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1 ,大小:224.10KB ,
资源ID:9771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7718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协同路径研究.pdf)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协同路径研究.pdf

1、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协同路径研究朱敏 付杰 许馨摘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农村贫困地区位置偏僻、环境严峻的特点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但也使其维持着原生态的旅游环境,原生旅游资源禀赋促使旅游扶贫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探讨连片特困地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协同关系,并进一步构建该地区旅游扶贫的具体路径。关键词旅游开发;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渝东南中图分类号 F06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3283(2020)05-0088-07Abstract:To realize the rural area

2、s of poverty out of poverty entirely is alandmark indicator for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The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reas of poverty are remote and harsh,which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However,they alsoallow maintain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tourism environment.Theend

3、owment of native tourism resources has made tourism povertyalleviation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poor area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combinesthe results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to explore the synergistic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

4、nd targeted povertyalleviation in concentrated destitute areasthe ethnic minorityareas of Southeast Chongqing,and to further build a specific pathfor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is region.Key Word:Tourism Developmen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Collaborative Path;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South

5、east Chongqing一、文獻综述早期国外有关旅游与扶贫问题的研究成果大部分体现在旅游是如何影响经济的层面上,直到 1999 年 PPT(Pro-Poor Tourism)概念的提出,才真正开始了旅游扶贫的研究。旅游开发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主要包含经济、环境和生态、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在经济层面,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为促进国家和地区的就业率、改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促进边缘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在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层面,调整目的地结构不仅能抑制该地区的犯罪活动,更能提升游客的旅游感知价值3。在旅游开发中对贫困地区人口的研究主要有贫困人口参与过程中的问题,包括

6、参与类型、程度和障碍等。贫困人口的受益情况主要包括经济和非经济利益两方面,其中旅游收益在贫困人口中的分配是研究重点。国外旅游扶贫模式的探索,主要有两种典型模式:PPT(Pro-poor Tourism)和ST-EP(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PPT 意为“有益于贫困人口的旅游”,强调利用任何能给贫困人口带来利益的旅游形式,而不是局限于具体某种旅游形式,同时它更关注旅游本身能给贫困人口带来的综合净利益包括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4。PPT 将旅游开发与贫困人口受益与发展直接相连,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ST-EP 概念在 2002

7、年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首次提出,会议指出可持续旅游将是消除贫困的强有力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加强旅游在提高生活水平标准方面的能力,以及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标准而扩大旅游发展。从 ST-EP 的实施情况来看,其主要的措施包括成立基金会、组建研究组织和召开年度研讨会等5。国外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研究主要运用相关理论构建旅游扶贫模式框架,并结合地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的旅游扶贫模式主要有自然旅游扶贫模式、遗产旅游扶贫模式和农业旅游扶贫模式等。如在欧洲国家遗产旅游深受欢迎,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拉升点6。在国内相关研究中,肯定旅游扶贫对中国农村脱贫的重要作用,并主要从精准扶贫的基本

8、内涵、存在问题、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7。肯定旅游开发对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做出的贡献,但初期更重视地区经济效益而忽视贫困人口真正受益情况,出现“旅游飞地”,随着 PPT 理念受到广泛关注,才更多地把重心放到贫困人口本身,加强对旅游扶贫问题的研究。研究主要包括旅游扶贫模式和旅游扶贫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相关理论基础以及旅游扶贫效应。国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对国外的扶贫理念与贫困人口受益发展的协同路径已有一定的关注,如李会琴8就对国外旅游扶贫理论、实践模式、效果、研究方法、相关国际组织的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为国内进行研究提供了参考。对如何实现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协同路径进行探索,从旅游发

9、展模式、加强贫困人口能力建设、赋权、产业融合、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研究。杨振之9指出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提高扶贫精度的重要抓手。王超10提出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有利于贫困人口受益。何莽11在其研究中围绕社区物权、参与权、分配权和话语权等权利结构,分析当地政府、开发商、社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权力变化,证实了旅游扶贫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增权以提高当地弱势人群参与旅游的能力。二、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协同理论探讨(一)协同基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生态环境优良,且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沉淀下大量富涵民族特色的鄉土文化遗存,具备发展旅游的良好基础。然而这些地区大都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市,当

10、地贫困居民渴求改善生活条件、过上富足生活。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吸收当地就业,契合当地居民的核心利益诉求,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便能够实现同频共振。(二)协同功能1.经济功能。以深处贫困漩涡中心的人口为瞄准对象,解决了以往识别模糊的问题,通过“旅游+扶贫”的全新模式挖掘二者的经济联动潜力,增强益贫效应的辐射力度和广度,从而改善经济状况,并最终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社会功能。旅游业的合理开发能够增强文化主体性,提高社区居民的自觉、自信意识,促进当地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此外,通过旅游培训能提高贫困人口自身文化素养与知识技能,培养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生计维持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

11、的提升;加之来自旅游开发商、旅游者所传播的先进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文明进步。3.环境功能。基本的环境保障是旅游业发展的底线,同时随着旅游者的消费品位不断提高,市场对旅游业的开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倒逼有关部门提升环保意识、注重环境效益;此外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能够反作用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从而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三、研究方法与数据(一)数据来源本文基于普适性和典型性原则选取渝东南民族地区作为案例地。渝东南是武陵山区“扶贫样板”的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市唯一集中连片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环境质量高、民族风情浓,旅游资源禀赋较高。旅游资源地与贫困人口集聚地的耦合性,解决

12、贫困人口生活生计问题,促进渝东南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渝东南旅游扶贫示范区,从根本上改变渝区域贫困面貌是渝东南旅游扶贫的重要发展标志。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其中二手数据主要来自渝东南各区县 2018 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等,主要用于构建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使用的指标体系。一手数据通过实地调研,发放回收问卷整理获得。数据处理过程主要使用的软件为 SPSS24.0 和 EXCEL2016。(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学术界对旅游目的地系统要素构成基本归结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三大要素,具体又包含旅游景区数量、旅游总收入等小的指标,为统计方便及对照,本文选取旅游吸引

13、物、旅游服务与设施及旅游市场效益三方面来衡量渝东南地区旅游综合发展情况,具体见表 1。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评价,本文选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三个一级指标来衡量,并通过二级指标来具体量化,通过当地居民的实际感知得出结果,具体见表 1。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总结,一般认为旅游活动的开展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使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以维持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但旅游活动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环境产生压力,如生产生活垃圾增多,客源地文化对本地文化产生冲击。旅游作为新兴的产业扶贫手段,与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相契合,旅游扶贫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基于此框架基础研究二者的具体

14、协同交互影响,具体见表 4。(三)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发展水平分析整理渝东南两区四县 2018 年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的相关统计资料,运用熵值法确定旅游系统和精准扶贫系统各项指标权重,利用综合发展水平函数来衡量两大系统的发展水平。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见表 1。进一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wj,所得结果见表 1。对于旅游系统和扶贫系统的发展水平,利用综合分析法得出各区县两大系统发展水平。先计算出各区县旅游和扶贫两大系统的发展水平 ui,再利用几何平均法得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系统 U1 与精准扶贫系统发展水平 U2 的综合发展水平。其中 U1 表示渝东南旅游系统综

15、合发展水平,U2 表示渝东南精准扶贫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结果见表 2。对照韩剑磊12等对云南省旅游流研究结论,本文将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当旅游综合发展水平 u10.2 时,旅游发展处于落后阶段;当0.2u10.4 旅游发展一般;0.4u10.8 旅游较发达;当 0.8u11 时处于发达阶段。分析表 2 发现,酉阳县和黔江区旅游发展水平均超过 0.2,旅游发展跨入一般阶段,而其它四县旅游发展皆处于落后阶段。酉阳县和黔江县比邻,拥有酉阳桃花源、黔江区濯水古镇、蒲花暗河景区两大 5A 级景区,A 级景区数量占渝东南整体一半以上,旅游资源种类多品级高是其旅游发展领先于其他四县的重要原因。

16、武隆县作为仅次于酉阳和黔江旅游目的地,拥有 5A 级景区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并凭借强大的营销手段使得近几年旅游业蒸蒸日上。2013 年“印象武隆”大型实景剧正式开演,成为旅游收入新增长点,变现金刚 4、仙女山国际风筝节等一系列旅游影视、节庆营销使得武隆保持了高度的话题热度和旅游吸引力。彭水县作为六区县中旅游发展最弱的县,旅游综合发展水平仅为0.124,虽有乌江画廊和阿依河两大 5A 级景区,但旅游精品项目少同质化严重13,县域总体经济发展低下,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跟不上旅游需求的增长,景区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旅游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各区县发展现状、人口基数会影响区县间精准扶贫水平的对

17、比效果。地区间差距明显,酉阳和秀山县精准扶贫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四县,武隆区精准扶贫发展最弱。渝东南贫困程度较高,精准扶贫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各区县也在加大脱贫攻坚力度。以石柱县为例,“政府+贫困户”“企业+农户”等一系列“造血式”扶贫方式使贫困户具备了从事生产经营的基本能力和素养,避免“大水漫灌”式扶贫,实现脱真贫。总体来说,各区县旅游与精准扶贫发展水平均较低,黔江县、石柱县和武隆区旅游发展水平相对领先于精准扶贫水平,酉阳县、秀山县和彭水县旅游发展相对于精准扶贫水平略滞后。渝东南总体精准扶贫发展水平滞后于旅游发展水平,旅游扶贫作为该地区脱贫攻坚的新兴手段日渐显现成效,但同时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

18、发展空间。(四)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耦合度分析耦合度是衡量不同系统间联系紧密程度的关系量,耦合度越大系统间联系越紧密。在已知渝东南地区旅游系统发展水平和精准扶贫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两系统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同度。借鉴其他学者14已有研究,建立耦合度计算关系式。其中 C 为耦合度,取值为0,1,参照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当 C0.3 时,系统间处于拮抗阶段;C0.5 时,系统低度耦合;C0.8 时,系统中度耦合;0.8C1时,系统高度耦合;C=1 时,完全耦合。由于耦合度只能反应两系统间关联程度大小,并不能反应各系统本身的发展水平,因而引入耦合协调度来衡量旅游系统和精准扶贫系统对二者协同度的

19、贡献率,耦合协调度越大,表明协调效果越好。其中 D 為耦合协调度,参照相关研究标准15,耦合协调度 D 的取值范围为0-1,当 0D0.2 时表明系统间严重失调,0.2D0.3 时中度失调,0.3D0.4 时轻度失调,0.4D0.5 濒临失调,0.5D0.6 勉强失调,0.6D0.7 初级协调,0.7D0.8 中级协调,0.8D0.9 良好协调,0.9D1 优质协调。T 为旅游系统与精准扶贫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为待定系数,笔者认为旅游系统与精准扶贫系统对协同度具有同等重要贡献,因此,均赋值为 0.5。利用 EXCEL2016 进行数据运算,最终各项计算结果见表 3。对比表 3 可以发现,两大系

20、统发展水平均较低,但耦合度 C 为 0.5 属于低度耦合但接近中度耦合状态,说明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发展存在协同关系。旅游产生的经济效应作用于精准扶贫,提高了贫困人口的家庭收入,创造的生产岗位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精准扶贫为旅游业开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财政扶持,使旅游业平稳发展,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便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协同局面。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协调度 D 仅为 0.284 属于中度失调状态,说明现阶段旅游业虽然能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与精准扶贫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但未达到协调发展,在旅游与扶贫发展水平双低的局面下,精准扶贫发展仍相对滞后,旅游产业促进脱贫成效目前并不明显。现阶段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仍

21、不成熟,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地理因素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潜能尚未完全释放。为了更深入研究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协同机理,使旅游业更好地服务于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分析影响二者协同的关键因素。(五)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效益的协同因素分析除经济效应外,旅游扶贫开发还会产生强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16。学术界对旅游扶贫效益的研究基本围绕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展开,基于此本文也主要选取这三种关联因素进行分析。本次调研共发放 26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241 份。将有效问卷录入 SPSS 软件,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1.信度、效度检验信度、效度检验主要是为检验问卷结构是否合理科学有效,为进一步因子分

22、析做初步检验。本次数据信度检验结果克隆巴赫系数为 0.708,信度较高,表明本问卷设计合理可行,适合做进一步分析。对旅游扶贫效应部分进行效度检验,量表整体 KMO 值为 0.863,Bartlett 球形检验近似卡方为 1830.833,显著性概念为 0(小于 0.05),拒绝零假设,表明所检验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可进一步做因子分析。2.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变量简化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将有内在关系的变量提取为一个“因子”,通过因子载荷来表示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因子载荷越大表示相关性越强。利用 SPSS 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主要运用降维思想提取特征值大于 1 的主变量,利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

23、,得到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如表 4。根据旋转后的结果,提取 5 个主成分因子,分别命名为 X1 正面社会、环境效应因子,X2 正面经济效应因子,X3 负面社会、环境效应因子,X4 负面社会效应因子,X5 负面经济效应因子,5 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样本 64.98%的信息,效度较好。3.回归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可知上述五个因子对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间的协同关系产生影响,故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来确认各因子对协同影响的权重大小。以居民对扶贫成效的满意度作为因变量 Y,X1、X2 等 5 个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 5:由表 5 可知,自变量间方差膨胀系数(VIF)小于 5,故 5 个因子不存在多重

24、共线性。对于因子 X4、X5 其显著性水平大于 0.0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 X4负面的社会效应因子和 X5 经济效应因子不能对扶贫效应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而 X1、X2、X3 显著性水平均小于 0.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拒绝原假设,即正面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及负面的经济效应因子会对旅游扶贫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可以构建回归方程:Y=0.26 X1+0.25 X2-0.18 X3+3.694.协同因素分析根据回归方程模型,自变量 X1、X2 前系数为正,且 X1 的系数大于 X2 的系数,表明 X1 正面社会、环境因子和 X2 正面的经济效应因子对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协同发展起促进作用,

25、且社会和环境因子产生的总效应要大于经济单因子所产生的效应,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以保护优先,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X3 的系数为负数,表明 X3 负面的社会和环境效应因子会严重抑制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协同发展,降低旅游扶贫满意度,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坚持适度的开发原则;在开发民俗旅游过程中,尤其强调保护传统文化的原真性,避免为取悦游客走向商业化、世俗化、娱乐化。四、促进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构建本地旅游产业体系1.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构渝东南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需要“跨界”思维,将相关联部门进行资源整合,培育出当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打造

26、区域级旅游品牌17。渝东南地区最具特色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立足于此大力开发民族旅游产品,打造独树一帜的民族旅游品牌,如开发民族风情旅游线路、民族节事活动、特色文创产品等,并植入统一、醒目的旅游形象标牌。2.提高区域协作能力,构建大旅游圈。区政府应在区域协作上给予政策支持,如各区县可推举成立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吸纳专家人才为科学决策、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倾力打造渝东南旅游联合体;旅游宣传方面,整合各区县相似资源以实施“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强化目的地统一包装、联合推广18,争取最大限度的整体营销效果;但也应强调区域特色、差异化开发以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大旅游圈的整体对外竞争优势。(二)建立多元

27、主体协同机制1.扶贫主体联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政府在协调过程中应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工作,使主体联动规范化、高效化;企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项目,通过公开透明的扶贫信息平台获取信息、整合优势资源等,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潜力,促进产业间的良性协作;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在扶贫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分担部分社会治理的职能,深化落实精准扶贫工作。2.扶贫主体与客体互动。政府应着力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实施个性化的扶贫措施,尤其有关民宿经营、自主创业等政策应向贫困户倾斜;企业通过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项目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生产性岗位;社会组织加强当地扶

28、贫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关注贫困人口发展动态,积极开展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活动。在环境利好形势下,贫困人口应抓住机遇,摒弃“等靠要”惰性思维,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参与进当地旅游产业体系中。(三)构建基于圈层结构理论的具体协同路径1.旅游开发核心区直接受益型作为旅游吸引物分布最为集中,游客流动量、流动频率最大的区域,旅游开发核心区是整个开发项目的重中之重,应当使社区居民的参与渠道畅通、参与能力提升、参与利益有所保障。首先,支持社区居民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旅游。可鼓励其在景区内依法从事小商品售卖、农家乐经营、文艺表演、景区讲解等旅游活动以增加经济收入,通过资源入股、门票分红等方式实现旅游成果共享。其次,增强

29、社区居民的从业能力。在核心区内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应当接受正规的从业培训。通过定期与非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增强市场适应能力、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获益于旅游发展。第三,优化市场环境,防范恶性、排他竞争。旅游开发核心区是旅游收益集中程度最高的区域,巨大的利润可能导致部分经营者为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挤占经营能力相对低下的社区居民的生存空间。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制度,规范市场活动、优惠政策向本地人倾斜,保障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业过程中的合法利益与权利。2.旅游开发边缘区直接带动型处于旅游开发边缘地带的旅游资源,其分布密度和自身质量相对核心区较

30、差,但也能够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与核心区形成资源互补,从而提升整体区域的旅游竞争力。首先,可适度开发旅游地产。边缘区的地理空间更加广泛,政府可以将部分闲置的土地开发成为旅游地产。社区居民按照合约能够获得一定的补偿金;依靠旅游集聚的人气为地产行业招揽商源,同时地产业的部分收益也可以用于反哺旅游业、投入到社区环境建设中。其次,发展“旅游+休闲”模式。社区居民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适度改造已有的农、林、渔资源,建设采摘体验园、避暑游乐一体化中心、垂钓鱼塘等休闲娱乐设施;也可以和相关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以资源入股的形式共同打造户外运动基地等参与、体验较强的旅游项目。3.旅游开发外围区间接带动型开发外围区虽然物理

31、距离较远,但可以纳入当地旅游规划之中,通过发展相关产业,使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方式、收入渠道更多元化。第一,发展旅游关联产业链上的较末端行业。保留部分耕地,允许农民继续从事传统农业,并鼓励在周边地区开设工厂、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收益点,同时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充分调动闲散的人力资源,争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社区。第二,发展文艺事业。外围区域往往空间有效利用率较低,可以采取“旅游+文艺”模式因地制宜搭建演艺中心。组建较高质量的村民文艺表演队定时举行民俗汇演,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加深旅游体验,同时吸纳更多人口尤其是妇女就业,充分发挥旅游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邀请知名音乐人士在當地举办民间音

32、乐节,以节事造声势、以名人聚人气,从而有效提高当地知名度,刺激旅游消费增长。参考文献1 Hall,C.M.and Jenkins,J.M.Tourism and Public PolicyM.London:Routledge,1995.2 Trevol Hill,Etinne Nel&Dayle Trotter.Small-scale,nature-based tourism as a pro-poor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Two examples in Kwazulu-Natal,South AfricaJ.Singapore Journalof Tropica

33、l Geography,2006,27(2):163-175.3 vander Merwe,C.D.Urban ForumEB/OL.https:/doi.org/10.1007/s12132-013-9197-x.(2013)24:573.4 Ashley C,Boyd C,Goodwin H.Pro-poor tourism:putting poverty at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J.ODI Natural Resourceperspectives,2000,51(6).5 Sofield T H B,Bauer J,De Lacy etc.Sus

34、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An overview M.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04.6 van der Merwe,C.D.Urban ForumEB/OL.https:/doi.org/10.1007/s12132-013-9197-x.(2013)24:573.7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8李会琴,侯林春,杨树旺,J R Brent Ritchie.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5,30(1):26-32.9杨振之.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

35、游的融合发展J 旅游学刊,2011,26(10):10.10王超,王志章.我国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印度旅游扶貧的启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40(5):65-70.11何莽,李靖雯.景区内的贫困:旅游扶贫的权力视角与解释J.旅游学刊,2019,34(8):97-107.12韩剑磊,明庆忠.旅游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时空分异研究来自云南省的案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9(1):58-65.13何悦.渝东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彭水县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6):98-102.康爽,杨霞,鄢继尧等.四川省南充市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研究J.科技

36、和产业,2019,19(8):1-7.15胡静,贾垚焱,李亚娟,等.西南民族旅游地自助游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研究黔东南州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3(1):154-164.16党红艳,金媛媛.旅游精准扶贫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消解基于山西省左权县的案例分析J.经济问题,2017(6):108-113.17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2):36-40.18邓小海,曾亮,罗明义.产业链视域下旅游扶贫问题诊断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36(11):56-59.19刘利娜,俞海平.基于 IPA 分析法的舟山旅游智慧化供给研究J.对外经贸,2019(8):63-67.20贲培雯.入境旅游市场时空演变及发展态势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对外经贸,2019(6):46-48.(责任编辑:郭丽春 董博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