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8609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55页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5-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考点3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对应学生用书第165页)题型1鉴赏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概念说明表达作用例句赏析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突出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引发读者联想。“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人将皓月银辉下的山

2、比成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情感,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用“先偷眼”写白鹭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对梅的喜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3、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抒发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悲叹之情。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表意凝炼,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4、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变化句式,打破平板,掀起波澜。“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运用反问,使诗句语气冷峻。诗歌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5、。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蟾宫曲怀古)运用设问,点明题旨,领起下文。作者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续表概念说明表达作用例句赏析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运用互文,使诗句含蓄隽永。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

6、,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通感指采用不同感觉间相互沟通与挪移的方式描摹对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多种感官,激发联想,耐人寻味。“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运用通感,具体形象。“夜色”和凉水一样,完全是靠人的五官去感受的,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诗人将视觉腾挪到触觉,抒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叠字为了表达的需要,将音形义相同的字连接合用在一起。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7、”(李清照声声慢)开头七组叠字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双关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效果。“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运用双关,含蓄隽永。诗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女子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很含蓄,给女方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顶真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

8、声韵的方法。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严谨;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全诗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列锦(意象组合)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九组名词

9、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桂花、荷花,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答案:对偶、夸张。

10、表现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艳羡之情。(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解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意思是说作者顿时诗兴大发,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作者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这一句中的“豪”字,不只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一来它表现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答案:运用了

11、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高昂的诗兴,展现出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设问方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某联(句)进行赏析。解题步骤第一步,品读诗歌,明晓诗意,指出所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该修辞手法的运用及目的。第三步,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答题模板这首诗运用了(术语)的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突出了(作用、效果),表达了诗人(中心)情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关山月鲍君徽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

12、边草,胡沙暗虏营。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注 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B.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C.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思”表达戍卒的思乡之情。D.六句侧面描写,用战马听到鼓声昂然冲锋让敌人“惊”来表现戍卒杀敌报国的勇猛。解析:DD项,“侧面描写”“让敌人惊来表现戍卒杀敌报国的勇猛”错误,诗句写战马听到鼓声而震惊后退来表现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之

13、深。(2)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解析: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解释诗歌的内容,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回答问题可以根据诗句的内容进行,比如可以分析七、八句和九、十句分别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哪些内容。七句,用了比拟的修辞,写草木的悲鸣;八句,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风沙使对方军营变暗来写唐军生活的艰辛。以此分析九、十句即可。答案:七、八句,用比拟、衬托的手法表现边地的荒寂悲凉和戍卒戍边的艰辛。七句,用边地草木的悲鸣来衬托北风的猛烈;八句,用沙暗虏营来衬托唐军的艰辛。九、十句,用夸张、比拟的手法描述戍边征战的困苦。诗人写“佩剑凝霜”用的是夸张的

14、手法,写“旌旗疲惫”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吴文英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注 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1)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B.西厢,就是指西厢房。

15、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C.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D.“秋色”“雁声”和“斜阳”常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表达人生感慨的意象,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解析:A“中秋节”表述错误,应为“中元节”。(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在这首词中,“翠眉”指“山气”,属于比喻。菊花瘦是拟人的写法。再次以重阳的景美来衬托诗人心境的愁苦。答

16、案:比喻。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所见的美景。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伎。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衬托。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题型2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一般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高考中重点考查描写和抒情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

17、重合之处。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抒情一、描写手法手法精析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 如一个动作、 一种表情、 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放大, 通过准确、 生动、 细致的描绘, 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睹其物”。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秋思(张籍)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虽然写了很多,但仍担心言犹未尽、意有未达,“又开封”验证,将浓浓亲情推向极致。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诗歌中的白描多为人物白描和景物白描。人物白描又以描写外貌和动作为主。动静结合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

18、,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续表手法精析观察角度的变化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19、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多感觉的结合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二、抒情手法手法精析直接抒情直抒豪情壮志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直抒愤世嫉俗之情如清代诗丐绝命诗:“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直抒悲思愁绪如罗隐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直抒欢快喜悦之情如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如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

20、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续表手法精析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寓情于景(或物)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词人的离愁别恨。因事缘情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寓情于事,

21、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平常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嘲讽汉文帝,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

22、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一、描写方式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诗是怎样

23、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解析:扣住“怎样表现”,思考运用的描写手法,可从修辞、正面侧面描写等角度考虑。答案:(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如“空山凝云颓不流”;(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如“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 筝。落红

24、,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答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描写角度即可。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答案:(1)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

25、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2)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设问方式1.本句(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2.某句(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3.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某句(联)。解题步骤第一步,指出所用的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第三步,指出表达效果。答题模板本诗(联)运用了(术语)的描写方法,通过(具体分析),突出了(特点),表达了诗人(中心)感情。1.(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月圆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 这首诗是唐代

26、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指月圆。列宿:众星。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最后两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故园松桂发”是诗人想象的故乡松树当茂、桂花正香的景象,是虚写,而这又是实际发生的,所以是虚中有实;“清辉”指月亮的光辉,是眼前实景,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句实中有虚。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

27、美好愿望。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注 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即现在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联拳,屈曲貌。拨剌(b l),象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与一、三两句的“静”景对比鲜明。C.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

28、安谧、和平。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解析:B其一,“风灯”并非“江风吹打桅灯”,而是指挂在桅杆上的渔灯。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二,其时江面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见了。所以第二句也并未写“动”。(2)诗歌最后两句,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其内容,说说其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把握诗人思想情感。后两句写夜宿的白鹭,跳动的鱼儿,有动,但写夜色,又是静,所以是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答案:诗歌后两句,作者写景使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对比”“衬托”等说法也对)的手法。

29、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以动衬静,愈见其静。透露出诗人对安谧恬静的自然生命的喜爱之情,可见其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3.(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以品味关键句子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

30、起诗人的诗兴。用“细”字来形容树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4.(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 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

31、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解析:本词在描绘春天美景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要从具体的词句中分析出其所运用的技巧,如“香红渐渐稀”从整体上表现春意阑珊的景象,是写景;“花褪雨”“絮沾泥”则从细微处着眼,表现雨后春花凋零,沾染泥土的残败,蕴含情。既有对春末的概括性描述,又有对具体景物的详细描写。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二、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

32、言志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解析:解答本题有两个要素:一是手法,这从“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中不难看出;二是情感,这从“杨柳”“晓风”“残月”中也不难理解。答案: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漂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

33、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 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任选一种艺术手法赏析诗歌尾联。艺术手法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特殊的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这首诗中除了第三联直抒胸臆,其他三联都侧重于写景。但尾联写景,不同于前两联,“待”字表明尾联不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而

34、是想象的虚景,以虚代实,呈现出了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处处景语皆情语”,尾联亦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此外,景语置于诗歌末尾,也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用。答案: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设问方式1.(2016天津卷)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2015安徽卷)本诗最后两句

35、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3.(2015浙江卷)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4.(2014全国卷)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2014浙江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解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了何种抒情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说明是怎样运用这种抒情手法的。第三步,分析运用这种抒情手法渲染了什么气氛或者表达了什么感情。答题模板本诗运用了的抒情手法,通过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西阁夜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 766年,诗人移

36、居菱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诗写于移居西阁时。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解析:C“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37、。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从这两联来看,都是间接抒情。颔联写景,明显借景抒情,颈联提到了诗经无衣,明显用典抒情。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答案: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静月侵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前人评此诗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请结合诗句简析。解析:解答

38、此题,须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情感。“丛菊两开”指诗人离开成都已经有两年了;“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飘零,这些都是眼前之景。“他日泪”指悲情很久前就已产生;“故园心”指思念故乡之情。最后一联中的“急暮砧”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答案:说这两联是“触景伤情”,有道理。这里的“丛菊”“孤舟”是眼前之景,诗人见眼前之景,而生出“他日泪”“故园心”等郁积之情。“急暮砧”这样秋日特有的生活情景,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3.(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

39、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 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必须弄懂注释中对典故的解说,或回忆有关典故的内容。然后,将典故内容与诗歌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相关、相反之处。最后,按照逻辑顺序,组织语言作答

40、。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题型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历代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很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其他常用的有对比、衬托、渲染、烘托等。概念说明

41、作用示例赏析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两句描写昔日的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桃夭)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浓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

42、,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渲染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

43、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杜诗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天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表现罗敷的美,比从正面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抑扬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

44、先抑后扬之分。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波澜,情趣动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写她的“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她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用典是诗

45、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它曲折达意。这首词下阕化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深意?解析:题干指向明确,表现手法是用典,范围是“下阕”。依据对用典这种表现手法的理解,逐一审读词句,指出有哪些典故,并结合作者、背景、主题等分析深意。答案:下阕借用了晋人张翰弃官还乡、三国许汜求田问舍、晋人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表明作者不愿弃官归隐、不肯追求个人享受,决心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也表达了自己因时光飞逝、岁月催人老,然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2017浙江卷)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

46、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解析:(1)叙述手法。首先从叙述主体和叙述顺序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其次从叙述中蕴含的情感来看,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2)对比手法。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

47、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答案: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句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48、。设问方式1.(2017天津卷)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2.(2015天津卷)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3.(2014重庆卷)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4.(2013四川卷)“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解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术语要准确。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第三步,点明效果,从突出事物(人物)特征,表现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答题模板本诗运用了(术语)的表现手法,通过(具体分析),突出了(效果),抒发了(中心)的感情。1.(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49、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解析:“点染”一词借用了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一般来说,点的是内在的情感和诗歌主题,渲染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50、。点,“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染,“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

51、游其间?注 王令,北宋诗人,28岁卒,短短的一生写了不少心系天下苍生,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作。本诗技法上虚实结合,立意上又“识度高远”(刘克庄语)。请你结合本诗内容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已经明确为“虚实结合”,人间的苦热是实写,而天上仙境是虚写。“识度高远”是指诗歌的立意。本诗末四句抒发的悲天悯人的思想,升华了全诗的主旨。答案:“虚实结合”:由人间苦热而联想到天上情景,由人境而联想到仙境,丰富了内容,升华了悲天悯人的主旨。“识度高远”:本诗末四句抒发了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情,心系天下、悲天悯人,胸襟博大,见识卓尔,气度不凡,可谓“识度高远”。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

52、题。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请简析其作用。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谈象征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最后分析象征手法对诗歌表情达意起了怎样的作用。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

53、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解析:首先读懂诗歌,把握准全诗的感情基调,再看这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案:渲染。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不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5.(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 归:出嫁。(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zh

54、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解析:解此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比兴”,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三章中,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对桃树相关内容的描写,这是“起兴”,以引出下面对新娘的祝愿;以桃设比,来写新娘美丽贤淑等,这种手法一般称之为“兴而比”。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题型4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

55、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等。1.开门见山概念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不拐弯抹角。典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点拨诗的开头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2.卒章显志概念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典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6、)(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点拨(1)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2)末句卒章显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续表3.首尾呼应概念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典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点拨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转承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4.欲扬先抑(或欲

57、抑先扬)概念欲扬先抑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欲抑先扬则相反。典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点拨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前面遗憾,后面高兴。5.重章叠句概念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典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点拨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在内容上形

58、成鲜明对比,又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续表6.以景结情概念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典例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点拨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在结构上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解析:该句在结构上卒章显志。诗歌在前面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篇尾加上该句议论,抒发

59、了诗人的情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结构上的作用,然后概括出作者的情感与心志。答案:卒章显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构思

60、立意技巧的能力。诗中对于曹霸画马的高超画技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亦有侧面衬托。题目要求分析诗人为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所作的铺垫,通读诗作,可从其他画工画马不成功及真马的神采不易捕捉两方面来分析。答案: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设问方式1.(2016全国卷)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2.(2011湖北卷)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3.(2010全国卷)你

61、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解题步骤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第三步,点明效果。答题模板这首诗的结构特点(线索)是(术语),表现在(具体分析)这些方面,写出了(效果)。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送郑户曹苏轼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公业有田常乏食,广文好客竟无毡。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注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广文:郑虔,在广文馆中任博士而被当时人称为“郑广文”,他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曾赠以

62、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的典故,切合被赠诗者之姓,可视为苏轼擅长用典的一个表现。B.颈联用郑太因结交豪杰而食物不足的典故,意在表现郑户曹因为待朋友太大方,使得家中“僮羸马瘦”。C.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澹如也”的形象影射郑户曹虽处于贫困的境地,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D.颈联承上写了郑僅的贫困。诗人化用杜甫诗歌,表现郑户曹居官清寒,是对其清廉品质的赞叹。解析:B强加因果。从第四句,用颜回的典故称赞郑户曹来看,郑户曹的家境本不宽裕。(2)本诗首联和尾联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解析:解答该题,可以从内

63、容、结构及情感等角度分析。从内容上来说,首尾两联说的都是欣赏春天的美景,前后关联,抒情一致。从结构上说,首尾两联,结构上形成前后照应,做到了首尾圆合。答案:内容上相互关联,都紧扣赏景作文之事,首联写郑僅游遍钱塘湖众山的美好往事,以及写出的优美文章,尾联写叮嘱归去应趁春天,好与美景相互辉映;情感上形成反复,这两联都表达了对郑僅的赞美之情;结构上前后照应,使诗歌浑然一体。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当时北

64、宋已亡,高宗即位临安,立足未稳,金兵南下,到处兵荒马乱,诗人在避乱中写下这首诗。逋逃:愤激之词,意为飘泊无家。阑干:横斜的样子。行朝:皇帝的临时驻处。(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B.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C.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D.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

65、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解析:B应是“以酒浇愁,酒随泪溅”。(2)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解析: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本诗的首联写月,有点题的作用。同时“乱”字抒发感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同时这两句还有统领全诗,引出下文的作用。答案:点题。出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内容,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逃”则传出漂泊无家的愤激之情。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呼应尾联。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尾联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 5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