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小小的船一、 教学目标1、 认识12个生字,认识笔画横折钩、竖折钩和偏旁 门。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二、 教学重难点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形象化的月亮。(重点、难点)2、 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难点)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四、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1、 背诵儿歌2、 认读生字词语:小船星星看见闪闪的里两头尖在二、 教学生字1、 教学二会字闪:(半包围,门,5) 闪闪 闪烁 教学门字框(书写笔顺)2、 教学四会字教学新笔画:横折钩
2、:横平竖直,折稍往左,钩向上抬起一点,出尖。师范写,生仿写。师指导评价。月:(单一,月,4) 月儿 月亮 月光今天的月亮又大又圆。教学新笔画:竖弯钩:竖直,角弯,平直后往上钩,出尖。师范写,生仿写。师指导评价。儿:(单一,儿,2) 月儿 儿子 儿女我是妈妈的儿子。头:(单一,点,5) 两头 头发 石头山上有许多石头。里:(单一,里,7) 里头 手里 里面 我手里有一本书。“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
3、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三、 作业1、 抄写新笔画:横折钩、竖弯钩各一行,拼音标好。2、 抄写生字3遍,并按要求写好笔顺。3、 完成笔记抄写4、 准备默
4、写:月儿 石头 手里 儿子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