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165KB ,
资源ID:97988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798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四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四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评卷人 得 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千城一面、房地产化,显然不符合人们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心理预期。一个理想的特色小镇,应该是让人念念不忘的。这种念念不忘的回想不仅产自颜值,更源于气质。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每个小镇都能造得出,但独特的文化印记却是无法复制的专属品。文化,才是特色小镇应有的

2、特色所在。文文化从哪里来?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得靠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夕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文化离不开历史,历史“生于斯长于斯”,经过时间的冲刷凝结成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却舍本逐末,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转而去发展并不符合当地水土的外来文化。针对这种情况,去年7月,住建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在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到三个“不盲目”,其中一条就是“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可见,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

3、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当然,怀抱优质的传统文化基因,也不能忘记在传承中创新。做足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还要在“文化+”上做好文章,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增强当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并放大其价值,将文化资源转换成特色产业,加强与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唯此,才能充分彰显各地传统文化的个性,才能让人们看到千姿百态的特色小镇,留给人们念念不忘的回想。(摘编自

4、陈晨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材料二:特色小镇被人们寄予“记得住乡愁”的遐想。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各地域、各民族都有拿得出手的文化特色。知名特色小镇中,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而闻名,大理喜洲白族民俗独具一格可惜的是,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在商业化、地产化、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造出大量的赝品景观,让人审美疲劳,背后的问题值得反思。特色小镇建设,重外观、轻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思维建小镇,大拆大建,迁出原始居民和生产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公寓酒店,处处是“人造盆景”

5、,照搬欧式洋房别墅,或江南小桥流水。初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细看各地造型都差不多,给人一种“南橘北枳”的感觉。人们寻找的是与拥挤喧嚣的城市不一样的感觉,是千姿百态、小而精致,而不是大而划一。特色小镇建设,重商业、轻文化。开发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资本搭台、文化唱戏”。不错,商业是文化的重要经济支撑,然而很多地方在开发的时候,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导致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消费产业来了,文化产业走了。也有重视文化建设的,但多用舶来文化,甚至是低俗文化,这也等于没有文化。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感,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投资创业、安居立业。有了人气支撑,地方的经济产业

6、才能自我循环,反哺文化培育。我们并不惧怕商业化,担心的是过度商业化、唯有商业化又小大意。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少,切莫再商业至上,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使得小镇陷入死亡的“陷阱”。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正如那首著名的小曲唱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摘编自央视网评没有文化的特色小镇是没有灵魂的)材料三: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小镇发展的“秘诀,就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六郎镇的特色小镇发展再次表明,一

7、个优秀的特色小镇绝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区环境上,也往往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然而,从目前建设情况看,一些地区在特色小镇文化保护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对古村落盲目改造,破坏植被、水系、农田等生态系统,一些民间传统劳作方式难以传承创新。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张小军认为,应建立人类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原貌与特色。专家指出,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色小镇

8、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摘编自李慧特色小镇如何“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就要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不需要外来文化。B.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C. 材料一认为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既要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在传承中创新。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表述。D. 材料二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一内核,这个内核和材料一中“文化灵魂”的内涵是一致的。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9、是A. 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导致的后果就是特色小镇文化灵魂和个性的丧失。B. 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C. 商业驱动带来小镇短期的人气和效益,唯有深挖文化的魅力才是发展的持久引擎,所以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文化至上。D. 优秀的特色小镇不仅有一个或几个当地特色产业,还有独特的文化印记,独特的文化离不开挖掘继承、创新和借鉴。3. 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 意大利维特尔博小镇又称“教皇之城”今天到处仍可看到中世纪风格的历史建筑,每一栋建筑都是活生生的历史。B. 我

10、国某地德国小镇,小镇主打异域风情,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C.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D. 西班牙胡斯卡尔小镇(3D动画蓝精灵拍摄地),用动画主题把文化要素注入到所有旅游、消费项目。4. 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5. 如果你的家乡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请你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答案】1. D 2. C 3. B 4. 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展开论述。首先,通过对比引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破立结合法,先列举错误表现再谈正确做

11、法。最后总结全文,表明特色小镇建设要回归文化的观点。 5. (1)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2)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小镇独特的文化基因。(3)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不需要外来文化”错,原文“不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

12、,并非完全否定外来文化。B项,两个方面的经验概括有误,应为“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或“以当时特色产业为根基,着力挖掘产业的附加值”。C项,材料二没有谈创新。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应坚持文化至上”错误。原文为“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为文章选取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应精读全文,特别是对需要选取论据的部分要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论点,在联系所给各选项,确定个

13、选项是是支持该论点,还是反对该论点或者和该论点无关。本题注意题干要求是“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B 项,从“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可知,这是在照搬外国文化,而材料一中作者观点为“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显然,这与作者的观点相悖。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材料二首先说到建设特色小镇的作用,同时举出了几个成功的例子,然

14、后话锋一转,通过对比引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列举几种典型的错误做法,如“重外观、轻内核”“重商业、轻文化”等,接着谈如何正确的建设特色小镇,“文化和商业是相辅相成的”,从而运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将建设特色小镇应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最后,作者总结全文,提出“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材料二是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展开论述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知识储备和自己对问题的推理做出解答,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细节所传递出的信息,然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对与此类问题,要注意说理的逻

15、辑性,言之成理,最好引用一些原文的内容,以增强说服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注意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所以在解答时要注意联系文本内容,不可天马星空的解答。通过材料一我们可以提出“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同时不要照抄外国外来文化”;通过材料二,我们可以提出“挖掘提炼出小镇独特的文化基因,不要只重商业而忽视文化的内涵”,通过材料三,我们可以提出“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考生也可以有其他答案,但要言之成理且和文章内容相关。(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

16、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花与诗王往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千亩桃园美景去的。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为眼

17、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她的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那儿呢!妈,你回去,我

18、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儿风没有,哪会受凉?”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儿媳妇,她的病不轻呢。”我说:“哦?”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25岁。就在去年,人家都说是在化工厂做工受了污染。”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老妇说:“

19、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中药,拖着。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台下响起一阵掌声。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

20、天的聚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

21、有花送诗人,懂不懂?”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小男孩说:“好!”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家去。”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从联办笔会写起,写了小媳妇观看笔会,

22、婆婆讲述原委,一番对话没有多少曲折,但读后令人心酸不已。B. 婆婆两次对我说起小媳妇的“不听话”,表现出她对小媳妇的不满,也体现出她对小媳妇患病无钱医治的一种无奈。C. “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主持人一语双关,既指小男孩献的花,又赞美小男孩的纯朴。D. 小媳妇向小男孩许诺在桃园里天天写诗、年年写诗,让小男孩想她时就给她送花,蕴含着小媳妇对儿子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眷恋。7.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出小媳妇热爱诗歌、疼爱儿子、坚强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B. 小说借助“我”与婆

23、婆的对话,巧妙地交代了小媳妇的身世和病情,为小媳妇身患重症却仍然热爱诗歌的品质做了重要铺垫。C. 小男孩给母亲献花,并让母亲写那么长那么长的诗给他看,这些细节衬托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D. 小说有多处伏笔,如写小媳妇“穿着羽绒衣”“脸色有些憔悴”“你抱不动我”等,与后文婆婆说出小媳妇的病情相照应。8. “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9. 小说标题“花与诗”的内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 B 7. A 8. “我”的观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参加笔会没报节目,随意走动走动,这才看见了小媳妇,遇到了她婆婆,有了后文一系列的情节

24、,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便于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情实感。通过写“我”的感受,人物形象(如纯朴真诚的小媳妇)被刻画得更加立体丰满。 9. 运用了象征手法,“花”既指献给诗人和小媳妇的花,也象征着小媳妇花一般的年华,“诗”,既指笔会上诗人朗诵的诗篇和小媳妇创作的诗篇,也象征着小媳妇诗化的生命。表达了对小媳妇不幸人生的同情,对其诗化生命的礼赞。寄寓着人们对良好生存环境、美好生活的期盼。【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散文类阅读中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这种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

25、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B项,“表现出她对小媳妇的不满”理解错误,此处婆婆对小媳妇的感情应是一种怜惜疼爱之情。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对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散文阅读的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本题考的是后者,即赏析艺术特色概括.对否恰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A项,“豁达开朗”错误,由后文“呈现出淡淡的红晕”“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等描述可

26、知,小媳妇实际上是纯朴腼腆的。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关注其自身作用。即他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次,要关注他在情节、人物、主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这道题考的是“我”的作用,所以,还一加上第一人称“我”自身的作用是便于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情实感。本题

27、,从小说情节的角度分析,遇见小媳妇,看到小男孩,看到老婆婆心疼儿媳继而得知小媳妇身患重病之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我”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我”是旁观者,以“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叙写故事,能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感。以“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感知,表现小媳妇虽重病在身但仍热爱生活、真诚纯朴等的人物品质和性格腼腆的人物特征,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据此分析,本题从“我”第一人称自身的作用、情节安排、衬托主要人物等角度回答即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小说标题“花与诗”的内蕴丰富。这道题主要考查探究

28、作品标题的丰富意蕴。探究标题的丰富意蕴要在理解标题表层义的基础上,发掘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小说标题是“花与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花”既指小女孩和小男孩分别献给台上作家、诗人的野花,也指小男孩送给母亲的花,还象征小媳妇花一样的美好年华,“诗”既指台上诗人朗诵的诗篇和小媳妇写的诗篇,也象征小媳妇虽然重病在身,但依然热爱生活、心向美好的诗化生命,从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小媳妇正是花样年华,却不幸身患不治之症,“花与诗”正是表达了人们对小她妇不幸人生的同情与对其追求诗意生命的赞美,同时,文中小女孩和小男孩送花给台

29、上的作家、诗人,小男孩送花给母亲,并希望母亲一直将诗写下去,写长诗,说明“花与诗”寄寓着人们对良好环境和美好生活的期盼。综上分析,本题从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两方面回答即可。【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

30、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

31、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贵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

32、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晏驾。洪照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

33、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宜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C.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D.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

34、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藩邸,指漕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B. 爵赏,是指有一定爵位的公卿给予下属或同僚的巨额赏赐。C. 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D. 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二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B. 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

35、细的计划,先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C. 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前伪王子苏干刺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D. 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使明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交陆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14. 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

36、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14. 得到宝物不计其数;朝廷耗费的财物不可胜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达占城”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次”是按次序的意思,是“遍历”的状语,所以应在“占城”与“以次”之间断开,排除A项、B项。“宣天子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应该断开。如果在“其君长”前面断开,则“因给赐”没有宾语,“赐”后面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句意: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

37、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是指有一定爵位的公卿给予下属或同僚的巨额赏赐”错误。爵赏,爵禄和赏赐。“爵”在此处应为动词加封官爵;“赏”在此处应为赏赐,也是动词。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以伏兵打败其军”错误。结合“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分析,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以伏兵”属无中生有。故选B。【1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

38、句翻译的能力。(1)“郡县”,意动,把作为郡县,以为郡县;“益”,更加;“震”,惊恐,恐惧;“日”,一日日,日渐(名词作状语)。(2)“凡”,凡是;“将命”,意思是奉命,传命;“莫”,代词,没有谁;“盛称”,意思是极口称赞;“夸”,夸耀。【1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分析归纳。结合“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分析,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郑和下西洋得到宝物不计其

39、数,同时朝廷也耗费了不可胜计的财物。【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

40、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炫)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 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 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

41、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都城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这时,交阽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赏赐自

42、己,率兵截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

43、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塞上长城:(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

44、,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B. “气如山”是说气概如同巍峨的高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北望中原时的慷慨激昂。C. 颔联以名词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了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有力衬托了诗人的心情。D. 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16. 尾联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 A 16. 尾联运用典故,写诸葛亮的出师表名满天下,赞美了诸葛亮的卓越功绩,表达了词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表达了作者对自

45、己才能的自负,以及虽思报效国家却最终抑郁不得志的愤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A项,错在“今日的意志消沉”,诗人只是愤,并未消沉。“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故选A。【1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用典明志,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诸葛坚持北伐,虽“出

46、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用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鲲鹏展翅奋飞时的情形的两句是:“_,_。”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自己家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47、的两句是:“_,_”。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答案】 (1). 怒而飞 (2). 其翼若垂天之云 (3).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翼、僮、惑”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济南有三大名胜: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泉和山、湖比起来,虽不起眼,但济南 。刘鹗写老残游记时,尚未

48、见到“泉城”的称呼,留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句,“泉城”已是( )了。据说济南城区的泉,单是有名的就有二百多, 。也怪,不管有名的没名的,泉水到了济南格外恣肆,大泉小泉自由自在流淌,成群结队,走街串巷,闪过树丛,溜进人家济南城啊,坐落在澄明清泠的泉群中间,分明是个幸运的婴儿,在泉水的簇拥( )下慢慢长大。济南人最感念泉水的好,泉城,泉城,泉和城在了一起,不就是泉和人在一起嘛。三五之夜,万籁俱寂,波光粼粼的泉池中,趵突泉三朵泉头齐齐涌起,在空中翻卷成巨大的水轮,落下,涌起,落下,涌起轻轻地,缓缓地,( )。 人们看到喷涌而出的泉花,赞美泉水的高洁,可曾知道在人所不见的地方,泉水有过怎样的隐

49、忍、( )? 先哲有言:“上善若水。”善有上下,水岂能无?雨雪泉瀑,水有百态;江河湖海,水有百性。济南的泉,夏盈不滋,冬瘦不枯,动静有度,冷暖怡人,不正是水的上上之品吗?“上善若水,上水唯泉。”济南的泉水,当得这八个字。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呼之欲出 庇护 泰然自若 委曲B. 呼之欲出 呵护 从容不迫 委曲C. 水落石出 呵护 泰然自若 委屈D. 水落石出 庇护 从容不迫 委屈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济南夏盈不溢、冬瘦不枯、动静有度、冷暖怡人的泉水,堪称水的上上之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 请在文中画横线

50、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 B 19. 原文定语后置句式比陈述句更富有变化,突出了泉水的品质;原文反问句式,比陈述句式语气更强烈,更利于表现“我”对济南泉水的赞叹之情。 20. 还是叫“泉城”没名更不计其数【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一空:呼之欲出,意思是叫一声就像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十分逼真。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

51、露出来。语境指泉在济南,能给人突出的印象,应选“呼之欲出”。第二空:呵护,形容很用心地照顾、保护。庇护,袒护,掩护。语境中,济南城在群泉中间,是个幸运的婴儿,在群泉的照顾、保护下慢慢长大。因而,应选“呵护”。第三空: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从容不迫,意思是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语境中描写趵突泉三朵泉水反复地涌起又落下,不慌不忙,这里没有“紧急情况”这一前提,应选“从容不迫”。第四空:委曲,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语境中指泉水曾经经历的曲折,应选“委曲”。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B。【19题详解】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52、。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原句把“济南的泉”放在句首,突出了陈述的对象,同时又把语意上的定语“夏盈不溢、冬瘦不枯、动静有度、冷暖怡人”后置,作为陈述“主语”的语句,打破原来陈述句的结构,突出了泉水的品质。原句“不正是水的上上之品吗?”是反问句式,修改后为“堪称水的上上之品”这是陈述句,原句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式语气更强烈,更利于表现“我”对济南泉水的赞叹之情。【20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

53、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第一处横线,从上文看,泉与山、湖比起来不起眼,不突出,后面有一个转折“但”,下文直接提到“泉城”,这中间必须有一个过渡,因而此处应填写:还是叫“泉城”,与“但济南”连起来,构成连贯一句话。第二处横线,从上文“单是有名的就有二百多”,下文应该还有“没名字的泉”,因而应填写“没名的更不计其数”。【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

54、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如何才能让一种技术手段既有二维码的存储功能,同时又具备防伪功能呢?“结构三维码”可为这两方面充分兼容。它将相关信息和防伪元素集合起来,并用物理方式随机雕琢在结构多层纸上

55、,使不同部位具有不同颜色和不同深浅,再使用AI智能识别技术将这种结构特征识别出来,最终形成专属于每一件产品的独有标识。“结构三维码”是在二维码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它较好地制止了普通二维码的易复制问题。【答案】把“为”改为“使”;在“深浅”后面加上“的结构特征”去掉“专属于”(或:去掉“独有”);把“制止”改为“解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

56、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1)语句“为”与“兼容”搭配不当,把“为”改为“使”;(2)语句缺少宾语中心词,在“深浅”后面加上“的结构特征”;(3)语句“专属于”和“独有”重复赘余,去掉“专属于”。或去掉“独有”;(4)语句“制止”与“问题”搭配不当,把“制止”改为“解决”。【点睛】高考语文试卷中,每年都有病句检测题。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学会辨析与修改的六种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重点排除常见语病类型可用以下方法:1.句子开头为介词,重点排查是否缺少主语。2.句子中出现“是否”“能否”等类似词语,重点排查是否存在两面

57、对一面的问题。3.句子中连续出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重点排查动作顺序是否正确。4.句子中连续出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重点排查语义范畴是否出现交叉或重复。5.句子中出现关联词,重点排查三个方面。(1)关联词搭配是否得当(2)主语位置是否正确(3)句子逻辑为递进,排查递进顺序是否正确6.句子中出现同义或近义词,注意是否发生词语赘余。7.句子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注意句意逻辑是否正确。另外,可利用基本语法常识解决其他病句问题。1.重点关注动词。看主语与动词,动词与宾语的搭配是否得当。2.主语与宾语搭配是否得当。3.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是否得当。4.多重定语,多重状语顺序是否得当。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

58、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清代文献记载,明将杨展在岷江伏击张献忠船队,张献忠大败,于是在江口沉银千船。江口沉银遗址一期考古共出水文物3万余件,证实了记载。二期考古探测面积是首次探测面积的数十倍,考古探测队绘制出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3D藏宝图,此图为三期考古古河道准确定位提供科学依据。截至2020年4月,江口沉银遗址三期考古共发掘文物10000余件,最重要发现是一枚重约16斤的“蜀世子宝”金印。【答案】清文献记载岷江口沉银,一期考古证实,二期扩大探测面积,绘制藏宝图,三期发现“蜀世子宝”金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考生应注意把握语句的层次,

59、根据关键词语来筛选信息。同时要注意题目字数限制。解答新闻压缩题,可以从新闻的“六要素”分析,首先确定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具体的要求拟写答案。这则新闻的六要素体现在:事件(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经过(一期考古共出水文物3万余件;二期考古探测面积是首次探测面积的数十倍;三期考古最重要的发现是一枚重约16斤的“蜀世子宝”金印)。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拟写答案即可。【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

60、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收复河山。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上下齐心、重建灾区。2020年春节,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病毒的第一线,相关人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全国居民响应号召足不由户,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与思考、希望与建议?请以青年学生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一个完成写作。

61、给武汉的医护人员写一封信。给全国青少年朋友写一封信。给国际友人写一封信。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信仰是战胜灾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朋友:大家好! 在今年,在这个冬春交替的季节里,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却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大的灾难新型肺炎。在这危难时刻,无数年轻人告别亲人,把安危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奔赴抗“疫”第一线。他们留给家人远去的背影,定格成一帧帧精彩的感人画面,成为今年春节里最美的风景。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自古以来,我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论是外族的

62、入侵还是本民族内的自然灾害。但是,不论是再强悍的“豺狼虎豹”入侵,还是多么凶猛的自然灾害,都没有将我中华民族击倒。虽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在这一次次的侵袭中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但她从没有被真正的击倒,因为她倔强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的背后,是亿万万我华夏子女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毅前行,是对于民族的信仰!曾经,有一种微辞称我华夏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想,在今天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病毒疫情危机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信仰:“2003年,我还太小,17年后刚刚好。”在来势汹涌的疫情面前,不少90后选择“逆行”,奔赴抗击疫情一线。“如有不幸,请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武汉科技大学天佑

63、医院肿瘤科95后的年轻护士李慧,在疫情严重的时间节点上,主动请缨,要求到任务重、风险高的呼吸二病区参与一线工作。为避免交叉感染,节约穿防护服的时间,90后女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护士单霞剃光了及腰长发,她说:“头发没了可以再长,现在首要问题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尽力量去救更多人。”今年24岁的佘沙是2008年汶川地震幸存者,也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科四病区的一名护士,在医院征集援助武汉的医护人员时,她主动请战,“因为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的呀!”一句话,感动了无数人。“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请战,上一线!”这些在“前线”为我们守关的“可爱的人”,也不过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心中的宝贝

64、。而此时,他们用肩膀扛起重担,守护着更多的人。他们是我们的旗帜和榜样!在这场疫情之中,我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国民的信仰!年轻一代人的信仰!正是这种对于国家的,对于民族的信仰,才让我中华民族倔强而顽强的蓬勃富强发展!鲁迅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此刻的我们,也将从上一辈的手中接过大旗,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人,成长为中国的脊梁!在中华的大地上,褪去冬日的瑟缩,迎春花将会绽放给我们一个别样美丽的春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

65、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审题:本次作文题目以“灾难”为核心,选取了三个时间节点的事件,1937年日军侵华、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一方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另一方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战、抗灾的坚决、果敢、勇毅,展示了全民抗疫的决心和动力。材料旨在表现中华民族在面对灾难时的民族品格和精神风貌,考生写作时应侧重这方面的思考。任务部分要求写一封信,材料提供了三个不同的写作情境供考生选择:给医护人员,应弘扬他们公而

66、忘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负重前行的伟大精神,以表达对他们的敬重之情;给青少年,应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谈在灾难中成长、谈未来的责任和担当;给国际友人,应赞赏其在共同抗疫中的帮助、支援,表达相互支持、信任,携手合作的愿望。写作时注意青年学生的身份,要切合背景,还要注意书信体的称呼、语气,以及格式。参考立意:(1)同心抗疫,共克时艰;(2)携手合作,共担风雨;(3)青年更要树立民族信仰(4)向逆行者致敬参考素材:(1)有人说,爱是山间的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有人说,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们勇敢走向前方;有人说,爱是春天里的嫣红花朵,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芬芳而我要说,爱更像是冬日的一轮暖阳,

67、澎湃着生命的坚强,跨越地域与时空,彰显着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伟大力量!在这个严寒的冬天,冠状病毒肆虐中华大地,华夏儿女斗志高昂,用大爱闪烁着暖阳的光芒,为我们诠释了大爱的内涵:万众一心,刀山齐上,筑起铁壁铜墙。坚持不懈,奋战疫场,在党的领导下迎接着抗疫胜利的朝霞曙光!(2)当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汹涌来袭,是他们选择挺身而出,用自己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阻挡病毒前进的脚步。他们是白衣战士,从九零后的姑娘到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他们响应号召,奋勇直前,九死不悔,用生命护佑我们的生命和健康。他们是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他们是疫情防控物资的供应者,他们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者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

68、舍小家为大家,英勇地冲锋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让我们向勇士们致敬!让我们携手同心,众志成城,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3)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新时代领路人代表党中央向奋战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的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强调要“加强医护人员安全防护工作”。党中央印发通知,明确要求“要关心关爱奋战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的专家和医护人员,采取务实、贴心、到位的举措,帮助疫情防控斗争一线的专家和医护人员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党中央的亲切关怀,鼓舞和激励着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勇士们,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

69、康而英勇奋斗、顽强拼搏、扎实工作。(4)很多人常常庆幸生活在太平盛世,很多人常常感慨岁月静好,可是我们知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时,救援士兵背影的坚毅;还记得,2015年天津爆炸事故时,消防战士背影的决然;还记得,2019年四川大凉山火灾时,消防战士背影的无畏当灾难带着恐惧、无助向毫无防备的我们袭来时,无数的逆行者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他们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如今,面对武汉的可怕疫情,我们始终坚信这场灾难很快会过去,中国会变得越来越好,因为我们有无数防疫一线医务工作者正在逆行武汉、奋战武汉,为我们的健康生活奋斗着!(5)

70、“天下一家”。中国人民的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印尼海啸、海地大地震、非洲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和人民都给予受灾国无私的帮助与支援;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国纷纷伸来援助之手。这样的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生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中国与各国都需要敞开怀抱,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惟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才能共同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结构示例:信仰是战胜灾难不竭动力,书信体。开篇从年轻人的抗疫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引出话题。正文部分,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民族信仰的力量和意义,然后转入现实的分析,以青年人在抗疫中的表现为例,他

71、们的守护、奉献、担当就是信仰的力量。结尾号召年轻一代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成为中国的脊梁。【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2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