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语交际3 用多大的声音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时候用多大的声音说话。2.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重点难点知道什么时候用多大的声音说话。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课时目标】 1.知道什么时候用多大的声音说话。2.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教具准备】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图片的展示,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积极投入到交际中来。】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2)展示一组人们在不同场合里大声说话的图片。问:他们做得对吗?他应该怎样说话?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讨论下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大家觉得呢?(板书:用多大的声音) 二、看一看。 1.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分别说说他们分别是在什么场合,
2、在干什么?(课件出示3)【设计意图:先看图,在讨论交际,交流自己的想法,演一演是对交际能力的提升。】 2.指名学生回答。 (图一是在图书馆询问座位。图二是在办公室向老师说明问题。图三是上课发言。) 三、议一议。 1.让学生分组讨论,图上的哪种情景要大声说话,哪种情景要小声说话。 2.小组推荐代表起来回答。 3.老师点评。 (课件出示4)图一在图书馆,大家都在认真读书,应该小声讲话,不能打扰大家。(板书:图书馆:小声说话) (课件出示5)图二在跟老师交流时,应大胆地向老师说明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板书:在办公室和老师说话:大声说话) (课件出示6)图三上课举手发言时,声音要大,要照顾坐在后排的
3、同学,让大家都听清楚。(板书:上课发言:大声说话) 4.教师再举出其他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 (课件出示7)出示各种场景的图片,如公交车上、电影院里、餐厅里、演讲比赛,让学生看图选择音量的大小,可以举大拇指或小拇指来表示。 四、演一演。 1.小组派同学上台表演几种说话的情景,注意吐词清晰,表演生动形象。 2.师生共同评价大家的表演,选出最佳小组。【板书设计】用多大的声音图书馆:小声说话在办公室和老师说话:大声说话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
4、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上课发言:大声说话【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本课
5、的教学重点是让给学生理解什么时候应该用怎样的声音说话才合适。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展示了一组人们在不同场合里大声说话的图片,让孩子们知道了在安静的地方大声说话,是不礼貌的。然后,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进一步感知到了在什么时候用合适的声音说话的重要性。这种情境式的教学有利于学为所用。不足之处:“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
6、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部分有一段话和三幅图。给出的语言概括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三幅图提示什么时候应该用多大的声音说话:在图书室要小声说话,跟老师要大声说话,给大家讲故事要大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