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浅议“花鸟画构图的形式美”灌云县第一中学 刘玲摘 要:本文根据自己学习花鸟画的体会,从S型律动、起承转合、开合呼应、三线交叉、动静相依等方面来探讨花鸟画构图的形式美。形式美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一切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花鸟画中,绘画的内容唯有通过绘画的形式才能被观者感知。一、引言形式美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一切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艺术领域中,形式都是为表现内容而产生的。形式蕴涵着内容,内容则积淀在形式美之中。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总是要求多样而有变化,绝不会安心守服于一成不变的某一种形式。形式上错
2、落有致的变化,能引起比较和鉴别,从而使感官感到新异的愉悦感美感。花鸟画很讲究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主要体现在构图上。构图就是谢赫六法论中的 “经营位置”。构图是花鸟画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一张画若没有好的布局,那就不可能是一幅完美的画,也不可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如一幅花鸟画,若不能恰当地布置草丛、花鸟等的位置,则令观者失望,画面无美感。因为画是美的,是原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画之美离不开构图美。如果仅在造型、笔墨技巧上下工夫,而放松了对构图布意、主题思想、宾主地位的安排,就是费尽心机也不能得到好的效果。在花鸟画构图中,形式美方面存在着许多矛盾的因素,若没有这些不同因素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就不会使构图新
3、鲜活泼。因此花鸟画构图要力求宾主分明,疏密错落,前后贯穿,正所谓古人“取势”、“布势”、“先定气势,次分间架”、“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系,分之又各自成行”等理论的运用,以求画面达到均衡稳定的效果,更能创造出生动的美的构图形式。结合实践,我对花鸟画构图的形式美从S型律动、起承转合、开合呼应、三线交叉、动静相依等方面谈以下几点体会。二、S型律动花鸟画构成艺术的形式美,有着行之有效的具有恒定作用和效果的表现程式,S型律动即是最基本的规范之一。S型律动既是花鸟画构图艺术动态的呈现,又包含着朴素的辨证观念,对其最典型的体现则是阴阳昼夜更替的道理。S型盘旋运转,首尾相接,既密不可分,又合中有分
4、,分中有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黑白互现,虚实相生,对立统一,相辅相成。S型律动作为形式美的艺术化呈现,揭示了形式美的内在规律。这与中国传统绘画幅度的特点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绘画中长行条幅与横卷的独特画幅形式,在中国花鸟画构成艺术中成为典型的形式美特征。S型构成方式,可以在画面的意识构成中自由地上下伸缩和左右调节,可以互变,可以伸延,可以互相制约,而S型律动的延伸,其控制可以达到画面的任何部位,使S型律动的构成方式有了更多的变化自由。S型律动不仅在视觉心理上给观者一种柔和迂回、婉转起伏、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流畅优雅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可以通过宏观的序列 ,使其在构成中能虚善藏、虚中见实、实中见
5、虚、贯通得势,浑然一体。它所蕴含的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远非其他形式可以比拟。S型构成的形式特点连绵不断,使画面具有更多的形式美感。如吴昌硕的依样(图1),图中藤本花卉相互缠绕,叶脉相连,紫藤顺势而生,运用极其自然而轻松的S型构成。画中空白的运用,使主体的紫藤花卉突出,又能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空间,以浓叶开衬葫芦,即画中白与黑、虚与实的对比,使画面产生更多的空间感和层次感。黄胄的驴(图2),图中作者运用泼墨技法,畅快淋漓地画出四只神态迥异的驴,前面两只驴追闹嬉打,后面两只驴头尾相依,形成了S型律动,这样的画面生动有趣,让人感觉自然而又不失灵动。试想一下,如果前面的两头驴的头部皆向左或皆向右
6、,还会有着种S型律动的韵律美感吗?图1 图2三、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构图的总体构成方式,是S型律动的具体运用。起承转合又称之为起承转结。在诗文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开端并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侧面,反面加以论述;“合”是关合前文而结束。在花鸟画构图中,“起”往往是近景部分,既要位置、大小得宜,更要见气势;“承”作为起的延续,有与转连接并引导之意;“转”是承接之后的转折变化,往往是画面上最重要的部分,变化既多,物象摆置也丰富,同时又要与起相对应;“合”作为章法构成的结束,要与起相呼应,才能使构成在章法上融为一体。中国画构图艺术的“起”“转”“合”为实体呈现,而“承”则可虚可实,要视具体而
7、定。潘天寿先生说:“起如开门见山,突见峥嵘;承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转如红波万倾,必有高源;合则风回气聚,渊深含蓄。”1(潘天寿听见阁画谈随笔)非常精辟生动地说明了起承转合的关系和要求。 起承转合所创造的势,不仅受构成形式的制约,而且还受画家内养所律,不同艺术修养的画家,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艺术追求,所造之势也不尽相同。范宽中正博大,马夏善取边角,吴昌硕雄浑宽厚,潘天寿强劲霸悍,正是物律与心律的天人合一,才创造出了花鸟画构图艺术的千形万势,从而使花鸟画的“置陈布势”有了万千气象。如潘天寿的八哥崖石图(图3),图中右下角的芭蕉干与竹叶为“起”,巨石的外缘为“承”,群鸟为“转”,蕉叶为“合”。起承转
8、合节奏分明,脉络清晰。为使构成更加融合,“合”与“起”的部分有蛛丝予以连结,因构成已十分完善,故而题款依附于“起”,以免有画蛇添足之嫌。艺术处理上巨石以虚代实,不仅使作为主体的群鸟得以突出,而且气势博大,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图3四、开合呼应开合,又叫分合。开即是开放,是构图的开始;合即合拢,是与开的照应。开则逐物有致,合则通体联络,中有转承曲折的对应化。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分合乃大宗纲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 2此处所述作为花鸟画构图形式美重要组成部分的开合呼应关系,乃是“一幅之分”的大开合,和“一段之分”的小开合。开合要有呼应。呼应可以使开合融会贯通,于变化
9、中求得统一。当开合中具有相同、相近的形式美因素有机而默契地相互搭配时,呼应似乎是自然而然地事情。但当开合为艺术创造的新颖而强化矛盾、制造矛盾时,呼应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了,矛盾制造的越是险绝,呼应就越能出奇制胜。呼应是开合中的和谐,是对开合的辅助,又是对开合的制约。开合没有呼应,势必节奏紊乱,令人烦躁而缺乏形式美感。如潘天寿的水仙图轴(图4),开合既可以用具体的画材来完成,也可用题款作为画材来完成。此图即是用题款作为画材来完成开合关系。题款外弧向左内弯,与水仙的左弧向右弯形成呼应,使本来简单的构成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图4 五、三线交叉花鸟画构图的整体构成有多种相应程式,三线交叉即为其中之一。兰花
10、有“一笔长,两笔短,三笔破凤眼”的口诀,这是中国画线性物象结构形态最基本的组织法,适应于所有线性的结构形态体现的物象组合营造关系。线是物象整体形态的概括,而不是指单线的组织而言,但三线交叉的结构组织与兰花诀的基本规律却是相通的。三线交叉首先具有布陈的效应。布陈是指画中物象的布置安排与陈列。三线交叉的基数为三,文学中说:“一数之始,三数之终。”一为基数,一以下无穷小,三则代表最多数,三以上可以无穷大。物象布陈如果只有一数,即无变化,也无排比;二数则可以有大小之变、长短之变、粗细之变、虚实之变、强弱之变、轻重之变、浓淡之变、远近之变等等,但无论如何变化,只能是单一的对比性变化。既无聚散,也无疏密,
11、更无参差。以世间万象之丰富,其组合变化皆不能超出三数变化的规律范畴,差异之处仅在简与繁而已。故而三数既是变化之使,又是变化之终。三又是基数,基数是防止对等、构成画材排列美感的法则基础。因此,三数作为花鸟画构成中物象组织的基本布列组合,就具有了形式美的特征。而在三数基础上发展开来,画面就有了无穷的变化。三线交叉具有力感效应。三角形是三线交叉的构成结果,三角形与圆形、四方形相比,情味各不相同。圆形具有动感,但因其无角而力感不足;四方形有角而稳定,但失之于呆板,三角形则灵动而有角,又内含力的象征。而花鸟画构成中所推崇的不等边三角形,较之等边三角形在艺术效果上更进了一步。不等边三角形在灵动的基础上具有
12、了多变的因素,角有了大小,角与角的距离也有了远近,更加符合形式美的法则。由三线交叉所构成的不等边三角形这种发自形内的力感,对画中物象以及点与线等形式因素的节奏与韵律形成了一种运动状态的冲击力,这种由内及外的力感呈现,不仅是花鸟画构成方式的形式要素,而且其具有的视觉张力,对作者以及观者的情感起伏、视觉方向与感受,都具有一种能动的引导与感染作用。三线交叉的形式,在潘天寿的设色水仙图中大有体现,三线交叉中的线,是花鸟画构图中一种物象形态的整体概括性呈现方式。要将一组或一片概括成一条线来看,才能从本质上领悟三线交叉在构图中的重要作用。图中两大组水仙,在构成中实际是两条线,石头则是另一条线,这是典型的着
13、眼于三线交叉布置物象的构成方式。六、动静相依花鸟画构图中物象置陈的动与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象中有可动的形象,如动物、草虫等等;二是皆为静止物象时有动势倾向的形象。静与动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动物、草虫作为一种能动的物象形态,在构图中动的趋势是绝对的,即使其处于静止状态也是如此。因此无论其面积大小、位置正偏,画中物象的穿插组合,皆是围绕其展开。虽然其他物象的布置仍要符合置陈的艺术规律,但以静显动是不应置疑的。如果画中物象皆为可动形象,动与静,静与动同样是物象构成的重要手段,无非是以动为静,动中选静而已,此时有无动态则成为动与静的区别。静止物象的动与静则与视觉心理有关。垂直的、平行的物象以静态
14、呈现,倾斜的、曲折的物象则以动态呈现。当其与可动的物象形态相配合是(如作为花的配景),因其所谓的动仅是感觉上的动态趋向,故而皆归属于静态的范畴。但当画面上无可动物象时,具有动态感觉趋势的部分则成为动与静的对比关系。如何以动显静、静中求动乃是动与静的构成心诀。至于山水画中的山静云动,石静水动,则更是不言而喻的。动静互依互显,但物态的动与静是相对的。所谓深山悬明月,澄江静如弦。水流静无声,山间乱云飞。其中动与静的妙处,则需作者与观者细心品味了。动与静是一中互补现象,动者要动中传神,静者要静中寓情。究其规律,主静宾动,宾静主动,亦动亦静,无动无静,静则动为,动静互依,相辅相成。如此方可为花鸟抒情,为
15、山川写照,为人物传神。如崔白的寒雀图(图5),图中的麻雀采用的是动中显动的处理方式。卷首的空白处,一雀展翅凌空而下,成为麻雀这一能动形象的动中之动,不仅使构图取得平衡,而且使其在皆为能动的物象中成为画眼,其余动态各异的麻雀于一株落叶树上左右展开。请注意八只动态各异的麻雀的头部与视线的呼应,正好构成了一个横的S型律动变化,落叶数的静与麻雀的动于S型律动中取得了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图5七、结 语总之,构图的变化是多样的,花鸟画由于自身的需要,特别重视构图的丰富和多样性,这就要求对构图的处理进行深入的研究。追求作品的形式美,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因为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愉悦观众,更深刻地打动观众。在学习花鸟画过程中,为了了解基本的画法和体味到不同构图的形式美感,除了要多欣赏、临摹名师大家的作品外,还要对物象进行写生,到自然中获得感悟,才能情感专注地对不同物象进行艺术表现。参考文献1 潘天寿.听见阁画谈随笔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3):58.2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5):121.3 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1):93.4 张连.形式美新论M.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1(7):15.-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