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沪教版一上:30、大竖琴教学设计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
2、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
3、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
4、,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教学目标:1、会认读生字“黄、浦、江、什、架、夜、前、进”。积累个词语“竖琴、黄浦江、什么、日夜、家乡、上海、前进”。2、会正确地朗读句子和课文。3、背诵课文。4、根据课后的说话要求,做一问一答的对话游戏。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积累词语,能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能根据课后的说话要求,做一问一答的对话游戏。教具准备:录音、投影、生字卡片等教学时间: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师
5、:老师知道你们在家里学了好多的本领。说说你会什么琴?、教师介绍竖琴(出示投影)、借助拼音,读好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学习生字:竖(字音字形)二、整体感知,学习儿歌,读拼音识字:、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师:课文中的竖琴是不是刚才看见的竖琴?学生交流、学习生字:“浦、黄、江”、引读课文句。比较大竖琴与两座大桥,再先现生字出示句子:两架大竖琴,日夜弹不停。、再次引读句、学习生字“夜”和词语“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黄浦江上的两架大竖琴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乐曲?(出示句子:我的家乡上海在前进)、学习生字“海、前、进”。、看图体会“上海在前进”。、指导读句子:我的家乡上海在前进。、引读句、朗读
6、全文三、复习巩固,练习穿插:、叫号游戏:听音拍手游戏巩固、完成课后练习:读好句子、游戏:你问我答、朗读全文四、拓展练习:、你还知道黄浦江上还有哪些桥?、畅想上海。五、写字练习1、复习已学过的笔画2、学习笔画3、学习描写4、及时纠正5、师生共同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教学随笔: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动起来。如:你说我猜让学生根据字形、字义等特点设计谜语给大家猜。比如:谜面:每天要喝水;谜底:海。和“后”意思相反的是“前”。我说你动起来教师边说一个动词,让学生也边做动作边说一个意思相反的词。拓展部分,事先请学生收集有关各个国家桥的故事。有的学生找到了美国的金门大桥、布达佩斯的伊丽莎白大桥、鹿特丹的超现代伊拉斯缪斯大桥、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桥等等。学生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中感受不同国家的人文,了解桥的艺术,体会艺术家的精心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