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339KB ,
资源ID:980049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8004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1.“谱乃一家之史”。家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家谱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家谱体现的是血缘联系,所以与家谱的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宗法制,故答案为B。AD项与血缘没有关系,排除;C项分封制虽然在西周时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与血缘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符合题干中的要求“与家谱的出现关系最密切”,排除。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

2、转变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这道题是让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的,秦朝统一前是七国并立,那时候诸侯当权,也就是所谓的贵族统治(诸候就是贵族),之后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封建集权的秦朝,并且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制。而三公九卿制就是官僚政治性质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因此选A;B不符合“不考虑世袭和教育”,排除;秦朝建立专制主义制度前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不是分权政治,排除C;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中央无法直接控制诸侯国,不属于地方分权,排除D。3.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

3、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

4、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地方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4.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A. 减少君主决策失误B. 削弱丞相权力C. 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D.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5.清代军机处不

5、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准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一切重要文件均应以“军机大臣奉上谕军机大臣寄信”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A. 实际上是清代宰相府B. 办事流程严谨且保密C. 仅是皇帝的辅政机构D. 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准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奉上谕”可知军机处只是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处,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故AD错误,C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6.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

6、,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B.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C. 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D. 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我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大都是前代地方行政层级的沿袭变革,故B正确;元朝的行省制下地方有较大自主权,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排除D。7.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这个条约,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也是中国重新起步、从头开始的起点。”这里的“条约”是A. 马关条约B. 北京条约C. 南京条约D. 辛丑条约

7、【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的辛丑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尊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同时也使人们认清清政府的面貌,走上了革命之路,故D项正确;A项使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排除;B项使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排除;C项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8.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下列事件与结果的对应符合史实的是()事件 结果 19世纪8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自治区 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得到了清政府支持,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9世纪末掀起的义和团运动 未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阴谋

8、的实现 1937年中国守军进行了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A. B. C. D. 【答案】D【解析】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决定在新疆建立行省,而非自治区。新疆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错误,故A项排除。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是自发的,未得到清政府的支持,错误,故B项排除。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错误,故C项排除。1937年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正确,故D项正确。9.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命调时间调出省兵数调往方向1841年

9、1月5日贵州1000广东1842年3月24日甘肃1000浙江1842年6月1日山西1000江苏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D. 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6月,鸦片战争就已经爆发,但直到1841、1842年,清政府才从贵州、甘肃、山西等地调出少量军队,这反映了清朝军事动员慢,动员人数少,军事动员体制落后,A符合题意;B项说法本身错误;C项的政治腐朽装备落后,D项战和不定指挥失当,材料都没有体现,故CD两项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10.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某次作战的作战计划指出:“趁目前

10、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此次作战A. 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计划B. 使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C.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D. 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翼、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可知反映的是中共发动的百团大战,结合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主动向华北日伪军进攻,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的战役,故C项正确。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是国民党的淞沪会战,故A项排除。

11、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故B项排除。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的是台儿庄战役,故D项错误。点睛: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就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11.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一政策A. 遵循了八七会议的精神B.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的改变C. 改变了中国的革命道路D. 有利于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答案】D【解

12、析】据材料可以知道共产党取消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政策,采取团结地主的土地政策,因此应是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期间。此文件实为为中国共产党 1937 年 9 月 22 日发表 的国共合作宣言,有利于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故选 D;题干主旨明显与八七会议精神不符,故排除A;中共政策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所致,中共的阶级立场并未改变,中国的革命道路也为改变,故排除BC。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由此可以判定属于抗日战争时期。12.计量史学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史学研究方法。下列史学研究的主题较适宜采用这

13、一方法的是A. 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效果B.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想解放的作用C. 启蒙运动对亚洲近代化的作用D.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答案】D【解析】实践的效果、对思想解放的作用、对亚洲近代化的作用均是没法计量的,是均不宜采用计量史学的,而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证实的,例如伤亡多少人等,是可以使用计量史学的,所以本题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3.有学者指出: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原则起源于古代兵书中的避实击虚,但其意义却远远超出了避实击虚的范畴,还包含了保存有生力量、以面制点和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这一战略”是指A. 独立掌握革命武装B. 建立革命统一战

14、线C. 开展工农武装割据D.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避实击虚”“以面制点和发展地方经济”可知这体现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避开敌人势力强大的城市去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以农村夺取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故C项正确。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形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建国之后的任务。ABD三项与题干无关,故ABD三项错误。14.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省份政体模式湖北民主

15、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代议制A. 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B.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 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 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答案】D【解析】依据表格中信息“民主共和制”“中央集权制”“代议制”说明辛亥革命后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D正确;A、B和C不符合表格信息,排除。15.下图有“欧战和会,外交失败”“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文字的档案材料,可用于研究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欧战和会,外交失

16、败”、“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结合所学可知,与五四运动有关,因此该档案材料可用于研究五四运动,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干无关,应排除。16.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国民大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就可知道是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曾国藩创办湘军、李鸿章创办淮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

17、此以后,地方汉族地主掌握军事,这在以前,从未有过,故A项正确,故选A。BCD与“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不符合。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过程17.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答案】A【解析】材料“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反映了国民革命期间的史实,故A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故B项排除

18、。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排除。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属于新中国建立后,故D项排除。点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国民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18.“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这一材料最有可能出自A. 中国

19、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出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序言部分,该纲领是建国初期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政治基础和战斗纲领。故A项正确。B、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后即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原则,不再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故B、D项错误。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还没有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故C项错误。19.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

20、,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反映出A. 思想解放的重要性B. 中国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C. 党的工作中心要转变D. 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可知,邓小平强调必须冲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0.“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21、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体现的是“一支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体现的是“好花终须绿叶扶”,故选C;A项是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排除;B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的地位,排除;D项基层民主是在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实行的基层民主制度,排除。21.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A.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B. 加强立法工作C. 推行普法教育活动D. 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的相关问题。材料内容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制建立出现了新的局面,这是与中国的经济建设相关联的,并且题干要求选择的是重大作用,不是次要的作用。BCD与A项相比作用都不如A项重要,故答案选择A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法制的建设22.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A.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收集万隆会议的有关材料B. 和平共处五项原

23、则收集毛泽东访问苏联的有关材料C. 中国首次展现世界五大国地位收集日内瓦会议的有关材料D.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与万隆会议无关,故A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周恩来有关,与毛泽东访问苏联无关,故B选项错误;日内瓦会议中国首次展现世界五大国地位,故C选项正确;中美联合公报在1972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造1979年,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解题的关键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史意义的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

24、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23.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图中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这三次建交高潮A. 都与当时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有关B. 都与美国有直接联系C. 体现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D. 说明中国实行多边外交【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三次建交高潮,这都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发展密切相关,故A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交高潮和美国就没有直

25、接关系,排除B;1989年到90年代初的外交关系发展,和亚非拉国家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新中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一边倒政策,D错误。点睛:结合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并联系所学新中国的外交史实分析解答。24. 1990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C.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 发展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

26、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合作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A。25.法新社曾这样评论某事件,说它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也是“改变尼克松的一周”。同时,埃及开罗金字塔报也评论说:“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这是亚非人民的伟大胜利!”这些评论针对的事件最可有能是A. 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B.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C. 中日正式建交D. 中美正式建交【答案】B【解析】【详解】提取材料当中的关键信息“改变尼克松的一周”“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再联系所学的知识可

27、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的改善,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故选B。苏联在1949年第一个与中国建交,这与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时间不一致,排除A;中日建交也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下建立的,排除C;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西方的封锁政策在1972年即已破灭,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考查学生结合知识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改变尼克松的一周”“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26.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

28、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中国、印度、缅甸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 能处理国家间的一切关系B. 把国家的主权放在第一位C. 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D. 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中国、印度、缅甸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故C正确。能处理国家间的一切关系,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把国家的主权放在第一位,故B错误。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没有突出和平共处的实质,故D错误。考点:现代中国

29、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7. 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C. 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D. 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的结果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

30、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名师点睛】20世纪70年代除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外,有两大外交战略。“中间地带”战略:美苏之外的国家都属中间地带,包括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和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个世界”战略:美苏是第一世界,西方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亚非拉国家是第三世界,中国是第三世界的重要成员。28.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曾经是古希腊城邦之一的奥林匹亚点燃,那么下列对古希腊城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公元前8

31、至6世纪希腊城邦发展起来B. 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村社C. 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D. 希腊各城邦联合组成一个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城邦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处于小国寡民状态,故BC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希腊属于丘陵地形,各城邦长期分立,各自为政,D项不正确,符合设问,所以选D。【点睛】本题属于识记型题目,熟悉城邦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不正确”,即可知道答案。29.经

32、过两年的工作,10人法典编著委员会将成文法刻在十二个铜表上,立于广场,公布于众。该成文法的颁布A. 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B. 废除了贵族特权C. 解决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D. 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维护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故ABC三项说法错误。十二铜表法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保留了习惯法的一些野蛮习俗,故D项正确。30.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A. 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

33、缺陷B. 促进了十二铜表法的诞生C. 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D. 说明罗马法只维护奴隶主利益【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出罗马法的两个特点,一是万民性,一个是重视对外贸易。正是基于这两点,罗马法才会从公民法转变成万民法,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错在本题涉及的是罗马法的受众对象,与习惯和成文无关;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点睛:解答本题要格外注意到涉及到罗马法的问题也一定要看清楚是有关习惯法和成文法的内容还是有关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内容,将这两部分区别开,可以排出很多干扰选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31.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

34、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答案选D,A B两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C项说法错误,公职人员对公民大会没有制约作用。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征32.罗马法曾规定:丈夫对妻子嫁

35、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这表明罗马法A. 规定了夫妻财产分配原则B. 给予妇女相应的政治地位C. 重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D. 解决经济纠纷缺乏灵活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讲述了妇女财产权的问题,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财产权十分重视,不管你是何阶级何性别,都受到保护,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分配问题;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问题;D选项说法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财产问题33.在古代雅典,主持审判的庭审官依据成文法律的字面含义向人民陪审团作解释,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庭审官最终根据对投

36、票的统计结果作出判决。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A. 注重对事实和法律的分析B. 司法制度融合了民主制度C. 形成严谨完备的司法程序D. 法律是正义与理性的体现【答案】B【解析】材料“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庭审官最终根据对投票的统计结果作出判决”说明司法制度融合了民主制度,故选B;由“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 ,可见司法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排除AC;D是古罗马的自然法的观点,排除。34.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

37、,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开创的先例是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 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C.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D. 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知,在报告女王之前内阁内部已经形成一致性意见,故选C;由材料可知,国王此时还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力,不符合统而不治的说法,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王对首相的任命,排除B;内阁对议会负责,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需学生根据英国政体的特点再结合材料“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

38、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作出判断。35.王觉非的近代英国史指出:“光荣革命后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因素的国王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此后英国逐渐完善了其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这里的“固定的方向”是指A. 国王仍掌国家行政权和财政权B. 议会赢得国家组阁权和立法权C. 国王议会分享行政权和立法权D. 王权日益削弱,议会权力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国王宫廷和议会的冲突”是指国王权力和议会权力之间的矛盾,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对国王权力进行限制,开始逐渐形成王权日益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加强的君主立宪政体。故答案为D项。从“固定的方向”来看

39、,国王逐步丧失行政权,成为“临朝不理政”的虚位君主,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形成后,组阁权属于首相,议会掌握立法权,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国王即丧失立法权,后来国王逐步丧失行政权,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点36.钱乘旦先生认为“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没有工业革命,是没有现代民主化进程的”。以下史实与该观点一致的是A. 发动光荣革命B. 颁布权利法案C. 形成责任内阁D. 1832年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从材料“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以得出民主与工

40、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对英国民主化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A、B选项是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C选项是英国民主化进程的一部分,没有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D选项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点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本题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对民主进程的影响,所以满足条件的选项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因此排除A、B、C选项,因为这三个选项都在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直接选出D选项。37.1694年,威廉和玛丽从荷兰引进银行制度,批准成立英格兰银行并带头认股。该银行为社会集资和私人剩余资金找到了一个去处,在伦敦商人中大受欢迎。这说明当时英国A. 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已经形成B. 伦敦成为国际

41、金融中心和证券中心C. 已确立了海上霸权和殖民霸权D. 光荣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威廉和玛丽从荷兰引进银行制度等措施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这是由于光荣革命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工业革命的经济雄础已经形成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没有明确的信息表明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证券中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已确立了海上霸权和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而非1694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

42、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做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即回答的并非所问的问题,所以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即使本身说法再正确的选项也是不能选的。38.有学者认为,美国建国后建立的制度,既可以看见英国的影子,又可以看到美国自己的创造。其中英国的“影子”和美国的“创造”分别是A. 议会政治三权分立B. 责任内阁联邦制度C. 议会政治参众两院D. 责任内阁三权分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影子”指的是议会政治,美国的“创造”指的是三权分立,

43、故A项正确;责任内阁不符合美国的情况,故B、D两项错误;参众两院不是美国的创造,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三权分立39.“美国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这一被称为司法审查的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最高法院是美国国家权力中心B. 联邦和各州并无独立的立法权C. 最高法院统揽国家各级司法权D. 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答案】D【解析】美国实行三权分

44、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最高法院不是权力中心,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联邦和各州拥有独立的立法权,而材料中的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各级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故C项排除;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体现了立法和司法的制衡,故D项正确。40.“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A. 三权分立制B. 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C. 国会两院制D. 联邦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45、三权分立制是美国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的运作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故B项正确;国会两院制是美国立法机构的设置,与材料“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联邦制指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不符合“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

46、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

47、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答案】(1)制度:郡县制。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或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或以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由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目的:削弱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历史作用:加强了中

48、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1)根据材料“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制度名称和特点,结合郡县制的特点可归纳出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故出现了“侯”“王”。从材料“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汉武帝普遍“推恩令”对诸侯王的势力进行“蚕食”,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此得出目的。(3)从材料“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结合所学知

49、识可以得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和历史作用。4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从此,新中国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活动,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请回答:(1)新中国成立初期“首先是联合苏联”体现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新中国确立

50、这一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怎样的外交成就?这对中国的外交有何积极影响?(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新时期我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活动?概括指出新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方针?【答案】(1)“一边倒”(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2)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建交)。影响:打破了外交僵局,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3)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51、加强与欧盟、东盟等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等方面来分析。(1)结合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 “联合”苏联等信息可以分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首先是联合苏联”体现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第二小问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应该从当时的两极对峙格局相关史实来分析得出答案。(2)从“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从图片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可以看出当时中日关系正常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缓和打破了外交僵局,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

52、潮。(3)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后”“地区性国际组织”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新时期我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欧盟、东盟等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语言,远方漂荡,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甚至就在面临着主人的怪脾气发抖,我都使他们解放。我使这样的事情普遍流行,调整公理和强权,协和共处,这样我应允的事都已一一完成。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贼,一

53、视同仁。 古希腊某诗人、政治家材料二 近代以来,作为宪政体制和模式创新(英国)开启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时代,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国家政府建构问题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 魏建国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材料三 美国宪法修正历程(节选)修正案生效日期第十五修正案选举权不能由于种族、肤色、或以前曾服劳役而遭受剥夺。 1870年2月3日第十九修正案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1920年8月18日第二十四修正案禁止因为没有支付人头税而撤销投票权。1964年1月23日摘编自美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1)材料一中的政治家“一一完成”的事对古代雅典有何积极作用?(2)据

54、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如何实现权力的转移的。(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从哪些方面废除了对选举权的限制。(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特点。【答案】(1)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实现: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去的广泛的政治权利。(3)方面:种族、犯罪身份、性别、财产。(4)特点:曲折性;创新性;妥协性。【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一一完成”描述的这些事的古希腊政治家是梭伦。梭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2)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如何实现权力的转移的可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以及英国议会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作答。(3)根据“选举权不能由于种族、肤色、或以前曾服劳役而遭受剥夺”、“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禁止因为没有支付人头税而撤销投票权”等内容可知美国从种族、身份、性别和财产方面废除了对选举权的限制。(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特点主要有曲折性、创新性和妥协性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