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时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一)目录 当堂检测 0201 作品梳理 01 作品梳理 第1篇 咏雪 第2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 第3篇 论语十二章 第4篇 诫子书 第1篇 咏 雪 世说新语言语【注释】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未若:不如,不及。因风:乘风。因,趁、乘。即:是。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
2、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文意理解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参考答案:(1)从“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2)从“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作品主旨文章通过写谢家小辈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第2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方正【注释】期行:相约同行。至:到。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乃:才。时年:那年。戏:玩耍。尊君在不(fu):令尊
3、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惭:感到惭愧。引:拉,牵拉。顾:回头看。文意理解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参考答案: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作品主旨文章通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情景,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
4、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担当。第3篇 论语十二章【注释】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愠(yn):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注释】曾(zng)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吾(w):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x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
5、查、反省。为:替。信:诚信。传(chu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注释】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逾(y)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注释】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名词。为:动词,做,当。【注释】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则:就。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注释】箪(d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注释】之:代
6、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者:代词,的人。好(ho):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注释】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肱(g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于:介词,对,对于。【注释】三人:几个人,不是实指。行:行走。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其:代词,他们(的)。善者:好的方面,优点。【注释】川:河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注释】三军:指军队。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注释】笃(d)志:坚定志
7、向。笃,坚定。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仁德。文学常识文学常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意理解1所选十二章中,讲学习方法的分别是哪些句子?参考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第六章中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因为他安贫乐道,对生活的清苦和困顿毫不在意,执着于对“道”的追求。作品主旨所选十二章,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等。这告诉我们:
8、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理想远大,意志坚强。写作特色语言精练,思想深刻。第4篇 诫子书 三国 诸葛亮【注释】夫(f):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提高修养,陶冶性情。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广才:增长才干。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9、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文学常识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文意理解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
10、广才,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2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言文,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参考答案:(1)一开头,作者就提出观点“静以修身”,接下来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2)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学”“才”“志”的关系;(3)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4)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两方面论证,逻辑严谨,前后相承,语虽短却意蕴悠长。作品主旨这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11、,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作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写作特色1思路清晰,逻辑严谨;2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当堂检测 021 2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列各题。1重点字词(1)通假字尊君在不_不:同“否”(2)重点虚词去后乃至 乃:_相委而去 而:_下车引之 之:_才连词,表承接,可不译代词,他,指元方(3)重点实词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_太丘舍去去:_相委而去委:_下车引之引:_元方入门不顾顾:_约定离开舍弃拉,牵拉回头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时分碰头。(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跟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3)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感到惭愧,从车上下来,想拉元方。(4)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句)等您好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省略主语“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