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11.50KB ,
资源ID:980680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8068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真题+测试) 专题1 第2讲(解析版)人民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真题+测试) 专题1 第2讲(解析版)人民版.doc

1、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真题+测试) 专题1 第2讲(解析版)人民版1(2011高考山东文综卷)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解析:选C。科举制使得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考试做官,从而可以培养“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这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也就有利于封建政府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分析,钱穆所说的制度应为科举制。郡县制和行省制不符合题干“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故可排除A、D两项。2(2011高考上

2、海卷)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宋朝解析:选C。从图中关键信息“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可判断出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故C项正确。3(2011高考广东文综卷)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选D。隋唐时期推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削弱了门第身份的观念,故D项正确。科举制并没有终结宗法制,A项错;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B项错;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4(2011高考北京

3、文综卷)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解析:选C。宋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财政则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管,三司的长官为三司使,宰相仅有行政权。这样,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故应选C。西汉削弱诸侯王势力,北魏实行三长制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由此排除A、B两项;清朝已废除丞相,故D项表述有误。5(2010高考福建文综卷)

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选B。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制。该制度中,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分工明确,多个部门参与可以减少决策失误,通过三省分权最终集权于皇帝。据以上分析,A、C、D三项均正确。B项“完善中央监察机制”与题干材料无关。6(2010高考江苏单科卷)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

5、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C。本题为材料型概念选择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由材料来看,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不是由其才能、品质决定的,而是由其家族的门第高低决定的,而以门第作为选拔人才依据的是九品中正制,因此C正确。征辟制和察举制依据的是个人的品质,科举制依据的是个人的才能。7(2010高考山东文综卷)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选C。本题考查宋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体现的是中书省、枢密院和三

6、司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财政,通过这种分工起到分散相权、集中君权的作用,A错误,C正确。宋以后的明清时期皇权专制达到顶峰,B错误。题干体现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不能直接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错误。8(2010高考江苏单科卷)“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C理藩院 D行中书省解析:选A。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的是元朝及清朝时期的行政管理机构。材料涉及的是管理“西域”即西藏的行政机构。在元朝管理西藏及宗教事务的机构是宣政院,因此A正确。中书省是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7、,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行中书省是元代在地方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9(2011高考北京文综卷)(节选)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解析:第一小问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

8、提取有效信息,“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汉祖以匹夫起事其臣亦自多亡命”等,以此概括出“天之变局”的含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答案: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10(2011高考安徽文综卷)(节选)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摘自新唐书

9、列传第一百七材料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解析:该题实质上是考查科举制度的实施和影响,注意答题方式“变化”和主干语限制“政治”所体现的特殊要求。答案: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一、选择题1(2012余杭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检测)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

10、邦带来的割据战乱D这块刻石最早也要出现在秦代解析:选C。“家天下”指的是秦始皇推行的包括郡县制在内的政治制度,它虽然有利于避免割据,但并没有彻底消除由分土建邦带来的战乱灾难。2李清川等在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设立“中朝”、“外朝”制度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解析:选C。解读材料信息可以判断这种“转折”即指的是对相权的削弱。结合材料中“武帝”这一提示可知是指汉武帝时期建立中朝,削弱相权。3(2012杭州模

11、拟)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和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材料叙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遭遇进行判断。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的权力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它本身只是一个内侍机构。4.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

12、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他主要是在地方上监察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刺史都察院御史台参知政事ABC D解析:选A。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选项中刺史、都察院、御史台都有监察之职。而参知政事是行政官员,故排除含的选项。5(2012安徽蚌埠高三质检)“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解析:选B。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的中心。材料的意思是“它”的出现增

13、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与合理性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选项中能增强决策的程序性、合理性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的只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答案为B。6黄梅戏女附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里提到的选官方式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D。“皇榜状元”是古代读书人历经多次考试选拔,殿试第一名的称号,体现的是考试选择人才的方式,与科举制有关,故选D。7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科目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

14、作时务策五道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A B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采用排除法。由进士科考核经贴、写作、时务策等内容看出在数量和难度上要大于明经科,说法错误,选择A项。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与进士两科,正确;从考试内容看,两科都考查儒家经典,正确;“三试”考查时务策,体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故选A项。8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

15、鄙”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解析:选C。刺史制度于西汉设置,A项与题意不符;B项是宋代的制度;“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反映的是唐的三省六部制,与题意不符;行省制是元代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9(2012浙江金华十校联考)隋唐时期中央设立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其根本的不同在于()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解析:选B。隋唐时期中书省掌管文件的草拟,属立法机构;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行政机构。10为加强君主专

16、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御史府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解析:选B。“中朝”出现于汉武帝时期,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参与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则形成了“外朝”,相权削弱,君权加强;“内阁”正式设立于明成祖时,后来权势和地位逐步提高,权压众臣,六部百司实际上被架空,皇权进一步加强;“军机处”由亲臣重臣组成,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故B项符合要

17、求。11.右图中的“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统治的加强C交通工具的发展 D生产工具的进步解析:选B。“谤木”由供人民写谏言到成为“华饰屋之外表”,仅仅成为一种王权的象征,即专制统治的加强,因此选B。12故宫在明清时期又叫紫禁城,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垣,紫微垣位于天的中央,最高处共有恒星1

18、5颗,这组恒星是“运于中央,临制四方”的天帝所居住的宫殿,即“紫宫”。“禁”是指禁地。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解析:选C。“运于中央,临制四方”体现了天帝的权威和对四方的控制。以天帝的权威象征人间皇帝的权力,体现的是皇权至上。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2: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国史大纲材料3: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

19、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宋书恩幸传材料4: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通典选举历代制下请回答:(1)材料l反映了先秦时期官吏任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与材料1比较,材料2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2)材料3反映的又是什么选官制度?有哪些弊端?(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4反映的选官制度是怎样出现的,以后又有哪些变化?(4)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任用、公务员考试有何启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由材料1内容可知是世袭制

20、度(贱有常辱,贵有常荣)。材料2的察举制由选拔的标准看注重品行和才学,比世袭制有很大进步。材料3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其弊端就在于重门第。材料4是指隋唐科举制,其特点和影响可据教材知识归纳。根据古代选拔人才标准的变化及当今公务员、干部任用现状,有针对性地得出启示。答案:(1)世袭。注重品行和才学。(答“孝廉”、“贤能”亦可)(2)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材料4反映的科举制,它自隋朝建立,唐朝得到完善,以后历朝沿用,但后来考试逐渐严苛、呆板,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能力的发挥。(言之有理即可)(4)注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反对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1

2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材料2: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3: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明夷待访录材料4: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

22、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泄漏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秘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请回答:(1)从材料1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2)根据材料2回答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3)材料3与材料2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根据材料4,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1概括指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的调整;第(2)问应从内阁的职能方面分析;第(3)问要求对比材料2和材料3指出阁臣权力的变化;第(4)问要注意分析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时代特征。答案:(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2)机构:内阁。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本原因:皇权专制。(4)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9用心 爱心 专心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