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应注重文体特点这个话题似乎并不成为话题,大部分语文教师都会认为自己并不会把记叙文教成议论文,也不会把小说教成诗歌,甚至有些教师还会认为注重文体的教学是一种层次非常低或者是已经过时了的教学思路。当以主题为中心编写教材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之时,对主题的探究、深化、拓展似乎成为了语文教师对每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的中心思想。从下面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颇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思路。一、两个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春微型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语感、朗读能力。(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美好景物、事物的喜爱之情。(三)教学过程内容呈现()快速
2、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揣摩读技的巧妙与方法。()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喜悦之情。设置问题情境这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很有意思的问题,你能从文中提出一个最有意思的问题么?交流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这篇课文通过选取春天最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绘,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信息?明确: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并赋予春以感情和生命,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喜悦之情。()学生与教师对话话题:假如你是作者,你会选取和作者相同的角度、事物以及表达方式来
3、行文吗?明确:不一定。但我会选取在我生活的地方,我对春天的独特感受以及能充分体现春的活力的事物来写。可能会用到一些和作者相同的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等,还可能采用和作者相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因为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学生与学生对话话题一:你对反复朗读这篇课文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会这样做吗?要求:各抒己见,说真话。明确:略。话题二:你能说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词语吗?能否谈一谈你喜欢的理由?要求:各施其才,讲实话。明确:我最喜欢的段落是描写“春草”的那段。春草那种勃发向上、最早向人们传递春的信息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最喜欢的句子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
4、花趟儿”。理由是:花儿的这种竞争意识、自我推销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竞争才能发展,能自我推销才能脱颖而出(当然应是良性竞争、实事求是的自我推销)。最喜欢的词语有:钻、不让。理由:小草的倔强、顽强,众花的互不服输,让人产生联想,顿悟人生哲理。话题三: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给你怎样的人生启迪?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各展其才,说心里话。明确:最后三个自然段,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其实,我们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这刚开始的时机,努力让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人生的春天更加灿烂辉煌。()师生与作品对话话题一:写景抒情的文章,能给我们传达一种文意之外的
5、情怀吗?教师:能。言为心声,任何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蕴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当然能传达一种文意之外的情怀。学生:略。话题二:课文中对春天的描写,勾勒了五幅画面,你认为这五幅画面都是必要的吗?教师:五幅画面从不同角度感悟了春的勃发、春的美丽、春的温柔、春的滋润、春的活力从而使人产生对春的向往、对春的喜爱、对春的赞赏之情。学生:略。链接生活链接一:我们每年都要经历春天,你在春天有和作者一样的情怀和感悟吗?学生:略。链接二:你能拿起笔,用你细心的观察和学到的知识描绘出你眼中的春天吗?学生:略。阅读体验()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感受如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
6、的学习方式都正确么?()这篇课文包含的热爱之情、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之意,是你在阅读理解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么?(四)练习处理(略)。教学设计二:琵琶行授课录(一)教学目标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受,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感悟诗歌对琵琶声音的描摹,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二)教学重点学习领会诗歌的传情(沦落人)与状物(无形之音)。(三)教学方法从诗歌两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入手,运用比较阅读、音乐欣赏、讨论探究等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四)教学设计以情导入(略)。亮点探究。()关于传情(沦落人)唐代诗歌以同情的态度来描写商人妇并非始于琵琶行,李白长干行的问世比琵琶行早半个多世纪,但
7、未产生像琵琶行那样的轰动效应,除去对琵琶音乐的描写,琵琶行胜在何处?自读两首诗后加以比较。参考(略)。诗人和琵琶女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对两人的“天涯沦落”,白居易所花的笔墨是否均等?找出描述他们遭遇的诗句进行评说。参考(略)。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诗人与琵琶女则是素昧平生,两人的情感又是如何产生共鸣的?参考(略)。()关于状物(无形之音)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要描摹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却通过语言再现了动人的琵琶声,使之成为诗歌的另一个亮点。熟读诗歌第二段,探讨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参考(略)。作曲家张晓峰根据此诗创作了同名琵琶小协奏曲。请学生细细欣赏品味,然后具备民乐知识的学生
8、对此曲作一简要介绍。参考(略)。借助音乐背诵此段。小结延伸(略)。这两篇教学设计都是从创新的角度对传统课文进行的另一种诠释,属于优秀设计之列。然而这两篇教学设计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设计一是关于散文春的教学设计,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所传达出来的意境是执教者需要特别注意的特点。然而在这篇设计中,教师显然是忽略了对春的语言特点的品味,进而让学生感悟到文中所传达的意境,而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此文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的价值探讨之上。比如教师让学生领悟“春草”的向上精神、“桃树、杏树、梨树”的竞争意识,以及整篇文章蕴涵的让人只争朝夕的深刻含义等。散文固然有托物言志的特点,但是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的目的真的是在言志吗
9、?我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据考证,春大概写于年下半年或年初,这段时期可能是朱自清先生生活最为美满的日子,他刚从欧洲回国不久,与陈竹隐女士成婚,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第二年又喜得贵子。作为一个作家,他的文字不可能不将这种得意欣喜之情表现出来。“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所以许多作家写散文应该是抱着一种与人分享的目的,希望通过文字传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读者引起共鸣。从这个观点看,春这篇散文表现的更多的是蕴涵在春草、春花、春雨中的勃勃生机和对生命的无限的热爱。教师没有把重点放在对这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字的体味上,没有把学生引入朱自清的充满喜悦与希望的精神世界
10、,却在大谈什么向上、竞争,即使教师企图运用对话理论进行教学,也不可能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真正的对话。教师在注重设计之时,却忘了到底应该“教什么”。这正如王荣生教授在批评一位教师上竹影时所指出的:“教师似乎忘了什么叫散文;似乎以为散文的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言语去体认、感受、分享作者的独特感受。”设计二也同样存在着忽视文本文体的问题。琵琶行尽管是叙事长诗,但它毕竟不是小说,而是诗歌,而且还是古诗。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是讲究格律、节奏、意境,所以“引导学生对诗歌语言进行亲密接触是第一紧要的事情”。可是在这一设计中,除去对描写音乐的文字的赏析涉及诗歌的特点外,大部分时间教师都是在引导学生在内
11、容上的探讨。虽然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但教师似乎把琵琶行“当作古代失势文官与偶落风尘的艺伎邂逅故事来研究”,如果这是一篇小说,这样的教学设计还能理解,然而这却是一首诗歌,这样处理便显出文体感不强的缺点来。二、文体特点应该对教学设计形成制约文体特点是选择教学内容的根据之一尽管按照文体编写教材的方式已经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舞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体对教学的制约依然存在,它首先就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不同文体的文本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上。比如同样是写长城,翦伯赞的散文一段最古的长城和说明文万里长城在教学设计的侧重点上显然是不同的。如果根据王荣生教授的四种选文分类方法,前者适合处理为“样本”,即让学生获得阅
12、读历史散文的方法,而后者更适合处理为“用件”,即让学生获得有关长城的各种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几乎没有选择教学内容的可能,因为所有的文章,无论是什么文体,统统按照解决生字词、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分析重点语句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即使是说明文、议论文乃至一些应用文的阅读教学,也仿拟记叙文的套路,格外地强调其开头是如何的精彩、过渡是如何的圆润、结尾是如何的巧妙以及诸如句式丰富、比喻贴切、语言生动等等。这种方式阻隔了学生对文章理解力的发展。”在“人文性”大旗的号召下,不少教师仍然是无视文体的特点,先对文本作简单的分析或者讲解,马上进入了主题的探讨、意义的分析、内容的拓展阶段。“这些教
13、学内容和活动使得学生在与文学作品接触时,始终需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注意力放在对情节发展、人物行为等的分析和主题挖掘以及概括中心思想等上。”到了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仍然与文本是“隔”着一层的,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的接触”。王荣生教授在今年浙江省中语会上曾经就评课的标准问题作了一篇报告,在报告中,他举了一个诗歌教学的例子。这是一首顾城写的短诗:“小巷又狭又长我拿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王教授为这首诗歌的教学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教学内容:)音韵。这首诗押“”韵,在朗读的时候有一种回音的感觉,仿佛人走在深深的巷子里,孤独寂寞。“钥匙”一词中的“匙”读轻声,使得这个词
14、在整个句子中显得无足轻重,正如和顾城同一时代的诗人梁晓斌的代表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整整一代人的迷惘在“钥匙”这个词中流露出来。而“狭”字的发音也让人有一种压抑而不能舒展的感觉。)标点和分节。一般来说,标点除了具有断句的功能外,还有表情的功能。而许多当代诗歌是没有标点的,这首诗也是如此。没有标点是否意味着没有表情,又或者是蕴涵着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呢?此外就这首诗而言,没有标点的诗句是否像那条没有尽头的小巷呢?)意象。这首诗歌的意象“小巷”、“钥匙”、“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而诗人将这些常人熟视无睹的东西注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将其转化为意象,形成意境。似乎漫不经心地拿着“钥匙”敲打
15、着“墙”的“我”,找不到进去的门,而“厚厚的墙”显得“我”越发得渺小孤独。“我”不仅仅是诗人顾城,也是一代人的缩影。按照目前流行的趋势,也许很多教师会领着学生从顾城的生平入手探寻这首朦胧诗的意义、主题,甚至会专门开出一节顾城诗歌的赏析会或者是朦胧诗的探讨会。这样的教学设计也许会有精彩的师生互动、生生争论,但是否有教师思考过,不按照诗歌的特点选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怎能使学生与诗歌进行“亲密接触”呢?怎能使学生明白他们是在学习诗歌,而不是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呢?文体特点是选择教学策略的原则之一从目前的许多教学案例来看,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设计正在远离文本希望传达的东西,更不会考虑到
16、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所以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以下这个我的空中楼阁的板书设计:如此庞大的板书设计,几乎把文本中所有的内容都表现出来了,尤其是学生们如果看了这个板书,就能非常清楚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到底是怎样。可是,从这个板书中我们能看出这是一篇散文还是一篇说明文呢?这篇优美的散文仅仅是描述小屋和环境的远近高低的关系吗?那些美丽的句子、那些引人遐想的意境、那间令人神往的小屋,难道只能浓缩成这些严谨如地理课的语言吗?如果这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议论文,或是一篇结构复杂的说明文,用这种方式处理教学内容,也许还行,不幸的是这是一篇以意境和想象取胜的散文。为什么教师一定要学生在这篇文章中理出这些线索,理
17、清这些东西对学生阅读这篇散文有什么帮助呢?其实不仅是我的空中楼阁会遭此厄运,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也往往会被概括成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若干词语。若是每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都被抽干成这些看不出任何情感的干巴巴的提纲,学生对文学又怎会有兴趣呢?所以当我们把抒情散文上成说明文,把叙事散文上成小说,散文就在语文教学中悄悄地被消解。同理,如果对小说的叙事技巧的分析和对戏剧潜台词的理解被对主题的探索所掩盖,小说、戏剧也将在语文教学中消解。在许多语文教师以对话教学的名义,带领学生们淹没在“意义”的海洋中时,文学本身的意义也就被取消了。三、教学设计注意文体特点的意义意味着重建好课的标准当我们称赞一堂课不错的时候,
18、除了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赞美外,还往往会用上这些评语:“达到了教学目标”、“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方法有创意”等。可是这些评语同样可以评点其他的科目。那么,语文课有没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呢?所有的语文课是不是只要达到了上述的几个条件就可以算是一堂成功的好课呢?王荣生教授在最近发表的论文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中提出了好课的九级标准,其中第六级(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第七级(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其实都涉及到文体特点的问题。我认为一堂成功的好课至少应该是教散文就是学散文,教小说就是学小说吧。总不至于用教小说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散文,而用教散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小说。在文章开头提到
19、的教学设计二,即是以教小说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诗歌。意味着语文教学与学术界的沟通其实,造成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轻视文体的主要原因是文体知识的缺乏和落后。目前语文教学中盛行着“一套古古怪怪的学校知识”,这种“学校知识”与学术界有着不小的隔膜。比如尽管叙事学作为一门正在崛起的学科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这些学术研究似乎离我们的语文教学非常遥远。还有许多关于人物话语的表达形式和功能的研究以及诗歌的隐喻、多义性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本应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语文教学与学术界缺乏沟通,导致了语文本体性知识的严重缺乏。例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只要一提到
20、记叙文,就马上想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所谓的记叙要素,而一上到小说,马上又要搬出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以及各种类型的描写,好像只要能把这些要素、描写找出来,分析一遍,这篇课文才算上完整。语文教师就是在这种不断地炒冷饭的过程中,逐渐厌倦,乃至忽视了真正的文体知识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设计中重视文体特点的建议,不是让语文教学总是不断地老调重弹,而是希望语文教师能关注学术界的动向,将新近的文体知识适当地引入课堂,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到“文学”,而不只是“文章”。意味着回归语文自身当“工具论”被批倒批臭之后,“人文论”者扬眉吐气地提出了“大语文”的口号。当多元解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话理论
21、被引入语文课堂后,“大语文”逐渐成了“泛语文”。于是许多学者、教师提出了要建立语文学科自身的课程理论以及知识体系的建议,因为只有这样,语文才成为一门具有独立意义的学科,而不会沦为思想品德课、地理课、历史课、自然课等其他学科的附庸。而在重建的语文知识体系中,文体知识肯定会被纳入其中。虽然在前文中,我好几次批判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主题探讨、意义追寻,但我并不是反对将主题、意义列入教学内容,我反对的是离开文体自身的特点去探讨、去追寻。如果学生们学会认真分析戏剧的潜台词,那么他们也许就不会为周朴园大唱赞歌;如果学生们学会欣赏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他们也许就会沉浸在大声朗诵将近酒的乐趣之中;如果学生们学会运用想象品味语言制造的意境,他们也许就不会被外界的喧哗惊扰了荷塘月色的清丽世界;如果学生们学会通过对结构的分析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他们也许就会为项链的奇妙情节而折服。因此,我以为,抓住文体特点进行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地回归语文自身的意义。文体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的重新提出,并不意味着要回到按照文体编写教材的老路上去,而是在语文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泛的今天,希望语文教师们能重新重视起语文自身的特点,不要从工具论的极端走向人文论的极端,从而将语文彻底取消。(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