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目标: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群、竹”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着”的字音;会写“竹、牙”等5个生字和横折弯钩1个笔画。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之情。3.结合插图,知道小动物脚印的不同形状,了解青蛙冬眠的特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之情。教学难点:会写“牙、马、几”等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趣入题师: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冬天)提到冬天你首先会想到什么?(预设:学生会回答很多答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到“雪”的主题。)你喜欢下雪吗?下雪的时候,你们喜欢玩什么
2、?(堆雪人、打雪仗、看自己在雪地里的脚印。)那你们有什么样的心情?(快乐、开心、高兴等)有四个调皮的小家伙,一看见下雪了,也跑出来玩了,你们想去看看吗?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小动物,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板书课文题目。)二、初读课文,初识字词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3.学生分组读文,互相帮助,读准字音。三、合作交流,趣味识字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2.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4.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1)学生自由读。(2)教师指名读。(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笔画“横折
3、弯钩”。(4)学生齐读。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读课文,大家评价。2.同桌互听互读。3.齐读课文。五、指导写字,养成习惯出示要写的字“竹”“牙”“马”“用”“几”。1.教师指导笔顺,学生书空。2.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教师范写“竹”“马”“几”,指导笔画“横折弯钩”。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六、巩固训练打开“基础训练-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起来闯关吧!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出示课件,依次检查生字,认读词语。2.指名朗读课文,齐读课文。二、理解课文齐读课文,找找这篇课文共几句话。(一)学习第1、2句1.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读第1句,体会感叹号的读法。引导学生读出喜悦、惊喜
4、的心情。指名读。2.第2句联系课文和实际情况重点理解“一群”。(小鸡来了是不是“一群”?小狗来了是不是“一群”?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都来了是不是“一群”?)(二)学习第3句1.播放课件: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分别在雪地留下清晰的“脚印”,学生看后再读文。2.指导学生读课文第3句。3.为什么他们画出的脚印不一样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教师适时点拨。(他们脚的形状不同所以踩出的脚印也不同,小鸡是爪子,所以踩出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爪有厚厚的肉垫,所以踩出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中间有脚蹼,所以踩出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蹄子踩出的脚印像月牙。)4.拓展教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还能画竹叶、枫叶、梅花
5、和月牙?请你当小诗人来编一编、写一写。(三)学习第4句1.孩子们,如果我们想画画要用笔和颜料要画很长时间对不对?小动物们却不用,现在让我们齐读第4句,看看他们是怎样画得又快又好的。2.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小动物们画画非常简单,而且画得又快又好。(学生自由回答: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等。)3.朗读这句话,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4.指导读法:在轻快活泼的语调中,读出“小画家”们兴奋的心情及几步就能画成一幅画的自豪感。(指名读、齐读、比读、表演读)(四)学习第5句1.这些小动物们的画画得这么好,让人看着真喜欢。可是有一只小动物却没有来参加,你们知道是谁吗?(青蛙)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齐读
6、第5句。3.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五)学习第6句1.青蛙为什么没来参加呢?他去串门了?还是在吃饭?(他在洞里睡着啦。)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
7、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青蛙真懒,大家都在画画儿,他居然睡觉,我们快去叫醒他,好吗?(不行,他正在冬眠。)3.教师指名回答,适时点拨:什么是冬眠?还有哪些动物需要冬眠?(蛇、刺猬等动物也冬眠)三、总结全文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
8、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
9、、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说一说: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2.学完课文,我们一起来连一连。“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四、巩固练习打开“阅读训练-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起来闯关吧!五、布置作业1.把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故事讲给别人听。2.阅读冬天来了和小雨点,看看这些聪明的孩子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吧!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