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 教学目标1、 掌握12个生字,会写笔画“横折弯钩”,学会多音字:着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二、 教学重难点1、 掌握笔画“横折弯钩”,学会多音字:着2、 了解动物的冬眠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的时候,你们喜欢玩什么?(堆雪人、打雪仗、看自己在雪地里的脚印。)那你们有什么样的心情?(非常快乐、开心、高兴等。) 今天啊,有四个调皮的小家伙,一看见下雪了,也跑出来玩了,你们看看,认识他们吗?(贴图:小
2、鸡,小鸭,小狗,小马。)师:小鸭还悄悄地告诉我,它们可不是普通的小动物,它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板书课文题目。)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句子。2、 出示字词、指名读3、 听录音朗读课文,指名朗读。三、 精读课文1、数一数,文章共有几句话。2、学习第一句(1)指名朗读,其他小朋友点评(2)连用两个下雪啦,还用了“!”,要读出动物们对雪的期盼和下雪后的喜悦、激动之情。想一想,你盼着下雪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心情呢? 体会感悟,再读。(3)一般感叹词“啦”、啊、呀、哇 等后面都会用感叹号。 指名造句:_!3、学习第二句(1
3、) 联系课文和实际情况重点理解“一群”。(小鸡来了是不是“一群”?小狗来了是不是“一群”?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都来了是不是“一群”?) (2) “一群”指数量多,还可以说 一群( ),生填空。(3) 师:读到这里,你好不好奇,都来了谁呢? 就让我们一起往下看。4、 学习第三、四两句(1) 师:谁来告诉老师,都有谁来了? 指名说。(2) 师:那他们都画了什么呢? 指名说。 (3) 师:那这些画其实是什么呢? (脚印)。 那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指名说他们脚的形状不同所以踩出的脚印也不同,小鸡是爪子,所以踩出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爪有厚厚的肉垫,所以踩出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中间有脚蹼,所以踩出的脚
4、印像枫叶;小马的蹄子踩出的脚印像月牙。)出示图片用句式练习说话:因为(小鸡的脚印像竹 ),所以( 我们说小鸡画竹叶 )。因为(),所以()。 (4) 师:小动物们真的会画画吗?这个动作人才会,所以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真的有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吗? 只是小动物的脚印。 所以这里也是把脚印比作了各种形状,这就是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5)生说一说、连一连。5、 学习第五句。(1)小朋友们,如果我们想画画要用笔和颜料画很长时间对不对?小动物们却不用,现在让我们齐读第5句,看看他们是怎样画得又快又好的。 (出示颜料图片)(2)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小动物们画画非常简单,而且画得又快又好。(学生自
5、由回答: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等。) 在雪地里踩踩,就会有脚印,像画一样。(3)朗读这句话,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4)指导读法:在轻快活泼的语调中,读出“小画家”们兴奋的心情及几步就能画成一幅画的自豪感。(读出动物们的兴奋的心情和生动活泼的作画场景。)6、学习第六、七句。(1)这些小动物们的画画得这么好,让人看着真喜欢。可是有一只小动物却没有来参加,你们知道是谁吗?(青蛙)(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齐读第6句。(3)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用问号说个句子:_?(4)学习第7句。1青蛙为什么没来参加呢?他去串门了?还是在吃饭?(他在洞里睡着啦。)2青蛙真懒,大家都在画画儿,他居
6、然睡觉,我们快去叫醒他,好吗?(不行,他正在冬眠。)3教师指名回答,适时点拨:什么是冬眠?还有哪些动物需要冬眠?(蛇、刺猬等动物也冬眠,借此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可因环境温度改变而调节体温的动物,称为变温性动物,这些变温动物在冬天寒冷时,体温随着下降,而活动也跟着停止,此时体内对能量的消耗也随着减少,如此在不吃食物的状态下也能维持生命。冬眠:冬眠。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冬眠,是一些异温动物(一些冬眠哺乳类与鸟类)和变温动物在寒冷冬季时其体温可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
7、几乎到0),全身呈麻痹状态,在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刺激下,其体温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冬眠,是变温动物在寒冷的冬天避开食物匮乏的一个“法宝”。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
8、,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4、这里问了一个问题,有回答出答案吗? 像这样自己问问题,自己回答的就叫设问句。5、指导朗读:睡着啦,读的轻一点。 指名再朗读,读出疑问、安静。(5)师:你还知道哪些冬眠的动物吗? 指名说,出示图片 模仿最后一句话,说句子: _为什么没参加?他在_。四、总结全文,学唱歌曲1说一说: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2想一想:(1)雪地里还会来哪些新的“小画家”,他们会画出怎样的作品?(2)还有哪些小动物没参加?为什么?可能有的冬眠,有的一直生活在水里,有的没有爪子,有的飞去不下雪的地方了等等。五、作业宋以后,京师所
9、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
10、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画一画:动手画,感知本课或学生知道的其他“小画家”的作品。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3模仿书上句子,写一写:(1)_画_(找其他动物,至少2个)(2)_为什么没参加?_。(写2句)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