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053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解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共8页,共29道题。7-8页为答题纸,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把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相应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50分。1.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 “民贵君轻”的思想C. “性善论”思想D. “大一统”的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尊儒术”为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服务,主要利用了儒学的大一统思想,故D项正确;“独尊儒术”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直接联系

2、,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 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独尊儒术”也没有“性善论”的内容,故C项错误。故选D。2. 下列观点言论不属于道家学派的是( )A. 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B.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C.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D. 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荀子是儒家代表,C项不属于道家思想,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老子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其他三项属于道家学派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

3、排除A、B、D项。3.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什么思想A. 经世致用思想B. 君主批判思想C. 自由平等思想D. 重农抑商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来判断应选A。君主批判思想和“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的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自由平等思想不符合明清之际的思想特点,排除C;重农抑商思想在明清之前早已出现,排除D。故选A。4.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

4、发明,马上就生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A. 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B. 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C. 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D. 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关键信息: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A项“否认”的说法错误;由四大发明

5、在欧洲与中国的“生气勃勃”与“停滞在胚胎状态”的反差对比可知,B项理解正确,符合题意;C项“西方科学技术更神奇”说法错误;D项“保护作用”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5. 将“神七”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A. 史记B. 汉书C. 唐书D. 清史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知道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中的火药的发明。火药最早发明于唐朝,广泛应用于宋代。

6、因此查找最早的有关火药的记录要查找的是唐书,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火药的发明6. 有人评论说:“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这表明诗经A. 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B. 蕴涵人文主义精神C. 具有深厚浪漫主义色彩D. 引领诗歌发展方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易。材料“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

7、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反映了诗经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即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故B答案符合题意;A答案表达不全面,排除;C答案说法错误,由材料“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可以看出诗经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再加上诗经本身就是是现实主义作品,排除;D答案与题意无关,排除。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7. 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

8、唐朝A.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 科举制度,考查诗赋C. 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D. 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于诗取“士”,指的就是录取进士,唐朝的科举制度考查诗歌,也促进了唐诗的长足的发展,所以,在本题中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科举制度、考察诗赋,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8. 徽班到京,首先“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隶),徽班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

9、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这最能说明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A.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B. 四大徽班,“各擅胜场”C. 行当齐全,文武兼重D.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京剧的早期发展过程,早期的京剧比较混乱,各种风格的喜剧进行相互吸收,进行相互碰撞,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国粹,这就说明了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的意义。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艺术成就京剧的发展9.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

10、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了应对强敌,他采取措施是A. 采取出卖国家方式求得和平B. 开展洋务运动实现富国强兵C. 通过改革政治制度以图自强D. 通过外交努力来“以夷制夷【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李鸿章指出西方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先进,因此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由此展开了一场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涉及到出卖国家和外交活动,故AD项排除;李鸿章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是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10.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

11、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B. 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C. 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变法的有力工具D. 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阻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后世对儒学态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前者对其继承发展,而后者全盘否定。前者之所以继承、改造,是因为儒学影响深远,他们以此来减少变法阻力。而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判儒学,也是因为其根深蒂固,实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本题选A。B不符合康有为。C不符合新文化运动。D错误,儒家思想中也有一些积极成分可以利用。11. 近代一

12、位历史人物认为:“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这描述的是( )A. 君主专制B. 民主共和C. 中体西用D. 君主立宪【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可知题意描述的政体中保留了君主,但君主不发挥实际作用,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是政府,这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12.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说法正确的是A. 表现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B. 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之路C. 说明了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D. 解决了经济

13、、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答案】B【解析】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者的共同属性是对中国近代的探索,分别反映了工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又分属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所以AC项片面,是错误的;前两者的最终结果都失败了,后者也未能给中国指明正确出路,所以D项错误。13.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A. 仍坚持

14、原来的三民主义B. 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C. 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D. 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但各国还是压制的”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孙中山反帝的要求,故D选项正确;原来的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孙中山反帝要求,而不是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故B、C选项错误。14. 20世纪中期,中国某著名科学家发表文章指出:“(如果)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两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两千多斤的二十多倍!这位科学家

15、的说法()A. 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农业发展的潜力B. 揭示了农业生产与太阳能的内在联系C. 属于迎合当时形势的违心言论D. 科学地指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稻麦亩产量的产量达到几万斤显然违背了农业发展规律,这属于迎合当时形势的违心言论,因此C正确,AD排除;材料中的说法明显违背常识,因此揭示了农业生产与太阳能的内在联系的说法错误,B排除。故选C。15.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A. “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C. “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答案】D【解析】【详解

16、】“双百方针”的含义是,鼓励科学理论领域百家争鸣,文艺创作领域百花齐放。只有D符合这一精神。ABC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6.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 )A. 中国科技违背历史发展规律B. 符合中国国情实际C. 攻坚重点始终不变D. 苏联模式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科技发展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保障,以及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建国后科技发展的每一次重要转向均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需要紧密相关,并且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所以总体而言科技发展符合中国国

17、情实际,故B项正确。A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应排除。中国科技发展遵循自主创新之道路,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17.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 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 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C. 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D.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面向”指的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体现了教 育在推动现代化和国家发展方面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 项表述不全面。18. 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

18、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A. 民主思想B. 无神论思想C. 科学思想D. 人文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可知,古希腊肯定人,这体现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19. 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这句话的含义是( )A. 意大利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B. 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C. 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 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

19、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强调的是文艺复兴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作用,因此C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20.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他()A.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B. 反对人们对现世幸福生活的追求C. 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D. 维护教会的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体现的对现实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因此A正确,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1. “牛顿的发现

20、,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A. 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B. 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C. 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D. 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说明牛顿理性思维特点,它促进了思想解放,故C正确;牛顿力学是物理学,故A错误。B中彻底说法绝对,排除;D属于智者运动影响,排除。22. 每一个时代的技术发明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密切相关。下列技术发明中,对改变工业生产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最具突出意义的是A. 内燃机技术发明和应用B. 电力

21、的广泛应用和一系列电气产品的发明C. 电讯技术的发明和推广D. 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应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能知道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注意材料的要求“对改变工业生产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的一项,结合所学知识,电力应用是人类生活改变很大,也是应用范围作广泛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电力发明23. 巴尔扎克的名言“细腻与风雅原是朴实的人必然具备的长处,在他身上使他的谈吐更耐人寻味,不亚于主教的辞令”,这反映了巴尔扎克的创作风格是( )A. 浪漫主义B. 现实主义C. 理想主义D. 现代主义

2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巴尔扎克的写作体现出的是一种“细腻与风雅”,这就说明他的小说善于叙事。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巴尔扎克24. “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说说过”,这是恩格斯对命运交响曲的评价,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的作者是A. 德彪西B. 莫扎特C. 李斯特D. 贝多芬【答案】D【解析】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作品,故答案为D项。德彪西的代表作是牧神午后,莫扎特的代表作是土耳其进行曲,李斯特是19世

23、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25. 右图背景介绍:2009年10月28日凌晨零时,收录美国“流行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的纪录片电影This is it(就是这样)在全球99国(包括中国在内)同步上映,各地歌迷引颈盼望争睹天王生前的最后遗作。该片轰动全球反映出( )A. 美国摇滚乐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音乐B. 美国文化价值观念已获得全球各国的普遍认可C. 世界文化正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D. 各国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讲述的是流行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生平事迹,结合所学知识,迈克尔杰克逊生活的时代处于的

24、是二战之后,他的音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表现出文艺创作的全球化,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音乐全球化趋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始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

25、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活动的内容和作用。(2)依据图一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3)依据材料二、图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4)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答案】(1)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6、。(2)数量增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内容广泛;由伴随传教传播文化到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主动引入;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3)萌发学习西方的思潮,有利于推动工业化进程(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政治变革传播民主科学观念(维新变法);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共产党诞生。(4)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到欧洲并引起反响;欧洲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知道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传教,中国的经典逐渐被翻译成英文,西方的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也被翻译成汉语,这是文明交融的结果,也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2)本题考

27、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和图片的表现我们可知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不断入侵,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更深入,翻译书籍数量增多,内容更加丰富,也带有很多的个人倾向性和选择性。(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可以总结出一些具体的影响,在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它所具有的时代意义,这也是我们回答问题需要注意的一个方向,要用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问题。(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以及联系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中国热”的出现说明中国的文化对于西方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逐渐被发掘,比如启蒙思想中对儒家思想的汲取等等。考点:思想解放

28、潮流开眼看世界翻译活动;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中国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2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

29、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傅高义邓小平时代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答案】(1)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2)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0、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可知孙中山反对专制制度,认为民主共和适合中国发展需要。而关于他的思想成果,学生在回答出1905年的三民主义时,还要注意回答出1924年的新三民主义。(2)根据“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可知该道路最终促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典型标志性事件为新中国的成立。根据所学,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基本完成。而关于它的现实意义,学生可结合它对当今解决农村问题有借鉴作用这一角度来回答。(3)从“一条富国强

31、民的道路”可知它指的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这种根本转型学生可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关内容来思考。正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几千年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故而才有了材料中的“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关于三者的共同点,学生要注意它们都属于对中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探索和尝试。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内容28. 材料一:欧洲思想家尊崇追求竞争的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理念,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繁荣,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欧洲逐渐出现统一的民

32、族国家,一场规模浩大、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宗教改革开始了。材料二:马丁路德认为政府应废止教皇律令、精简繁缚世俗法, 要易于使人真正“明辨是非曲直”。执法应“ 温和、公平、合理”,只有宽严相济, 司法机构才能对社会有所裨益。随着改革的深入,马丁路德和德国贵族进一步提出,要摆脱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本民族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且以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欧洲文明史材料三:马丁路德的改革是内外因素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西欧天主教的统治地位,改变了基督教的格局,把世俗统治者、神父和僧侣、贵族和领主这些不敬上帝的人赶下台,为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宗教理论、社会变

33、革、语言文化上意义非凡。宗教改革先导 马丁路德(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欧洲宗教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路德的主要观点。(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概括宗教改革的积极影响。【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要求反对教会,进行反封建斗争;民族观念的形成和民族国家崛起,要求摆脱天主教的控制;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天主教会贪婪腐化,掠夺财富,激化社会矛盾。 (2)观点: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建立公正的社会司法系统。(3)积极影响:严重打击了欧洲天主教会的权威和统治基础;进一步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冲破教会思想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

34、进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能总结出资产阶级发展需要这一结论,在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史观去考虑,它也是现实的要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对于整个欧洲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马丁路德认为政府应废止教皇律令、精简繁缚的世俗法”,这就说明他要求建立公正的司法系统,要求对教会进行监督,不再受教会的严密控制,这样对人性的自由和解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是一道综合题,需要学生对五则材料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中找出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结合所

35、学知识,可以很轻松的总结出几点,找出期中的积极方面,通过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主要方面一一概括即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选做题】本请选定其中一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29. 材料 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统称为“百日维新”的改革法令.它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了以欧洲的学风为基础的新学校,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新的由应征者组成的军队。这些措施始终停在纸上,因为军队支持始终维护旧秩序的皇太后。这时,他废除了年轻的皇帝,宣布由她自己摄政;废除

36、了所有的改革法令,杀害了六位维新派领导人。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出“百日维新”的措施。(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答案】(1)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新式学校;鼓励机器大生产与发展工商业;建立西方式的新军。 (2)军队不支持;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采取的方法与斗争策略不当(要求过急;幻想争取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的支持);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问以“戊戌变法”作为主题,考查的是“百日维新”的相关措施,根据材料信息,依次展开即可。主要涉及到政治

37、上,即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即鼓励发展器大生产与工商业;教育上,即建立新式学校;军事上,即建立西式军队。(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本问以“戊戌变法”作为主题,考查的是“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相关史实,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失败的原因”:A.主观原因;B.客观原因;C.根本原因等。结合相关史实,依次展开认识,所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中国戊戌变法内容及失败原因30. 英国议会1832年通过法案:32个小选区选举名额减至1名,取消56个衰败选区,空出席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州市,选民人数

38、增加2万。同时规定:城市居民年收入10镑的房主和年付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有选举权,农村居民中年收入10镑的土地所有者有选举权。1867年议会改革方案规定:选举权给予城镇每一位房主和佃户。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镑的人取消46个衰败选区,空余的名额按人数重新分配,选民由135万增加到225万人。19世纪末英国1000万成年男子中,约有700多万人享有选举权吴于廑世界史(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推动议会改革的原因。【答案】(1)内容:逐步降低选民资格;增加选民人数;趋向按地区人口比例分配选民代表。(2)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经

39、济和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参与国家政权;工人阶级为争取普选权的斗争。(任意两点,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选派代表。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以争取国会选举改革;工人阶级也掀起争取普选权的斗争。空出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降低选民资格。使英国议会选举接近于比例代表制原则。(2)由材料中“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可知当时进行议会改革是必然趋势,反对派最终放弃抵制。据材料中改革法案在下院三次得以通过,得出议会改革得到了多说选民的支持;由材料中国王由开始的拒绝到“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国王态度转变.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英国议会改革内容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