:A、第一次:革命统一战线;B、第二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次国共合作的最大成果:A、第一次: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第二次: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近代两党关系总的发展趋势:合作对峙再合作再对峙两党关系给出的启示: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合则两利:A、第一次: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第二次: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 分则两伤: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两党对峙,给日本侵华创造了有利时机 B、解放战争时期:两党内战,国民

45、党败退台湾,两岸分离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调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了解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史实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增)时间:1949年9月内容: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

46、旗;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北平改名为北京;纪年采用世界公元;月日为国庆节。毛泽东在会议上宣布,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筹备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具体准备。会议内容: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了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7、主席毛泽东),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确定了首都(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公元纪年。(2)诞生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3)意义: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现代史开端;也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注意:19491956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3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2)主要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性质、意义: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特点

48、),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4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建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初步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正式确立: 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

49、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完善: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概念: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目的(原则):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

50、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发展和完善:1984年,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践: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的省级自治区。1947年成立,解放战争时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了解新时期

51、的民主法制建设“文革”让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性。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三、祖国统一大业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前提-和平统一)(1)时间、提出者: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2)目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在香港问题上首先实现)(3)经过: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这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变化。(武力解放和平统一)20世纪80年代初,

52、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4)含义: “一国”:指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两制”:指两种社会制度,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5)意义: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2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的回归背景:A一国两制方针B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地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澳门的回归:1999年12月20日。(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对香港澳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

53、纪元。对中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对世界: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新的贡献。3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长期隔绝状态(2)表现1979年元旦,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同时中央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

54、,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广泛接触和对话。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促进了两岸关系新发展。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4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2

55、)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有利因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两岸交流频繁,联系日益紧密;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不利因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和国外(主要是美日)反华势力的干涉。专题

56、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中美建交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了解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了解中国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原为:理解上海合作组织)一、新中国的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1)背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立激斗,成为国际关系的最突出特点。(2)

57、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3)具体政策:“另起炉灶”: 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意义:这使我国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一边倒”: 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

58、锁。(4)外交成就:建国后的第一年内,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 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该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了解日内瓦会议: (1)目的(主题):旨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2)概况: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3)地位: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4.了解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时间、地

59、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2)成就: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含义:“同” 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关心的问题 ; “异”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不同(3)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建国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中苏建交及第一次建交高潮:建国一周年,17个国家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

60、50年)。(3)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4)1954年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促成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的达成。(5)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召开。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1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国民党集团所占据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3)意义: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

61、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彻底破产。2了解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背景(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以及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中苏关系恶化,以及为了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2)过程:1971年“乒乓外交”: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关系的大门。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双方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即将访华。公告的发表,引起世界震动。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标志着中美20多年的

62、敌对状态结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演变:新中国成立20世纪70年代以前:长期处于敌对紧张状态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中美建交后至今:时好时坏3了解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本)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1973年中日建交。4.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

63、局,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对外关系僵局打破的关键因素)(2)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1.了解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背景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2)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例如:维和行动)。(3)意义: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2. 了解中国推进新型区域合

64、作的外交活动:上海合作组织(1)目的:中国为发展与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提议成立。(2)成立:2001年年在上海成立,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3)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4)性质: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5)意义: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政治经济合作,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历史启示:弱国无外交、综合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必须按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政策。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测试内容测试要求雅典民主政治理解梭伦改革和

65、克利斯提尼改革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删除: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罗马法了解十二铜表法了解公民法和万民法认识罗马法的作用一、雅典民主政治(奴隶社会的民主政治)2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1)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尖锐,雅典统治出现危机主要内容:A.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B.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C.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E.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的

66、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克利斯提尼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建立10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建立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力陶片放逐法.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意义: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3.了解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1)时间:公元前5世纪。(2)主要内容(表现):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所有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鼓励公民积极参政议政,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

67、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目的:提高公民素质,更好地参与政事)(3)意义: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4.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5.实质: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奴隶制基础上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 的民主,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二、罗马法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1十二铜表法(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2)原因: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他们任意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已,损害平民利益。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推动下,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3)特点: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清晰,审判和量刑有

68、法可依。(4)意义: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公民法(1)时间: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包括十二铜表法等)(2)适用范围(对象):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3) 作用: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3.万民法(1)背景:在罗马扩张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公民法无法应对新变化。3世纪,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2)适用范围: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是

69、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3)主要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6 世纪查士丁尼汇编成民法大全4认识罗马法的作用(1)维系统治: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2)影响后世: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当代很多法律制度的源头。近代时期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 、推进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武器。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测试内容测试要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了解英国“光荣革命”理解

70、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美国的总统共和制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理解美国联邦制认识美国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制约与平衡” 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原为:理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及其表现形式)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1了解“光荣革命”(1)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竭力恢复旧统治秩序,对革命反攻倒算,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2)过程: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继承英国王位。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

71、命”。 (3)意义: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前提条件。2理解权利法案(1)前提: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议会权力大增。(2)时间、目的:1689年。限制王权,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3)内容: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立法、财政等的权力。议会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4)影响: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4理解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形成: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内

72、阁制度开始逐渐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第一位首相。(2)英国内阁产生程序、职能:产生程序:下院大选(普选下院议员)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国王任命)首相提名内阁(政府)成员(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内阁职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对政府不信任,内阁就要垮台,或首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首相权限:首相是政府(内阁)首脑;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经国王任命;首相有权提名内阁员,掌握行政权,控制立法权。实际上掌握国家大权。(国家元首是国王)(3)影响: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政党间展开激烈竞争,资产阶级议

73、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4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背景: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2)内容:进行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权利,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推动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5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最大特点责任内阁制为核心)(1)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2)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或虽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1背景:(1)前提: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2)邦联的危害:中央政

74、权软弱,地方权力较大,国内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2.主要内容:理解美国联邦制,认识美国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制约与平衡”(1)确立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权力结构)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在不违背联邦宪法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自治权。作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既避免了中央权力的过分集中,又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权国会:国会由参

75、议院、众议院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直接选出,任期2年。立法权归国会。国会对总统的任命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有审批权;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的否决;行政权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总司令、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和选民负责。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有权提名并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同意;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总统一旦违宪,将受到国会制裁直到弹劾。司法权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对法律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特点:三者独

76、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充分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特点实行比较严格的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的原则。防止独裁维护民主。政府由总统组织,总统权力很大,总统不对议会负责,只对宪法负责。总统任期四年,一般不超过两届。 民主党和共和党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者本质:资产阶级政党 3特点:“分权与制衡”原则:如中央机构实现“三权分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联邦制。民主性原则:如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总统和议员实行任期制。实行总统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4评价:(1)积极作用: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强调加强国

77、家权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有利于美国政局的长期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它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起程。(2)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存在,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不承认妇女黑人印第安人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不久,第一届国会也经选举产生,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华盛顿两届任满后,不再参选,开启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的先例三、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的内容A主要内容: (1)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

78、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2)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间接选举产生,任期9年。 B重要影响: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2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1)前提: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统一标志)(2)主要内容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邦有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

79、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A.德意志皇帝:世袭产生,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的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吏,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B.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是内阁首脑。C.议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3)评价:积极:1871年宪法标志着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局限性:1871年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最大特点),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四、认识资

80、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1)含义: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议员)组成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2)主要形式: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3)基本特征:选举(间接民主) 和议会立法(三权分立;政党政治,集体统治等)(4)本质:资产阶级力图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5)作用: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促进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不同集团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

81、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矛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促进了进资本主义的发展。(6)不足: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的仍然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专题八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内容测试要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革命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了解二月革命;了解“四月提纲”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1.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时间:1848年(

82、2)主要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进步作用,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断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生产力。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2.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二、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巴黎公社运动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次尝试)1背景: (1)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成立了法兰西第

83、三共和国。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巴黎人民反抗。2成立:1871年3月,法国巴黎工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成立巴黎公社。 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3意义:(1)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3)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5.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根本不具备。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次成功实践)1了解二月革命(1)时间、性质:1917.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

84、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实权。2了解四月提纲:(1)背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违背了人民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的愿望,激起人民不满。(2)时间、作者:1917.4、列宁(3)内容:提出将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4)意义: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了解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概况:1917年11月6日,武装起义开始。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85、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8日,占领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接着,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1917年11月7日,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4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3)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4)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5)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6)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86、的多极化趋势测试内容测试要求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了解“冷战”起源的背景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了解北约、华约的建立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了解古巴导弹危机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了解欧洲联合的基本进程(原为: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了解“冷战”起源的背景雅尔塔体制 (1)美苏因为国家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由战时的同盟国关系转化为敌对阵营(2)雅尔塔体系在美苏势力均衡基础上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

87、计划(1)杜鲁门主义(政治):提出: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冷战”: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马歇尔计划(经济)(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时间:1948年。目的:直接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根本目的-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共同遏制共产主义。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时间:1949年性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88、苏联和东欧的军事政治集团。影响: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是冷战政策军事上的表现(2)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时间:1955年性质: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影响:在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关于二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1)出现原因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苏联的实力增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 (2)“冷战”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敌对行为和手段。(3)措施: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

89、成立北约组织4.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亚洲“热战”的表现)(1)朝鲜战争背景: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南部和北部在美苏支持下先后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分裂。概况: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被迫与中朝签订停战协定。战争加剧了朝鲜的分裂。(2)越南战争:背景:二战后,越南共产党领导人民赶走了法国殖民者概况:1961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在越南军民打击下,被迫撤出越南。5.了解古巴导弹危机(1)背景:苏联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时间

90、:1962年(2)。结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6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1)世界被分裂成两大阵营。美苏争夺势力范围,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的局面,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了解欧洲联合的基本进程欧共体的形成发展: (1)形成背景: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为了应对美苏冷战的威胁,维护自身安全化解法德矛盾,维护欧洲的和平稳定。(2)形成过程: 1951年,法、德、意、荷、比、卢等6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

91、洲煤钢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矛盾化解。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正式诞生,不断加强经济合作。(3)性质: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4)发展: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对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规模也由最初的6国扩大到12国。(5)影响:加强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提高欧洲地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冲击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欧盟的建立:(1)过程: 1993年,欧盟正

92、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2)发展:1999欧元问世,标志欧盟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英国不属于欧元区)2007年发展到27个成员国。 (4)性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5)影响:促进欧盟成员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欧洲各国的联系。 挑战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趋势(演变特点):a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日益增多。b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由单一的经济组织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2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1)原因 :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

93、国的目标,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3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目的: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2)标志: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中国不是成员国,因为当时中苏结盟)(3)斗争内容第一次首脑会议上,表示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20世纪七十年代起将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4)意义: 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冲击两极格局。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

94、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4了解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1)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根本原因、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主要原因、直接原因)(2)过程: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宣布成立独联体,标志苏联的解体(3)影响:标志着冷战时代终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两极格局的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时代终结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5.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1)原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

95、瓦解。(2)多极化趋势的几股力量: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发展中国家。(3)表现: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格局,企图独霸世界。欧盟成立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经济不断好转,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其他国家不断发展壮大,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4)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世界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是发展的趋势,尚未定型。(5)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