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韵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对韵歌是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识字部分第五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课文。学习这篇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国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美文。教学目标1.认识“对 云 雨 风 花 鸟 虫 ”七个生字。 2.会写 “虫 云 山”三个字。 3.了解对韵歌这种文学形式。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对 云 雨 风 花 鸟 虫 ”七个生字。 2、会写 “虫 云 山”三个字。 难点:知道什么是对韵歌和背诵课文。教学策略:1、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好课件2、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图文结合的直观教学,并引导学生朗读和自主合作学习,从而让教
2、学效果更好。一、导入今天老师将带领你们学习一篇优美有趣的课文,出示课件对韵歌三个字,随机解释对韵歌的含义。过渡语:在学习美文之前我先让大家欣赏几幅美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来自大自然的朋友吧。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1、边播放图片边提问学生这是什么,这个字怎么读。读过之后找学生口头组几个词,老师相机做指导。然后让学生通过男女生交替读和小组赛读等形式记住其他几个生字。 过渡语:同学们,欣赏过美丽的图片,老师再带领大家去果园摘果子好不好?但是要想进入果园必须先成为神枪手,要不然不给进果园里,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吗?。2、出示带生字的气球和带生字的水果课件,做神枪手和摘果子的游戏让学生能够掌握认识生字
3、。我设计了气球和苹果,上面分别写了不同的字。过渡语: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棒!你们知道吗?生字宝宝可调皮啦,它们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都躲到课文里了,老师怎么找都找不到,生字宝宝说了,要想那把它们全部都找出来,必须把课文读得又响亮又准确,同学们,你们可以帮帮老师吗?3、学生初读课文(范读、齐读、男女生赛读)通过齐读,分散读,学生领读的形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轻松学会背诵课文。特别是变成歌曲来唱,更增添了学习的多样性。三、识记、背诵对韵歌1、课件每出示两幅图就指名让学生说这是什么对什么。 2、理解词语。(1)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2)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
4、红柳绿。(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4)理解“柳绿桃红”。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说一说:( )的桃花,( )的柳树。教师启发: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景色。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柳绿桃红”。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个别读,齐读。3、反复诵读(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2)男女生对读。(3)师生对读。(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四、加强巩固,写字教学1、
5、认识3种笔画。(1)提():顿提上去变尖,顿不要太大,要写出粗细,注意提上去的方向角度。(2)撇折()顿撇出去变尖,再顿提上去变尖。(3)竖折()顿竖下来,再顿横过来。2、重点指导书写。(1)“虫”:口写得扁一些,竖在竖中线上,不要写太长,第五笔是平提,要稍微向上倾斜。(2)“云”:部首是“二”,上下结构。(3)“山”:中竖直直距中线,竖折上斜有坡度,右竖向内略出头。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4、学生练写,交流反馈。5、点名上台展示写字作品。五、拓展延伸和总结1、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2、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
6、一起分享对韵歌的魅力吧!六、板书设计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5 对韵歌“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
7、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虫 云 山七、布
8、置作业: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1、写一写生字。2、背一背对韵歌。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