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331.50KB ,
资源ID:978410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7841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中心,据礼记曲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这说明三代A. 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 等级制度影响日常生活D. 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宗庙为先”说明祖先在众多位置中占据主导,故D项正确;农业成为共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居室布置信息,没有等级制度观念,故C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关键信息“宗庙为先”的解读,宗庙与宗法有关,

2、宗法制度又与祖先崇拜相关。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 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C.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D.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秦”、“为之郡邑”、“废侯卫”可知与秦朝郡县制的设立有关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秦朝统一六国关系紧密故D项正确;郡县制的建立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的表现,故排除A项;B项是郡县制建立的结果,故排除;C项出现春秋时期,故排除。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

3、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 加强了货币管理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 削弱了诸侯实力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

4、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4.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B. 记载的真实性C.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D. 修撰的政治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史书由私家撰著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这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使修史成为官方有意识掌控民间舆论的政治手段,这反映了官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具有政治目的,不一定公正的评价历史;B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同样存在隐讳历史事实的现象,不一定真实记载历史;C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受到统治者的影响,解释

5、历史并不具有客观性。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 等待朝廷察举B. 投笔从戎戍边C. 参加科举考试D. 投作官吏幕僚【答案】C【解析】【详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体现出社会阶层的流动,隋唐实现这一改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C正确。A是汉代选官制度。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6.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

6、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

7、承受于尚书省”。7.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8.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A. 礼乐制度

8、日益完备B. 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C. 儒家思想地位巩固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和君主专制的一项制度。根据材料中的“以避君讳为核心”及其历程中的唐宋完备、清代达到顶峰,结合君主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判断,D项正确。A选项礼乐制度在分封制瓦解之后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B选项说法错误,这本质上是政治问题,C选项与题意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避讳制度9.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尤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

9、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贫富不均B. 莠民作乱C. 吏治败坏D. 民性懦弱【答案】C【解析】【详解】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并不是莠民作乱,故B错误;材料说明官员把战争失败归为民性懦弱,是对战争失败的推卸责任,并不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导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腐败是不能御敌的理由,故C项正确。10.1842年,美国第六任总统说:“导致该场战争的原因是叩头!狂妄无知的中

10、国人装腔作势,严拒平等对待外邦,尽管是通商,也把要主仆关系强加于外人,并将其尽情羞辱。”“该场战争”导致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 日本获得在中国设厂的权力D. 各国在北京设立使馆界【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1842年”“狂妄无知的中国人装腔作势”可知,这场战争是指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事情,排除;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点睛】“1842年”“狂妄无知的中国人装

11、腔作势”是关键信息。11.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A. 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B. 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C. 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D. 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会审制度,该制度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领事裁判权有关,是一种畸形的审判制度,标

12、志了中国司法主权的进一步沦丧,因此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故B选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司法主权的进一步沦丧,说明了中国司法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并不是走向近代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畸形的审判制度,与列强在中国取得的领事裁判权有关,实质是对中国司法的践踏,并不能体现传播自由平等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领事裁判权,体现了列强对中国司法的严重践踏,导致了中国司法主权的逐步丧失,并不属于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D选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联系所学近代西方国家获得

13、的领事裁判权分析解答。12.19世纪末,爱国诗人邱逢甲哭别故乡、内渡广东时,曾作诗曰:“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它充分表达了作者A. 对鸦片战争战败的痛心B. 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C.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赞扬D. 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在诗里用“孤臣无力回天”,“回首河山意黯然”等,表达了台湾人民对清政府割台的不满,B选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9世纪中期失败的,材料中的“哭别”等,不是对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的赞扬;“无力回天”“意黯然”等说明对收回祖国河山并没有信心,ACD三个选项错误.13

14、.19世纪晚期,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 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 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 康梁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受中外民族矛盾加剧的影响,一些地区与反洋教相关的传言逐渐盛行,B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清政府已然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中国人民反对洋教的舆论和斗争发展的主要原因,不是民众受教育程度低;康梁变法运动宣扬的君主立宪和民权等近代民主理念,与反洋教斗争的相关传言无关,ACD三项错误

15、。14.半个世纪的外国人的侮辱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傲慢的外国公使、领事和咄咄逼人的传教士及商人,经常使他们想起中国的不幸。日益增长的不平之感,再加上一些更大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因素,酿成了一场广泛的排外运动。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事件是A. 虎门销烟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半个世纪的外国人的侮辱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中可以分析出该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根据材料“排外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事件是指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故C项符合题意;虎门销烟发生1839年,故A项排除;

16、太平天国运动是从1851-1864年,不符“排外运动”,故B项排除;辛亥革命不符合“一场广泛的排外运动”,故D项排除。【点睛】“半个世纪的外国人的侮辱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 “排外运动”是关键信息。15.“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回声。”此语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A. 背景B. 经过C. 性质D. 影响【答案】A【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影响下发生的,这属于运动的背景,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经过,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论述运动性质,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A。16.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

17、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提倡“剪辫蓄发”是把辫子当做了清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剪掉辫子是脱离清朝统治的象征,故选B。ACD与题意相关,但是关系不大,故排除。【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17.“辛亥革命后,称中国

18、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A. 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B. 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C. 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D. 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答案】C【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题中诠释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名称的变化,从材料中的“国家和民族具体化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增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感,更加强化了国家的政治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题中国家名称有很大变化,故A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材

19、料重在解释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并未强调政治观念的形成,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18.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据此可知,五四运动A.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新型运动C. 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D. 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 “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后期以工人为主力,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

20、史舞台,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故C选项正确;五四运动的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故A选项错误;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作用是主力军的作用,故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没有体现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故D选项说法有误。19.中国共产党“一大”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中国共产党“二大”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中国社会

21、性质发生变化B.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帮助C.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D. 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使其革命目标由一大时期“推翻资产阶级”,“废除私有制”,发展为“二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D选项符合题意。1921年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共产国际帮助只是客观因素,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是在1924年,不是其原因,是其影响,ABC三项错误。20.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

22、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各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湖北新军起义B. 秋收起义C. 黄花岗起义D.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时人们要实现“统一”、“和平”,必须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之相关的事件是1926年秋天国民革命军的出师北伐,D选项正确。湖北新军起义指的是1911年反对清政府的辛亥革命;1927年秋收起义反对的是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1911年黄花岗起义是反对清政府的革命,ABC三项错误。21.“(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

23、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下图中A. B. C. D.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次大会应该是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据此分析可知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地点均不合题意,故A、B、C项排除。【名师点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预演,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

24、里是共和国的摇篮,这里就是江西的瑞金。22.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 中共“七大”八七会议敌后游击战C. 秋收起义井冈山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D. 中共一大瓦窑堡会议中共“二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经过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独特道路,C项符合题意。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之前,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写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项错误。中共

25、七大是1945年召开的,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在1937年以后开辟出来,B项不符合题意。中共一大1921年召开,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瓦窑堡会议则是在1935年12月召开的,D项史实顺序错误。2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 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C.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

26、知,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革命的可能,国民党统治营垒将进一步分化,英美派买办集团在一定条件下也将被迫参加抗日。因此,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此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尚未完全形成;B选项错误,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是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之后;D选项错误,工

27、农武装割据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4.关于下表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战役时间指挥者组织兵力破坏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1940年812月彭德怀100多个团2000多千米近3000个A. 这是抗战以来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B.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C.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D. 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标志【答案】C【解析】“100多个团”等字眼体现的是百团大战,而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抗战以来国共合作抗

28、日的典范是平型关大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的是淞沪会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广州、武汉失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5.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起草了会议宣言,在宣言的最后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这一口号A. 体现了新中国政府主权的人民性B. 表达了对建设新中国坚定信心C. 表明解放战争在全国彻底结束D. 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迅速稳定【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显然说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中国领导人尽力新中国的信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新中

29、国政权性质归属,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结束是新中国的成立,故C项错误;口号只是一种信念,不可能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迅速稳定,故D项错误。26.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A.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B.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 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是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表述,1949年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时代的到来,D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从1956年开始

30、,A错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C错误。27.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 两者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B. 两者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C. 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D. 反映了新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共同纲领颁布时正处于即将建立新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恢复,因

31、此鼓励经济发展。1954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因此提出逐步消灭剥削制度,这体现了我国社会性质的转变,选项D正确;共同纲领并未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A;共同纲领由政协通过,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28.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据此可知当时新中国A. 在法律上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B. 政协会议退出了历史舞台C.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行政机关D. 已完成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宪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

32、利”等规定,在法律上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以后,政协会议作为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机关,继续存在;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对其负责;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只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实现,BCD三项错误。29.1987年,周纯娟拿到了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第一号台湾同胞回乡探亲证,回到了阔别38年的家中。对这一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 两岸间实现真正停火B 两岸真正实现了直接三通C. 两岸达成“九二共识”D. 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回到了阔别38年的家中”反映了1

33、987年台湾同胞获准回大陆探亲,这使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D正确;1979年两岸间实现真正停火,故A排除;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故B排除;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故C排除。30.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在于A.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C.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D. 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在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

34、澳门回归标志着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中国国土的历史。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中国国家统一问题,不是民主建设成果,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使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ACD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纪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

35、,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2)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3)据材料三指出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度的影响。【答案】(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

36、(2)措施:郡国并行制。后果:出现王国问题(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3)特点: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权力较大);行政区划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周天子弗能禁止”等信息,从诸侯关系和周王室两个方面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2)措施:根据材料二“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等信息,可知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即郡国并行制。后果:根据材料二中诸侯“自置吏”和“得赋

37、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导致了西汉出现了王国问题(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等信息,可知元代行省制下,行省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权力较大);行政区划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原则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元代的行省制度的影响。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

38、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1)

39、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2)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答案】(1)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军事:展开反攻,收复失地;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2)说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解析】【详解】(1)经济:根据材料一中“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

40、一个群众运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领导解放区的土改,其意义在于使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军事:根据材料二中“1947年12月”“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采取的重要举措是展开反攻,收复失地;其意义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2)说明: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41、通过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伐战争前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指出材料一

42、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及中国共产党面对这一状况所采取的措施。(2)结合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措施: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北伐;领导农民运动、工人运动,配合、支援北伐。(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

43、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3)经验:坚持党对革命和革命武装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建立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斗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析】【详解】(1)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中国政治的形势是军阀割据。措施: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军阀割据的状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北伐;领导农民运动、工人运动,配合、支援北伐等努力。(2)估计:结合材料二“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民族凝聚力”,“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等可知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抗日斗争

44、的主客观因素存在错误估计。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等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经验: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党对革命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等方面说明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根据材料中有关图片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什么?(3)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什么内容写进宪法,从而使中国

45、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答案】(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纲了法律保证。(2)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成就,由图片可以看出,建国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意义分别是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从而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