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558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古代耕作工具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有何重要变化?这一变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提示变化:图1反映的是西汉的二牛一人犁耕法,图2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反映了古代耕作工具的进步,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意义: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2有人说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提示不赞同。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农民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义务,另外还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3“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

2、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根据材料指出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社会影响。提示变化: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影响:促进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确立封建制度;为百家争鸣奠基;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3、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探究点一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问题未考史料读出史论史料一中两则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史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史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史论形成认识土地兼并问题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危害导致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使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派解决方式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如北魏到隋唐实行的均田制使土地兼并状况得到缓解认识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最多只能缓解。因为封建国家不可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和

4、土地自由买卖制度探究点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已考史料命出新意史料(摘自2011年安徽高考T35)(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1)依据史料信息指出东汉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答案:兴修水利;推广农耕技术;减免受灾地区的租税。(2)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答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3)根据史料总

5、结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案: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制约。总结升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

6、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年高考真题整体研究找规律1(2014天津高考)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解题提示:明考点:中国古代的民本、农本思想。析信息:材料信息大意是:神农发明耒耜,尧命名春夏秋冬,舜把生产粮食做为政事之首,诗书记述这些内容,目的就是使人民生活安定。答案:A2(2014福建高考)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

7、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解题提示:明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关键信息:“每年春”“皇帝祭祀”“先农坛”。从图片文字材料“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判断,“农坛”代表农业,皇帝祭先农坛说明重视农业发展,体现出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答案:C3(2014重庆高考)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

8、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题提示:定时空:魏晋南北朝时期。抓关键:把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阶段特征,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答案:B4(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

9、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题提示:定时空:战国时期。抓关键: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答案:B5(2013海南高考)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解题提示:定时空:商代。抓关键: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答案:A6(2014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10、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

11、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解题提示: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依据“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 “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等信息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对民生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以及“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等信息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垦荒政策从社会矛盾、人口增

12、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纳答案。答案:(1)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高产作物引进。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最新史学动态分类研究看趋势史观分析类(六)运用生态史观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的利弊得失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

13、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1生态史观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2生态史观下“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

14、会的进步,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技术,彰显了人类的进步。3生态史观下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加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考向新视角1(2015济南调研)周文王曾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

15、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说明()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周人开始关注天人关系西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荀子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ABC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中体现“非时”不可砍伐,不可捕鱼,说明当时具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故正确;在题干没有体现,中的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错误,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2015天门调研)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C体

16、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解析古代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但王朝战争、农民起义会使人口大量减损,不能说持续增长,故A项错误;从“瘠卤沙冈”“陡绝之地”均被开垦,可以推知农业增长方式是粗放型,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并未提及传统农业的特点,故C项错误;这种土地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但不会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停滞,故D项错误。答案B近期模拟试题重点研究练能力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1(2015济南调研)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

17、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不符,故C、D两项错误。 2(2015南通调研)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解析:选B材料

18、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等信息说明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C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 3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解析:选D由题干“小麦青青大麦黄”“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明日西门卖丝去”等信息可以看出农户在从事农业

19、生产的同时,也从事家庭手工业,并在市场上销售,故D项正确;“西门卖丝”可见手工产品质量不一定低下,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很小,故B项错误;由题干“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可见农民家庭生活很忙碌,故C项错误。4(2015滨州一模)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解析:选B材料前一部分强调小农经济生产组织简单,进而在此基础上强调此种生产方式容易重建即具有再生性,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

20、但材料未强调小农经济的这些方面,故排除A、C两项;小农生活及生产活动是稳定的,但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低,是脆弱的,故D项错误。 5(2015石家庄质检)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C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解析:选C“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表明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在削弱,“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实际上表明政府强调私人

21、的土地产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D两项错误。6(2015郑州质检)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解析:选B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伴随土地私有,土地所有制可以进行转让、买卖,导致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故A项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导致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租佃经营方式盛行,从而推动了封建经济的

22、发展,“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社会分化严重,故C项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致使封建政府出现严重统治危机,故D项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根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7(20分)(2015无锡期末)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史料出处类别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记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

23、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

24、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6分)(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4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4分)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

25、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的表格“类别”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贷;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图表中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第(3)问,可从“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中概括归纳。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答题时围绕农贷的用途、管理和民生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判断:不能。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4)理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