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9497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必备知识夯基固源主干知识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商朝已有分封。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3)内容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诸侯为

2、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4)影响积极a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b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消极: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5)瓦解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春秋时期,楚王问鼎

3、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概念: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核心(主要特点)。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4)作用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4、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1)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2)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3)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4)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5)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教材拓展补遗】名师点睛王位世袭制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出现,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开端,它标志着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的集中,即“家”的私有观念深化。思维点击分封的对象及目的

5、材料一“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使其弟管步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材料二“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材料三“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迁移运用:指出三段材料分封的对象及目的。提示:材料一、二分封对象是古代帝王的后代,材料三分封对象是功臣、亲族。目的是通过分封,扩大统治区域,巩固统治秩序。图解历史分封制的实际效能及影响信息提取:分封制下各地诸侯国仍是拥有地方实权的独立实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逐渐被淡化,地方势力崛起成为历史必然。漫画解史宗法观念的现代价值信息提取: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当今中国社会的基层管理和家庭生活,对我国社会和谐和家庭结构稳定起到

6、了积极作用。思维点击宗法制的影响材料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迁移运用:如何理解材料中“外人”“自己人”?提示:外人和自己人的划分标准是以宗法制为依据,这种称呼带有明显的血缘宗法色彩。归纳总结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的关系核心素养重点深化主题突破提升素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页主题(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2“封建”的不同含义(1)西

7、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2)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针对练1】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和控制。”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君主专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可知,封建不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排除B、D两项;宗法制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答案:C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

8、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周王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4)在后世朝代的变异:西汉、两晋、明初、清初都曾实行过“分封”。但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的“分封”已是过时的制度,在大多数时候

9、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大多数分封的“王”根本没有封民或臣民,他们只能享受衣食租税之利,没有任何实权。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来看,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10、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考根据史料分析分封制的影响。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分封制下周王是天下共主,显示出统一性分封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宏观政治决策”说明分封制有一定的集权性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分封制在民族融合方面起了一定作用西周在国家结构上具有分散性,对后期政治统治产生消极影响(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题目中问的是分封制的影响,应结合所获取的信息从积极影响方面分析,即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融合。结合从消极方面分析,即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提示积极作用: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

11、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融合。消极作用: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主题(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针对练2】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

12、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解析:由材料可知周朝用宗法制维系宗族管理,再扩大化到政权,这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观念,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是通过宗族管理来维系政权,没有体现抵御外族,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统治者要“爱百姓”,但这不是材料的主体思想,材料主要体现通过强化宗族管理来维护统治,排除C项;由材料“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可知周天子与诸侯间具有相互的义务,排除D项。答案:B二、“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宗法观念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宗法制作为我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1)对传统社会社会结构:体现为“家天下”

13、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等特征。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思想文化:导致了专制思想的形成,思想上表现为保守、守旧,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社会风俗:古代婚姻风俗中的“一妻多妾”“同姓不婚”;收养风俗中的“异姓不养”;清明节扫墓、著家谱和修祠堂等。(2)对现代社会家国一体、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等宗法观念仍然具有现代价值。易于形成强大的家庭凝聚力,衍生出对族人的种种法律上的、道德上的普遍约束力。宗法观念强调血缘亲情,重视家庭和裙带关系,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相对缺乏,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三、“

14、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思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什么?教你读史史料一中图片及“宗庙”“祖庙”“家族”等信息说明宗法制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提示祖先牌位。史料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或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

15、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思考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宗法制的特点。教你读史史料二描述了西周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史料二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第二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带来的裙带作风和荫庇现象。提示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大宗与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四、“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家国情怀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宗法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很大,当今社会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弘扬中华

16、民族优秀的传统。(1)弘扬宗法观念中的亲亲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2)宗法文化强调爱国、忠孝,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4)修祠堂、宗谱有助于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自己对家乡的热情,对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能力定向突破史料考法能力提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页材料一中国自周秦以来,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关系中,血缘宗法关系浓厚,以家庭内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劳动关系,使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家长专制的存在

17、成为普遍现象。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必然带有浓厚的血缘宗法色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要求:根据材料一分析分封现象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信息: 答案: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和血缘宗法制度的共同作用。材料二宗法与家谱关系密切,宗法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家谱,家谱则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着宗法确定的一些原则。宗法“一本”观是家谱的基本原则,它确定的宗谱编写目标,使宗族成员的自然序列变得上下贯通,条理井然,符合宗族发展的自然序列;宗法中的“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宗谱的编撰类型,并使宗族内部派别之间亲疏关系、地域关系达到有序的组合。“一本”观从纵向、“大、小宗”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宗族的历史进行了

18、描述,使宗法观念借助家谱形式得以传承。徐彬、张学会论宗法思想对家谱编修的影响兼论明清徽州家谱的宗法理念实践要求:从材料二中找出宗法观念在家谱编修中的体现。信息: 答案:编写原则:宗法“一本”观;宗谱的编撰类型、宗族内部的亲疏关系、地域关系等受“大宗”“小宗”观念的影响。材料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观点思考方向历史结论角度1是否实现了君主专制周天子虽为天下“共主”,但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

19、中角度2是否建立了中央集权角度3分封制下“权利、义务”关系与“盟约”关系的比较答案:角度2: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角度3:教材所讲周代分封制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与材料中的盟约关系有差异真题感悟模拟演练真题研模决胜高考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页考情分析在高考中,本讲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商周治国(如仁德之心、重视历史传承)、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对早期华夏文化形成的影响(如文化认同、“雅言”的出现)。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家国同构”和宗法观念的历史概念以及对华夏文明形成的影响需重点关注。1命题点:商周时期的制度演变(2019高考全国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

2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B对:由“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得出由商朝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A错:夏朝时世袭制已经取代了禅让制,当时的王位继承注重父子、兄弟之间的传承,这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不是受禅让制的影响。C错:不符合史实。D错: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不是弱化。答

21、案:B2命题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2019高考全国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A对:材料中强调的“孝”“悌”等思想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B错: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和题干材料无关。C错: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孝”“悌”等思想无关。D错:察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产生无关。答案:A3命题点:商汤的治国理念(2018高考全国卷)据史记记载,商汤

22、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A对: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B错: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C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

23、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D错: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答案:A4命题点:西周分封制的文化影响(2017高考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

24、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A5命题点: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2016高考全国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商周青

25、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答案:B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解析:由材料“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夏、商、周三族认为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选C项;材料强调各族与黄帝的血缘关系而非黄帝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排除B

26、项;夏、商、周三族之间没有世袭,排除D项。答案:C2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解析:据材料“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说明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故选B项;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于秦朝不是“商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说明是影响而不是决定,排除C项;材料体现统治阶级与民的关系,

27、不是统治阶级内部,排除 D项。答案:B3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解析:西周诸侯对内保持团结,对下控制,对上承担各种义务,这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故选A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分封制下是诸侯、卿大夫等对地方直接管理,排除B项;“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西周诸侯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不能说明一定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排除D项。答案:A4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

28、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解析:根据材料“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利用宗族的关系来维护其统治,故选B项;材料反映天子、诸侯重视宗族关系,没有体现“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排除A项;根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不相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排除D项。答案:B5尚书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此处“百姓”是指以封地为族姓的百官。但在战国典籍中,却常用“百姓”称呼普通民众。上述称呼的变化反映出()A宗族观念形成B平民获得政治特权C官僚政治确立D礼乐秩序渐趋崩溃解析:材料中“以封地为族姓的百官”反映了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礼乐秩序也随之渐趋崩溃,“百姓”称呼的变化反映了这个过程,故选D项;“宗族观念形成”与材料中“在战国”不符,排除A项;“称呼普通民众”不能反映政治特权,排除B项;“在战国”随着各国改革,官僚政治逐渐确立,但材料中只提到“称呼普通民众”,并未涉及官僚政治,排除C项。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